从一把雨伞看产品的功能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自动雨伞原理内部结构图 从一把雨伞看产品的功能设计

从一把雨伞看产品的功能设计

2023-11-20 01: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不太喜欢这种自动的伞~” 早上电梯里面碰到一个同事,向我抱怨。 这是我手里拿的那把被人嫌弃的伞~

自动伞

我们先定义伞的3种形态,用于下面的描述更加方便

原始状态:伞处于全部折叠,如上面图中的样子。 中间状态:伞柄已经全部展开,伞面还是折叠状态 展开状态:就是下雨时打伞的那个状态。

在某宝上买的时候,这把伞的噱头是:全自动,刚用起来之后,也确实是这样,按手柄上的按钮,伞可以直接变为展开状态,再按次这个按钮,伞面自动折叠,只会变成中间状态,如果想还原回原始状态,只能手动收回。

OK,那么问题来了~

当我通过按钮,将伞变为中间状态,再次展开的时候,我需要先还原回原始状态(手动收起长长的伞柄),再按按钮才能打开囧了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一般是自动打开,并手动收伞,费力的将伞收回到原始状态,以方便下一次的使用,(之所以用费力这个词,是因为手动收伞的确很费力~)

如果我为了方便直接按了按折起了伞面,面对一个中间状态,下次需要打开的时候,我需要先收回到原始状态,再按钮弹开这样给我的感觉是我真像个S13

抛开这些个人情感不说,我们来分析下,这把伞提供的功能点:

自动弹出并展开(赞!) 自动折起,附带强大的duang还能震动下伞面上的雨水,如果你在打伞的过程中不小心按到了这个按钮,呵呵,那你会被伞面上的水淋一身(亲身体验) 同时提供手动的收折功能。

顿时感觉好全面好强大~

那么使用的感受呢?

第一次使用,在别人欣羡的目光中,潇洒的自动弹开~ 遇到了避雨点,自动折起伞面~ 再次暴露在雨中我擦,按钮怎么不能用了?丫的是不是坏了赶紧把伞还原回之前的状态再打开,然后你之前的优越感已经荡然无存了~还会有一种被坑了的感觉。

功能多了么,多了好用了么?不见得

这把伞的功能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每次用伞,都需要先将伞还原回原始状态,忽略了中间状态的存在,而中间状态在使用场景中占用的比例,现在看来是不容忽略的。

功能设计

技术专栏作家David Pogue曾提出过一个“夸耀效用原理”:人们喜欢自己被包围在不必要的功能中。

这种原理在工具类型的产品的体现的尤为突出,工具型产品经常面临的问题,在于处处存在可能,却又无法否定这些可能,只能为了这种可能开辟新的路径,引入新的交互,从而导致整个工具越来越复杂。

个人在做交互的时候经常遇到这种场景,PD们看到类似产品的功能就会告诉我,我们也需要这个功能,即便现在不需要,以后也是要加的~

每次看到这句话我都会想起我会很怀念我们的产品目标:将XX系统做精做简、提升易用性。而当我们深深陷入到业务场景,为了迎合各类场景而点对点的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这句话顶多就是会在迭代回顾会的时候再出现了。

个人曾经见到过很多优秀的工具型产品,Worktile,Springloops,Heroku,甚至用Redmine用久了都觉得也OK,这类工具有一个比较共同的方面,就是他们将某部分功能做简做精,比如Worktile的项目任务管理,Springloops的代码管理和部署,[Heroku]应用层面的部署等,我尝试着拿我们的场景去放到这些工具中,发现一个都无法满足我们的场景,但是对于外界来说,这些功能总能有适用的人群,这也是我觉得内部产品与对外产品最大的区分。

大而全对产品设计人员的吸引力相信是很大的,毕竟在介绍产品的时候,你的功能列表就彰显了这个工具的强大,但是正如那把雨伞那样,全面并不意味着好用。

设计,是为了构建有意义的秩序而付出的有意识的直觉上的努力,功能的设计,是为了将复杂的业务场景能够更好更快的完成而付出的努力。

为了特殊场景添加特殊的功能,不如提供一个简单的功能可以扩展到各个场景,相信后者才是真正的设计,前者只是功能的累加。

So~

如果我来改进这个雨伞,我会去把自动展开的功能做精,只要雨伞处于折叠状态,无论是原始状态还是中间状态,都可以通过按钮展开,雨伞的收折由用户自己去手动完成。牺牲了自动折叠的功能,加强展开功能,避免对功能按钮的混淆。

正如早上的对话:

-“我不太喜欢这种自动的伞~” -“嗯?为啥?” -“感觉用起来很复杂。” “收起来很麻烦,还不如正常的伞” 同事肯定了自己的态度,如是的说道~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