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伤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腿冻伤的表现图片 冻伤

冻伤

2024-06-28 14: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概述

冻伤即冷损伤,是在极度寒冷的环境中,身体浅部的软组织凝冻,局部缺少血液供给而发生红斑,以致坏疽性损伤。冻伤的轻重程度与低温强度及作用时间、空气湿度和风速等密切相关。手足、耳鼻部及面颊部是最常发生的部位。慢性疾病、营养不良、饥饿、疲劳、年老、神志不清、痴呆、醉酒、休克和创伤等是冻伤的易患因素。冻伤可根据暴露于零点温度以上或以下,分为非冻结性冻伤或称冻结性冻伤,还可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3度。

就诊科室 皮肤科、急诊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frostbite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否 并发疾病 感染、肢体功能障碍 治疗周期 一般在一周至数月 临床症状

瘙痒、疼痛、水疱、皮肤坏死、皮下组织坏死

好发人群 户外工作者、末梢循环差者、体质虚弱者 常用药物 冻伤膏、肝素、罂粟碱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测量体温、心电图、B超、病理检查 疾病分类

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3度。

Ⅰ度冻伤

又称为红斑性冻伤,为皮肤浅层冻伤,愈后不留疤痕。

Ⅱ度冻伤

较Ⅰ度症状重,又称为大疱性冻伤,为皮肤浅层和部分深层冻伤,愈后局部由新生上皮组织代替。

Ⅲ度冻伤

又称为坏疽性冻伤,可出现肢体坏死,皮肤全层和皮下组织的冻伤,愈后留有明显的瘢痕,重者可影响功能。

Ⅳ度冻伤

皮肤全层、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骼都被冻伤,愈后往往形成伤残和功能障碍。

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非冻结性冻伤或称冻结性冻伤。

冻结性冻伤

于极低的气温,或长时间暴露于0℃以下低温而引起组织发生冻结性病理改变,包括局部冻伤和冻僵。

非冻结性损伤

身体的局部或全部长时间处于0~10℃的低温潮湿环境下造成的冻伤,组织不发生冻结性病理改变。常指冻疮、战壕足、浸泡足(手)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