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篇Fred Perry发展史,劝你不要招惹穿polo衫钓鱼的大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胸口有蜜蜂的polo衫 看完这篇Fred Perry发展史,劝你不要招惹穿polo衫钓鱼的大爷

看完这篇Fred Perry发展史,劝你不要招惹穿polo衫钓鱼的大爷

2023-11-20 05: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Fred Perry并没有主动介入任何一个文化层面,但品牌代表的洒脱不羁的形象还是深得这些年轻激进分子的喜爱。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看起来被钓鱼大爷钟爱的品牌——Fred Perry,到底为什么能成为足球流氓的最爱?

一般来说,一个品牌背后蕴含的精神文化总是和人相关,或者和事。

Fred Perry也不例外,它的名称源于品牌灵魂人物,也就是其创始人之一,英国著名的网球运动员——Fred Perry,曾荣获四次温网冠军。

对Fred Perry这个人你们可能没啥了解,但网球腕带都戴过吧,那个就是他发明的。他和奥地利足球运动员Tibby Wegner合作创立了运动品牌Fred Perry,在原有的伦敦马球运动选手穿着的翻领短袖的基础上,对面料和裁剪进行改良,推出一款网球专用运动衣,也就是今天的Polo衫。

尽管衣服上并没有任何英国国旗的标识,Fred Perry通过胸前月桂花环的Logo,轻轻松松告诉人们「I'm from England」。

不过资深烟民Fred Perry起初是想拿烟斗来当品牌Logo的,考虑到烟斗的标志可能会劝退一大波女粉丝便作罢。而月桂花环是全英俱乐部最初的标志,也是Fred Perry网球运动生涯的象征,所以这个沿用至今的Logo对他本人乃至整个品牌文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今天看Fred Perry是一位成功人士,不过在上个世纪初,Fred Perry作为一个工薪家庭的孩子,还玩起了贵族才玩儿的网球,没少遭受歧视和冷嘲热讽。

后来的故事就很励志了,横扫了数次温网冠军之后,Fred Perry终于受到了认可。他的成功也成为了英国人心中打破阶级势力的象征,为后面潮流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底蕴。

最开始把Fred Perry和亚文化扯到一起的,是一群被称为「Mods - 摩斯族」的家伙们。光头党更是紧追Mods的步伐,穿着Polo衫整齐划一,把洒脱利落的风格发挥到极致。「Perry Boys - 佩里男孩」因狂热追随Fred Perry而得名,足以看出Fred Perry的影响力之深。

Mod运动中的领袖

Mod运动中的领袖

「Mod - 摩徳文化」是亚文化的开端,Mods是形成Mod的年轻群体。此前,听美国摇滚乐的「Teddy Boys - 泰迪男孩」另类的着装风格吸引了当时摩托党的注意,一种修身、干净利落的着装风格在英国流行起来。

早期的Mods深受法国电影和意大利时尚的影响,喜欢穿着剪裁精致的西装外套和七分西裤,他们对衣着细节的考究到了近乎痴狂的程度。

1960年中期起,Mods人数激增,伦敦一家叫Canaby Street精品店,专门出售美国和意大利服饰,门庭若市。

法国新浪潮开山电影,让-吕克・戈达尔导演作品《筋疲力尽》剧照,1960

随着美国文化的传入,Mods把骑摩托车时穿着不便的西装外套,改换成有口袋设计、行动方便的美军M-51Fish-tail外套和M-65派克大衣,通常下身穿精致裁剪的Levi’s牛仔裤,脚踩舒适耐造的马丁靴,内里搭配一件修身合体的Fred Perry Polo衫。

这一身行头简直就是Mods的制服。不过此情此景,作为一开始单纯面向网球运动员的Fred Perry来说,着实有些意外。天时地利人和,Fred Perry Polo衫利落的风格,加上吸汗透气、胸前的两颗纽扣方便穿脱这些堪称完美的功能特征,正合了Mods的意。反过来,Mod运动风潮也催生了Polo衫颜色的多样变化。

「光头党」的最爱

「光头党」的最爱

Mods把Fred Perry从运动领域拽向街头,也顺势带入了亚文化的队伍。不过真正把Fred Perry推上登峰造极地步的,是那群工人阶级的孩子「Skinheads - 光头党」。

50年代开始,英国涌入一批牙买加移民,与工人阶级并肩工作。随着战后经历的复苏,工人阶级的收入随之提高,消费主义盛行,他们开始对生活品质产生了更高的渴望,不吝把钱花在置办行头上,选择了更适宜工作和生活穿着的更具实用性的衣服,和Mod风格不谋而合。这些工人阶级孩子也偏爱干净利落的风格,袭承了Mods的穿衣风格,也热衷于把马丁靴、Levi’s牛仔裤和Fred Perry的Polo衫穿在身上。

与早期的Mods风格不同的是,那时候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把头发剔成接近光头的寸头,所以一开始,所谓的光头党并不是真正的光头。他们听牙买加音乐,热衷于出入俱乐部,成群结队行走在街头巷尾,给人一种生人勿近的感觉。但其实他们除了骨子里的骄傲蛮横,并没有像今天所认知的「光头党」那样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相反的,这种通过外表彰显个性的态度积极推动了后期亚文化的发展。

那时候开始,穿衣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追求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方式,更注重衣着背后体现的文化含义。在「光头党」的心中,没什么比Fred Perry更符合他们精神追求的品牌了。

同是工人家庭出身的网球运动员Fred Perry,迅速让「光头党」产生共鸣,Fred Perry的逆袭,作为一种工人阶级和贵族阶级的对抗,对于当时还处在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来说,着实产生同脉相生的雀跃。Fred Perry绝对当之无愧成为那个时代工人阶级心中阶级斗争的伟大领袖之一,Fred Perry自带「反抗」的基因也是从那时起被延续了下去。

然而好景不长,即便我们看到了亚文化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中正向的一面,负面的影响也随之升温发酵,逐渐暴露出来。

早期的「光头党」虽然产生于特定的阶层,但并没有参与任何实质性的政治运动。但到了70年代,新一波的「光头党」依然维持着相同样式的装扮,他们依然穿着Fred Perry,但却混入暴力的种族歧视的政治运动当中。

被迫卷入到极端政治运动中的Fred Perry,史上第一次躺枪。在那个新闻媒体还不发达的时代,Fred Perry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不过好在70年代末,朋克音乐的兴起重新带动亚文化复苏,Fred Perry的品牌形象才得以修复。

「Perry Boys 」和「Casual」亚文化

「Perry Boys 」和「Casual」亚文化

「Perry Boys」就和他们的名字一样,是Fred Perry坚实的簇拥者。

70年代后期,位于曼彻斯特市中心的一群小流氓和球迷形成了一个组织,被称为「Perry Boys - 佩里男孩」,有文献记载佩里男孩促成了「Casual - 休闲」亚文化的产生。作家「Ian Hough - 伊恩・霍夫」在《Perry Boys》一书中描绘出那些年打架斗殴、出入夜总会等一系列真实生活场景,还原了佩里男孩的时尚:他们穿着Fred Perry Polo衫,adidas stan smith球鞋,留着轻薄的头发。

与其说他们是Fred Perry的粉丝,不如说他们对其有强烈的认同感。

Fred Perry也成了放荡不羁的音乐符号

Fred Perry也成了放荡不羁的音乐符号

服饰在视觉上表达文化,音乐通过听觉传递文化讯息。

起初,光头党热衷的音乐是黑人音乐,比如节奏布鲁斯、雷鬼乐和摇滚乐。牙买加音乐带动了一批像Desmond Dekker,Derrick Morgan,Laurel Aitken,Symarip和The Pioneers等乐队在英国的流行。70年代初期,一部分雷鬼音乐带有明显的黑人主义的内容,引起白人光头党的不满,由此开始分道扬镳。一些光头党追捧英国的华丽摇滚。

到了70年代后期,朋克音乐在英国掀起了一波热潮,听节奏蓝调和美国流行音乐的光头党转而流行起带有工人阶级风格的朋克音乐,进而成为光头党中最流行的音乐。1977年,英国青少年失业率升高,罢工潮蔓延全国。

社会不均匀分配催促了工人阶级对资本反抗情绪的日益高涨,尤其是失业青少年的不满情绪激起他们的强烈表达欲望,朋克摇滚就像是一种发泄形式,抒发工人阶级青少年的反叛。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朋克音乐是在「the Garage Music - 美国车库音乐」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初期没有经过任何商业包装,纯粹是一种触底反弹的咆哮。

在朋克音乐流行之前,Fred Perry也只是在光头党之间流行,如果因为这样就硬是把它和音乐联系在一起的话,显得有点牵强。

等朋克音乐在英国掀起风潮之后,一些乐手把Fred Perry穿在身上站上舞台,这才真的把Fred Perry带到了音乐的领域,开始和音乐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跟我们今天喜欢把Beatles、枪花、ACDC印在T恤穿在身上一样,代表某种音乐态度。

来自纽约的第一支朋克乐队「Television - 电视台」在英国的演出,影响了英国的初期的朋克音乐代表乐队「Sex Pistols - 性手枪」、the Clash和the Damned。性手枪这支引领朋克运动风潮的乐队,他们反动的歌词和几近疯狂的表演方式成功煽动了台下的情绪。他们不仅把「反叛」写进了歌词,还把骷髅等各种带有叛逆元素的服装穿在了身上。

就这样一支反叛的乐队,主唱John Lydon却把齐整利落的Fred Perry Polo衫穿上了演出舞台,一大批粉丝追逐模仿。

Fred Perry官网为亚文化单独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版块,John Lydon就在里面,还有关于他对音乐的采访文字,里面没有一个问题提到Fred Perry,但好像只要提到两者中的一个就会不自觉地想起另一个。

除此之外,代表Mods文化的朋克乐队The Jam主唱Paul Weller也是Fred Perry Polo衫的拥护者。摇滚乐队The WHO也钟爱Fred Perry Polo衫。这些更清晰地印证了Fred Perry和音乐的联结。

到了80年代,朋克风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英伦独立风格音乐「Brit Pop - 英伦摇滚」。

代表这一风格的乐队Blur、Oasis都穿印有Fred Perry标志的Polo衫,加深了对这件衣服和音乐的联系,也影响了这个英伦品牌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它代替了代表底层人们想挣脱束缚的渴望,成为了表达这种来自内心呐喊的音乐符号,写入了潮流音乐史。

Fred Perry和亚文化的连接没有间断,直到今天,它还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亚文化这片土地。

在Fred Perry的官网亚文化分区,充斥亚文化相关的音乐、Live现场,它例举了几乎所有和亚文化的音乐相关的乐队和歌手,还鼓励用户上传自己喜欢的歌单,写下推荐理由。

这种分享,一方面提供了一个专门为现代亚文化青年打造的聚集地,让他们的兴趣能得到共鸣,另一方面给亚文化音乐建立了一个传播的途径,让更多喜爱亚文化的乐队或歌手被认识。

出身于工人阶级,就一定会回到这些人当中去。这是品牌的精神和根植于品牌的基因。

他们希望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

Fred Perry常在Instagram和Twitter上提问了解大家的喜好,保持有效互动。它鲜少利用传统广告的方式向世人宣传。直接和用户取得联系,也许就是它专属独特的营销模式,完全符合品牌个性。正如Fred Perry品牌总监Rob Gaitt的话一样:「世界上有很多噪音,你和人们对话的窗口很小。如果人们对你说的话不感兴趣,他们就会去其他地方。」

而回归到服装本身,Fred Perry在亚文化的发展变化中也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从不间断和其他品牌的合作,从设计师品牌Raf Simons到日本街头品牌BEAMS,Fred Perry持续致力于向热爱亚文化的青年人群输出更多元化的服饰,来满足他们对穿着的追求。

自2008年起,Fred Perry和Raf Simons的合作,已经走过了十二个年头。在十周年之际,更是为亚文化献礼,别出心裁策划了一番活动,将100个真空包装的衣服投放到亚文化发展良好的地区,准确无误投其所好。

除了和知名设计师品牌的联乘系列,Fred Perry几乎会和各种类型的服装品牌取得合作,它还同样在意新型的潮流品牌。在网上搜索,一大波联乘系列袭来,「Fred Perry x Thames London」「Fred Perry x Akane Utsunomiya」「Fred Perry x ArtComes First」,还有多方联名「Fred Perry x END. x mastermindWORLD」。

合作系列囊括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定位方向的不同品牌,旨在把更多样化的服饰带到大众面前,这就是Fred Perry 「包容」的个性。

当说起Fred Perry和用户直接互动的营销模式(也许他们都并不觉得这是一种营销模式)时,周围有人说了句:「这确实很Fred Perry。」

看,Fred Perry俨然已成为一个形容词,一个用来形容「包容」、「真诚」和「友善」的词。

尽管在亚文化发展史上,Fred Perry曾经有过一段被迫贴上不良形象标签的日子。那时候网络媒体没有这么发达,品牌的声音我们听不见。而如今一伙激进的组织拿Fred Perry经典的Polo衫来当制服,他们能坐视不管吗?答案当然是不能,亚文化也同样不会允许。

在穿衣早已不是单纯解决得体和保暖这些基本问题的当下,衣着超越实际目的,成为我们表达态度的方式之一。选择什么品牌,穿什么样的衣服,需要进一步了解服饰背后的文化含义。

策划Editor|窦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