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8,广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胰腺炎最早的症状 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8,广州)

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8,广州)

2024-06-28 10: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迁延不愈的难治性疾病,因症状顽固,需终身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大大地加重了社会的公共医疗负担。近年来,慢性胰腺炎在全球发病率不断上升,病因机制和诊疗方式不断更新,日本、美国和欧洲相继颁发了临床诊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胰腺炎专委会牵头组织消化内科、胆胰外科、内分泌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依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参照多部国际慢性胰腺炎指南,对我国2012年版《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1]进行了修订。

一、定义及术语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 CP):CP是一种由遗传、环境等因素引起的胰腺组织进行性慢性炎症性疾病[2],其病理特征为胰腺腺泡萎缩、破坏和间质纤维化。临床以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和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可伴有胰管结石、胰腺实质钙化、胰管狭窄、胰管不规则扩张、胰腺假性囊肿形成等。

酒精性慢性胰腺炎(alcoholic chronic pancreatitis, ACP):CP患者平均乙醇摄入量男性超过80 g/d、女性超过60 g/d,持续2年或以上,且排除其他病因[3]。

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ecurrent acute pancreatitis, RAP):患者至少有两次急性胰腺炎发作史,缓解期无胰腺组织或功能异常改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胰腺炎[4]。

遗传性慢性胰腺炎:CP患者家族中,在两代或以上的亲属中,存在至少2个一级亲属或至少3个二级亲属患CP或者RAP[5]。

特发性慢性胰腺炎:指排除任何已知病因的CP患者。

脂肪泻:患者大便内排出过多的脂肪,又称油花样腹泻,72 h粪便脂肪收集试验测定大便脂肪含量超过7 g/d[6,7]。

3c型糖尿病:是一种继发于胰腺疾病的糖尿病,又称胰源性糖尿病,常发生在CP患者中。

二、流行病学及病因

在全球范围内,CP的发病率为9.62/10万,死亡率为0.09/10万,CP患者中以男性为主,其数量约为女性的2倍[8];美国成人CP发病率为24.7/10万,患病率为91.9/10万[9];日本CP发病率为14/10万,患病率为52/10万[10];印度CP的患病率最高,达到125/10万[11];我国2003年CP患病率约为13/10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12]。

CP致病因素多样,由遗传、环境和(或)其他致病因素共同引起。酗酒是CP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在西方国家及日本占50%~60%[10,13],在我国约占20%[14]。目前认为遗传因素在CP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常见易感基因包括PRSS1、SPINK1、CTRC和CFTR等[15,16,17]。遗传性慢性胰腺炎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为80%,主要突变位于PRSS1基因。我国特发性慢性胰腺炎主要致病突变为SPINK1 c.194+2T>C[16]。此外,CP致病因素还包括高脂血症、高钙血症、胰腺先天性解剖异常、胰腺外伤或手术、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吸烟是CP独立的危险因素[18,19]。RAP是形成CP的高危因素,约1/3的RAP患者最终演变为CP[4]。

三、诊断标准及分型分期 (一)症状

腹痛是CP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常为上腹部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腹痛可分为两型:A型为间歇性腹痛,包括急性胰腺炎以及间断发作的疼痛,疼痛发作间歇期无不适症状,可持续数月至数年;B型为持续性腹痛,表现为长期连续的疼痛和(或)频繁的疼痛加重[20]。我国CP患者中A型腹痛占80%以上,B型腹痛占5%,约10%的患者无腹痛症状[14]。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后期可出现体重减轻、营养不良、脂肪泻等,我国CP患者脂肪泻发生率为22.9%[21]。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可表现为糖耐量异常或者糖尿病,我国CP患者糖尿病发生率为28.3%[22]。CP可出现胰腺假性囊肿、胆总管狭窄、十二指肠梗阻、胰瘘、胰源性门静脉高压、胰源性胸腹水、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诊断CP后,随访8年有1.3%的患者可进展为胰腺癌[23]。

(二)体征

上腹部压痛,急性发作时可有腹膜刺激征。由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可导致消瘦、营养不良,青少年患者可影响发育。当并发巨大胰腺假性囊肿时,腹部可扪及包块。当胰头显著纤维化或假性囊肿压迫胆总管下段时,可出现黄疸。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

部分患者可见胰腺区域的钙化灶、阳性结石影(图1)。

点击查看大图 图1 腹部平片示胰腺多发结石 图1 腹部平片示胰腺多发结石 2.腹部超声:

可见胰腺区伴声影的高回声病灶、胰管形态变化等。因其敏感度不高,仅作为CP的初筛检查。此外,对于假性囊肿等CP并发症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3.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

CT检查的典型表现为胰腺钙化、胰管扩张、胰腺萎缩,其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0%、90%以上[24]。CT是显示胰腺钙化的最优方法(图2),平扫CT检查可显示胰腺微小钙化灶。常规MRI扫描对CP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对胰腺实质改变检测敏感,但对钙化和结石的显示不如CT。MRCP主要用于检查胆、胰管的病变,如主胰管扩张、胰腺先天变异、胆管扩张或狭窄等(图3)。

点击查看大图 图2 上腹部CT示胰腺多发结石 图2 上腹部CT示胰腺多发结石 点击查看大图 图3 MRCP示主胰管扩张,可见多发充盈缺损影 图3 MRCP示主胰管扩张,可见多发充盈缺损影 4.内镜超声(EUS):

主要表现为胰腺实质异常及胰管异常,如胰管结石或胰腺钙化、胰管狭窄、胰管扩张等(图4)。EUS诊断CP的敏感度高,对早期CP的诊断具有优势[25]。EUS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抽吸活检(EUS-FNA)主要用于肿块型CP与胰腺癌的鉴别[26]。

点击查看大图 图4 EUS示胰头部胰管内见两枚强回声,伴后方声影 图4 EUS示胰头部胰管内见两枚强回声,伴后方声影 5.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

是诊断CP的重要依据,但因其为有创性检查,目前仅在诊断困难或需要治疗操作时选用。依据剑桥分型,CP可分为轻度:分支胰管病变(超过3个),主胰管正常;中度:主胰管病变,伴或不伴分支胰管病变;重度:主胰管阻塞、严重不规则扩张、结石,有假性囊肿形成[27](图5)。ERCP术中组织及细胞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胆管狭窄的良恶性。

点击查看大图 图5 ERCP示主胰管不规则扩张 图5 ERCP示主胰管不规则扩张 (四)实验室检查 1.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测:

包括直接和间接试验。直接试验是评估胰腺外分泌功能最敏感、最特异的方法,但因成本高,属侵入性检查,临床应用受限。间接试验包括粪便检测、呼气试验、尿液试验和血液检测,其敏感度和特异度相对不足,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粪便弹性蛋白酶-1检测、13C混合三酰甘油呼气试验(13C-MTG-BT)。胰泌素刺激MRCP可通过十二指肠充盈程度对胰腺外分泌功能进行半定量分级评估。

2.胰腺内分泌功能检测: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FPG)≥7.0 mmol/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11.1 mmol/L[28]。尚未诊断糖尿病的CP患者建议每年进行1次血糖检测。3c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阴性,胰多肽基线水平下降,存在胰腺外分泌疾病[29],可与其他类型糖尿病相鉴别。

3.基因检测:

重点对于特发性、青少年(起病年龄低于20岁)以及有胰腺疾病家族史的CP患者,可行基因检测,以CP患者外周静脉血DNA为样本,针对我国CP相关基因,如PRSS1、SPINK1、CTRC、CFTR等进行基因测序分析。

4.其他实验室检查:

急性发作期可见血清淀粉酶升高,如合并胸、腹水,胸、腹水中的淀粉酶含量往往明显升高。血钙、血脂、甲状旁腺素、病毒、IgG4等检查有利于明确病因。CP也可出现血清CA19-9增高,如明显升高,应警惕合并胰腺癌的可能。脂溶性维生素、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镁、视黄醇结合蛋白等指标有助于判断机体营养状况。

(五)胰腺病理组织检查

胰腺活检方法主要包括CT或腹部超声引导下经皮胰腺穿刺活检、EUS-FNA以及通过外科手术进行的胰腺活检。由于活检属有创检查,且CP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目前不常规应用,主要用于CP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

CP的基本组织学改变为胰腺腺泡组织的减少和纤维化。纤维化包括小叶间、小叶旁纤维化,或合并小叶内纤维化,可能伴随胰腺组织的慢性炎症浸润,胰管扩张等[30]。根据其组织病理改变,CP可分为慢性钙化性胰腺炎、慢性阻塞性胰腺炎和慢性炎症性胰腺炎。慢性钙化性胰腺炎最多见,表现为散发性间质纤维化及胰管内蛋白栓子、结石形成及胰管损伤。慢性阻塞性胰腺炎因主胰管局部阻塞、胰管狭窄致近端扩张和腺泡细胞萎缩,由纤维组织取代。慢性炎症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胰腺组织纤维化和萎缩及单核细胞浸润。当出现并发症时,也可见胰腺外器官的病理变化,如胆道梗阻、门静脉受压、血栓形成等。

(六)诊断标准与流程

1.诊断标准

主要诊断依据:(1)影像学典型表现;(2)组织学典型表现。次要诊断依据:(1)反复发作上腹部疼痛;(2)血淀粉酶异常;(3)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现;(4)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表现;(5)基因检测发现明确致病突变;(6)大量饮酒史(达到ACP标准)。

主要诊断依据满足1项即可确诊;影像学或者组织学呈现不典型表现,同时次要诊断依据至少满足2项亦可确诊(表1)。

点击查看表格 表1

慢性胰腺炎影像学及组织学特征[31]

表1

慢性胰腺炎影像学及组织学特征[31]

1.影像学特征性表现 典型表现(下列任何一项)   (1)胰管结石   (2)分布于整个胰腺的多发性钙化   (3)ERCP显示主胰管不规则扩张和全胰腺散在不同程度的分支胰管不规则扩张   (4)ERCP显示主胰管完全或部分梗阻(胰管结石或蛋白栓),伴上游主胰管和分支胰管不规则扩张 不典型表现(下列任何一项)   (1)MRCP显示主胰管不规则扩张和全胰散在不同程度的分支胰管不规则扩张   (2)ERCP显示全胰腺散在不同程度分支胰管扩张,或单纯主胰管不规则扩张,或存在蛋白栓   (3)CT显示主胰管全程不规则扩张伴胰腺形态不规则改变   (4)超声或EUS显示胰腺内高回声病变(考虑结石或蛋白栓),或胰管不规则扩张伴胰腺形态不规则改变 2.组织学特征性表现 典型表现:胰腺外分泌实质减少伴不规则纤维化。纤维化主要分布于小叶间隙,形成"硬化"样小结节改变 不典型表现:胰腺外分泌实质减少伴小叶间纤维化,或小叶内和小叶间纤维化

2.诊断流程详见图6。

点击查看大图 图6 CP诊断流程图 图6 CP诊断流程图 (七)临床分期

根据CP的疾病病程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期(表2),对治疗方案选择具有指导意义。临床上也可根据胰腺功能是否出现不全表现,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

点击查看表格 表2

CP的临床分期

表2

CP的临床分期

临床分期 临床特征 0期(亚临床期) 无症状 1期(无胰腺功能不全) 腹痛或急性胰腺炎 2期(部分胰腺功能不全) 胰腺内分泌或外分泌功能不全 3期(完全胰腺功能不全) 同时出现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 4期(无痛终末期) 同时出现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且无疼痛症状 四、治疗及预后

CP的治疗原则为祛除病因、控制症状、改善胰腺功能、治疗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等。

(一)一般治疗

CP患者须禁酒、戒烟,避免过量高脂、高蛋白饮食,适当运动。

(二)内科治疗 1.急性发作期治疗:

治疗原则同急性胰腺炎[32]。

2.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治疗:

主要应用外源性胰酶替代治疗(pancreatic 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PERT)。首选含高活性脂肪酶的肠溶包衣胰酶制剂,于餐中服用。疗效不佳时可加服质子泵抑制剂(PPI)、H2受体拮抗剂(H2RA)等抑酸剂。营养不良的治疗以合理膳食+PERT为主,症状不缓解时可考虑补充中链三酰甘油。脂溶性维生素缺乏时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尚无临床循证证据推荐补充维生素A、E、K[33]。

3.糖尿病的治疗:

改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怀疑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患者,排除禁忌后可选用二甲双胍治疗,其他口服降糖药物不良反应显著,不做首选;口服药物效果不佳时改为胰岛素治疗。对于合并严重营养不良患者,首选胰岛素治疗[33]。由于CP合并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较敏感,应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4.疼痛的治疗:

(1)一般治疗:禁酒、戒烟、控制饮食。

(2)药物治疗:①胰酶制剂、抗氧化剂及生长抑素对疼痛缓解可能有效[34,35,36]。②止痛药:治疗遵循WHO提出的疼痛三阶梯治疗原则,止痛药物选择由弱到强,尽量口服给药。第一阶梯治疗首选对乙酰氨基酚,其消化道不良反应较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发生率低;第二阶梯治疗可选用弱阿片类镇痛药如曲马多;第三阶梯治疗选用强阿片类镇痛药,但应注意肠麻醉综合征的发生,随着药物剂量增加,约6%的患者发展成痛觉过敏、腹痛程度加重[37]。

(3)因胰管狭窄、胰管结石等引起的梗阻性疼痛,可行内镜介入治疗。其他介入治疗方法如CT、EUS引导下的腹腔神经阻滞术等,短期疼痛缓解率约50%,但其远期止痛效果不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目前开展较少[38]。

(4)内科及介入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对于部分有疼痛症状并伴有主胰管扩张的CP患者,在中长期疼痛缓解方面,手术优于内镜治疗[33]。

(三)内镜介入治疗

CP内镜介入治疗的主要适应证为胰管结石、胰管狭窄、胰腺假性囊肿、胆管狭窄等,有利于缓解胰源性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主胰管梗阻的治疗:

CP可根据主胰管是否通畅分为主胰管梗阻型与非主胰管梗阻型。主胰管梗阻通常由胰管狭窄、胰管结石、胰管解剖异常等因素导致[14]。对于疼痛伴主胰管梗阻的患者,内镜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通过内镜治疗解除梗阻后,CP患者疼痛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率可达71%及24%[39]。内镜治疗是解决CP梗阻性疼痛的首选方法。内镜治疗后,临床上宜评估6~8周,如果疗效不满意,可考虑手术治疗[33]。

(1)胰管结石的治疗:胰管结石根据X射线可否透过分为阳性结石与阴性结石,可单独或多发存在,主要分布于胰头部[39]。对于体积较小的主胰管结石,ERCP可成功完成引流。对于>5 mm的主胰管阳性结石,首选体外震波碎石术(ESWL)治疗[40],碎石成功后可再行ERCP取石,ESWL+ERCP的主胰管结石完全清除率达70%以上,主胰管引流率达90%[39,41]。与ESWL联合ERCP治疗相比,单纯ESWL治疗可能也获得理想的结石清除及疼痛缓解[42]。ESWL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胰腺炎、出血、石街、穿孔、感染等,发生率约为6%,大多数经内科保守治疗可痊愈[43]。

(2)主胰管狭窄的治疗:治疗原则为解除狭窄,充分引流胰液。ERCP胰管支架置入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辅以胰管括约肌切开,狭窄扩张等操作,疼痛缓解率可达70%以上[44]。治疗首选置入单根胰管塑料支架,可定期或根据患者症状更换支架,支架通常留置6~12个月[45]。如10 Fr支架留置12个月狭窄未改善,可考虑置入多根塑料支架或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46]。ERCP治疗时,对于主胰管严重狭窄或扭曲,导致反复插管不成功者,可以尝试经副乳头插管;对于ERCP操作失败者,可采用EUS引导下胰管引流术(EUS-PD)[47],该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仅推荐在有丰富内镜经验的单位开展。

2.CP继发胆总管狭窄的治疗:

CP合并良性胆总管狭窄的发生率约为15%,其中约半数患者会出现相应症状[14]。当胆总管狭窄合并胆管炎、梗阻性黄疸或持续1个月以上的胆汁淤积时,可行ERCP下胆道支架置入治疗。置入多根塑料支架者可定期或根据症状更换支架,治疗周期常为12个月,其长期有效率与胆道自膨式覆膜金属支架相仿,均为90%左右[48,49],明显优于置入单根胆道塑料支架[50]。

3.胰腺假性囊肿的治疗:

当胰腺假性囊肿引起不适症状、出现并发症(感染、出血、破裂)或持续增大时,应予以治疗[45]。我国CP假性囊肿的发生率约为18%,男性风险高于女性[51]。对于无并发症的胰腺假性囊肿,内镜治疗成功率达70%~90%[52,53],效果与手术相当[54],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对于与主胰管相通的、位于胰头或体部的小体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