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肠化生:一种癌前病变的防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腺化生 胃黏膜肠化生:一种癌前病变的防治

胃黏膜肠化生:一种癌前病变的防治

2024-06-30 07: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典型病例

患者王女士,刚过不惑之年,有多年的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平时生活规律,饮食起居有度,并坚持定期到医院检查身体。近来天气转冷,感上腹部不适,进食后饱胀、打嗝、嗳气不断,又来医院就诊。

进行胃镜后,拿着检查报告,看着上面的“慢性萎缩性胃角炎伴中度肠化生”,顿时惊呆了!她早就听说,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因此十分紧张焦虑。

图1.胃镜报告

癌前病变并非癌症!

所谓癌前病变,只是指发生胃癌的可能性高,并不是说今后一定会癌变。统计显示,“肠化生”发生癌变的概率为5%。

图2.肠上皮化生镜下表现为浅白色隆起

也就是说,100个慢性胃炎伴有肠化生的,可能有5个病人会发生不好的变化。所以要克服“恐癌”现象。

但如果肠化生进一步发展为“不典型增生”时,其概率就一下子提高到25%或40%(根据病理改变严重程度)。

所以一般单纯肠化生,不必过于紧张,胃镜复查一年一次。通过生活调理、药物治疗,争取逆转。

保持乐观情绪,增强治疗信心,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避免服用对胃黏膜有损害的药物等。

食物以富于营养又清淡为主。

告别某些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致癌物质的“方便餐”和“洋快餐”,勿要进食含有较多辛辣刺激调味品的中式火锅,多吃蔬菜水果和杂粮。

二、肠化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随着内镜检查的普及以及医学的进步,对于慢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诊断逐年提高。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患有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患者也逐年增加。

很多专业书籍也将萎缩性胃炎称为“癌前疾病”,胃黏膜肠化生称为“癌前病变”,所以给患者带来了不小的精神负担。

目前普遍认为胃癌是:

由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最后发展为胃癌的。

图3.胃癌发展示意

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作为胃癌发生多步骤假设的中间步骤,已经被视为癌前病变。

但是肠上皮化生并不是都可以转化为胃癌,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预后。根据研究资料,完全型肠化生发生胃癌的危险性较低,而结肠型肠化生与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发生,两者的发生有较高的一致性。

40岁以上发生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明显增多,近年来发现发病趋向年轻化。据报道20%成人患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有一部分患者常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的病理改变 。临床上可以表现为消化不良的症状,如慢性、反复发作或持续的上腹部不适、早饱、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嗳气、大便稀溏、不成形等。

西医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以下因素有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摄食粗糙、刺激性食物、过热饮料、酗酒、咸食、或食物中含有化学刺激剂,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过度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长期胆汁反流、机体免疫失衡、营养因子缺乏、遗传因素等有关。长期的不良刺激,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粘膜细胞变性坏死,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引起慢性胃炎。

胃是和外界相通的器官,不断受到一日三餐食物的摩擦和吞入细菌、理化因子的刺激,人的一生中胃黏膜发生炎症是非常平常的事,如果检查整个胃的黏膜,40岁以后被发现肠化生的人并不少见。

慢性胃炎的癌变危险性主要是针对萎缩性胃炎来讲的,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均可癌变,检查确诊后需要正规治疗,定期复查,及时治疗,就可以达到预防胃癌发生的目的。

三、那么到底什么是“肠化生”呢?

图4.肠化胃镜图片

a.可见白色粒状白色粘膜;b.可见胆汁反流

“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生”,是指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黏膜上皮内出现了类似肠粘膜的细胞,使得正常胃黏膜的分泌功能变成了吸收功能,由于胃黏膜不断吸收有害物质,或者不能将有害物质及时清除,天长日久,部分患者的胃黏膜局部就堆积了一定的致癌物质,致癌物质长期接触胃黏膜,最后导致癌变发生。

根据肠上皮化生分泌粘液的情况及其分泌粘液的性质,可以将肠上皮化生分为四种类型: 

①完全性小肠化生; 

②不完全性小肠化生; 

③完全性结肠化生;

④不完全性结肠化生。

其中,小肠型化生或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较好,见于各种良性胃病,尤其多见于慢性胃炎,随炎症发展而加重,与胃癌关系不大。

  

但大肠型化生或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较低,而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检出率较高,说明该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四、肠化生该如何治疗?

大量研究表明:

经过适当的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的进展。部分患者胃黏膜萎缩可得到逆转,但胃黏膜萎缩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可逆转点,超过该点就难以逆转;肠化生似乎难以逆转,但可以延缓、阻止肿瘤的发生。

一般肠上皮化生都是和萎缩性胃炎相伴相行,若萎缩性胃炎治疗后好转,肠化生的现象也会随着减少。因此治疗萎缩性胃炎就是治疗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是继发于慢性炎症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把炎症治好,平时也要注意不要让你的胃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

消除胃黏膜损害因素

① 根除HP感染,可以延缓或阻止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进展。

② 控制胃酸,如:H2受体阻止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潘托拉唑、雷贝拉唑,等),适宜于高胃酸病人。但长期大剂量制酸治疗,反而会加重胃黏膜的萎缩。

③ 控制和改善胆汁反流,适用于胆汁返流性胃炎。如:胃动力药(莫沙比利)、吸附胆汁的药物(铝碳酸镁)

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这是治疗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的主要药物。如:硫糖铝、尿囊素铝、瑞巴派特、替普瑞酮,等等。

维生素C、微量元素硒,可能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度;适量补充叶酸,可以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组织状态,而减少胃癌的发生。

中医中药治疗,根据相关报道,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肠化是至少可以维持现状的;也有报道称中成药胃复春、摩罗丹等联合维生素b族逆转萎缩有较好疗效。

抗氧化剂治疗:由于发生胃黏膜萎缩时,胃酸分泌减少,胃内微环境改变而有利于内源性致癌物质形成。此时补充抗氧化剂可能对萎缩和肠化生的逆转有一定的益处。研究发现,长期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对于预防和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的帮助。

内镜治疗:内镜下治疗,对于隆起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腺体萎缩治疗疗效甚佳,可使病灶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组织变性坏死,使其在向癌发展的进程中给予人为阻断。

EMR(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 EMR)是应用辅助技术,在内镜下对消化道较小的浅表恶性病变行病灶切除的方法。

不过,肠上皮化生的治疗需要较长的时间,换句话说,就是比较不容易消失。对于大多数中老年人来说,也不必追求逆转,只要不进展,就是最好的治疗。

 总结:

1. 肠化生属于慢性胃炎里的一种病变;

2. 不是癌症,只有很小的机率发展成癌症的可能,不必过分担心,也不能掉以轻心;

3. 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积极治疗,注意饮食,戒烟酒等,能够改善胃黏膜组织学状况,阻滞其进展,也有逆转可能;

4. 定期到医院随访胃镜+病理活检,比治疗更重要!!!

来源:胃肠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