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用药】六味地黄丸不是补药,这三类人越吃越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肾阳虚吃补药越吃越重 【基层用药】六味地黄丸不是补药,这三类人越吃越糟

【基层用药】六味地黄丸不是补药,这三类人越吃越糟

2024-07-03 09: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来源:药圈网

1、六味地黄丸的“前世今生”

六味地黄丸前身为“八味地黄丸”。后来,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认为小儿是纯阳之体,不需要再补阳了,所以就把这《金匮要略》八味丸中的桂枝和附子给去掉了,结果就剩下了六味药。

这六味药分别是: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临床上用于肾阴亏损、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骨蒸潮热。

2、六味地黄丸的“神奇疗效”

眼干、眼涩、流泪

有的人到了秋冬就容易眼干、眼涩、迎风流泪,这些都是肝肾阴虚造成的,治疗上要滋补肝肾,这时候可以用六味地黄丸。

当然这种情况用杞菊地黄丸和明目地黄丸更合适,因为这两个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枸杞、菊花和一些明目的药材,治疗起来更加有效。

皮肤瘙痒症

有的人,尤其是老年人,到了秋天就会皮肤瘙痒,用手挠还会留下一道道白色指甲印,这种情况多由于阴虚津液不足所导致。秋天干燥,再加上本身津液不足,皮肤失去了津液的濡养,就会瘙痒、脱皮。

还有的人可能不会痒,但到了秋冬皮肤干燥,一脱衣服哗哗掉皮屑,可服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津液足了,气血旺了,皮肤就滋润了。

更年期综合征

很多女性到了更年期会心烦失眠、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还会有焦虑、烦躁、多疑甚至抑郁的表现,说明有阴虚的问题,这时候可服用六味地黄丸配合逍遥丸来调理,一般情况只要服用一个疗程,症状就会有明显的改善。

糖尿病

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为身体过度消耗津液导致的口渴,多由于暴饮暴食、熬夜纵欲所致,导致肾阴不足。针对轻度糖尿病患者,可在调节饮食的同时,加服六味地黄丸,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遗尿或排尿困难

中医认为肾主水液代谢,体内尿液代谢出现问题,说明肾的代谢化水能力下降,也是肾阴不足的表现。肾阴虚导致的排尿异常,可服用六味地黄丸来进行治疗。

预防老年痴呆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而脑又为髓之海,髓包括骨髓和脑髓,在中医看来都是同样的物质,都是在肾的推动下而生成的精华,如果肾虚了,生髓的能力就会下降,脑髓越来越空虚,进而就会出现脑萎缩的情况。

牙痛、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

有一种牙痛、口腔溃疡是虚火导致的,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反复发作,疼痛并不剧烈,这种情况多半是阴虚导致的。肾阴不足虚火内生,这个火一直往上走,走到口腔就会生口疮,就会牙疼,这时候单纯的祛火药效果并不理想,可服用六味地黄丸来滋补肾水,减缓症状。

口干、咽干

咽干口干为体内津液无法生化,肾阴不足所致。体内津液匮乏就会令全身出现干燥,表现在口腔咽喉,就会出现咽干口干的情况。用六味地黄丸可降燥生津,滋养肾阴不足,缓解咽干口干的情况。

延缓衰老

中医认为肾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精微物质,人体精气不足,就会提前进入衰老。通过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可以填补肾精,缓解须发早白、皱纹增多等未老先衰的现象。

缓解失眠、抗疲劳

工作压力、生活劳累后出现的精神疲惫、头昏脑胀、食欲不振、睡眠欠佳、记忆减退等情况,这些都是肾阴亏虚的表现,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补充肾阴,提升睡眠质量、缓解疲劳。

3、这几种人不能吃六味地黄丸

1、肾阳虚的人:肾阳虚的人,在感到腰膝酸软的同时,夜间小便增多,大便经常不成形,总感到怕冷、手脚冰凉,食欲不振等,这种人服用六味地黄丸,无异于雪上加霜!

2、脾胃亏虚、痰湿偏盛的男人:这样的人,平时食欲欠佳,经常胸闷、胃胀,大便溏泄,舌苔偏厚,六味地黄丸中的地黄、山萸肉等过于滋腻,服用后会加重病情。

3、有肾阴虚但又有感冒腹泻的人:感冒发烧期间、急性肠胃炎腹痛腹泻的时候,即使有肾阴虚症状,也暂时不宜服用六味地黄丸,须待邪祛病愈后再服。

查看书籍详情【广告】

点赞·在看·基层医疗资讯抢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