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怎么得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肝炎肝炎 乙肝是怎么得的?

乙肝是怎么得的?

2023-03-09 14: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乙肝病毒一般由三种途径感染: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症状:急性病毒性肝炎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巩膜和全身皮肤黄染,尿色加深,肝功能异常),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和隐性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

慢性持续性病毒感染(感染时长大于 6 个月):轻度慢性肝炎可有乏力、食欲缺乏、肝区隐痛、腹胀等症状,肝功能轻度异常;中度慢性肝炎可出现面色发黄发暗的肝病面容、进行性脾大、蜘蛛痣、肝掌等表现,且肝功能持续异常;重度慢性肝炎可出现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部分患者出现肝硬化。

2002 年 8 月,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卫生部门通报了 6 名血源性感染患者,他们曾经在同一家疼痛治疗诊所接受治疗。

6 名患者均出现了肝炎的典型临床表现:疲劳、厌食、恶心、不适、发烧、黄疸、呕吐、尿色深、腹痛。

俄克拉何马州卫生部门经初步调查发现,感染的原因竟然是一名具有资质的注册麻醉护士在该诊所工作时经常重复使用针头和注射器。

她曾经在一次临床治疗中,使用同一个针头和注射器将三种不同的镇静药物注射进了多达 24 名患者的体内。

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卫生部门开始了深入调查。

调查对在这家诊所就诊的 908 名患者中的 793 名进行了血源性传播病原体的血清学检测,以鉴别可能在诊所感染的 100 种病原体。

调查发现一共有 69 名患者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HCV),31 名患者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

由此卫生部门得出结论,此次在俄克拉何马州诊所暴发的病毒性肝炎疫情,是一次由人为共用针头造成的传播。

乙肝暴发的「黑历史」

历史上乙肝暴发的案例多是医源性的。

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流行的最早记录是由医生鲁尔曼(Lurman)于 1885 年记载的。

1883 年,德国不来梅暴发了天花疫情,1289 名造船厂员工接种了其他人的淋巴液疫苗。

从接种后的几周到长达八个月后,一共有 191 名接种了疫苗的工人患上了黄疸,并被诊断为「血清性肝炎」。

其他接种过不同批次淋巴液疫苗的员工则没有出现类似的黄疸症状。

鲁尔曼将这一事件记录进了他的论文,该论文现在被视为流行病学研究的典型例子,证明受污染的淋巴液是「血清性肝炎」暴发的根源。

此后,在 1909 年引入皮下注射针头后,又有许多类似的疫情暴发被报道。

当时这些针头主要被用于治疗梅毒,更重要的是,医生重复使用了针头来治疗不同的梅毒患者。

乙肝世界感染现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2015 年,有 2.57 亿人患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定义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占世界人口的 3.5%。

目前,大多数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是在乙肝疫苗得到广泛使用并用于婴儿期之前出生的人。

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乙肝的感染率和主要传播途径有着较大的不同。

在高流行地区,慢性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至少为 8%;在中等流行地区,感染率在 2%~7%;感染率低于 2% 的地区被归为低流行地区。

在低流行地区,注射吸毒和无保护的性行为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在中等流行地区,该病主要在儿童中传播;在高流行地区,分娩期间的母婴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乙肝和丙肝知识小科普

乙肝和丙肝的患者及病毒携带者都是传染源,两者的传播途径均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在我国,对于乙肝来说,母婴传播这一传播途径最为常见,而丙肝的血液传播最为常见。

注射乙肝疫苗后,一般体内都能产生抗体,可以给你完全的保护。

目前没有疫苗可以预防丙肝,但已有可以治愈绝大部分丙肝的有效抗病毒药物。

乙肝和丙肝都属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肝炎感染者预后大多良好,一般于病后 3~6 个月内痊愈,并且获得终身免疫力。

少数患者会转入慢性感染的阶段(大于 6 个月),慢性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

据统计,我国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人约占总人口的 5%~6%,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为 7000 万人,慢性乙肝患者人数为 2000 万 ~3000 万,而我国抗–HCV 阳性的人约占总人口的 0.6%,丙肝病毒感染者人数约为 1000 万。

乙肝和丙肝分别由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

乙肝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双链 DNA 病毒,丙肝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球形单股正链 RNA 病毒。

乙肝和丙肝的患者及病毒携带者都是传染源,两者的传播途径均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在我国,对于乙肝来说,母婴传播这一传播途径最为常见,而丙肝的血液传播最为常见。

患者在感染后可表现为急性和慢性感染,感染乙肝时的年龄是影响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

在围生期和婴幼儿时期(0~5 岁)感染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中,分别有 90% 和 25%~30% 将发展成慢性感染,而在 5 岁以后感染的人当中仅有 5%~10% 会发展为慢性感染。

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的肝硬化年发生率为 2%~10%。

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年发生率为 3%~6%。

55%~85% 的急性丙肝患者可发展为慢性感染,其中 5%~15% 的慢性丙肝患者会发展成肝硬化。

1.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患者有什么区别?

乙肝患者需要立即接受治疗,携带者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仔细研判决定是否启动抗病毒治疗。

在无症状乙肝携带者中,很多都是所谓的「大三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 e 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 HBC)三项指标呈阳性。

这三项指标阳性,说明体内乙肝病毒复制比较活跃,这些患者在年轻时或者疾病早期可以保持自身肝脏功能基本不受影响,没有任何症状,可以暂时不进行特别治疗,但是病情随时可能出现变化,一定要注意定期随访,每 3~6 个月检查一次肝功,当心转氨酶水平升高。

当年龄超过 30 岁的时候,还要当心有隐匿性疾病进展的情况,也就是虽然没有肝功能异常,但是事实上已经有肝脏纤维化了,这时候还要做肝脏纤维化的检测。

对于有肝癌家族史的病人,无论肝功能是否正常,都应该及早进行清除病毒的治疗。

在乙肝病毒携带者中还有一种「小三阳」,体内病毒复制水平相对较低,可能已经清除病毒,也可能已经是症状比较「隐形」的乙肝患者,甚至已经有肝硬化了,需要到医院去做认真的鉴别,不要耽误了治疗。

乙肝病毒携带者身边的家人如果经检查发现没有免疫力(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都为阴性),最好注射乙肝疫苗,有了抗体就不用担心被传染了。

2.乙肝会不会传染给家人?患者可以和家人一起吃饭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