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痛到底是什麼原因?要看什麼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肌腱炎看哪个门诊 肩膀痛到底是什麼原因?要看什麼科?

肩膀痛到底是什麼原因?要看什麼科?

2024-06-26 12: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肩膀疼痛是現代人常面臨到的問題之一,不論是上班族長時間使用電腦,或是家庭主婦每天做家事,或是有良好運動習慣的人,都可能會有肩膀疼痛的症狀,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肩膀疼痛?常見的肩膀疼痛疾病有哪些?該看哪一科的醫師呢?

目錄

肩膀疼痛怎麼產生呢? 長期姿勢不良,例如:脖子前傾、駝背、圓肩 重複性使用肩膀,例如:工作職業傷害、做家事 運動傷害,例如:棒球、羽球、網球 頸神經壓迫,例如:頸椎退化、椎間盤突出、頸椎滑脫 心肌梗塞轉移痛至肩膀 原因不明,例如:典型的五十肩 常見的肩膀疼痛疾病有那些? 沾黏性關節囊炎 (Adhesive capsulitis)

沾黏性關節囊炎英文俗稱『Frozen shoulder冰凍肩』,因為發作起來讓人疼痛到無法活動肩膀,也因為這種疾病臨床上好發年紀在五十歲左右的中年人,故有『五十肩』的稱號。

五十肩的原因屬不明,但臨床卻上不少病人初期有肩關節周圍肌腱韌帶損傷,因為疼痛不敢動肩膀久而久之產生關節沾黏的情形,因為有軟組織的損傷卻誤把它當一般的五十肩治療,造成很多人在治療五十肩時覺得進度緩慢與效果不彰的原因之一,打個比方好了,肩膀因為運動或意外導致旋轉肌腱發炎,使得肩膀疼痛導致不敢活動,日常生活如簡單的舉手、穿衣、洗澡或睡覺翻身,稍微不注意就會牽拉到痛點又引起肩膀疼痛因而更不敢動,惡性循環之下最後導致肩關節囊產生沾黏,此時如果有從根本處理,才能讓症狀大幅的改善。

 

五十肩該如何治療?

五十肩的治療,控制疼痛與改善活動度受限兩者缺一不可。經專業復健科醫師詳細評估與檢查,初期可使用消炎止痛藥物做疼痛緩解,同時搭配物理儀器治療以或體外骨震波治療,讓疼痛獲得一定的控制,然後配合治療師的徒手治療與運動指導,主動與被動地讓關節慢慢鬆動達到活動度改善,若經保守性治療效果不佳或進展緩慢,此時,有經驗的復健科醫師可以透過超音波影像導引將肩膀的修復潤滑劑打進肩膀,常用的包括高濃度自體血小板生長因子(PRP)、玻尿酸(Hyaluronic acid),此時再搭配肩關節擴張術注射治療,讓治療大大加分!

 

肩夾擠症候群 (Impingement syndrome)

肩膀的構造複雜,最有名且最重要的就是「旋轉肌袖」,由四條肌腱組成,包括棘上肌、棘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圓肌,其功能在使肩關節活動時,讓肱骨頭產生下移的力矩,讓肩膀在做外展的動作時,避免肱骨頭與肩峰距離過近產生過度摩擦與碰撞造成傷害與疼痛。

因此,當長期重複做一樣的姿勢但肌力不足導致肩關節穩定度不佳時,在肩膀活動時肩峰會往前下位移此時肱骨頭沒有產生足夠下移的力矩,進而讓肩峰下與肱骨頭的空間縮小,此時旋轉肌袖與肩峰摩擦的機會增加,造成肌腱與滑囊發炎,若不即時調整與積極治療,容易會演變成肩膀滑囊積水與棘上肌肌腱退化,甚至棘上肌肌腱撕裂而後悔莫及,臨床上好發的族群廣泛包括:運動員、搬運工、家庭主婦、健身愛好者等,你我都不容小覷這個疾病。

 

肩夾擠症候群該怎麼治療?

肩夾擠的治療的根治要從消炎修復與肩膀動態力學的矯正雙方面著手。經復健科醫師診斷確診後,耐心接受物理儀器治療與消炎藥物,如果發炎積水嚴重建議先接收超音波影像導引注射讓疼痛發炎快速改善與修復肩膀,此外再配合物理治療師一對一徒手治療及運動指導,加強肩胛骨穩定肌群(如菱形肌、前鋸肌和中/下斜方肌)和旋轉肌袖的訓練,避免疾病再復發

肩膀疼痛要看什麼科呢?

肩膀疼痛原因千百種,復健科醫師透過理學檢查與超音波影像檢查,快速找出疼痛的原因,治療上復健專科亦提供多元的治療方式,除了可以選擇物理儀器耐心地治療,純熟的復健科醫師更可透過超音波影像導引做注射治療,達到精準疼痛治療與快速修復,是一種快速、有效的治療方式,針對一些過往只能選擇開刀的個案,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是一個免開刀、少破壞性的治療選擇,後續搭配物理治療師的一對一徒手治療與運動指導,重拾肩膀無痛人生!

 

若有其他相關問題,歡迎加入我們Line官方帳號私訊我們,讓我們知道你們想要了解什麼疾病喔!

〈撰文者:內湖適康復健科診所 陳建宏院長〉

內湖適康復健科診所

02-8797-7566

台北市內湖區文德路 141 號/143 號

⇒馬上預約陳建宏醫師門診

延伸閱讀|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是什麼? 功效、誰不適合?詳解大公開! 延伸閱讀|棘上肌破裂,原來可以用增生療法修復 延伸閱讀|重訓肩痛一直沒好,復健科醫師告訴你如何讓肩痛畫下句點 延伸閱讀|什麼是五十肩?該怎麼治療?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