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知识点复习整理归纳总结汇总合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肌肉知识整理 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知识点复习整理归纳总结汇总合集

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知识点复习整理归纳总结汇总合集

2024-07-03 05: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五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自然现象的理解。课程涵盖了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和地球科学等多个领域。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数据来理解科学原理,如遗传、能量、物质和生态系统等。这门课程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知识点复习整理归纳总结汇总合集,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知识点复习整理归纳总结汇总合集文章目录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科学五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简答题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练习题(附答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第一单元 光 //

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

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2.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观察到光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4.日食: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者近似一线,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3.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4.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折射现象)

第五课《认识棱镜》

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4.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5.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现象》

1.我们通常说的镜子“反光”在科学上指的是光的(反射)。

2.从镜子中能看到自己,是因为光发生了(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4.湖光倒影就是光的反射原理形成的。

第七课《制作一个潜望镜》

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

3.两面镜子可以让光发生(两)次反射。

4.潜望镜里面的平面镜应该以(45)度角放置。

//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第一课《地球的表面》

1.观察地形图时,首先要确定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在地形图和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耕地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和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3.地球表面的形态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第二课《地球的结构》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厚度最厚的是(地核)

2.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根据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地壳的不断运动会引起地震和火山喷发,还会导致岩层发生(弯曲形变)。

第三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1.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2.地震会使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

3.地震发生时,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就地避险,不可冒然外逃。

第四课《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1.地球内部感到深处,压力越(大),温度越(高)。

2.岩浆中的大量气体和岩浆,从地壳中薄弱地带喷出,就形成了(火山喷发)。

3.火山按照活动类型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

4.火山喷发有害处,也有益处,如地热资源,稀有矿物等。

第五课《风的作用》

1.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2.与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因素相比,风的作用是比较(缓慢)、(温和)的。

3.风能是分布广泛、用之不竭的能源,利用风能发电,可以保护环境。

4.大范围的空气流动引起洋流运动,平街海水的热量分布。

第六课《水的作用》

1.降雨的(侵蚀)作用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2.大江大河的下游往往是(平原),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3.沙洲是由河道分割成的小岛,河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认识》

1.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侵蚀。

2.在科学学习中,当我们无法参与真实情境的实验时,可以采取(模拟实验)实验的方式。比如需要雨水我们可以用(把矿泉水瓶口戳几个洞或者使用喷壶等)来进行。

3.岩石被破坏和侵蚀的现象叫做(风化)。

//  第三单元 计量时间 //

第一课《时间在流逝》

1.在远古时候人们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昼夜交替形成的(天)成了最早的时间单位。根据日影方向发明计时工具:日晷。

2.(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长度变化的一种天文仪器。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方向)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第二课《用水计量时间》

1.自制水钟的水滴的速度是先(快)后(慢)。

2.滴漏的滴水速度与(漏水孔)的大小,(滴漏中的水位)的高低有关。

3.我们可以利用同样会流动的(沙)来制作计时工具,如(沙漏)。

4.古代有一种刻漏,主要由几个铜水壶组成,又叫(漏壶)。

第三课《我们的水钟》

1.滴水计时水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受水型)水钟;另一种是(泄水型)水钟。

2.自制水钟中水流的速度先快后慢。

3.水钟一般是泄水型和受水型相结合进行计时。

第四课《机械摆钟》

1.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2.同一个单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3.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第五课《摆的快慢》

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大小无关。

2.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3.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制造了第一座带摆的时钟。

4.伽利略是第一位发现摆的等时性的科学家。

第六课《制作钟摆》

1.摆的摆动快慢只与(摆绳长短)有关。改变其长短可以改变摆动的次数。

2.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相同,称之为摆的(等时性)。

3.摆钟就是利用摆的(等时性)来进行制作的,比较精准。

第七课《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1.我国古代把一天分为(12)时辰,就是现在的(24个)小时。

2.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方向变化来计时的工具叫做(日晷)。

3.我们现在使用的挂钟一般都是(石英钟),计时比较精准。

4.计时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非常大,比如跑步时就会用到(秒表)计时。

//  第四单元 健康生活 //

第一课《我们的身体》

1.我们必须吃(食物),才能获得能量,吸入(氧气)是为了维持生命。

2.(遗传)、(生活环境)等是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3.(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

第二课《身体的运动》

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2.台灯上的蛇皮管类似于脊柱的结构,门窗上的合页类似身体上的(关节),机器上的液压动力装置相当于(肌肉)。

3.人体上肢做伸肘运动时,上面的肌肉(舒张),下面的肌肉(收缩),骨头绕着关节移动位置,手臂伸直;在做屈时运动时,上面的肌肉(收缩),下面的肌肉(舒张)产生力量,能牵引骨头,手臂弯曲。

第三课《心脏和血液》

1.食物中的营养和我们吸入的氧气,进入我们的血液后都将通过(心脏)、(血液)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维持身体的生命运动。

2.心脏由最有力的肌肉组成,心脏不停跳动,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把血液从心脏挤压到全身,又使(血液)回流到心脏。

3.人体心脏的位置一般在胸口的(左边)。

第四课《身体的总指挥》

1.(大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

2.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脑干)。

3.脑与(脊髓)相连,将彼此联系着的神经分布到全身的各个部分。

第五课《身体的联络员》

1.把信号从身体其他部分传入大脑的神经叫(传入神经),大脑发出的命令沿着(传出神经)传到身体的某个部分。

2.从“纸杯接乒乓球”这个游戏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3.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主管人体的一切活动;神经是人体的(联络员),能把身体各部分获得的信息及时报告给脑。

第六课《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1.我们的情绪有(高兴)、(愤怒)、(惊奇)。

2.(考试)、(学习)让我感到很有压力。

3.长期的压力会(损害)身体健康,因此我们要学会(管理)压力。(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减轻肌肉紧张,还能帮助人们拥有更好的(身体)。

第六课《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1.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身体的一个系统出现问题,会导致其它(系统)甚至整个身体、心理也出现问题。

2.世界睡眠日是(3月21日)。

3.疫情期间,外出活动时应该佩戴好(口罩)。

4.20xx年教育部明确规定3个睡眠时间要求,其中小学生每天睡眠应该达到(10)小时。

科学五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总课时:34课时

课程目标

通过科学课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三)科学知识

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

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从太阳系到无限宇宙》属于“探究过程能力训练”

单元,是能力训练的准备单元,旨在让学生初步了

解“模型与解释”的意义、基本方法和过程,体验

用不同方法建立模型、做出解释的乐趣,激发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单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搜集关于钟表的资料,并与同伴

交流。统计整理信息资料,比较分类,并说明工作

原理。选择感兴趣的钟表,制定研究计划,进行深

入研究。养成认真细致工作态度和不懈探究的科学

态度。

第三单元在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

能力。

第四单元把“我从哪里来”作为研究课题,采用多种形式,

搜集整理资料,做调查报告。敢于展示自己的成果

并与他人分享。

第五单元认识到地球的变化及认识到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我

们以后能为地球妈妈做些什么。能写出格式较为规

范的科学小论文

第六单元学习、发现、总结,能从身边的各种物体上发现力

的存在及表现形式,能从中发现总结探索问题的一

般规律。

第七单元《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这个“探究的探究”单元是

本册教材的总结部分。学生通过对海尔蒙等人研究

光合作用过程的剖析,和对自己在本学期“模型与

解释”经历的回顾与反思,总结经验,知道建立模

型不能随意的构建,需要有严谨的态度、勤奋的工

作、精密的推理、合理的分析,从而使学生进一步

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提高元认知水平。

内容安排

课程实施建议

(一)有针对性地为教学提供参考性策略,对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

(二)在科学探究方面,教科书,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动,希望学生

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工的基础之上。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

在科学探究方面,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发展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是同样重要的。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精确地获得事实。

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微观察的观点,教科书将把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

(三)观察是本期的主要技能,学生将学习用感官进行观察,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用维恩图帮助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四)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在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也是需要加强和培养的。

(五)基本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

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够从中理解学习的意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

课程评价

本学期的评价方法如下:

1.教师观察:平时留意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记录一些典型事例,作为对学生的整体印象。

2.记录单:搜集整理学生的简图、计划单等,装订成册,便于检查评价。

3.材料准备:小组合作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简单的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态度。

4.记载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学生有突出的表现,随时记录在评价本上。

5.纸笔测验:灵活运用本单元的知识技能,但不要考死记硬背的文字条目。

6.校内外的实践活动。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第一单元、1.我们在呼吸

1、人体的呼吸器官包括:鼻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2、用手捏住鼻子,感觉呼吸很困难。

3、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氧气减少了。

4、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一个人的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与(身高)、(体重)、(年龄)、(性别)、(运动量多少)等因素有关。

5、人体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不一样。吹一支点燃的蜡烛,蜡烛会熄灭,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6、我们吸入的气体是氧气,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7、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场所。

8、拉瓦锡发现空气是混合气体,其中有支持燃烧的(氧气)和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氮气)等。

9、人的呼吸是由呼吸器官进行的。

10、人体呼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1、普里斯特利发现:支持动物生命活动的气体和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一样的(氧气)。

12、吸气时胸腔(扩张),呼气时胸腔(收缩)。

2、心脏和血管

1、心脏和血管都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2、脉搏是(血管有节奏的搏动),脉搏的跳动与心脏的跳动有关。

3、脉搏的跳动与心脏的跳动有关。心脏和脉搏跳动的次数一样。

4、17世纪英国医生哈维发现,心脏收缩时血液从动脉流向全身,心脏舒张时血液从静脉流回心脏。

5、血管包括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血管遍布全身,形成血管网。

6、血液是人体的运输兵。

7、骨髓是人体的(造血工厂)。

8、年龄越小,心跳的越快;年龄越大,心跳的越慢。

9、心脏有力的跳动使得血液在全身循环。人的一生中,心脏都在不停地工作着。

经常锻炼的人心跳缓慢、有力、心脏的休息时间更长。

10、 心脏由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和右心房组成。

11、抽烟、喝酒对心脏的健康有害。

12、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心跳每分大约60——100次。

13、献血对身体有益,但不提倡未成年人献血。

14、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

答:心脏总是有规律的收缩舒张,收缩时,把血液压入动脉血管;舒张时血液从静脉血管流向心脏,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感到心脏心跳一次。

3、我们的大脑

1、人类有语言功能,在大脑皮层有相应的(语言中枢)。

2、人的大脑皮层存在着不同的功能区,包括: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

其中语言中枢是由运动型语言中枢(说话中枢)、视运动型语言中枢(书写中枢)、听性语言中枢、视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四部分组成。他们分别处于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

3、发挥自己的(长处),积极克服自己的(短处)。

4、颅骨具有(保护大脑)的作用。

5、人的整个大脑看上去就像一团核桃仁状的豆腐脑,非常柔软。

6、说说课间为什么要休息十分钟?

答:课间休息十分钟可以使大脑得到适当休息,做到劳逸结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7、怎样保护我们的大脑?

答:(1)学习时使大脑得到适当休息,做到劳逸结合;(2)保证充足的睡眠;(3)剧烈运动戴上头盔可以保护大脑。

4、和谐统一的身体

1、人体的重要器官有:肺、气管、心脏、血管、脑 等。

2、人体的各个器官共同完成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各项任务,他们相互协调,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当某一个器官健康受到影响时,也会波及人体其他部分的健康。

3、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

4、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的健康,但长期的睡眠不足却会给人体其它器官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

5、1994年4月10日,我国颁布了相关规定,原则上保证小学生每天有(9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

6、人体平静时,呼吸和心跳平稳,运动后呼吸的次数和心跳的次数会(加剧)。

7、影响我们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答、吸烟、酗酒、睡眠不足、营养不良、不良的生活习惯等。

第二单元 2、他能撬动地球吗

1、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只要给他一个支点和一根够长的木棒,他就能撬动地球。

1、像这种撬动地球的装置叫杠杆。

2、杠杆工作时总是围绕着一个点转动,这个点叫支点,对杠杆用力的点叫动力点,悬挂重物的那点叫阻力点。

3、天平是实验室常用器材,就是利用(杠杆平衡)原理做的。我国在(春秋末年)已经使用了天平。

4、钉锤可以帮助我们(拔起铁钉),开瓶器可以帮助我们(打开瓶盖),螺丝刀可以帮助我们(拧紧螺丝),剪刀可以帮助我们(把布剪开)。

6、杠杆是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机械。

7、天平是根据杠杆平衡的原理制造的,我国人民春秋末年已开始使用天平。

8、杠杆什么样情况下省力?什么情况下杆费力?

答、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杠杆省力。阻力臂大于动力臂杠杆费力。

9、修剪果树的剪刀、开瓶器、钳子、压水机是省力杠杆;镊子、钓鱼竿、火钳是费力杠杆。

10、小明与爸爸玩跷跷板游戏,小明怎样才能把爸爸压起来?

答:小明坐的离支点远,爸爸坐的离支点近,小明才能把爸爸压起来。

3、轮轴

1、像自来水开关这样由轮和轴组成的装置叫轮轴。

2、实验证明,轮轴有省力的作用,在轴粗细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

3、辘轳是最早的轮轴,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发明了辘轳。辘轳是由把手、轮轴和绳索三部分组成的。

4、生活中运用轮轴有:自来水龙头、拧子、门把手、机械钟发条旋钮、自行车飞轮、扳手等。

5、扳手把手越长拧螺丝就越省力。

6、轮轴有什么作用?

答:轮轴可以传递力,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并能改变力的大小。

4、滑轮兄弟

1、滑轮是起重机上的重要装置之一。

2、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不能省力;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动滑轮的作用是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用来提起重物的定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的方向。

4、动滑轮越多越省力。

5、滑轮用处很大,可以提拉重物。

6、旗杆、拉窗帘用的是定滑轮,起重机上用的是滑轮组。

在斜坡上

1、古埃及人修筑了斜坡来帮助搬运修建金字塔的大石头。生活中也经常用到这种装置。人们把这种装置叫斜面,它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2、斜面有省力的作用。高度相同,斜面越长越省力。长度相同,斜面越高越费力。其他条件不变,表面越光滑斜面越省力。

3、盘山公路修成“S”形是为了省力。

4、大桥引桥修成盘旋状,应用了斜面的原理。

5、车辆上陡坡时走曲线最省力。

6、斧头、凿子、螺丝钉、台阶是变形的斜面。

7、斜面可以省力,但也会给人们带来不便。

有趣的传动

1、将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组合起来,可以构成复杂的机械,这种复杂的机械叫机器。

2、小马达是通过(齿轮传动)和(皮带传动)的装置将(动力)传到玩具小车车轮的。

3、动力的传动方式有三种:(齿轮传动)、(链条传动)、(皮带传动)。

4、齿轮传动应用在:钟表、玩具车、机械手表、坦克等上面。

5、皮带传动应用在:压面机、传输带、缝纫机、安检机、柴油机等上面。

6、链条传动应用在:自行车、摩托车、坦克、起重机等上面。

地球的故事

1、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2、古时候,由于人们活动的范围很小,人们靠直觉认识地球,就以为大地是平的,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由此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3、古希腊通过观察进港的船只,因此他们猜测: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个大圆球。

4、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形是一个圆形的事实,做出“地球是个球体”的推测。

5、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赤道的周长大约4万千米,需要4000万个同学手拉手才能围住。这需要成人一刻不停的步行大约1年的路程。

6、1519年9月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带领5艘舰船组成256人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并于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证明大地是个球体。

7、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

8、2003年10月15日,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了14圈。

9、郑和是我国明朝杰出的航海家。

10、为什么船队一直朝一个方向行驶,还能回到出发的地方?

答: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船队一直朝一个方向行驶,还能回到出发的地方。

风光无限的地貌

1、我国的主要地貌类型有(沙漠)、(山地)、(海洋)、(平原)、(湿地)、(高原)。

2、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地球的内部

1、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传递出(地球内部)的信息。

2、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3、地球的结构像一个煮熟的鸡蛋。

4、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

5、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契奇)意外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35千米处有折射现象发生,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地下2900千米处也有折射现象发生。

6、科学钻探被称为伸入地球深处的“望远镜”。

7、(2004年12月21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1井钻进到5000米深处。

4、地球仪

1、人们设计制作地球的表面模型叫做(地球仪)。

2、地球仪上蓝色部分代表海洋(71%)、黄色部分代表陆地(29%)。说明地球是由大部分的(海洋)和小部分的(陆地)组成。

3、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四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4、纬线:在地球仪表面,沿(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圈的线。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经线:在地球仪表面,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5.地图

1、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中国陆地面积(960)多万平方千米。

3、地图比例尺:指的是地图上的(线段长度)与(实地相应距离)之比。

4、为了改变(森林覆盖率降低)、(草原退化)、(天然水域缩小)、(土地沙化)等严重情况,近年来我国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一系列政策。

6、漂移的大陆

1、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意外地发现,在地图上,南美洲东岸与非洲可以很好的拼接在一起。

2、1911年,魏格纳开始搜索资料,验证自己的猜想,他从(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等中搜集到了证明自己猜想的资料。

3、数百万年以后,现在的大陆还会在原来的位置吗?

答: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应该不在原来的位置。

4、大约3亿年前,我们今天所知的(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南极大陆)等统一属于一块(超级大陆)。

5、大陆飘逸学说较好地解释了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地形)、(地质构造)、(生物群落)的相似性等一系列问题。

第四单元 1、电池

1、电池有正极(用+号表示)和负极(用—号表示)。

2、电池的种类:干电池、蓄电池、锂电池。

3、1799年,意大利科学家(付打)发现当两种不同金属浸在酸中,再用导线连接,就会产生相当大的电流。

4、(付打)发明了第一个人造化学电源电池,被称为(付打电池)。付打电池由锌盘、铜盘、酸性溶液浸湿的纸张按顺序相叠而成。

5、一个完整的电路由(电池)、(导线)、(灯泡)、(开关)组成。

2、怎样控制电路

1、用开关可以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2、当用导线把电池的(正极、负极)和小灯泡连接起来时,小灯泡会发出亮光,说明小灯泡的灯丝里有(电流)通过。

3、电路连接一般有(串联、并联)两种方法,我们家里的照明电路是用(并联)方法连接的。

3、设计电路

1、人们按(设计好)的电路图连接电路。

2、在电路中开关用 表示,电池用 表示,

灯泡用 表示,电动机用 表示。

4、导体和绝缘体

1、我们不容易让电通过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像(塑料)、(橡胶)等都是绝缘体。

2、我们把容易让电通过的物体叫做(导体)像(铜)、(铁)等金属都是导体。同时,(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

3、人们发现(锗)、(硅)等一类材料,它们的导电性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所以称为(半导体)。

4、用半导体制作的电子元件被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通讯)等各个方面。

5、电与我们的生活

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电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手摇发电机能使小灯泡(发光)。

2.人们利用水力、风力、火力、核动力等使发电机工作产生出强大的(电流)。再通过输电网将电送到(千家万户)。

6、安全用电

1、为了用电的安全,人们用(橡胶)、(塑料)等绝缘体制作电气设备的外壳。

2、为了用电安全,人们设计制作了许多提示大家注意的安(安全标志)。

3、不要用潮湿的手去触摸(开关)和(用电器)。

4、在放风筝时,请(远离电线)。

5、不要把(衣物)晾在电线上。

6、检查或修理电器时,要先将(电源切断)。

7、发现电线掉落,不要自行处理,要迅速通知(专业人员)前来处理。

第五单元

1、科学家寻求问题的答案时,往往是从(猜想)与(假设)开始的。猜想与假设是依据(已有的经验)。

2、法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依据“电可以产生磁”的事实,做出了(磁应该也能产生电)的猜想。

4、古希腊人猜想的内容是什么?

答、大地不是平的,可能是一个大圆球。

4、亚里士多德根据什么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的?

答、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形的事实。

5、影响单摆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答、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摆的轻重无关。

练习题:

1、用一个开关控制一个小灯泡:

2、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小灯泡:

五年级上册科学简答题

名词解释:

1、反冲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

2、弹力:像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态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做弹力。

3、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4、风化: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5、腐殖质: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植物肢体腐烂以后变成的,叫做腐殖质。

6、侵蚀: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7、冰川:地质学家把在地表缓慢移动的大冰体称为冰川。

8、光源: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9、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10、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发光。

1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1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1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1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简答题

1、影子有什么特点?

答:①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②影子的大小与挡光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

③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答: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3、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4、光有哪些特性?

答: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②光能反射。

5、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答: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6、教师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答: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

7、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答: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8、人们为什么夏天穿浅颜色的衣服,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

答:夏天温度高,浅色衣服反光能力强,吸收的热较少,所以穿起来较凉爽。而冬天温度低,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反光少,所以穿起来较暖和。

9、宇航服的颜色与光泽和防辐射有什么关系?

答:宇航服一般都是银色的,这是因为银色可以减少辐射,可以保护宇航员。

10、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

11、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

答: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形成的,它能引起地裂、水灾、火灾等。

12、说说黄河水变黄的原因,我国为什么要治理黄河?

答: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因为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覆盖着黄土,没有树,没有草,下大雨时,雨水秀容易把黄土冲下山坡,流入黄河,黄河里的泥沙多起来,水就变黄了。

13、人类的哪些行为造成了地表的破坏?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地表不受破坏?

答:人类自身的活动如破坏植被、过度放牧等,都加剧了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应该适度开采矿产,妥善保护植被。

14、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答:橡皮筋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速度快、距离远;绕的圈数少,小车行驶速度慢、距离近。

15、橡皮筋的长度和在车轴上绕的方向分别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答:橡皮筋的长度短,小车行驶速度快、距离远;长度长,小车行驶速度慢,距离近。橡皮筋在车轴上绕的方向与小车运动的方向相同。

16、说说在使用弹簧秤时应注意些什么?

答:①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

②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③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④测量完毕后,把测力计放回原处。

17、小车的哪些地方会产生摩擦力?这些摩擦力属于滑动摩擦还是滚动摩擦?

答:在我们小车上,车轴与车身、车轴与车轮、车轮与地面都存在摩擦力,这些摩擦力属于滚动摩擦。

18、自行车上哪些地方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增加摩擦力的?

答:自行车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主要有:前后轮胎、脚蹬子表面、刹车橡皮等处。增加摩擦力的方法:在前后轮胎、脚蹬子表面上做花纹,使表面粗糙些,从而增大摩擦力。

19、自行车上哪些地方不需要摩擦力?是用什么方法减小摩擦力的?

答:自行车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主要有:前轴、中轴、后轴、脚蹬子轴、大小齿轮与链条等处。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安装滚珠、加润滑油。

20、在生活中,人们怎样根据需要来增加或减小摩擦力?

答:要增大摩擦就应该使两个物体间的接触面粗糙些,并设法加大物体间的正压力,如:汽车轮胎上的花纹、鞋底上的花纹。

要减小摩擦就应该使两个物体间的接触面变得光滑,还可以在物体下面垫上能滚动的物体,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如:往自行车车轴上加润滑油、车轴内安装滚珠。

21、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答:①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

②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

③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惜的动植物。

④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22、生活中光的反射原理的运用。

答:①汽车反光镜

②医生带的额镜

③潜望镜

23、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写出你的理由。

答: 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为他们提供了栖息地;

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的必需养料 ;

土壤和人类的衣食住行有着密切关系等。

24、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哪些设计是为了增大摩擦力?哪些设计是为了减少摩擦力?(各举两例)

答:增大摩擦力如:鞋子底上钉的突起;车轮上的刹车;冰冻天马路上放沙等。减小摩擦力如:自行车上滚珠轴承;在拉链上涂蜡烛;往锁孔里加点油等。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练习题(附答案)

1.种子发芽实验(一)

1.(1)农民伯伯往往在下一场大雨后再进行播种,这是因为种子发芽需要(水分 )。

2.正确的在“( )”里打“√”,错误的在“( )”里打“×”。

(1)将绿豆种子煮熟后放在温暖潮湿的地方,绿豆种子会很快发芽。( × )

(2)在对比试验中要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 √ )

(3)种子发芽只与水有关,所以我们只需要设计水的对比试验就可以了。( × )

(4)处于不同条件下的种子的发芽情况是不同的。( √ )

(5)冬季生绿豆芽时,要在温暖的地方才能成功。( √ )

3.如果我们要探究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是时,其中要改变的条件是( A )

A温度 B水分 C肥料 D光照

2.种子发芽实验(二)

1.(1). 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是:适宜的( 温度 )、充足的( 水分 )和(空气 )。

(2)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2. 正确的在“( )”里打“√”,错误的在“( )”里打“×”。

(1)绿豆种子发芽与阳光没有关系。( √ )

(2)做种子发芽实验只要一次就可以得出正确结论。( × )

(3)实验后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可以了解更多的实验情况。( √ )

(4)不同植物的种子其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也是有区别的。( √ )

(5)温度越高种子发芽越快。( × )

3.(1)种子发芽的必需的条件是( C )

A.土壤、空气和水 B.阳光、温度和水 C.水分、温度和空气 D.空气、光和温度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种子只有在土壤里才能发芽    B、种子发芽一定要有阳光

 C、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4.将几粒完好的绿豆种子放入一个玻璃杯中,然后向玻璃杯中倒满水,将其放在温暖的地方,过几天后,浸没在水中的绿豆种子会发芽吗?为什么?

浸没在水中的绿豆种子不会发芽。因为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充足的水分和空气、适宜的温度;而在此实验中,种子不能得到充足的空气,所以不会发芽。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1.(1)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温度、空气、阳光、水、土壤、养料。

(2)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向地性、向化(肥)性、向光性。

(3)绿豆发芽(不需要)阳光,绿豆芽的生长( 需要 )阳光。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4)植物生长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环境会(影响)植物,植物能够(适应)环境。

2.判断

(1)绿豆芽的根总是向着湿润的地方生长,是为了吸收水分。( √ )

(2)为了给绿豆芽提供充足的水分,可以把绿豆芽的根中在水中。( × )

(3)肥料施得越多,植物生长得越茂盛、茁壮。( × )

(4)绿豆种子发芽时,首先突破种皮根。( √ )

(5)我们所看到的细长的绿豆芽尖端,以后会生长为绿豆芽的根。( √ )

3.(1)适合于生长在寒冷干燥环境中的植物是( A )

A.松树 B.香蕉树 C.浮萍 D.莲藕

(2)将两颗绿豆芽分别种在两个花盆中: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黑暗的屋子里,过一段时间后,长出的叶子呈深绿色的是( A )

A.放在阳光下的花盆中的绿豆芽 B. 放在黑暗的屋子里的花盆中的绿豆芽

C.两盆都呈深绿色 D. 两盆都不是深绿色

4. 香蕉、松树、仙人掌“这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

香蕉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那里阳光充足、雨水多,所以叶子宽大。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针形叶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变成了刺,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茎肥厚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同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这三种植物的形态说明植物的器官是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

4.蚯蚓的选择

1. (1)蚯蚓喜欢生活在( 黑暗 )、( 潮湿 )的地方。

(2)在自然界的不同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2.(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 √ )

(2)从本科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骆驼已经适应沙漠中的生活。( √ )

(3)在大雨过后,蚯蚓会爬出地面来寻找食物。( × )

(4)在探究蚯蚓的生活环境时,我们最好多做几次实验以增强说服力。( √ )

(5)动物在形态、构造和习性上都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 )

3.下列哪种动物能够生活在北极寒冷的环境中。( C )

A.大象 B.企鹅 C.北极熊 D.蓝鲸

5.食物链和食物网

1. (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2)食物链都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3)食物链表示方法:植物→食草动物→肉食动物。

2.(1)猫能吃老鼠,所以老鼠被猫吃就是一条食物链。( × )

(2)细菌等一些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是食物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

(3)有的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开始,而有的食物链则从凶猛的肉食动物开始。( × )

(4)食物链中的绿色植物是生产者,而动物是则是消费者。( √ )

(5)食物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如果遭到破坏,整个食物链及食物网就不完整,从而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 )

3.(1)据报道,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D )。

A.自然灾害 B.天地过多 C.动物病害 D.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从“狼吃羊,羊吃草”可以看出,狼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C )。

A.狼 B.羊 C.草 D.光

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知识点复习整理归纳总结汇总合集4.右图是草原生态系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中的生产者是( 草 ),消费者中,草食动物是( 兔和鼠 ),肉食动物是( 鹰、狐、蛇 )。

(2)此图中含有( 5 )条食物链,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 食物网 )。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是( 吃与被吃 )。

(3)此图中各种动物可统称为(种群)。

(4)此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

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知识点复习整理归纳总结汇总合集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知识点复习整理归纳总结汇总合集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知识点复习整理归纳总结汇总合集(草 鼠 蛇 鹰 )。

6.做一个生态瓶

1.生态瓶中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 氧气 ),动物的粪便又为植物提供了( 养料 )。

2.(1)生物群落里只有生物,没有非生物。( × )

(2)制作生态瓶时,要把动物和植物同时放到生态瓶中。( × )

(3)为了保持生态瓶中的水干净,用矿泉水来制作生态瓶最好。( × )

(4)我们在制作生态瓶时,要先放植物。(√ )

(5)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也是一个生态群落.( √ )

3.池塘里的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正确的是( B )。

A.不存在食物关系 B.存在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 C.不一定

4.能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生存需要氧气的是( B )。

A.水虫,水草等生物 B.水,草浮萍等生物 C.虾,田螺等生物

5.做生态瓶时,我们可以选择的动物合适的是( A )。

A.金鱼 B.青蛙 C.蝗虫 D.蚯蚓

7.改变生态瓶

1.在适当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数量后,每分钟内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将(减少),因为水生植物可以为动物供的(氧气)增多。

2.(1)减少生态瓶中的水,会对瓶里的生物产生不利的影响。( √ )

(2)生态瓶中的植物可以为其中的动物提供氧气,所以生态瓶里的水草等植物放的越多越好。( × )

(3)生态瓶里的生物和非生物是一个整体,非生物,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应该保持一定的平衡。(√ )

(4)为了增加收入,向鱼塘里投放的鱼苗越多越好。(×)

(5)生态瓶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如果发生改变,则整个生态瓶中的动物有可能都死去。(√)

3.适于在生态瓶中养殖的生物是(A)

A.金鱼藻和小虾B.青蛙和小鱼 C.蛇和小白兔 D.老鹰和小虾

4.态瓶中,为小动物提供氧气的是(B)

A.瓶底的沙子 B.水草 C.小鱼 D.小虾

5.在做“减少生态瓶中的水”实验时,保持不变的条件有哪些?

生态瓶的摆放位置,瓶中的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8.维护生态平衡

1.(沙尘暴)是一种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恶劣天气现象。

2.(1)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其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2)田野中的老鹰越多越好,这样就能将田鼠吃光,增加庄稼的收入。( × )

(3)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4)保护环境是大人们的事情,与我们小孩无关。(×)

(5)保护生态平衡,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3.以下不是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的是(D)

A.风沙掩盖农田,毁坏农田 B.风沙中夹带的各种病菌,引发疾病

C.风沙影响视线,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D.带来充足的降雨

4.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是(C)

A.开垦草原,改牧场为农田 B.禁止狩猎,引入食草动物

C.保护植被,实行适度放牧 D.提倡狩猎,扩大放牧数量

5.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人类要大力发展植树种草,退耕还林,不乱砍伐树木,不过度放牧。

为珍稀生物建立自然保护区,在自然保护区里不准狩猎,不准采伐,不准破坏他的自然环境。保持食物链的完整,不破换食物网。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

以上是关于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知识点复习整理归纳总结汇总合集的相关内容分享,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感谢您的阅读!

本内容由zhenzhe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69752.html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