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效率手册》学习总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职场效率手册电子版 《人生效率手册》学习总结

《人生效率手册》学习总结

#《人生效率手册》学习总结|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luoyayun361」的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luoyayun361/article/details/10105672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前言

为什么毕业短短几年间,自己就被拉开巨大的差距?为什么别人总是无可取代,自己却总是不堪重任?每一天效率量的差别, 日积月累之下,就成了人生质的差距。

本书作者张萌,将从目标管理、时间管理、高效学习、修炼硬本领四个方面,为我们绘制科学、真实、可复制的一天行动指南,帮我们迅速走出迷茫,卓有成效地过好每一天,进而提高人生效率。

一、目标管理

你认为目标重要吗?你能在十秒钟内说出自己今年的目标吗?

很少有人声称目标不重要,相反由于人们的重视,诸如“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 “合适的目标是成功的一半”之类的名人名言,我们甚至早已耳熟能详到心生抗拒的地步。

但是,事实上,依然有为数众多的人,或者缺乏目标,每天赖床晚睡,毫不吝惜时间,学习走马观花,或者对目标管理充满误解。

目标误区

目标管理存在以下两大误区:

1.哪哪都是目标,结果哪哪都没目标。目标是靶心,是提纲擎领的重点。如果你制定太多的目标,分散到方方面面,你也就失去了重点,把目标变成了伪命题。 2.把别人的目标,当做自己的目标。目标具有人格属性。每个人的目标都是从自己灵魂深处生长出来的深刻愿望,是根据自己的环境、能力量体裁衣的结果。不顾现实情况,直接复制别人的目标,就难以真正理解目标的含义。我们难以想象一个人会为了别人的目标,而竭尽全力。 七个人物法 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构建好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作者提出的7个人物法,为我们提供了走出迷茫的指南。只要你拿着纸笔按步骤行动,不用50分钟就能让你内心清晰,迅速找到人生目标。

七个人物法分为五个步骤:

1.想出一个你梦想成为的人的名字。 注意,要区分偶像和梦想成为的人的区别。比如有些偶像明星,你只是喜欢他,但并不想成为他。你写出的那个名字,可能是专业上的大牛,可能是商业上的大鳄,可能是政坛明星,或者娱乐界的顶梁柱等等。但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是让你感觉自己如果成为他,人生满意度指数会满分的人。这个人占据你的理想最高点,他的人生轨迹或特质,决定着你人生的顶层设计。

2.想出1~3个你觉得自己一直努力上进地追赶,五到十年内有可能超越的人 他可能是你现实生活中接触过的,有具体形象的企业CEO、所从属行业的领军人物等等。这些人物作为你的中层标杆,决定着你努力的大方向。

继续想出1~3个你一直努力,可能在两年内赶超的人。这个人最好是为你所看重欣赏的人,和你有直接交流接触,你能够看得到他的时间安排和工作计划,可以研究他具体的行为轨迹。他可以是你的直属领导,也可以是你佩服的优秀同事,也可以是你发展较好的朋友。他们的作用,一方面是给你提供可视的显示借鉴,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激励你的动力,当你懈怠时,想想他们正在做什么,激励自己振作努力。

3.归纳总结。 分析你挑选的这7个人身上分别有着什么样与众不同的特殊能力和技能点,列出他们各自具有的硬本领。每个人写三个最重要的技能点。列举出7个人物一共21项硬本领。当然,你可能已经发现了,这里面有些技能点是重复的,所以接下来要将不同技能进行分类,然后排列出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三项,这三项就是你要树立的人生目标与奋斗方向。

4.自我匹配,分解目标 分析你自身目前的状况,找出当前最重要、最需要、最可能发展的技能点,着重练习。

对目标进行年度、月度、周和日的分解。把年度目标拆解成具体的5个支撑,确定你需要做哪5件事才能达成一个目标。然后把这5件事按照时间轴分配到月,然后再制定月、周、日目标。

5.反省总结 七个人物列举出来之后,每半年回溯总结一次,划掉已经超越的人物,设定新人物。每个月的最后一天,需要对当月进行整个反思,列出自己的收获和遗憾,据此调整下个月的目标。

目标的设定,一定要匹配自身实际情况。目标如果设置得空虚远大,极其容易产生挫败感。所以既要忠实践行纲领性的目标,也要根据每天的情况及时调整日计划。

拥有了明确、科学的目标,再配合高超的时间管理去践行,坚信坚持的力量,最终我们总能到达。

二、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的三大误区

1.认为时间管理是高端人士的专利,普通人不需要时间管理。 2.把时间管理等同于记录、列表。真正的时间管理包括计划、实施、总结、评估以及再次计划的整体寻循环。 3.盲目复制别人的时间管理习惯。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设置一个基本的时间管理评价标准。 效率手册 效率手册是作者最为推荐的时间管理工具。效率手册是一个本子,但又不等同于笔记本,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制作效率手册。

效率手册包含从开始计划、到实施计划、总结复盘,再到评估以及再次计划的整个过程。

1.拿出一张白纸,在中间画一条线,从上到下标出从早到晚的时间轴,在纸的左半边列出时间计划,纸的右半边暂时不填写,等待第二天列时间的总结,每天最好设置3个主要目标事件,在时间轴上标出计划对应的时间段。 2.按照计划,有序开展自己的一天活动。接着,第二天仔细填写右半部分。按照前一天的实际情形,在时间轴右侧忠实记录前一天发生的事件。 3.对照右侧的记录和左侧的计划,标出实际与计划不相符合的部分。比如未完成的部分、多完成的部分以及与预估事件不一致的地方。 4.对标出的各项异动进行逐一分析。找到异常的真正原因。 5.再次计划,吸取前一次计划的经验,调整细节,提高计划的精准度,尽可能地减少再次发生的概率。

时间管理的目标性法则

时间管理中最重要的法则是目标性法则,这也是制作效率手册时,一定要遵循的法则。在列举计划时,目标任务一定要符合SMART原则,即任务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合理的、有时间限制的。

三、提升效率

在复盘、总结计划时,我们通常会发现,效率低下是导致计划失败的罪魁祸首。因此,提升效率是确定目标和时间管理的基础动作。作者提供了许多提升效率的法则,其中操作最简单却效果明显的是番茄工作法和意志力延伸法

番茄工作法

干扰是效率的大敌。番茄工作法,不仅可以屏蔽即时的干扰,还能培养内心抗干扰能力,让我们逐渐养成迅速沉浸的习惯。

所谓番茄工作法,操作方法十分简便:

1.设定具体的工作任务列表 2.设定番茄钟,时间是25分钟 3.从计时起,开始完成第一项任务 4.番茄钟响起,停止工作,休息3~5分钟,可以活动、喝水等 5.开始下一个番茄钟循环,直到完成计划任务,并在列表中将任务划掉 每4个番茄钟后,休息25分钟。一个番茄时间不可分割,必须是完成的25分钟,一个番茄时间内不得做与任务无关的任何事情,否则一个番茄钟宣告失败。

较小的时间跨度,可以有效减轻时间压力,提升注意力和集中力,有效降低行动难度。精确的计时,也使复盘和总结变得更加直观、准确、便利。

意志力延伸法

任何高效的学习、工作,都一定遵循累加法则。即同一体系的新知识,一定是构建在旧知识基础上,每次垒高一点,长久下来就是质的飞跃。意志力延伸法是符合累加原则的提升效率的方法。

所谓意志力延伸法,就是每次都只要求自己比上一次多做一点点,进步可以很微小很微小,只要坚持、连续。

广大的拖延症患者,可以尝试向自己提个小小的要求,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提前一分钟开始行动。化被动为主动的最佳方法,就是要求自己每次在deadline之前一点点完成,上司要求你两小时完成,那就尝试下1小时50分内完成。

当你拥有这样的习惯之后,再艰巨的任务,都不得不为你的耐心和韧劲让路。

四、修炼硬本领 硬本领的特征

所谓硬本领就是那些让你成为无可替代的人的技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是你身在职场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策划能力、领导能力等等。

在完成上述的7个人物筛选后,你就已经确定了自己需要修炼的硬本领。拥有了目标和动机,接下来,就是执行的过程。

整合

在学习了零散的知识点后,一定要进行技能整合,灵活应用于不同场景。整合与分解相对,在实践中,职级低的人通常负责分解,职级高的人则喜欢归纳整合。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应该止步于分解。

首先,可以训练自己整合归纳意识,遇到零散知识点,迅速用大脑操作系统将其纳入不同的范畴 其次,要注重单项的小技能,要分别修习熟练。 最后,输出是最好的整合机会。当你需要教别人时,你的大脑会不自觉地进行整合,以便流畅有条理地输出,所以,不妨尝试好为人师。 反馈 任何技能的获得,都建立在反馈机制的基础上。所以我们修习硬本领时,也要设置评价环节。这里的评价既要包括自我评价,也要包括外部评价,以及输出能力的检验。

培养身体惯性

学习任何技能,都需要一个良好的习惯。用法21天习惯养成法,培养你身体的惯性,试着不断拓宽舒适区。

定位越舒服,职业生涯越危险。每个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人,都有不敢走出舒适区的心理障碍。

五、输入与输出 输入系统

1.最高效的渠道,是以人为师。包括直接地经验传授,也包括观察模仿式学习。 2.最便捷的渠道,是相信阅读的力量。多读书,多学习,多阅读不同大咖都重复推荐的书。 3.参加行业会议、培训,也可以活得最新的知识与动态。 4.相信行走的力量。行走也是绝佳的输入机会。

输出系统

输入和输出是一个有机的循环。所有的输入都是为了输出,而输出也会反作用于前者。输出的途径包括演讲、写作等。这些途径,都是非常容易开展的。只有把你所学的东西真正输出来,才是最有意义的,对于提升能力和幸福感,效用显著,任何人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