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的“聊”字本意是花椒树?李白和王维都曾在聊城居住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聊是什么意思呀 聊城的“聊”字本意是花椒树?李白和王维都曾在聊城居住过……

聊城的“聊”字本意是花椒树?李白和王维都曾在聊城居住过……

2024-07-13 22: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陈昆麟是一位著名的文物专家,退休后,他并没有停歇,继续忙碌着他钟爱一生的文物考古工作。

近几年,他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结合他多年的考古实践,结集出版了数十万字的《聊城论考》一书,系统勘正了一些历史上的谬误,并且将自己近几年的考古研究成果再一次呈现给读者。

《聊城论考》一书出版后,引起业内广泛赞可。这本书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近日,记者对陈昆麟进行了采访,听他说说聊城历史上的亮点。

陈昆麟是一位著名的文物专家,退休后,他并没有停歇,继续忙碌着他钟爱一生的文物考古工作。

近几年,他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结合他多年的考古实践,结集出版了数十万字的《聊城论考》一书,系统勘正了一些历史上的谬误,并且将自己近几年的考古研究成果再一次呈现给读者。

《聊城论考》一书出版后,引起业内广泛赞可。这本书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近日,记者对陈昆麟进行了采访,听他说说聊城历史上的亮点。

聊城:

“聊”即花椒树,围而成城

聊城的名字由何而来?这是困扰聊城人的一个问题。曾经一度盛行聊城是因“聊河”而得名。更有人推断,这里曾经有“聊国”,因此,“聊城”沿袭国名而来。不断地争论,一时难分伯仲。作为聊城著名文物专家,陈昆麟通过考证,断定“聊城”因“城邑”得名。

为了考证聊城因何得名,陈昆麟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他说,《春秋左传》中记载了大量河流和水系。但并不见有“聊河”或者“聊水”的记载。同时,《史记.河渠书》、《汉书.地理志》中都没有此记载。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河流最为详细。聊城周围的河水、王莽河、屯氏河、邓里渠、瓠子河、济水、土河、漯河、鸣犊河、黄沟、郭水、武水等十多条古代河流都在《水经注》中有记载,唯独没有“聊河”或者“聊城”的记载。陈昆麟介绍说,《水经注》是论述河流、沟渠、湖泊乃至水系附近的地理环境、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的权威性著作。聊城附近的“黄沟”、“郭水”在当时都是很不起眼的小河,这种小河都收录在《水经注》中,竟然没有“聊河”或者“聊水”的记载,有些不合常理。

陈昆麟个人认为,之所以人们讹传聊城是由“聊河”得名而来,是因为人们受到明清时期的方志中有“聊河”的说法。但是,聊城的得名比方志中的“聊河”之说要早得多,因此,这不能作为聊城得名的证据。事实上,宋代成书的《太平寰宇记》有这样的记载:“博固城隋图经云,或谓之布鼓城,即石勒时筑在大河之曲”。而随后的明万历《东昌府志》、清乾隆《山东通志》、清宣统《聊城县志》均将“大河”误写为“聊河”。实际上,《太平寰宇记》中的“大河”是黄河。因此,传说中的“聊河”、“聊水”并不存在。

另外,聊城因国得名也不成立。据文献记载,春秋前期,聊城区域内记载的小国有莘县南的“顾国”、“观国”,聊城附近的“郭国”、“柯国”、“高唐国”、“棠国”,而没有“聊”或者“摄”等国名。到春秋中期,聊城市域内的已经没有小国的记载了,只有城邑。此时的城邑有聊、摄、阿邑、冠氏邑、高唐、夷仪等。这些城邑并不是小国,因此,聊城因国得名并没有证据。

事实上,“聊”最早见于文献是在《春秋左传》中鲁昭公20年(公元前522年)。此时的“聊”是齐国西境的一座城邑。因此,聊城得名与城邑是有历史根据的。

“聊”是一座怎样的城邑呢?“聊”本身是一种灌木,枝间多刺,也就是现在的花椒树。将这些灌木栽植在城邑四周,后来,城邑名字演变成“聊”了。

展开全文

聊城:

“聊”即花椒树,围而成城

聊城的名字由何而来?这是困扰聊城人的一个问题。曾经一度盛行聊城是因“聊河”而得名。更有人推断,这里曾经有“聊国”,因此,“聊城”沿袭国名而来。不断地争论,一时难分伯仲。作为聊城著名文物专家,陈昆麟通过考证,断定“聊城”因“城邑”得名。

为了考证聊城因何得名,陈昆麟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他说,《春秋左传》中记载了大量河流和水系。但并不见有“聊河”或者“聊水”的记载。同时,《史记.河渠书》、《汉书.地理志》中都没有此记载。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河流最为详细。聊城周围的河水、王莽河、屯氏河、邓里渠、瓠子河、济水、土河、漯河、鸣犊河、黄沟、郭水、武水等十多条古代河流都在《水经注》中有记载,唯独没有“聊河”或者“聊城”的记载。陈昆麟介绍说,《水经注》是论述河流、沟渠、湖泊乃至水系附近的地理环境、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的权威性著作。聊城附近的“黄沟”、“郭水”在当时都是很不起眼的小河,这种小河都收录在《水经注》中,竟然没有“聊河”或者“聊水”的记载,有些不合常理。

陈昆麟个人认为,之所以人们讹传聊城是由“聊河”得名而来,是因为人们受到明清时期的方志中有“聊河”的说法。但是,聊城的得名比方志中的“聊河”之说要早得多,因此,这不能作为聊城得名的证据。事实上,宋代成书的《太平寰宇记》有这样的记载:“博固城隋图经云,或谓之布鼓城,即石勒时筑在大河之曲”。而随后的明万历《东昌府志》、清乾隆《山东通志》、清宣统《聊城县志》均将“大河”误写为“聊河”。实际上,《太平寰宇记》中的“大河”是黄河。因此,传说中的“聊河”、“聊水”并不存在。

另外,聊城因国得名也不成立。据文献记载,春秋前期,聊城区域内记载的小国有莘县南的“顾国”、“观国”,聊城附近的“郭国”、“柯国”、“高唐国”、“棠国”,而没有“聊”或者“摄”等国名。到春秋中期,聊城市域内的已经没有小国的记载了,只有城邑。此时的城邑有聊、摄、阿邑、冠氏邑、高唐、夷仪等。这些城邑并不是小国,因此,聊城因国得名并没有证据。

事实上,“聊”最早见于文献是在《春秋左传》中鲁昭公20年(公元前522年)。此时的“聊”是齐国西境的一座城邑。因此,聊城得名与城邑是有历史根据的。

“聊”是一座怎样的城邑呢?“聊”本身是一种灌木,枝间多刺,也就是现在的花椒树。将这些灌木栽植在城邑四周,后来,城邑名字演变成“聊”了。

诗人李白多次来过

王维在聊城居住4年

唐朝李白、王维是家喻户晓的大诗人,这两位历史上的大诗人曾经在聊城住过,这可能是很多聊城人不知晓的。

陈昆麟介绍说,李白35岁那年,也就是唐开元24年(736年),李白带着夫人和孩子,绕道平原,来到了山东任城,也就是现在的济宁。李白和家人在济宁居住了23年之久。期间,他曾游历了山东的名山大川以及人文荟萃之地。当时的博州、济州都曾是李白的驻足之地。李白在这里留下了很多诗篇。过济州时,写有《李白高卧沙丘城》;过博平时,写了《李白博平会友题诗》;过聊城时,李白又写有《别鲁颂》等诗篇。

不仅如此,李白在聊城还有两位挚友。一是为李白编辑第一部诗集的唐代博州人魏万,另一个是道友王志安。

王维与聊城也有缘。唐开元9年(721年),只有21岁的王维在殿试中摘得状元,成为状元郎,可谓少年得志。不过,没过多久,这位年轻的状元郎因罪被贬济州,成了一名管仓库的参军。唐代的济州治所卢县,也就是现在聊城高新区韩集乡高垣墙村一带,这里至今仍然高出地面两三米,即济州城遗址。

王维有音乐天赋,中状元后,授官太乐丞,可以说发挥了他的特长。可是,很快,王维从太乐丞贬到了管仓库的司仓参军一职。被贬济州后,王维心情郁闷,从开元9年(721年)一直到开元14年离开济州,王维写的诗歌有近20多首,特别是《裴仆射济州遗爱碑》一诗是研究王维在济州的重要资料。

陈昆麟认为,无论是李白,还是王维,都与聊城有着太多的联系,期间也有很多的历史文化故事,挖掘出来,也许能为聊城的多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文化遗存。

除了以上,陈昆麟还对山陕会馆记事碑上的捐银商号进行了细致的整理,陈昆麟说,仅山陕会馆记事碑上的捐银商号就有4135家,这说明聊城在当时是何等的繁华。另外,陈昆麟在这本书中,还对侵华日军在鲁西北罪行,以及鲁西北人民抗战史进行了研究。

诗人李白多次来过

王维在聊城居住4年

唐朝李白、王维是家喻户晓的大诗人,这两位历史上的大诗人曾经在聊城住过,这可能是很多聊城人不知晓的。

陈昆麟介绍说,李白35岁那年,也就是唐开元24年(736年),李白带着夫人和孩子,绕道平原,来到了山东任城,也就是现在的济宁。李白和家人在济宁居住了23年之久。期间,他曾游历了山东的名山大川以及人文荟萃之地。当时的博州、济州都曾是李白的驻足之地。李白在这里留下了很多诗篇。过济州时,写有《李白高卧沙丘城》;过博平时,写了《李白博平会友题诗》;过聊城时,李白又写有《别鲁颂》等诗篇。

不仅如此,李白在聊城还有两位挚友。一是为李白编辑第一部诗集的唐代博州人魏万,另一个是道友王志安。

王维与聊城也有缘。唐开元9年(721年),只有21岁的王维在殿试中摘得状元,成为状元郎,可谓少年得志。不过,没过多久,这位年轻的状元郎因罪被贬济州,成了一名管仓库的参军。唐代的济州治所卢县,也就是现在聊城高新区韩集乡高垣墙村一带,这里至今仍然高出地面两三米,即济州城遗址。

王维有音乐天赋,中状元后,授官太乐丞,可以说发挥了他的特长。可是,很快,王维从太乐丞贬到了管仓库的司仓参军一职。被贬济州后,王维心情郁闷,从开元9年(721年)一直到开元14年离开济州,王维写的诗歌有近20多首,特别是《裴仆射济州遗爱碑》一诗是研究王维在济州的重要资料。

陈昆麟认为,无论是李白,还是王维,都与聊城有着太多的联系,期间也有很多的历史文化故事,挖掘出来,也许能为聊城的多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文化遗存。

除了以上,陈昆麟还对山陕会馆记事碑上的捐银商号进行了细致的整理,陈昆麟说,仅山陕会馆记事碑上的捐银商号就有4135家,这说明聊城在当时是何等的繁华。另外,陈昆麟在这本书中,还对侵华日军在鲁西北罪行,以及鲁西北人民抗战史进行了研究。

◆ ◆ ◆ ◆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