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聊城文化史志馆官网 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07-02 04: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聊城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3-2027)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考察山东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域旅游等重大战略,紧密结合“十四五”期间文旅产业发展趋势与消费需求,统筹推进全域旅游纵深发展、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公共文化提质增效、品牌形象深化提升,稳步建设旅游强市,奋力谱写聊城市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特编制《聊城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3-2027)》(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今后五年全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总体方向、目标任务、具体举措。

一、规划总纲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聊城市行政管辖范围,主要包括东昌府区、茌平区、临清市、冠县、莘县、阳谷县、东阿县、高唐县8个行政县(市、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3个市属开发区(功能区)。规划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

(二)规划性质

本规划是在全域旅游理念与要求指导下,落实聊城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是2023-2027年全市旅游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行动纲领,为全市范围内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指引和规范。规划主要内容应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中。

(三)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23—2027年。分为重点突破期、全面提升期两期,其中:

2023-2025年:重点突破期

2026-2027年:全面提升期

(四)规划原则

1.多规合一原则

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与所在地的相关条例及国土规划、城市规划等相辅相成,具有开发实施可行性。

2.改革创新原则

以改革创新为工作主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形成全域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产业体系等,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

3.市场引领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以全域化谋划、项目化推进、市场化运作、精品化打造,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4.融合发展原则

大力推进“旅游+”,实现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全面增强旅游发展新动能,形成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

5.突出特色原则

坚持聊城特色,突出两河文化优势,确立符合聊城实际的定位、产品、形象等,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化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方式。

6.绿色发展原则

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住生态底线,合理有序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提升。

(五)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第二次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第三次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年第三次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7年修正)

《风景名胜区条例》(2016年)

《旅游安全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2016年9月

《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文旅政法发[2019]60号)

《山东省旅游条例》(2016年修订)

2.行业标准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50137-2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T 1000(一)1-2000)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LBT 034-2014

《绿道旅游设施与服务规范》LBT 035-2014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 26362-2011)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8973-2003)

《导游服务质量》(GB/T 15971-1995 )

《游乐园(场)安全和服务质量》(GB/T 16767-1997 )

《中国体育休闲(汽车)露营营地建设标准(试行)》

《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4308-2010)

3.相关规划及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发[2018]1号)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旅发〔2015〕182号)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年9月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国家旅游局,2017年6月12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办资源发[2019]30号)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办资源发[2019]30号)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

《山东省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年) 》 

《山东省精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

《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2022年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2023年

《突破菏泽鲁西崛起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聊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聊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6-2030 年)》

《聊城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聊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8-2035年)》

《聊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年)》

《聊城建设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聊城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

《聊城市城市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2014-2030年)》

《京杭运河聊城段旅游发展及水生态体系规划》2016年

《聊城市城市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2016年

《聊城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2018-2022年)》

《聊城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聊城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

《聊城市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9—2022年)》

《聊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0-2025)》

《聊城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2年

《聊城市东昌府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9-2025 年)》

《东阿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2017-2025 年)》

《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7年)》

《阳谷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 其他基础资料

(六)上位规划衔接

1.《山东省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年)

规划提出“六区六带若干齐鲁风景道三级旅游集聚点”的功能分区。其中,对聊城市的发展定位为建设运河文化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打造东昌湖片区为核心,京杭运河为廊道,水浒文化、黄河风情、马颊河三条旅游带联动,五区支撑,全域成长的空间发展布局;形成千年古城城市休闲、运河世遗文化研学、温泉养生、生态乡村、水上畅游等特色产品。

2.《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山东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走在前、开新局”,制定《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提出支持聊城打造文旅融合的江北水城,建设冀鲁豫新兴枢纽城市。支持聊城建设“两河”文化试验区,要推动新建聊城机场、淄博机场、滨州机场以及迁建潍坊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完善提升京杭运河、小清河、新万福河等“一纵两横、三干多支”航道网,推进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适宜航段复航研究,加快推进小清河复航工程建设。

3.《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

大运河山东段依次经过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 5 市,全长643公里。在空间分布上分为核心区和拓展区,其中,聊城市临清市、茌平区、东昌府区、阳谷县被列入核心区,其他区域为拓展区。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思路,围绕运河沿线 5 市,优化形成了“一条文化主轴、四类功能区、五大特色片区”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总体功能布局。聊城作为五大特色片区之一,对其发展定位为:突出挖掘运河时代商业文明,依托东昌古城、临清古城以及戴湾、魏湾、梁水镇、李海务、七级、阿城、张秋等运河古镇,深入挖掘《水浒传》《老残游记》等名著文化,融合黄河文化,着力打造运河文化旅游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构建运河水岸景观体系,建设游步道和旅游服务驿站、自驾车营地,打造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国际自行车赛基地、国家步道、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运河城乡生态旅游综合体,建设大运河商业文明展示区。

4.《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

黄河山东段主要经过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9市。落实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要求,立足齐鲁地域文化特征、黄河文化遗产分布特点,坚持轴带贯通、区域协同、高地支撑,构建“一廊一带四区多点”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格局。其中,聊城阳谷县景阳岗遗址、东阿县曹植墓别列入管控保护区。聊城全域是革命文化展示区的主展示区,主要包括 1 处核心展示园、2 处集中展示带和 14 个特色展示点。景阳冈·狮子楼旅游区、东阿阿胶城、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鱼山曹植风景区、艾山风景区、位山黄河公园、临清运河钞关等11个景区被列入文旅融合区。刘集镇苫山村、牛角店镇黄启元村、柳林镇大杨庄村3个村被列入传统利用区。

5.《聊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规划提出打造大运河沿线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北方健康养生城市的战略目标,形成“一核引领、一廊联动、三极支撑、多组团发展”文旅发展格局。重点提出要做强运河文化旅游打造运河文旅产业带,提升水浒文化旅游(景阳冈)重塑区域文旅发展增长极,做大康养文化旅游打造东阿康养体验福地,推进红色文化旅游塑造先进文化传承高地四大发展措施,同时针对生态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全域空间风貌打造、生态廊道体系构建、交通网络建设等均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指导意见,构建科学,内涵丰富,目标明确,为聊城市各类保护建设活动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引领作用。

6.《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结合聊城发展现状,规划了聊城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聚焦聊城文化旅游发展,提出以打造区域性文旅康养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医养健康等现代服务业,确定聊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东阿黄河康养旅游度假区项目、聊城世界童话小镇文旅项目、聊城市医养中心等为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推动全市 3A 级以上景区建设智慧景区,依托东昌湖、望岳湖等打造环湖消费圈,依托大运河、徒骇河等打造水上观光通道,因地制宜发展水上特色旅游交通产品,建设黄河流域(聊城段)绿色生态廊道示范段和黄河文化综合展示区。

7.《聊城市城市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

规划提出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按照城市旅游目的地构建的“1515”工作思路,以聊城城区为旅游目的地核心区,向周边区域辐射,构建“一核突破、一廊隆起、三带联动、五区支撑、全域生长”的空间发展布局,形成“银河穿梭,众星拱月”的旅游空间格局,打造景城一体化、景镇一体化和景村一体化的新型空间。以城区为龙头,统领若干特色旅游县城、特色旅游小镇、特色旅游乡村、特色旅游景区,形成“城--镇--村--点”四级联动空间体系,发展特色旅游吸引物,建设高品质景区,配合完整的旅游要素、完善的基础设施,打造独具“聊城旅游生活方式”的旅游目的地。

8.《聊城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规划》

围绕河和之契先行区、全国著名文旅康养旅游目的地、国际知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三大文化旅游发展定位,提出要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主导,统筹各县(市、区)文化和旅游资源特色,坚持统筹规划、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的思路,着力建设“一城、两带、五大片区”,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扩片成面,基本形成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即做强江北水城核心区,构建两河特色旅游带,提升生态田园旅游区,升级休闲旅游度假区,完善文旅康养示范区,建设红色文化旅游区,打造特色文旅集聚区。

二、旅游基础分析

(一)区位新格局

1.地理区位——古运河畔,鲁西门户,华东、华北、华中三大区域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

历史上的聊城北接幽燕、南连江淮、西通中原、东望日韩,历来是通达扼要之地。明清时期,聊城借助大运河漕运之便,繁荣兴盛400多年,是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现在的聊城地处山东省西部,与河南、河北两省接壤,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区域交界处,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同时,是黄河与大运河唯一交汇地。在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聊城作为山东的“西大门”和面向中原地区的“桥头堡”,将成为山东开拓中西部广阔市场的前沿阵地。未来要打造内外循环的“支点城市”、对接中原的“鲁西门户”。

2.交通区位——“高铁时代”新成员,黄金大十字重要交通枢纽,可进入性较强,区位竞争优势显著提升

目前,聊城以高铁、高速、机场、水路为主体的综合立体大交通网正加速成型,将成为连接京津冀协同区、中原经济圈的重要枢纽,融入“济南半小时”生活圈、“雄安一小时生活圈”。

——公路方面:济聊、东吕、德上、青银、青兰、高东、莘南等7条高速公路从聊城穿境而过,全市8个县(市、区)全部通高速公路,实现了与周边城市间的1小时互通。

——铁路方面:京九铁路、济邯铁路在聊城交汇,横跨东西的济郑高铁、纵贯南北的雄商高铁也将相约聊城,聊城黄金大十字的交通枢纽呼之欲出。聊邯长高铁正在快速推进,鲁中高铁已列入相关规划,聊城跨入高铁时代,“轨道上的聊城”建设初见成效,可30分钟到济南,60分钟到雄安和郑州,90分钟到北京,2小时到青岛,3小时到达江浙腹地,聊城战略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将成为山东产业西向占领内陆市场、北向融入京津冀、南向联系苏浙粤的重要交通枢纽。

——航空方面:聊城民用机场项目已列入《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和《中国民用航空“十四五”发展规划》、《山东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山东省旅游交通网主骨架布局规划(2023-2030 年)》等多个规划中。聊城民用机场位于东昌府区郑家镇,距中心城区26公里,定位为国内4C级支线机场。

——水路方面:聊城是运河时代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重要节点城市。根据《山东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聊城境内京杭运河、徒骇河、黄河是全省“一纵三横”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建设,以聊城、德州段为重点,将会继续推进适宜河段通航,届时聊城将实现通江达海的愿景。

3.经济区位——两河文明交汇,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赋能,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

聊城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的重要通道。先后被纳入中原经济区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特别是被纳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新一轮鲁西崛起等重大战略叠加区域,成为国家和全省发展战略的叠加区,迎来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聊城生于黄河、兴于运河,作为两河文明交汇的明珠城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国家战略中也将迎来重大利好,承载更多任务。

4.旅游区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核心承载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革命文化展示区,山东沿大运河、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重要支撑地,“黄河入海”“鲁风运河”两大主题廊道重要区段

聊城旅游发展禀赋丰富而独特,拥有黄河、大运河沿线唯一交汇城市的地理优势,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承担重要发展使命,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规划》中分别被定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保护核心承载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革命文化展示区。在山东省“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和“十大展示带”建设中依旧发挥重要作用,是山东沿大运河、沿黄河文化体验廊道重要支撑地。根据《山东省旅游交通网主骨架布局规划(2023-2030年)》,提出构建“黄河入海”“鲁风运河”“长城寻迹”“千里滨海”“红色沂蒙”五大主题旅游交通廊道主骨架,其中聊城是“黄河入海”主题廊道、“鲁风运河”主题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市场新需求

1.国内旅游发展态势分析

(1)休闲度假时代来临,周边一站式微度假目的地、乡村游备受青睐

进入休闲度假时代,人们的旅游观念和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微旅行,乡村微度假等模式开始盛行。2022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国内旅游的出游距离和目的地游憩半径明显缩短,以短时间、近距离、高频次为特征的本地游、周边游、乡村游非常火热,以夜游经济、文化研学、乡村民宿、房车露营等为代表的深度体验性产品成为度假目的地吸引力的核心,发展休闲度假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需品。

(2)康养旅游发展前景广阔,旅游市场持续壮大

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以来,以生态康养、温泉康养、中医药康养、乡村康养、旅居康养、精神疗愈等为核心的康养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2-2023)》,2021年45岁以上的中老年旅游者合计出游11.94人次,占据了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36.81%,“银发群体”成为康养旅游的主要客群。同时,康养群体打破了群体定势,以“治愈系风景”为热点的田园生态、湿地露营、花海休闲等原生态目的地成为旅行热门选择。

(3)户外经济掀起热潮,自驾露营成为旅游新风尚

近年来以自驾游、徒步、骑行等户外运动成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生活方式。根据《中国自驾车、旅居车与露营旅游发展报告(2022-2023)》,2022年全国自驾游人数占国内出游总人数的比重为74.8%。携程《2023年暑期租车自驾游报告》显示,2023年暑期国内租车自驾订单量同比增长超八成,较2019年同期增长352%。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官网数据,以“露营”“房车”“自驾游”为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后梳理分类呈现,自2012年第一条资讯到2022年,“露营”“房车”“自驾游”的信息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7.8%,“露营+自驾”的融合正在成为大众放松身心的新方式。

(4)亲子旅游成为文化旅游消费市场热门赛道

亲子旅行作为增进亲子情感和教育孩子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一直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根据驴妈妈旅游网联合奇创旅游集团发布《2023五一假期出游盘点报告》,80后、90后人群以亲子游为主,超过六成的订单是亲子游产品。马蜂窝的数据报告显示,今年“五一”亲子游数据环比增长869%,其中博物馆、乡村游、萌宠乐园、主题乐园已经分化出来成为最受亲子用户欢迎的业态类型,亲子家庭用户需求发展空间巨大。

(5)研学旅游成为文化旅游新增长点,消费需求势头强劲

近年来,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多次被写入国家级政策文件,主打历史人文、户外自然、科学技术类的“游学一体”研学产品成为新风尚。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2-2023)》指出,研学游已是引领旅游产品生产方式变革的前沿阵地,将带动文旅行业产品研发模式和服务模式实现跨越式提升。据相关统计,2019年研学规模增长至480万人次,2021年达494万人次,2022年研学旅行人数突破600万人次,达到历史新高。

(6)夜间旅游发展火爆,成为文化旅游市场新亮点

夜间旅游已成为一种新的市场消费趋势,正逐渐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小规模走向大规模,产品业态涵盖夜间文旅演艺、沉浸式夜游、灯光秀、夜间烧烤、夜场电影、星空露营、博物馆奇妙夜等内容。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消夏避暑夜游报告2023》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夜间旅游出行意愿强烈,95%的受访者表示有夜游出行计划。夜游已成为人们消夏休闲和避暑旅游的重要方式。根据文化和旅游部专项调查显示,2023年端午假期参与夜间游的游客比例达22.3%,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间客流量达3625.3万人次,平均每个集聚区每夜4.97万人次。

2.聊城市旅游市场分析

(1)市场基础——位居第三梯队,但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山东省旅游统计数据,2019年聊城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为2707.6万人次,处于全省第13名;旅游收入为226.8亿元,与德州市并列为全省第12名。2021年聊城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为2178.8万人次,处于全省第12名;旅游收入为180.9亿元,处于全省第12名。综合来看,聊城市旅游业发展处于山东省第三梯队,但发展后劲突显,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应系统整合已有的旅游资源,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全面提升聊城旅游发展品质,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弯道超越构筑山东省文旅发展新高地。

(2)客源市场来源——省内客源以省会经济圈等近程市场为主,省外客源以中原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为主

省会经济圈:包括聊城、济南、淄博、泰安、德州、滨州、东营等“1+6”都市圈区域,区内有55个县(市、区),总面积约6.0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914万人。

中原城市群:包括河南省会郑州、开封、洛阳、安阳、新乡、商丘、周口、漯河等,山西省的长治、晋城、运城,河北省的邢台、邯郸,山东省的聊城、菏泽,安徽省的淮北、蚌埠、宿州、阜阳、亳州等5省30座城市,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6353.17万人。

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河北省的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唐山、沧州、衡水、廊坊、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11个地级市和定州、辛集2个省直管市以及河南省的安阳市总面积为21.8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约为全国总量的10%,而常住人口稳定在1个亿以上。

3.聊城市专项旅游市场分析

(1)康养旅游市场

“银发群体”、亚健康人群是聊城市康养旅游的主要客群。“银发族”有钱有闲具备出游的基本条件,对旅游品质具有较高要求。亚健康人群以上班族居多,生活品质高,亲自然、微度假、享美食的康养目的地成为首选。同时以“治愈系风景”为内容的乡村康养、湿地康养、田园康养等也成为热门选择。聊城康养旅游基础较好,阿胶、桑黄、灵芝以及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吸引康养旅游群体的重要吸引物。

(2)工业旅游市场

聊城工业旅游基础条件好、企业知名度高,拥有阿胶工业旅游、景阳冈酒业、天香酿造工业旅游等众多工业旅游点。聊城工业旅游品牌以团队游客为主,具体包括学习参与型、商务调查型和观光游览型三大类,以阿胶工业旅游为龙头,聊城推动了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工业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3)研学旅游市场

根据《2023年版研学旅行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显示,未来5年我国研学旅行的市场规模可以达到千亿元,研学旅行的学校渗透率会迅速提升,研学旅行行业规模和市场空间非常广阔。聊城运河文化、红色文化、阿胶文化、水浒文化底蕴丰厚,具有非常大的教育价值,开发研学旅游基础丰富、内容充实、前景良好。

(4)红色旅游市场

据《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2022)》显示,到2023年中国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有望接近万亿元。聊城,一片蕴含着红色文化的革命热土,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红色旅游市场规模日益扩大,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以党政教育、学生群体、亲子游家庭为主,在年龄结构上整体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趋势。

(三)资源新潜力

在全域旅游资源视角下,要以全新的资源观重新审视聊城文旅资源潜力,需要不断拓宽文旅资源的内涵以及空间和时间局限,在景区、公园、湿地公园、文物保护单位等传统资源基础上,运用“旅游+”“+旅游”的方式,串联工业、商业、农业、林业等产业资源,挖掘风景道、观光农业、特色乡村、城市社区、山水环境等新资源在四季全时、养心养老、康养运动方面的价值,活化当地非物质文化资源,实现资源的相互融合转化,将文化资源、生活资源、生态资源、生产资源等多种资源全面共建共享,全面提升旅游产品的综合价值。

根据《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推进全省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通知》(鲁文旅资源〔2023〕14号)、《山东省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试行)》、《山东省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技术规程(修订版)》等要求,对聊城市进行旅游资源资源普查,进一步摸清全市旅游资源家底,并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1.两河明珠——因黄河而生,因运河而兴,文化荟萃,人杰地灵,历史古韵绵延流长

聊城因黄河而生,因运河而兴,是运河文化和黄河文化共同孕育的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运河古都为空间、以千年城市发展史为时间脉络,聊城积淀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黄河文化、水浒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多元文化,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截止到目前,拥有文物保护单位419处,国家级13处、省级74处、市级128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有6处遗产点和2段河道被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名单,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5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生态文化保护区1个。

2.江北水城——城水一体,水韵独具,生态优势明显,东方威尼斯实至名归

“水”是聊城这座城市的灵魂,也是聊城的魅力所在。全市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4条、各类湖泊水库21处,市区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环抱着独一无二的中华水上古城,大运河、徒骇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穿城而过,形成了“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城市风貌,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威尼斯”。现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3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6处、省级水利风景区2处。

3.康养福地——温泉、阿胶、梵呗音乐、绿色康养,多种养生资源叠加,康养度假首选之地

聊城养生资源丰富,水城交融的大环境、遍布全市的温泉资源、历史悠久的阿胶技艺、享誉全国的梵呗音乐、面积广阔的林海等交互叠加,形成了生态文化兼具的养生资源体系,发展康养度假旅游具有较强优势,契合现代追求身心健康的旅游市场需求。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医养健康产业,将会是山东知名的文旅康养目的地城市。

4.好品聊城——农特产品丰富多样,好品聊城“聊·胜一筹”

聊城是名副其实的瓜果之乡,京杭大运河与黄河两条大河,一蓝一黄, 一柔一刚为农特产品提供了优良的生长基础。聊城市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强化“三品一标”产品品牌认证工作,积极培育“聊·胜一筹”农产品品牌,不断提升聊城农产品的竞争力。已拥有重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9个、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个、省级以上区域公共品牌2个、省级知名企业产品品牌33个,授权使用品牌标识的企业112家,“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7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1390个,基地面积370万亩,在京津沪、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市场享有较高声誉。

(四)政策新机遇

1.高位推进黄河国家战略,大步迈入“两河时代”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发布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和旅游带。聊城是黄河下游的重要城市,随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纵深推进,聊城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正由20年前的“东昌湖时代”、10年前的“徒骇河时代”,迈入高质量发展的“黄河+大运河时代”。聊城应牢牢把握两个定位,即打造山东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西部“战略支点”,打造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两河明珠”城市。

2.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发展新动能

国家文化公园是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标识,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0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2023年3月25日,山东《关于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长城、大运河、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引领和“四廊一线”贯通、八大片区支撑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3.文化自信助推文旅产业新繁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两创”持续走深走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关于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表达。深入推进文化“两创”是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途径。全力保护和科学利用聊城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通过科技创新、创意赋能等,推动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的“两创”发展,实现从“讲好聊城故事”到“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转换。

4.乡村振兴发掘产业新契机,“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成效突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等服务,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山东明确提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创建一批乡村旅游重点镇村、精品文旅名镇、旅游民宿集聚区及研学基地。聊城市提出要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在推进乡村振兴上聚力突破。

5.生态文明激发生态保护内生动力,领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山东省委明确了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的总要求。《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加快推进徒骇河、马颊河、潍河等骨干河道及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实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重点涝区治理和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升,构建水旱灾害防御工程体系。聊城生态基底优越,可充分利用好江北水城水生态优势,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全域旅游全过程,推动聊城成为山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两山理念”的先行区。

6.“十四五”明确新发展目标,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工作历久弥新

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2021年《“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加强典型示范、创新引领、动态管理,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工作,完善协调机制,提升发展质量,为全域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域旅游的典型示范意义历久弥新。

7.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济聊一体化迎来跨越式发展

聊城与济南空间相接、产业相连、人缘相亲,在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大战略中有着独特的比较优势。主动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是聊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的重大责任。2020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联动京杭大运河、聊城江北水城,打造运河文化带,做强“鲁风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2021年,山东《省会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支持聊城对接济南“西兴”战略,整合两地医疗康养资源,加快建设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共同打造活力康养之城。

(五)查找新问题

聊城市旅游产业目前处于发展与巩固期的交汇时段,资源优势并未转化成市场优势,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问题亟待解决。

1.资源优势显著,但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

资源优势显著,但创新利用仍处于浅层层面。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独具特色,但内涵挖掘和价值提炼不够,文化“两创”动力不足,尤其是黄河文化、运河文化转化利用不足,体验性、沉浸式载体较少,处于有说头没看头,有历史载体,缺名气产品,有故事缺生活的浅层次发展层面;目前拥有聊城市东阿阿胶城、东昌湖旅游区、孔繁森纪念馆、天沐·江北水城温泉度假村等6家4A景区和41家3A级景区,欠缺5A级景区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字头景区。

2.产品业态不断丰富,但参与体验性不够多,缺乏核心吸引物

业态较为单一,以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产品为主,文化创意产品、沉浸式体验产品、露营度假产品、科技创新产品等新业态新产品培育不足,产品层次低,市场吸引力不足,过夜游游客比重仍比较低,人均消费水平不高;门票经济依赖性较强,市场化程度不高,文创产品、网红产品、休闲娱乐等二消产品创收较低,产品刺激多次消费能力亟待培育;现代数字技术、5G、VR/AR等技术与文化旅游融入不足,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文化演艺、元宇宙等科技感旅游产品不足。

3.产业体系逐渐完善,缺乏核心旅游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产业内要素发展不均,基本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产业体系,其发展质量有待加强,尚未达到现代旅游产业大发展的要求。此外在公共服务、旅游管理、服务水平、信息系统、硬件建设等方面与高品质全域旅游产业体系还有一定差距。缺乏核心旅游企业,目前市县两级相继成立了7家文旅集团,但因起步较晚,资源相对较少,普遍对政府依赖性强,市场运作能力弱,在项目建设、招商融资、产业发展等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产业间融合发展不足,旅游产业与其他关联产业之间融合初见苗头,但尚未能形成全面的“旅游+”或“+旅游”的合作发展体系。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带动性、协作引领性作有待充分发挥。

4.局限于周边近地市场,缺乏核心市场

聊城文旅客源市场基础比较稳定,但市场辐射半径较小,以本地市场及济南、邯郸、濮阳等周边短程市场为主,游客停留时间较短,人均花费不高,市场开拓一直不温不火。虽然“江北水城”品牌形象已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并没有形成稳固的客源市场,没有稳固的客源群体,大多数游客来聊都是过路式、补充式旅游,并未真正将聊城做为旅游目的地城市。没有稳定客流量支撑,市场发展就会缺乏后劲,需站在消费者需求角度把握市场营销趋势,针对目标市场,特别是周边市场,制定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寻求营销破题之道。

总体来看,聊城市旅游当前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缺乏四个“核心”:一是缺乏核心产品,二是缺乏核心市场,三是缺乏核心企业,四是缺乏核心竞争力。未来聊城只有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提供品质、独特、个性、全面的旅游产品,打造在全国叫得响的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升级,才能解决“吸引人—留住人—增消费”的问题,实现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全域旅游对标分析

(一)全域旅游政策解读

1.全域旅游相关政策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文明素质等进行系统化、全方位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社会共建共享、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业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打破产城旅“多元结构”,形成产城旅“一体化”的旅游界面,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旅游空间和多样化的旅游活动,其实质是一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增值战略,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一种新的旅游产业整合方式、一种现代旅游治理方式、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一种新型的国土功能、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

表3-1 国家全域旅游相关政策

时间政策名称相关内容

2015年8月《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全域旅游”作为概念在国家层面首次被提出,提出了“全域旅游”创建考核指标,标志着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正式启动。

2017年6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提出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六大原则”:突出改革创新、突出党政统筹、突出融合共享、突出创建特色、突出绿色发展、突出示范导向,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提供了行动指南。

2018年3月《关于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总结了全域旅游发展的道路与途径,方式和方向。

2019年3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办法》《标准》和《手册》是一个整体,构成了一套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面管理的文件。

2020年4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修订版进一步规范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工作。

2.全域旅游创建指标解读

2017年6月,原国家旅游局发布《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提供行动指南。《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导则》指出,创建工作要实现“五个目标”、要突出“六项原则”、要坚持“三大方针”、要落实“八个方面任务”。

(1)五个目标

一是实现旅游治理规范化,成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典范;二是实现旅游发展全域化,成为目的地建设的典范;三是实现旅游供给品质化,成为满足大众旅游消费需求的典范;四是实现旅游参与全民化,成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典范;五是实现旅游效应最大化,成为旅游业惠民生、稳增长、调结构、促协调、扩开放的典范。

(2)六项原则

一是突出改革创新,始终将改革创新作为创建工作的主线,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二是突出党政统筹,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形成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三是突出融合共享,大力推进“旅游+”,形成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四是突出创建特色,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化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方式;五是突出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提升,开辟全域旅游发展新境界;六是突出示范导向,强化创建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树立全域旅游发展新标杆。

(3)三大方针

“注重实效、突出示范”“宽进严选、统一认定”“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成熟一批、命名一批,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退出机制。

(4)八个方面任务

一是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构建现代旅游治理体系,促进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二是加强规划工作,全面做好全域旅游顶层设计,促进分头规划向区域内“多规合一”转变;三是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全面创造和谐旅游环境;四是提升旅游服务,全面推进服务人性化品质化,促进粗放低效旅游服务向精细高效旅游服务转变;五是丰富旅游产品,坚持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全面丰富旅游产品有效供给;六是实施整体营销,促进传统的旅游产品营销向全域整体营销转变,全面凸显区域旅游品牌形象;七是加强旅游监管,全面强化以法治旅,保障游客权益;八是优化城乡环境,全面营造旅游发展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

(二)全域旅游对标分析

通过对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对聊城市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进行对标预自查,得出结论如下:

1.薄弱地方

龙头项目引领辐射作用不够突出,4A级及以上高品质旅游景区较少,旅游核心吸引物仍需不断提升;

近年来市场营销初有成效,“江北水城·两河明珠”全域旅游品牌打造仍需稳步推进;

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形成,但县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数量较少,创新示范仍需再接再厉;

城乡文化旅游环境整体向好,全域环境治理仍需不断优化;

文旅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全域旅游基础要素品质有待提升。

2.创建重点

积极推动各县区以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动旅游景区提质改造升级,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文旅融合的旅游产业体系,包括以新业态培育和旅游产品开发为重点的核心吸引物体系构建,促进全产业要素融合延展,突出工业、农业等优势,加强上下游产业联动;

建设全面优质的旅游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包括旅游信息咨询、旅游安全保障、旅游交通便捷、旅游便民惠民、旅游行政服务等公共服务工程建设;

健全综合的旅游管理体制,加快四大改革创新,实现多规合一,加强人才、土地、资金三个方面的政策保障;

推进全域城乡环境整治提升,构建开放的旅游营销体系,全面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形象。

四、全域旅游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密结合“十四五”发展趋势与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新思路,围绕全市“争创一流、走在前列”、建设“六个新聊城”总体要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新一轮鲁西崛起等战略机遇,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聊城特色”为引领,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实施“文旅兴市”战略,全面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构建“全域打造、全业融合、全景建设、全民参与、全要素提升”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将聊城建设成为高品质全域旅游目的地,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规划定位

1.总体定位

依托“两河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发挥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抢抓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以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整合“城、市、河、湖、泉、林”等资源禀赋,深挖以“两河”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内涵,从空间、产品、产业、要素、设施、政策等方面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跨界融合,进一步释放全域旅游生产力,推动聊城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将其建设成为:

两河交汇明珠城市:抓住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及沿大运河、黄河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等战略机遇,整合优质文旅资源,深入挖掘两河文化,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带、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构建河和之契文化旅游区,打造两河交汇明珠城市。

区域知名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立足江北水城品牌优势,依托中华水上古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阿胶世界等载体,丰富提升休闲度假产品供给,逐步形成区域领先、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全国著名文旅康养目的地:依托区域内温泉、阿胶、森林湿地、桑黄、灵芝、甲鱼等康养资源,做强温泉、中医药、森林湿地、绿色康养产业,完善康养配套设施,构建特色文旅康养产品体系,打造全国著名文旅康养旅游目的地。

2.形象定位

基于聊城市的唯一性特质,突出城市特有资源价值,同时表达城市发展定位,聊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为:“江北水城·两河明珠”。

3.产业定位

聊城市文旅产业定位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产业、富民产业、幸福产业。

4.市场定位

立足聊城当地,重点面向冀鲁豫周边城市,深耕省会城市圈市场,拓展京津冀和中原城市群市场,灵活捕捉机会市场。

(三)战略目标

1.总体目标

依托聊城两河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全域旅游为抓手,以文旅融合为路径,以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通过龙头项目引领、优化产品供给、创新营销方式和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文旅新城,将聊城市打造成为城旅一体、区县联动、产旅互融、共建共享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黄河流域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典范区,成为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2.具体目标

表4-1 聊城市全域旅游发展指标预测

发展指标指标名称聊城市全域旅游发展指标预测

基数(2019-2023年高峰数值)2025年2027年属性

经济目标游客接待量(万人次)2707.631003400预期性

旅游业总收入(亿元)241270300预期性

产业目标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04%11%11.5%预期性

达到国家5A级标准旅游景区(家)0新增1新增1预期性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家)6新增3新增5预期性

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家)41新增5新增10预期性

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县(市、区)0新增1新增2预期性

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家)4新增2新增4预期性

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个)3新增5新增8预期性

省级以上旅游休闲街区(个)1新增2新增3预期性

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个)1新增2新增3预期性

治理目标智慧监管重点文旅场所覆盖率/100%100%预期性

文旅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规范化标准建设/100%100%预期性

(四)发展战略

1.跨越升级战略:做大两河文章,推动旅游高质发展

全面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围绕新时代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突出聊城独有的特色优势,以黄河的大气、运河的婉约凝练聊城的城市形象和品牌价值,构建聊城文旅发展的“大十字”格局,推进两河文化交融互动,突出文旅产业辐射带动功能,构建新型产业链,形成集聚、集约、集群型文旅产业新优势,提升城市综合软实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亮点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高地。

2.全域并进战略:坚持景城一体,打造全域聊城

以全域旅游思维为引领,将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推动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成果全域共享,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构筑完备的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域化、标准化、智慧化、数字化旅游城市。

3.融合赋能战略:坚持“旅游+”,推动跨界融合发展

推动“旅游+”,以全域旅游思维推进产业融合和结构优化。通过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教育、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健全产业链条,形成泛旅游产业的集聚、规模和特色化建设,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4.项目引领战略:重大项目引领,推动提质升级

选择具有资源基础、文化延展性和独特个性的重点旅游景区,如东昌古城、中洲古城、阿胶养生城等,通过实施景区焕新工程,丰富体验场景、迭代更新产品、拓展综合功能,建设成为景观丰富、产品饱满、设施完善、交通快捷、管理健全、品牌深入人心、闻名全国的大型旅游景区。发挥龙头项目带动引导效应,形成优势旅游产品群,实现集群化发展。

5.品牌驱动战略:实施IP驱动,打造全域品牌体系

大力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城市特色基因,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IP,推动形成产业、产品、服务、场景、生态一体化的全域 IP 矩阵。以“江北水城·两河明珠”为品牌形象,构建全方位的旅游品牌系统。

6.业态创新战略:积极发展新业态,构建消费新场景

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着力培育“全时间”“全体验”的旅游产品。积极开发运河文化体验游、黄河生态文化游、东阿养生康体游、水浒文化风情游、林海生态度假游、乡村休闲度假游等品牌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研学旅行、夜间旅游、房车露营、音乐潮玩、非遗文创、旅游演艺、乡村民宿、低空旅游、冰雪旅游等新业态产品,构建多元消费新场景。

7.全民营销战略:推进全民全域营销,构筑三大市场格局

立足聊城当地,构建以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区近郊休闲度假为核心,以省会城市群和京津都市高端休闲度假为重点,国际异质文化市场为补充的全方位市场结构体系。全域旅游营销不仅以政府、景区和企业为营销主体,还应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当地居民(好客营销)和旅游者的营销(口碑营销)积极性,全渠道、全群体、全视角地发挥旅游营销的效能。

8.体制创新战略:探索文旅发展新机制,搭建管理新平台

从市场机制和政府体制两个方面入手优化,创造政企和谐联动的项目协同推进机制。通对经营体制机制进行改革,提升旅游市场化水平,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强化政府引导、激活市场主体、部门齐抓共管,建立全域旅游发展体制。

9.共建共享战略:推进全民共建共享,实现全社会发展

营造高品质旅游环境,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提升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服务水平,实施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构建精品旅游标准化体系,强化全域旅游人才支撑,建设国际水准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系统。

五、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一)空间格局思路

1.以全景空间为理念,引导城乡统筹发展,建设聊城大景区

以全景空间建设为抓手,以“大景区”的视野,坚持旅游导向的城镇空间优化和城乡统筹思路,以“万物皆可游、处处是场景”的理念提升优化聊城市旅游全域发展布局。注重旅游商业休闲配套设施建设,注重综合效应最大化,促使旅游消费升级。

2.以风景廊道为串联,推进全域联合联动,实现产品大联合

树立全市旅游大景区的战略思想,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旅游风景廊道的理念提升旅游交通干线,带动沿线景观建设,从而串联各大景区和乡村地区,实现跨区域产品、线路和产业联合发展。

3.以文旅项目为重点,带动市域旅游整体发展,促进空间大聚集

坚持国家文化公园引领,文化体验廊道示范,打造运河文化旅游集聚区、黄河康养旅游集聚区、旅游民宿集聚区等,促进旅游和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实现旅游产品类型、结构及链条的多元化发展。

(二)空间格局规划

以聊城市全域旅游资源调查为基础,立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区域等实际,以全域旅游发展观念为指导,构建“一城引领、两极驱动、四带串联、六区并进、全域生长”的聊城“1246N”全域化发展空间格局,形成“点、线、面、网”相结合的全域旅游空间体系。

1.一城引领

主城区:主要包括东昌府区、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聊城市全域旅游发展核心区,是聊城市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文化旅游共融共荣的先行示范区。以主城区为主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计,做强全域旅游核心吸引,提升中心城区发展能级,打造运河文化休闲名城。

2.两极驱动:培育全域旅游新增长极

临清旅游增长极:以中洲古城、东西宛园为引领,做强运河商都文化旅游,打造市域副中心,争创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

东阿--阳谷旅游增长极:以东阿阿胶世界、阳谷古城、景阳冈等为核心,推动县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争创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

3.四带串联搭建全域旅游骨架体系:构建“丰”字型空间格局

运河文化旅游带:以大运河为廊道,以临清市、东昌府区、阳谷县等沿运城市为节点,整合沿线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打造百里运河遗产文化廊道,建设运河观光、文化体验、名著名人、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化旅游带,形成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区段。

黄河--金堤河旅游带:以黄河为廊道,以莘县、阳谷县、东阿县等沿黄县市为节点,挖掘黄河故道、黄河沿岸、金堤河航道等旅游资源,构建百里黄河生态文化廊道,建设集湖河景观、文化体验、休闲养生为一体的文旅产业发展带。

徒骇河生态旅游带:以徒骇河为轴,串联莘县、阳谷县、东昌府区、茌平区、高唐县等县市,整合沿岸农林果蔬资源,打造以田园风光、乡村休闲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带。

马颊河生态旅游带:以马颊河为轴,串联莘县、冠县、东昌府区、高唐县等县市,整合沿岸农林、温泉等资源,打造林海观光、生态休闲、康养度假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带。

4.六区并进:构建全域旅游面上格局

江北水城都市休闲区:以东昌府区为核心,联合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茌平区,重点发展古城观光、水上休闲和夜间旅游产品,打造中部都市休闲板块。

运河商都文化休闲区:以临清市为主体,重点发展运河观光、遗产体验和休闲度假等产品,打造北部运河商都文化体验板块。

黄河生态文化体验区:以东阿县为主体,依托黄河生态、阿胶古城、鱼山梵呗等资源禀赋,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康养度假、乡村旅游等业态,打造南部区域休闲养生板块。

水浒风情文化体验区:以阳谷县为主体,深入挖掘以武松为代表的水浒文化,打造“英雄阳谷”旅游品牌。

平原林海休闲度假区:以莘县、冠县为主体,重点规划和建设以生态温泉、现代农园观光体验、生态林场休闲度假等为特色的农耕生态温泉度假板块。

书画文化休闲体验区:以高唐县为主体,重点发展书画体验、书画研学等产品,打造以书画文化为特色的传统文化体验板块。

(三)县区发展思路

东昌府区

发挥东昌府区区位优越、交通便捷的优势,强化主城区的旅游中心地位,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商业文化、名著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内涵,坚持国家文化公园统领,着力打造运河文化旅游带,推动东昌湖、中华水上古城等景区提质升级,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时尚消费、旅游演艺、夜间旅游、民宿度假等新型业态,健全服务体系,将东昌府区打造成为著名的运河文化国际休闲度假目的地。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实施景城一体化战略,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东昌府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完善交通、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城市旅游服务体系,将东昌府区建设成聊城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不断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凸显水生态资源优势,围绕东昌湖、徒骇河、大运河、望岳湖等水资源,构建河湖相连、水系相通的水生态系统,将东昌府区打造成全域水城。

茌平区

突出民间艺术之乡和水生态特色,利用金牛湖和环城水系的打造,做好水旅游文章,拓展“江北水城”的空间和内涵,全面融入大聊城旅游格局,积极对接中心城区,打造成为聊城环城游憩带上的重要节点。依托佳乡田园综合体、耿店现代农业示范园、信发现代农业示范园等项目,推动“旅游+现代园区”融合发展。依托肖庄镇枣乡生态园,以“枣”(枣生态、枣文化)为核心,丰富产品结构,健全旅游要素,延长枣产业链,培育乡村民宿、休闲度假、康养保健等新型文旅业态,恢复明清时期“千里大枣射云红”的壮观景象,打响鲁西枣乡品牌。

临清市

围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战略机遇,以发展全域旅游为引领,立足临清历史文化底蕴,深度解码文化基因,以文旅融合、全域发展、创新发展、品质发展为抓手,加快推进中洲古城建设,高标准建设临清运河钞关核心展示园、临清元明大运河汶卫交汇集中展示带,做大做强运河文化旅游,建设成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高地。以运河为轴线,以中洲古城、运河古镇为核心,凸显临清商都文化、元运河与明运河并存特色,挖掘名著文化、名人文化、美食文化,实施渐进式有机更新,推进文化特色街区建设,融入文化创意、时尚消费、演艺旅游、运河美食、民宿客栈等新型文旅业态,再现古代临清商业城市的繁荣景象,建设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

冠县

立足冠县地域文化,依托平原林海、温泉、湿地等生态资源优势和以武训为代表的名人资源,重点打造“游武训故里、赏梨园花海、瞻红色遗迹、品冠县特色”等四大特色产品,大力大展旅游产业,健全旅游产业要素,提升配套设施和服务,建设成为著名的乡村休闲度假目的地。实施旅游精品工程,重点推动马颊河林场旅居康养基地、中华第一梨园等项目提质升级,丰富提升生态休闲、房车露营、民宿度假等功能业态,打造高品质旅游景区。

莘县

依托“蔬菜之乡”的农业资源和徒骇河、马颊河等生态优势, 挖掘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突出乡村田园和生态休闲主题,建设莘县国家农业公园,推动中原农业现代嘉年华、马西林场生态文化园等项目提质升级,丰富体验场景、迭代更新产品、拓展综合功能,建设成为冀鲁豫三省交界著名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阳谷县

抓住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等园建设机遇,以水浒文化、运河文化为统领,以狮子楼、景阳冈旅游区为核心,推动传统景区提质扩容,丰富旅游产品业态,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带动县域旅游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两河明珠 英雄阳谷”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成为著名的水浒文化旅游目的地。挖掘阳谷“千年古县”历史,整合狮子楼、文庙、景阳冈酒厂、紫石街、书院街、紫汇湖等项目,加快阳谷古城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力度,提升县城休闲旅游功能,打造大型文旅综合体。做好运河文化文章。依托阳谷段大运河典型的“闸河”特色,以张秋运河古镇为核心,七级运河古镇、阿城运河古镇为重点,建设阳谷运河闸群国家文化公园,创新开发运河观光、运河研学、运河餐饮、运河客栈、运河游乐、运河节事等系列运河文化旅游业态,做强运河文化旅游。

东阿县

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等战略,依托黄河生态、阿胶产业、鱼山梵呗等优势资源,突出大河观光、康养度假、文化旅游等功能,开发“阿胶养生、黄河怡情”核心产品,将东阿县打造为黄河流域著名的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争创全省文旅康养强县。以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实施重点项目引擎带动,推动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等融合发展,完善全域旅游设施和服务,构建以产业带动旅游为核心,以文化促进旅游为辅助的“产带旅、文促旅”模式。

高唐县

立足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文化资源优势,以高唐书画小镇为引领,立足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文化资源优势,融合书画文化、锦鲤文化、尺八文化三大亮点,全力打造“书画胜地+尺八鼻祖+锦鲤之都+白鹭家园+生态风光”于一体的“千年文脉之旅”,力争成为济南的“西花园”、冀鲁豫文化休闲旅游首选目的地。整合高唐书画小镇、高唐国际营地等项目,重点面向青少年市场,推出艺术写生、书画研学、书画夏令营等旅游产品,打响“高唐书画研学行”品牌。

经济技术开发区

依托滨河湿地生态优势,以滨河野生动物世界为引领,加快推进学缘科教集团、万达锦华文旅综合体等文旅项目建设,重点培育康体养生、商务度假、工业旅游、研学旅游等新业态,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近郊型旅游目的地。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依托高新区数字化技术优势,以金正动画国家级众创空间、民慧学谷、九州洼月季公园及“月季里”特色文旅街区为核心,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构建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载体的研产供销一体化文化产业链,形成“动漫创意+民俗文化+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建设新型文化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

以《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新国标为指导,整合区内湖泊、湿地、温泉、运河文化等资源,优化调整度假区空间布局,推进城旅深度融合发展,重点建设温泉养生度假、运河文化体验、望岳秀水休闲、水城水上游乐四大品牌产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升产品服务品质,全力打造“江北水城会客厅,两河明珠公园城”,建设“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南部新区和国内知名的康体度假旅游目的地。以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抓手,实施“对标对表”提升工程。按照现代休闲旅游需求,提升现有景区质量,丰富提升文化体验、时尚消费、生态度假等功能业态,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和活力。

六、全域旅游项目规划

(一)全域旅游项目体系

通过对全域旅游项目的梳理,初步形成6个引擎项目、20个重点项目、多个潜力项目和特色村镇的项目体系,即“6+20+N”的全域旅游项目体系。

表6-1  聊城市全域旅游项目体系

项目

分类主要项目

引擎

项目

(6)聊城水上古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清片区、阿胶养生城(阿胶世界)、黄河生态文化体验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西湾湿地(西湾黄河公园)

重点

项目

(20)高唐书画小镇、阳谷古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东关片区、南关北顾文旅综合体项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运河三镇项目、周店船闸展示项目、黄金内环水系联通项目、黄金休闲廊道、“引黄济运”湿地文化公园、位山黄河公园、黄河文化沉浸式体验中心、聊城杂技传承基地、中华葫芦文化园、临清贡砖文化产业园、马西林场度假区、高唐国际营地、佳乡田园综合体、清平森林公园、莘县农业嘉年华旅游综合体提升项目、莘县红色文化长廊

潜力

项目

(N)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堂邑古镇民俗旅游区、民慧学谷、万达欢乐小镇、滨河野生动物世界、九州洼月季公园、天香酿造工业景区、“梦幻后姜”动漫民俗文化旅游村、古漯河生态旅游度假区、刘道之运河温泉休闲度假村、正信农业生态科技园、景阳冈旅游区、景阳冈酒厂工业旅游示范区、苏海森林动物世界、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园、黄河故道地质森林公园、中华海棠园、蚩尤陵、仓亭津田园综合体、锦鲤文旅小镇、高唐国际营地、双海湖、信发生态农业产业园、冠县灵芝文化产业园、中华第一梨园、七彩农场、茌平植物园、茌平枣乡生态园、中国兔文化产业园等

(二)全域重点项目策划

1.引擎项目

(1)聊城水上古城

坚持“大景区、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理念,以水为魂,以中华水上古城为核心,有机整合东昌湖、大运河、山陕会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摩天轮欢乐城等核心资源,城、湖、河、文、旅一体化发展,水路、陆路开发并举,做大“水”,做“活”湖,做透“文”,做“亮”城,集聚新型产品业态,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建设集古城观光、水上休闲、文化体验、旅居度假等于一体的运河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品牌,争创AAAAA旅游景区。更新产品业态,激活古城经济。发展夜间旅游,繁荣夜间经济。贯通河湖水系,做强水上旅游。展现古城水韵,做优做美环境。

(2)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核心区)

坚持高点定位,高端引领,凸显水文化资源特色,深挖运河文化内涵,延伸“江北水城”发展轴线,优化度假区空间布局,以生态休闲、康养度假为主导方向,重点建设温泉养生度假、运河文化体验、望岳秀水休闲、水城水上游乐四大品牌产品,全面提升度假区服务品质,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新城,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旅游景区创新升级,推进接待设施品质升级。营造“全域水城”新场景。

(3)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清片区

依托中洲古城,梳理古城肌理,延续古城文脉,突出“城、洲、河”融合发展原则,在保护历史文物的基础上,推进古城风貌修复和有机更新。加快中洲古城核心旅游区建设,重点打造运河钞关文化展示区、运河风情体验区、清真文化展示区等片区,复原运河古街巷格局,展现三朝漕运文化和明清市井特色,再现明清时期临清运河商业城市的繁荣景象,建设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和著名的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使之成为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示范样板。丰富古城文旅业态,开发水上旅游项目,争创AAAA级旅游景区。整合宛园和东宛园,以山水园林、建筑文化、运河文化为特色,集南方建筑与南方水乡风格为一体,建设大型文旅综合体,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游园活动和夜间旅游项目,打造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4)阿胶养生城(阿胶世界)

依托中国阿胶之乡的金色名片,以阿胶文化为主题,有机整合阿胶世界、东阿阿胶城(AAAA)、东阿药王山、洛神湖(AAA)、毛驴博物馆、阿胶主题酒店等,建设中华阿胶文化养生城。以创建AAAAA景区为目标,对现有景区进行全面提升,提高景观质量,提升服务品质,打造具有养生文化特色的工业旅游目的地,致力创建全国首家AAAAA级工业旅游景区。做精阿胶文化,建设中国阿胶文化展示体验地;做强阿胶养生,打造中华阿胶养生城;做大阿胶产业,优化延伸阿胶产业链。

(5)黄河生态文化体验区

依托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以艾山风景区、鱼山曹植风景区、位山黄河公园等为核心,整合森林、湿地、田园、村落等资源,挖掘黄河文化、吉祥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以生态观光、民俗体验、健康运动、曹植文化、乡村民宿度假项目为主要产品,建设黄河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禅修度假、乡村度假等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创建省级生态旅游区。

(6)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西湾湿地(西湾黄河公园)

依托马颊河森林、湿地、温泉等资源,大力发展森林康养和养老产业,构建以森林公园为主体,湿地公园、森林人家、温泉度假等相结合的森林康养旅游体系,使之成为黄河流域著名的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

2.重点项目

(1)高唐书画小镇

坚持以文化为引领、以书画为品牌,深入挖掘书画文化,整体形成“一池、一台、三山、六园、九景”的景观结构。以书画培训为引领,集聚艺术交流、参观展览、书画研学、文创销售、餐饮美食、康养度假等多种业态,构建书画全产业链,营造墨香气息浓郁的文化氛围,打造文化艺术旅游休闲聚集区,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书画艺术小镇。联动双海湖风景区(AAA)通过优化景观质量,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近期争创AAAA旅游景区。

(2)阳谷古城

以狮子楼为核心,整合阳谷古城内文庙、景阳冈酒厂、紫石街、书院街、紫汇湖等资源要素,深入挖掘阳谷千年文脉,推动城旅一体化发展,集聚文化、餐饮、购物、娱乐、旅游等产品业态,强化夜游休闲,提升城市风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成为集旅游观光、影视拍摄、民俗文化、商贸购物、休闲度假等多种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狮子楼通过盘活商业业态,展现宋代市井风情,推出“水浒宴”等特色美食,强化民俗表演、打造街头路演、创新情景表演,丰富夜间旅游业态等形式,推动狮子楼旅游区提质升级。景阳冈酒厂近期以争创AAA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以酒文化为主题,融入传统文化、文化创意、劳动实践、研学旅行等产品,打造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对文庙建筑进行修复和景观提升,开设国学堂,举办祭孔大典、开笔礼等活动。

(3)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东关片区

深入挖掘聊城城区段运河文化精髓,以山陕会馆为核心,整合大小码头、宋代铁塔、傅斯年纪念馆等主要景点,联动大小礼拜寺街、东关街、米市街、羊使君街等历史文化园街区,进行景观提升,丰富消费业态,再现运河风情,打造集中展示明清时期运河文化的文旅融合片区,建设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聊城段)的核心展示区。以“慢游运河”为特色,积极发展游船旅游、City Walk、遗产小道、VR旅游、AR旅游等沉浸式体验产品。在水上游线打造过程中,根据产品主题,融入湿地风光、水工科考、水上餐饮、非遗展演、特色演艺、民俗婚礼、汉服秀、运河故事等业态内容。

(4)南关北顾文旅综合体项目

立足黄河文化及运河文化双文化基因,按照“聊城文化、分区引爆、世界表现”的规划思路,在空间格局上分为文旅商业区、运河人家区、欢乐公园区,主要布局东昌湾商业街、科创产业街、数字两河博物馆、会展中心、付氏状元书院、陆公园、冰雪世界、露营基地等项目,建设两河文化“特色旅游区,打造成为东昌湖畔的欢乐城市客厅。

(5)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运河三镇项目

抓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依托阳谷县七级镇、张秋镇、阿城镇等三个运河乡镇,突出“闸河”文化特色,高标准建设阳谷梯级船闸核心展示园、会通河集中展示带,做好运河沿线古村、古街、古建筑的保护修缮与开发利用工作,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积极开发古镇观光、文化体验、水工研学、夜间旅游、非遗文创、旅游演艺、乡村民宿等新业态产品,完善配套设施,健全产业要素,形成具有阳谷特色的运河文化旅游带,打造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亮点项目。坚持差异化开发,打造特色旅游乡镇。其中,七级镇主打怀旧主题,建设运河记忆乡镇。张秋镇依托河坝、船闸,建设运河风情乡镇。阿城镇,挖掘阿胶文化,打造运河养生乡镇。

(6)周店船闸展示项目

周店闸始建于元大德四年,包括南闸、北闸和月河涵洞三部分,是中国大运河会通河段上的重要闸口,也是目前运河山东段保存最为完整的复式船闸,自古便有“金七级、银阿城、铁打的周店”之称。抓住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围绕“铁打周店”总体定位,突出“闸河”特色,在对周店村运河古船闸进行保护修复的基础上,建设周店古船闸等运河文化展馆,实景演绎“漕船过闸”,打造运河文化展览区,开展运河遗迹游、运河风情游、运河研学游等。挖掘周店村运河文化和非遗文化,通过村庄环境整治、旅游设施完善、商业业态复原、运河龙灯节事活动等方式,再现运河水乡的繁华盛景,打造“运河人家”旅游品牌。

(7)黄金内环水系联通项目

围绕东昌湖、徒骇河、大运河、周公河、望岳湖等水资源,构建河湖相连、水系相通的水生态系统,丰富“江北水城”内涵,打造城市品牌。优化布局水上休闲、运动设施,策划丰富多彩的水上项目,如游船观光、水上游乐、水上赛事项目。在传统游船观光基础上,推出花船巡游、运河船宴、运河下午茶、运河婚礼等特色产品,丰富水上产品体系,打造水上游品牌。

(8)黄金休闲廊道

依托莘县、东阿、阳谷三县金堤河、黄河,以黄(河)金(堤河)廊道为轴线,串联沿线生态、文旅和乡村资源,积极发展大河观光、湿地休闲、房车露营、林果采摘、康养度假等产品,建设黄河生态廊道和文化体验廊道。坚持水陆并进,水上实施水系资源条件改善建设工程,达到全线游船通航;陆上打造黄河风景道,配套建设旅游驿站、观景台、露营地、游客中心、标识系统和生态停车场等服务设施,提升旅游功能,打造“黄金一号”自驾游品牌。

(9)“引黄济运”湿地文化公园

依托区域内黄河、运河、金堤河、沉沙池、干渠、“黑龙潭”等优质湿地资源,干渠、金堤河沿线等丰富的林业资源,漕运文化、沉沙文化、农耕文化等独特的文化资源,以“双河夹堤”的生态景观廊道将张秋和陶城铺两个黄河北岸运河漕运起点有机连接起来,构建“两极一带”的整体格局,形成“一潭、一池、一渠、一堤、三闸、三河、九园”的规划结构,打造集湿地观光、生态休闲、科普教育、研学旅行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湿地文化公园,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游客的旅游需求。

(10)位山黄河公园

依托沉沙池和湿地资源,在保护前提下进行科学开发,凸显黄河文化风情,以湿地科普、休闲游憩、运动娱乐、湿地度假为主要功能,融入湿地课堂、房车露营、音乐演艺、研学旅行等业态,打造成为周边地区著名的湿地生态休闲乐园。联动兴隆村、归德铺、西杨等周边乡村,以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为导向,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展乡土美食、特色民宿、农事体验、民俗文化等项目,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11)黄河文化沉浸式体验中心(元宇宙)

黄河聊城段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积淀了深厚的黄河文化,有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遗址多处,有治理黄河水患的井圈险工、东阿险工、位山险工等工程,有深厚的革命文化,有众多历史名人文化、重大历史事件等。以黄河文化为主题,建设黄河文化元宇宙,成为黄河文化地标建筑。整合黄河文化数字资源,借助灯光、5D全息投影、人工智能、AR、VR等科技技术,运用“沉浸式体验”形式,讲述黄河故事,打响“黄河文化”品牌。

(12)聊城杂技传承基地

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聊城杂技”,建设非遗传承演艺展示中心、杂技非遗动态展馆等,打造“非遗传承+国际大马戏+两河观光+文旅配套服务”四位一体的立体式产业基地,延长杂技演绎产业链条,推进旅游演艺转型升级,打造江北水城特色文旅融合品牌。

(13)中华葫芦文化园

依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雕刻葫芦)之乡、国家级非遗项目东昌葫芦雕刻等金字招牌,挖掘两河流域农耕民俗文明,以葫芦IP为主题,以乡村生活环境为基底,融入文化创意,展现鲁西记忆,健全葫芦产业链条,建设葫芦农业主题公园,打造成为集葫芦观光、文化体验、主题游乐、科普研学、民宿度假等一体的文化型旅游目的地。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葫芦产业发展新高地。深入挖掘东昌葫芦文化资源,以葫芦文化产业创新升级为抓手,通过葫芦与旅游、商业、会议、康养、文创、艺术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一系列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新业态,打造葫芦产业发展新高地。打造葫芦节事品牌。作为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的永久会址,坚持“以葫芦为媒”,创新策划组织系列活动,提升办会水平,搭建一个与国内外葫芦产区互利合作的桥梁、经贸文化交流的平台,打造成为知名的文旅节庆品牌。

(14)临清贡砖文化产业园

依托临清贡砖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名片,以魏湾镇贡砖展示基地为载体,挖掘运河文化和地域文化,融入文化创意,延伸贡砖产业链条,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临清贡砖文化产业园,兼具非遗保护、贡砖研发成果发布、研学培训、贡砖产业拓展、旅游休闲等功能,打造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以贡砖文化展览馆为依托,积极开发砖雕和文创产品,同时,面向中小学生开发研学课程,打造成为省内外著名的研学旅行基地和青少年课外实践基地。

(15)马西林场度假区

依托马西林场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以“联合国2606项目林”为主题,发扬以孔繁森同志为代表的艰苦创业精神,以林海观光、生态休闲、科普研学、爱国教育、康养旅居为主要功能,推出“马西森呼吸”“马西避暑游”“森林人家游”等旅游产品,打造成为冀鲁豫地区著名的生态康养胜地。

(16)高唐国际营地

发挥高唐书画艺术之乡的优势,建设以户外教育、康体运动、劳动实践、研学旅行等为主要功能的大型国际营地,推动“文、教、体、旅、康”一体化发展,推出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教育课程,打造成为周边地区著名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和综合实践教育基地。

(17)佳乡田园综合体

依托园区农、林、牧等产业基础,以“七彩田园,美丽乡村”为主题,重点打造农业产业化、田园主题乐园、森林健康养生、乡村旅游、研学拓展等五大集群,融入婚纱摄影、房车露营、花园民宿、研学旅行、劳动实践、中医康养等新兴业态,建设“农业+教育+旅游+康养”模式的大型田园综合体,打造国家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区。

(18)清平森林公园

依托高唐县国有旧城林场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通过建设森林氧吧、垂钓中心、果蔬采摘、森林乐园、民宿度假等项目,激活森林康养发展活力,打造成为集观光旅游、森林休憩、康体疗养、户外拓展、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森林康养综合体,争创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19)莘县农业嘉年华旅游综合体提升项目

以科技农业为发展方向,以农业嘉年华为载体,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建设集高新栽培技术展示、游乐农事体验、农耕文化展示、地域特色展示、文化创意创作平台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文旅综合体。丰富提升农业嘉年华的产品供给,融入文化创意、研学旅行、虚拟旅游、直播带货等新型业态,增加参与性、体验性项目,如自助采摘、科技种菜体验、生态餐饮和养生素食制作等项目。联动莘县菜博会,打造蔬菜产业、蔬菜科技、农业文化、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复合型节会经济,提升莘县“中国蔬菜第一县”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20)莘县红色文化长廊(红庙红色文化旅游景区)

挖掘莘县革命文物资源,以红色文化为主线,整合中共山东省委重建纪念馆、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冀南区党委旧址等13处纪念场馆,串点成线,打造“平原红色文化长廊”,建设成为冀鲁豫地区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加强红色旅游活动策划,讲好革命故事。以爱国主义教育、党政培训和红色研学为主要功能,策划推出“授红课、观红影、唱红歌、看红剧”等沉浸式红色体验活动,打造鲁西红色文旅研培基地。推出“红色+旅游”产品。在传统红色线路的基础上,开发“红色+康养”“红色+美食”“红色+乡村”等多条内容丰富的旅游线路,在传承红色精神的同时,探寻莘县文化和旅游的新魅力。

(三)旅游村镇建设规划

1.旅游特色乡镇

重点打造20个左右特色旅游乡镇:坚持“一镇一品”,结合地方文化底蕴和产业特色,按照AAA级景区标准,打造旅游特色乡镇。

表6-2  聊城市旅游特色乡镇一览表

名称县区发展方向

道口铺街道东昌府区民间艺术

堂邑镇东昌府区葫芦艺术

梁水镇东昌府区运河农业

七级镇阳谷县运河记忆

阿城镇阳谷县运河养生

松林镇临清市家具特色

魏湾镇临清市贡砖文创

张秋镇阳谷县运河文化

寿张镇阳谷县红色文化

李海务街道旅游度假区温泉度假

清平镇高唐县森林养生

肖家庄镇茌平区圆铃大枣

博平镇茌平区鲁西民俗

店子镇冠县灵芝养生

三十里铺镇高唐县锦鲤文化

鱼山镇东阿县黄河文化

铜城街道东阿县黄河民俗风情

张鲁镇莘县伊斯兰风情

董杜庄镇莘县西瓜产业

2.旅游特色村

重点打造60个左右旅游特色村:选择一批具有特色资源和发展潜力的乡村,坚持“一村一主题”,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孵化一批旅游民宿集聚区。

表6-3  聊城市旅游特色村一览表

县区村落名称

东昌府区路庄村(葫芦文化村)、郭庄村(澄泥文化村)、许堤口村(生态度假村)、教场李村(牧马湿地村)、田庄村(现代农业村)、任堤口村(都市农业村)、刘庄村(温泉度假村)、五里墩村(孔繁森故居)、盖庄村(葡萄休闲村)、五圣村(生态文化村)、后姜村(民俗文化村)等

江北水城

旅游度假区刘道之村(温泉生态村)、朱家庄(温泉度假村)、太平新村(森林文化村)等

茌平区孙武村(剪纸艺术村)、许庄村(圆铃枣文化村)、袁楼村(红色文化村)、前曹村(马周故里)、小高村(兔文化特色村)等

临清市镇中联合村(运河文化村、红色文化村)、丁马庄村(甲鱼文化村)、刘塔头寸(红色文化村)、近古村(民俗文化村)、大官庄村(季羡林故居)、孟店村(生态休闲村)、杜庄村(乡村美食村)等

阳谷县闫庄村(农耕民俗村)、子路堤村(黄河文化村)、鲁庄村(古法造纸村)、海会寺村(宗教文化村)、后梨园村(梨文化村)、九都杨村(红色文化村)、沙河崖村(红色文化村)、迷魂阵村(军事文化村)、七级村(运河文化村)等

东阿县苫山村(进士文化村)、艾山村(黄河文化村)、关山村(石头特色村)、王道口村(民俗风情村)、西杨村(农耕民俗村)、魏庄村(牌坊文化村)、黄起元村(草莓产业村)、鱼北村(曹植文化村)、郭口村(民俗风情村)、北关村(餐饮特色村)等

高唐县西郭村(民俗文化村)、李奇村(书画文化村)、唐楼村(葡萄特色村)等

冠县韩路村(梨文化村)、大杨庄(农事体验村)、均庄子村((农耕文化村)、赵梁堂村(红色文化村)等

莘县张鲁东街村(回族民俗村)、南街村(民族风情小镇)、苏堂村(宜居社区蔬菜之乡)、红庙村(红色文化村)、杨庄村(森林文化村)、马陵村(军事文化村)、纸坊村(造纸文化村)、徐庄村(红色文化村)、菜园村(农耕文化村)、东孙庄村(宏源香瓜之乡)等

七、全域旅游产品体系 

(一)全域产品开发思路

1.梯度化全域产品体系

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休闲度假为重点,以新业态产品为亮点,着力构建以四大品牌产品为主体,专项旅游产品为支撑的全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支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2.全季候开发优化产品

加强培育四季旅游产品,春夏秋冬各季有精彩。 大力发展季节性弱的旅游产品,如温泉旅游、滑雪旅游、演艺旅游等产品。充分利用事件、旅游节庆弥补旅游淡季。同时积极开发夜间旅游,使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

3.产品融合衍生新产品

以产业融合为理念,加大与农业、工业、商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创造新业态,转化新产品。积极开发购物旅游、美食旅游、商务会展、工业旅游、文创旅游等产业融合产品体系。

(二)全域旅游产品体系

整体上构建“1+4+9+N”全域旅游产品体系。

1个总体品牌:“江北水城·两河明珠”

4大品牌产品:运河古都文化体验产品、江北水城生态休闲产品、水浒英雄豪情产品、养生胜地康养度假产品

9大专项产品: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水上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温泉旅游、美食旅游、商务会展、节食旅游

N个新业态产品:文化创意、演艺旅游、冰雪旅游、房车露营、影视旅游、VR旅游、文旅元宇宙、低空旅游等

(三)文旅场景产品营造

1.营造文旅休闲街区场景

(1)建设高标准品质化休闲街区

推进东昌古城、北关街—朱雀街商圈、振华—当代商圈、高新区月季里商圈、阳谷古城、莘县燕塔等特色休闲街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艺术化设计主题文化小品、文化遗产展示、公共空间等,全面提升街区休闲环境、服务品质和休闲娱乐水平,争创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2)塑造承载聊城记忆文化街区

加强聊城地方特色文化演绎和要素植入,推进运河文化、水浒文化、黄河文化等元素在交通、餐饮、住宿、游览、文创产品等环节的融合,培育主题文化业态,打响一批彰显聊城文化记忆、主题特色鲜明的文化休闲街区。

(3)创新休闲街区文艺展演活动

打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原创艺术先锋展演基地、艺术小剧场,利用文化街区节点空间,鼓励文艺人才持证上岗表演,创新文化艺术跨界融合消费新业态,活跃文化特色街区氛围。

2.营造文博场馆沉浸场景

(1)文博经济塑造文旅融合标杆

鼓励市域内博物馆开展文创产品开发、IP授权、场景化消费空间塑造(如博物馆餐厅、博物馆咖啡、博物馆酒店等)、数字流动性展览、喜马拉雅博物馆科普频道等行动,探索“文化出圈”“博物出圈”的市场化路径。推出“文物盲盒”“运河寻宝”“博物馆奇妙夜”等系列活动。

(2)数字技术赋能沉浸式博物馆

依托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各县(市、区)文博场馆,运用数字技术营造虚拟场景,革新历史文物展陈方式,营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互动体验,打造全景化立体式虚拟数字博物馆。

(3)红色文博引领创新型开发

依托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园、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重要载体,创意设计聊城红色地图拼图、红色插页绘本、红色口罩等文创产品,在红色场馆内设计革命场景复原与消费空间融合的沉浸式体验空间,焕发红色文博场馆全新活力。

3.创建乡村休闲度假场景

(1)提档升级乡村消费新业态

依托乡村旅游特色村,策划黄河大集、乡村市集、汽车驿站、啤酒部落等消费场所,营建一批有颜值、有特色、体验式的乡村商业消费场景,打造“艺术展+美食+市集+网红游乐”的田园乡村,塑造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场景典范,打造乡村旅游消费集聚区。

(2)构建乡村伴手礼精品序列

依托“聊·胜一筹”农产品品牌,创新研发设计乡村文创、农创产品,举办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推出乡村文创、农创产品、食创产品伴手礼系列,打造文创商品体验园等文创产品展示、体验、销售场所。

(3)推出乡村旅游演艺产品

推出“运河记忆”“名著名人”“英雄传说”系列主题节目,挖掘聊城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开发一批实景演艺项目,在影视剧等作品中柔性植入聊城古城特色元素,推出一系列具有IP效应的衍生文化产品。

(四)全域旅游线路体系

1.域内精品主题游线

(1)运河文化体验游

中华水上古城(海源阁、光岳楼)——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东昌湖(名人岛、湖心岛、月亮岛等)——运河城区段(山陕会馆、护国隆兴寺)——摩天轮欢乐城——江北水城欢乐小镇

(2)运河名城古镇游

中州古城(临清)——戴湾镇(临清)——魏湾镇(临清)——梁水镇(东昌府)——中华水上古城(东昌府)——李海务街道(旅游度假区)——七级镇(阳谷)——阿城镇(阳谷)——张秋镇(阳谷)

(3)世界遗产研学游

中华水上古城(海源阁、光岳楼)——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运河城区段(山陕会馆、护国隆兴寺)——中州古城(运河钞关、鳌头矶、舍利塔等)——七级下闸——阿城上闸、下闸——张秋上闸、下闸

(4)两河之约精华游

临清钞关、鳌头矶——宛园、东宛园——中华水上古城(海源阁、光岳楼、山陕会馆)——金堤河湿地公园——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园——东阿阿胶城、阿胶世界——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位山黄河公园——高唐书画小镇

(5)黄河风情体验游

鱼山曹植风景区——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园

(6)水浒文化游

阳谷古城(狮子楼)——景阳冈旅游区——祝家庄

(7)阿胶康养游

阿胶世界(东阿阿胶体验工厂、阿胶博物馆、阿胶城、东阿药王山、毛驴博物馆)——鱼山曹植风景区——黄河国家森林公园

(8)红色教育游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园——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张自忠纪念馆——范筑先纪念馆——鲁西县委旧址——马本斋烈士陵园——鲁西第一党支部旧址

(9)美食旅游

魏氏熏鸡——聊城呱嗒——范家烧鸽——什香凉面——清真八大碗——张秋炖鱼——阳谷糟鱼——水浒宴——运河宴——武大郎炊饼

(10)非遗体验游

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堂邑民俗旅游区(东昌葫芦、剪纸等)——茌平黑陶博物馆——高唐书画小镇、三十里铺(麦秸画)——临清贡砖文化产业园(贡砖制作)

(11)工业旅游

阿胶世界(东阿阿胶体验工厂、阿胶博物馆)——凤祥食品工厂——信发铝业园——阳谷电缆工业园——时风科技园

(12)乡村风情游

冠县万亩梨园——中华海棠园——中国剪纸艺术馆——堂邑民俗文化旅游区——莘县国家农业公园——古漯河湿地生态旅游区——肖庄枣乡生态园——美特好生态农场——刘道之乡村旅游观光园——全聚苑养生休闲旅游度假区

2.跨区域精品游线

(1)鲁风运河游

枣庄台儿庄古城——济宁微山湖旅游区——济宁汶上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泰安东平古州城——张秋运河古镇——阿城运河古镇——七级运河古镇——东昌府中华水上古城——临清中州运河古城—德州古运河风景区

(2)山泉水圣游

曲阜三孔(济宁)——泰山(泰安)——天下第一泉(济南)——中华水上古城(东昌府)——中州古城(临清)

(3)黄河入海游

菏泽——水泊梁山风景区(济宁)——鱼山曹植风景区(聊城)——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聊城)——中国阿胶养生城(聊城)——黄河三角洲湿地(东营)

(4)水浒文化游

景阳冈·狮子楼旅游区(聊城)——水浒影视城(泰安)——水泊梁山风景区(济宁)——水浒好汉城、宋江故里(菏泽)

(5)山东古城游

枣庄台儿庄古城——东昌府中华水上古城——济南明府城——周村古商城——青州古城——即墨古城

(6)山东红色游

聊城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战役纪念园——济南市解放阁、革命烈士陵园(济南战役纪念馆)——临沂市蒙阴孟良崮旅游区——莒南山东省政府旧址暨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枣庄市八路军抱犊崮115师纪念园——济宁市微山湖旅游区——枣庄市铁道游击队景区

八、全域旅游营销体系 

(一)全域营销目标

通过不同阶段营销策略的多样化组合,实现全渠道推广、全媒体覆盖,构建“旅游+”下的新型市场结构关系,树立起聊城市全域旅游总体品牌形象。实施“引客入聊”总体营销战略,在全域旅游产品的开发、价格的差别定位、分销网络的建立、游客口碑的维护和促销手段的丰富化方面形成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特别是抓住济郑高铁开通的机遇,开展“两河之约·乘着高铁游聊城”主题营销活动,提升聊城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旅游市场定位

1.总体市场定位

聊城市旅游目标市场定位与开发重点,以高速、高铁(济郑高铁、雄商高铁等)为纽带,辐射当地市场、省会城市圈、京津冀和中原城市群市场,大力发展长三角地区、东北地区和其他大中型城市等国内市场。以异质文化体验(主要为运河文化、黄河文化、水浒文化等)强化吸引东亚、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欧洲游客,积极开发入境市场。

2.旅游市场细分

表8-1  聊城市旅游市场细分一览表

市场细分市场区域

国内旅游市场一级客源市场主要包括聊城当地、山东省会城市圈、京津冀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

二级客源市场主要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及周边高速交通便利的省份。

三级客源市场国内其他地区和专项市场。

入境旅游市场一级客源市场日本、韩国、东南亚、港澳台地区市场

二级客源市场欧美市场、俄罗斯市场

三级客源市场其他国家和地区及专项旅游市场

(三)全域品牌体系

1.形象定位及口号

形象定位

江北水城·两河明珠

宣传口号

江北水城,两河明珠;

江北水城,运河古都;

两河之约,好运聊城;

河和之契,东方水城;

两河明珠,好运聊城;

东方水城,康养福地;

运河古都,水韵聊城;

两河明珠,生态聊城;

水浒英豪,好汉聊城。

2.全域旅游品牌体系

“江北水城·两河明珠”作为全域旅游整体品牌,在其整体统领下,可以延伸为县域旅游品牌、旅游产品品牌、旅游企业品牌、旅游服务品牌等子品牌,形成以整体品牌形象为核心,多层次品牌为支撑的全域旅游梯度化品牌体系。

(1)县域旅游品牌

东昌府区:江北水城,运河东昌

江北水城度假区:江北水城会客厅,两河明珠公园城

临清市:运河商都,中洲古城

阳谷县:两河明珠,英雄阳谷

东阿县:阿胶名城,康养东阿

高唐县:苦禅故里,诗画高唐

冠县:红色冠县,灵芝梨乡

茌平区:水韵茌平,魅力枣乡

莘县:中国菜乡,休闲莘县

(2)旅游产品品牌

好运聊城——文化旅游品牌

两河之约——文化旅游品牌

康养聊城——养生度假品牌

夜间聊城——夜间旅游品牌

研学聊城——研学旅游品牌

田园聊城——乡村旅游品牌

森林聊城——生态旅游品牌

红色聊城——红色旅游品牌

多彩聊城——旅游节事品牌

(3)旅游服务品牌

味道聊城( “水浒宴”“运河宴”等)——餐饮美食品牌

运河人家、水浒人家、黄河人家——主题住宿品牌

畅游聊城——旅游交通品牌

聊城有礼——旅游购物品牌

演艺聊城——旅游娱乐品牌

智游聊城——智慧旅游品牌

满意聊城——旅游服务品牌

(四)全域营销策略

1.品牌营销:构建聊城市全域旅游品牌IP体系

提炼聊城文化旅游的特色符号,创新设计聊城旅游品牌IP。以品牌IP为统领,设计制作智游聊城微信小程序、卡通版旅游地图、纪念版门票和文创商品等。同时,强化全域旅游品牌与“鲁风运河”“黄河入海”“水浒故里”省内旅游品牌之间的联合营销,围绕两河明珠、运河古都、水浒文化、阿胶之乡、书画之乡、蔬菜第一县等文化旅游名片进行整合推介,构建全域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体系。

2.创新营销: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营销模式。

在重点客源市场(济南、濮阳、衡水、北京等)建立旅游营销中心,推介全域化旅游产品,开展全域旅游异地沉浸式体验。利用无人机进行品牌自助游线路航拍,通过网络直播、视频广告、抖音视频营销、VR+AR沉浸式体验、AI互动、户外真人秀等渗透式宣传,让游客潜移默化接受聊城旅游的吸引,激发游客在社交平台自发推广聊城旅游的积极性。

3.精准营销: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对到访游客的人口学特征,出游习惯、消费倾向等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确定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

在对旅游产品服务和目标市场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游客及团体沟通服务体系。根据旅游产品定位和目标客源的群体特性,选择合适的媒体平台,采取精准的产品投放、价格策略、广告投放,确保精准营销效果。

4.体验营销: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旅游者的喜好和需求,制定对应的体验营销策略,实现个性化旅游推广。

策划专题营销活动,运用多种途径向游客提供体验。突出强调沉浸式体验相关因素,开发运河文化、名著文化、黄河文化、水浒文化等主题营销模式,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提升聊城全域旅游的品牌美誉度。

5.联动营销:拓展聊城文化旅游市场营销“朋友圈”。

加强与域内八区县和域外城市(特别是运河文化、黄河文化沿线城市)的联动,践行全域化发展模式,建设无障碍旅游区。积极融入“中国运河”“大美黄河”旅游品牌营销体系,实现旅游景区(点)之间宣传互动、客源共享,使旅游市场互惠共赢。

(五)全域营销措施

1.开展“两河之约·乘着高铁游聊城”主题营销活动

抓住济郑高铁开通的机遇,开展“两河之约·乘着高铁游聊城”主题营销活动,推出“高铁欢迎您来聊”“乘着高铁来聊城”等旅游产品,不断提升聊城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高铁营销宣传推广。一是实施高铁冠名项目,打造聊城高铁“江北水城·两河明珠”文旅专列。通过品牌冠名暨车身彩贴、品牌天幕、语音报站、LED游走字幕等组合,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二是强化高铁站内宣传工作,在聊城西站、茌平南站、莘县站等主要站点开展LED信息大屏、灯箱、创意旋转屏等宣传投放。

开展高铁旅游推介会。前往北京、郑州、济南、青岛等客源城市开展“乘着高铁来聊城”推介会,采用资源推介、文艺演出、抽奖互动、现场签约等形式,重点推介聊城“高铁+”旅游产品,如高铁+酒店(民宿)、高铁+景区线路等产品。

开展高铁旅游上车营销活动。依托高铁车厢举行丰富多彩的营销活动,包括“欢迎来聊”营销推介会、发布“引客来聊”优惠政策、互动抽奖等。

推出优惠政策。针对首周、首月乘坐济郑高铁至聊城旅游的游客开展优惠营销主题活动。例如可凭到达聊城西站、茌平南站、莘县站的高铁票享受免大门票游览聊城市所有A级景区。同时组织聊城市旅游星级酒店、精品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降价优惠政策。

2.巩固提升传统媒体营销

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媒体及网络上做好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聊城。重点考虑中央电视台、旅游卫视及山东卫视、河南卫视等重点客源市场核心电视媒体,投放旅游广告,联合举办有影响力的旅游推广活动。在《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中国旅游报》等有影响力的专业杂志和报刊上进行品牌推广。

在周边城市大力宣传聊城全域旅游形象。此外还可以在济聊高速、青兰高速、德上高速等高速公路沿线做好旅游宣传。近期加强在郑济高铁聊城西站、茌平南站、莘县站,及周边城市各大汽车站及公交车站的广告投放。

3.构建新媒体营销矩阵

(1)搭建“自媒体宣传+社交流量分享+线下推广”多层级营销体系。以搜索引擎、微博微信、在线旅行商、移动终端(如抖音视频、西瓜视频、火山视频、B站、小红书)等为抓手,吸引社交平台流量参与线上直播活动,同时通过直播反哺流量,引起社交平台粉丝热议,线上线下配合,深化新媒体营销。

(2)以大数据为手段,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技术,启用优势平台资源及媒体矩阵,建立和完善以网站、微博、微信、APP为主的网络营销平台,形成覆盖全市各级旅游部门及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体系。

(3)针对旅游主力客群年轻化的趋势,围绕两河明珠、名著名人、夜间旅游等话题,创意策划聊城旅游营销事件,利用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培育一批“网红打卡点”、“网红景区”、“网红人物”、“网红节事”等,让聊城文化旅游成为“热搜体质”,正面引发网络关注热度。

(4)在主要客源地、旅游博览会等利用VR、AR、AI等新技术进行全景沉浸式旅游推介,全方位、多角度推广聊城全域旅游。

(5)邀请自媒体人走进聊城、体验聊城文化旅游项目,通过直播、朋友圈互动、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发表个人的旅游感受与独特见解,传播关于聊城文化旅游的娱乐话题、特色攻略等,激发消费者对聊城文化旅游的好奇心。

4.创新开展节事营销活动

在旅游节事活动方面,构建以品牌节庆为带动,若干节点活动和不定期创意活动为补充的节事活动体系,打响聊城节事旅游品牌。丰富重大节事的活动内容,提升游客的文化旅游体验,并以节事为新闻点促进推广营销。

(1)提升打造一批旅游节事活动。

在举办中国(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山东聊城(莘县)绿色蔬菜博览会、东阿阿胶滋补节、阳谷水浒文化旅游节、东阿艾山牡丹节、中国大运河(临清)非遗美食文化季、冠县梨花节等大型活动的基础上,加强节事活动与新媒体的关联,提升节事品牌的塑造和活动内容的创意。深入开展“我家门前有条河”等主题营销活动,打造成为聊城旅游重要的节事活动品牌。

(2)创意策划一批旅游节事活动

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定向推出系列主题节事活动。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策划“运河嘉年华”“运河故事会”“运河非遗美食文化季”、“运河戏曲大赛”等主题营销活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策划“黄河母亲节”“黄河露营节”“黄河市集”等特色节事活动。

(3)打造一批国际品牌赛事

积极申办论坛会议和大型赛事活动,如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注重加强运河城市的互联互动,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与国际交流。依托境内水系资源,策划马拉松比赛、环湖公路自行车赛、龙舟赛、国际皮划艇赛等体育赛事。

(4)打造“全域四季游”节事品牌

依托聊城市全域旅游产品体系,结合春夏秋冬的季节特征,策划四季畅游聊城的主题活动,“春游聊城”踏青赏花季、“清凉聊城”乐活水城季、“金秋聊城”丰收采摘季、“冬养聊城”温泉养生季,培育聊城“全域四季游”品牌。此外,坚持“一月一主题”,遴选各县(市、区)最具代表性的节事活动,实现月月有节。

5.积极实施全民营销

设立全域旅游营销专项资金,创新实施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四位一体”的全民营销方式。

政府

政府通过统一logo、品牌、主题形象,通过发行广告宣传片、建立营销官网、微信订阅号、政府推介会、旅游盛典等举措,建立系统化的营销网络体系。加强对涉旅企业、窗口企业的培训,带领居民参与到旅游目的地建设中。

企业

企事业单位应配合政府完成对旅游的宣传,为旅游建设出谋划策。旅行社、酒店等企业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体验,做好渠道营销,旅游业态的创新。协会、俱乐部、社会团体等应推动产业合作,行业联合,提供产业服务与交流。

居民

加强文明旅游宣传教育,提升当地公民文明旅游素质和好客文化。坚持“旅游最美的风景是人”的理念,由传统地推介景区景点(自发)升级为推介聊城的导游、创意农业的革新者、民宿的老板娘、烹饪美食的大厨、微笑待人的聊城居民。

游客

打造“认知聊城—走进聊城—推聊城”体系化推广路径。“认知聊城”为推广聊城的全域旅游形象和特色旅游产品;“走进聊城”是筛选游客喜好,吸引游客参与旅游体验;“推广聊城”为维护聊城全域旅游的品牌美誉度,促使游客自发地推广聊城旅游。

九、全域产业融合规划 

(一)全域旅游产业融合思路

围绕“实现产业融合创新,驱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旅游+”为突破口,以“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康旅融合”三大重点产业融合及工业、体育、教育、交通等支撑产业融合为抓手,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拉动融合功能,以旅游业为主导进行生产要素配置,催生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全产业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打造产业融合示范品牌,构筑全域旅游产业融合体系。

(二)旅游+农业融合

围绕“聊·胜一筹”区域性公用品牌,依托精品粮油、绿色蔬菜、生态林果、中草药、健康畜牧、淡水渔业等特色农业资源,以莘县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东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构建“种植+养殖+加工+物流+研发+旅游”的全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实现农旅深度融合。重点依托莘县蔬菜、东昌葫芦、东阿黄河鲤鱼、高唐锦鲤、冠县梨园、冠县灵芝、茌平枣园、临清桑黄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以特色乡村旅游点为核心,整合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产业、环境、文化等旅游资源,通过发展高科农苑、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庄、采摘篱园、休闲渔园、文化创意、研学旅行、劳动实践基地、乡村民宿等文旅项目,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传承农耕文化,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重点发展绿色健康食品产业,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积极发展绿色健康种植业、生态健康养殖业和健康休闲农业,开发绿色有机健康养生产品、药膳保健产品等特色生态旅游产品,丰富“乡村旅游后备箱”。同时,与食品加工制造业、酒品加工制造业、医药加工制造业等相结合,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例如将特色农产品加工成干果、果脯、果膏等休闲食品。

(三)旅游+文化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丰富的运河文化、黄河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为基础,鼓励引导对文化进行常态化创意打造,通过旅游的途径活化、亮化、具象化聊城本地特色文化资源。

1.培育和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景区

充分利用聊城市各种文物古迹,利用遗址、古村、博物馆、非遗工坊、红色纪念地等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培育和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景区。

2.开发一系列文化旅游产品

根据聊城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开发运河文化遗产游、运河名城古镇游、名人足迹寻踪游、名著研学游、运河非遗游、红色文化游、影视文化游等旅游产品。同时,创新旅游与演艺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重点编排以运河文化、黄河文化、水浒文化为主题的舞台及实景演艺项目。

3.发展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依托临清贡砖、东昌葫芦、木板年画、茌平剪纸、高唐书画、阳谷木雕、金正动画等文化项目,积极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组织各类“创客”投身旅游产业发展,推动聊城旅游实现转型提升、创新发展。

(四)旅游+康养融合

对接“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大力发展养老养生产业,积极发展温泉疗养、中医药旅游、森林康养等项目,加快推进医疗康养、颐养服务基地建设。充分利用聊城丰富的温泉、阿胶及梵呗音乐等资源,以大健康为中心理念,融合康养、休闲、健体、旅游、会议、会展等业态,不断延伸康养产业链条,构建多元康养旅游产品。同时,积极申创省级以上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一是在现有开发基础上,加大对温泉集群的开发,发挥温泉养生旅游的集聚效应。加大对温泉养生项目多样性的开发,如温泉医药养生、温泉瑜伽养生、温泉针灸养生等。

二是依托“阿胶之乡”品牌,以阿胶城、阿胶世界为主体,建设阿胶养生城,打造阿胶养生旅游聚集区。

三是挖掘黄河文化,建设黄河康养旅游项目。

(五)旅游+工业融合

依托独特工业文化资源,鼓励符合相关规范的工业企业开发开放工业旅游项目,在保证工业生产属性的基本前提下,植入“旅游+”理念,以工业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工人工作生活场景为吸引物,大力发展具有教育性、科普性、参与性的工业旅游项目。

加快建设特色工业旅游区(点),形成以东阿阿胶为龙头,景阳冈酒业、凤祥工业园、济美酱园、时风集团等一大批工业企业为代表的,集体验与购物于一体的工业旅游园区,打造一批成熟的工业旅游线路。

提升现有工业旅游项目和示范点的水平,争创省级及以上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进行更加合理的游览线路设计,尽可能将企业的厂区环境、工艺流程等以生动形式展示给游客。

加强各类专题展馆的建设,强化展示和体验效果。根据各企业情况的不同,结合旅游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展示场馆。

推动生活类企业开展工业体验项目。推动酿酒、食品、旅游商品加工等企业打造参与性、体验性旅游项目。

积极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特色产品加工业,大力培育具有自主品牌的休闲、登山、滑雪、露营、探险、低空飞行等各类户外用品。积极开发工业旅游购物品和文创产品。

(六)旅游+体育融合

策划体育运动项目。凭借聊城优质的水资源优势,将体育赛事、民俗运动与旅游各元素充分融合,开发形式多样的户外体育运动旅游产品。同时,争创省级及以上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依托东昌湖、望岳湖文化体育公园等,打造环湖马拉松、水上运动、户外露营、低空运动等项目。依托大运河风光带,利用通航水道、漕运遗址、沿岸设施等举办运河泛舟运动游,开展徒步、自行车、汽车摩托车、马拉松、户外研学等户外活动。

打造体育赛事活动。着力打造1-2个具有北方乃至全国影响力的精品赛事,扩大影响力、提升吸引力。如马拉松赛事、龙舟赛、钓鱼大赛、徒步大赛、骑行大赛、黄河自驾露营节等,提高体育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健全体育产业链条。延伸上下游产业,以体育运动的举办、培训、专业设备租赁、赛事服务等为基础,搭建完整的体育旅游产业链条。

(七)旅游+教育融合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素质教育需求,按照“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的原则,依托聊城大运河、水浒文化、农耕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寓教于游,积极开发“运河文化研学游”“名著名人研学游”“传统文化研学游”“水浒文化研学游”“黄河文化研学游”“东阿阿胶中医药研学”“非遗研学游”“红色研学游”等主题研学旅行产品,建设研学旅行基地,并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逐步形成完备的研学旅行体系。

组织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的专家研究、编制《聊城研学旅行手册》和宣传册等。推出“聊城娃游聊城”“聊城,一座聊得来的古城”等专题活动,推广聊城市研学旅行。

(八)旅游+交通融合

推动自驾车旅游发展,培育汽车运动产业,积极推进旅居车等汽车装备制造业建设,积极推进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建设,打造国家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

发展特色风景道和绿道系统。特色风景道、绿道不仅满足交通功能,同时为居民及游客提供完善的自驾游休闲系统、慢行休闲系统,也为留住游客创造条件。

增强水上交通建设。依托东昌湖广阔水面和辖区水网优势,打造特色水上交通旅游休闲产品、水上俱乐部、水上运动、水上实景演出等水上旅游产品,做大做强水城水上休闲产业,强化江北水城品牌特色。

十、全域公共服务规划

(一)旅游交通规划

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全面实施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紧抓聊城即将迈入高铁时代成为区域交通枢纽的发展机遇,充分对接省会城市圈等机场、高铁、高速等交通方式,以完善提升旅游交通体系作为推动聊城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交旅融合、全域覆盖、集约建设、快旅慢游、优质服务”为发展理念,坚持“陆路为主定格局、水陆为辅显特色、空运为特增业态”的发展思路,推动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四种交通有机结合,构建“四位一体”立体化交通网络体系。

1.建立“四位一体”立体化交通网络

(1)高铁:打造“五轨交汇”高铁枢纽,撬动中远程市场

根据《聊城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加快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加快济郑高铁通车,加快京雄商高铁、聊邯长高铁建设;同时加速对聊泰铁路、济聊城际铁路规划论证与建设进程,构建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郑高铁、京雄商高铁、聊泰铁路“五轨交汇”高铁格局。

(2)公路:构建“10高17线”干线公路网络,提升外部客源地公路交通通达性

根据《聊城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构建以高速公路网为主骨架,以普通国省道为主要支撑的“10高17线”公路网络体系。

10高:G20青银高速、G22青兰高速、G2516东吕高速、G0321德上高速、G0311/S1S1济聊高速、S28莘南高速、S37德郓高速、S2济南至临清高速、S9济南至东阿高速、S9东阿至阳谷高速。

17线:17条普通国省干线公路(G105京澳线、G106京广线、G240保台线、G308文石线、G309青兰线、G341黄海线、G514齐邯线、S105济聊线、S242临商线、S245临博线、S246临邹线、S247临大线、S248临观线、S249魏阳线、S323乐馆线、S325齐聊线、S520高临线)。

(3)航空:加快聊城民用机场建设,提升航空旅游发展水平

加快聊城民用机场建设,提高国内外游客的可进入性。依托中原地区游客吞吐量大的优势,吸引廉价航空公司在聊城民用机场建设候机楼,发挥廉价机票的价格优势引客入聊,将其打造成为冀鲁豫边界重要的空中交通枢纽。

(4)水运:强化水系疏通,打造“江北水城”特色水上航线

以聊城段运河为纽带,以东昌湖、徒骇河和县(市、区)河湖为主要节点,形成河湖相连、水系相通的水生态系统,构筑“两环一线、四湖联通”的水上客运网络,丰富“江北水城”内涵,打造城市品牌。

两环一线:“两环”指的是环东昌湖航道与环京杭运河、周公河、徒骇河、小湄河及湖南河航线;“一线”指的是京杭运河。

四湖联通:东昌湖景区、莲湖景区、九州洼景区和凤凰湖景区四个相对独立的景区内部打造相对独立的水上公交系统。

2.构建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旅游公交系统

(1)开通旅游直通车

在济郑高铁聊城西站、茌平南站、莘县站,雄商高铁临清东站、阳谷东站等交通枢纽设置快速直达公交,将游客一站摆渡至聊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或者东昌湖旅游区、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等知名景区,开设快速旅游公交专线,“一站直通”城市主要休闲设施和旅游景区点。水上航线舶停靠点及船站设置应靠近公交站点,并设置公共自行车、电动车及普通自行车停放点,实现无缝衔接。

(2)完善聊城旅游一卡通服务能力

覆盖水上公交、陆路公交线路,推进水上公交、陆路交通班次相互协调,APP信息共享,提供乘客规划线路所需的咨询,与各大景点、酒店、餐饮、租车公司、电影院、超市等进行合作,提供价格优惠和更加便利的消费服务。链接“一机旅游”小程序,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一机一卡”目标。

3.打造多彩风情景观廊道

全面对接山东省“黄河入海”“鲁风运河”两大主题廊道建设,系统整合聊城市内的水系水网、高等级公路、普通国省干线、农村公路等,串联沿途景区景点、旅游村庄,构建集“滨水风景道+公路风景道”为主体的旅游风景道系统。坚持“一道一品”特色化景观打造原则,完善旅游驿站、自驾车驿站、游憩型绿道、观景平台、生态营地、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贯穿临清、阳谷等县(市、区)的“运河旅游风景道”,支撑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聊城段)总体布局,打造贯通莘县、阳谷、东阿等县(市、区)的“黄金旅游风景道”,支撑黄河、金堤河生态旅游廊道总体布局,构建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旅游线路。依托旅游风景道,每年举办徒步大赛、骑行大赛等赛事活动。

4.加强城乡慢行系统建设

倡导“慢旅游、慢生活”休闲理念,融入聊城地域文化特色,建设“慢行绿道、慢行廊道、慢行枢纽”等为一体的全域慢行体系,实现旅游区与生活区、生产区相连,美丽乡村、文化城区和优美水景相接,康养运动与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相融。

(1)构建城乡绿道网络

重点沿大运河、徒骇河、马颊河、黄河、金堤河等建设滨水生态廊道,环东昌湖、望岳湖等形成城市滨水休闲慢道,沿一干渠、二干渠、三干渠打造主题文化休闲绿道,在聊城度假区、冠县梨园、刘道之乡村旅游区等打造乡村、花海等主题生态绿道,构建一个能“沿河、环湖、穿城、入村”的完整城乡绿道系统。

(2)完善绿道标识系统

绿道标识系统包括信息标志、指路标志、警示标志、教育标志等四大类。各类标识牌必须清晰、简洁,并进行统一规范,按照规定进行严格设置,应满足绿道使用者的指引需求,同时要具有自身特色,挖掘黄河、大运河、乡村、非遗等特色文化元素进行艺术化设计,能明显区别于道路交通及其他标识。

(3)提升绿道服务系统

绿道服务系统包括休憩、换乘、租售、露营、咨询、救护、保安等设施。休闲游憩设施主要有游憩座椅、景观小品等。服务设施包括游客服务中心、驿站、餐饮零售等设施,服务接待中心和休息驿站可结合现有的骑行驿站、旅游码头和自驾游休息驿站进行建设,应配套必要的餐饮、小卖部、公厕、垃圾桶、休息椅、自行车租赁点、信息服务、应急设施等。

5.完善停车场建设

立足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运输需要,统筹考虑自然区位条件、对外经济联系、产业布局、人员往来、资源流通、公共交通发展等情况,编制《聊城市公共停车场配建标准》,在聊城西站(改造)、聊城汽车站、临清东、阳谷东等综合交通枢纽配建足够数量的停车场,推进路侧停车位设施升级改造,建设政府主导的智慧停车服务系统平台等;完善东昌湖旅游区、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等停车场配套,改造扩建现有景区停车场,建设景区生态停车场、景区和客运枢纽之间的换乘中心,积极推进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

6.配套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

(1)建设多个自驾车综合服务中心

在聊城高铁站、旅游码头、高速公路口、国道沿线以及旅游集散中心设立自驾车综合服务中心,提供自驾车咨询服务、汽车租赁服务、车辆维修保养服务、保险服务、物流服务、应急救援服务等。

(2)建设一批主题自驾车营地

重点以聊城境内的黄河、大运河、徒骇河、马颊河、东昌湖等沿线的河湖湿地、乡村田园、浪漫花海等优美风景为依托,在大运河、黄河、马颊河、徒骇河等建设滨水自驾车营地,在清平森林小镇、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等建设森林游憩主题营地,在中华第一梨园、梦幻后姜民俗文化村等建设乡村休闲自驾车营地。自驾车营地主要提供泊车、咨询、租赁、车辆维修保养、医疗救护等服务。大力发展“营地+”,融入大运河、黄河、体育、耕读等主题元素,完善基础服务配套,设置露营区、餐饮区、购物区、休闲游乐区、活动体验区等功能分区,打造“两河之约 自驾趣聊”自驾服务品牌。

7.创意多元化交通方式

系统整合聊城市的交通资源,挖掘利用沿线优越的山水环境,大力推动“交通+旅游”融合发展,聚焦丰富游览方式,增加步道类型做文章,创新开发旅游大巴、自驾车、自行车骑行、水上游览、低空飞行5种游览方式,以及滨河步道、森林栈道、乡村绿道、城市慢道等多样化主题化步道,实现从单一的游览方式到多样立体化休闲体验的目的。

(二)集散服务体系规划

构建“2+7+N”旅游集散咨询体系,提供一站式旅游咨询服务功能

1.2个一级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中心

选址:依托聊城市旅游集散中心、聊城西站,打造聊城全域旅游一级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中心,坚持创新旅游服务理念,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塑造亮丽的城市窗口形象。

服务内容:提供自助查询、旅游换乘、自驾车租赁、信息咨询、医疗救助、旅游投诉等多种服务。包含游客服务中心、大型生态停车场、旅游直通车、数字聊城、智慧调度中心、手造馆以及配套餐饮、住宿、娱乐、文化展示等商业服务。

2.7个二级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中心

选址:选取莘县站、茌平南站、高唐汽车站、临清站、冠县站等县城公共交通枢纽,建设具有游客集散、旅游信息咨询、旅游预定、纪念品展销、城市书房等功能的中型旅游集散中心。

服务内容:集合周边和进入各县(市、区)的游客集散、旅游咨询、旅游换乘、餐饮购物、票务代理、文创产品展销等服务,拥有直达市内知名景区、高铁站、机场的旅游专线等。

3.N个三级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中心

选址:依托东昌湖、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中洲古城、阿胶世界、景阳冈、宛园、艾山风景区等3A以上重要旅游景区,建立多个旅游咨询服务点,多点化推进聊城全域旅游多层服务网络建设,构建全域旅游全时咨询服务中心及线下咨询点。

服务内容:根据服务半径及需求,以旅游景区、旅游乡镇为依托,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咨询、交通换乘、气象、安全、医疗急救、休闲游憩等必要信息和咨询服务,发放旅游宣传手册。

(三)旅游标识系统

围绕需求导向,遵循“标准化、国际化、人性化、系统化、辨识性”五大设计原则,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与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交通局等相关部门合作,统筹全域引导标识系统建设和规范,统一规范核心景区、商圈的旅游引导标识,完善聊城市旅游交通、公共信息指引和景区导引系统,挖掘标识系统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不断丰富其内涵,内外兼顾,使标识系统成为旅游吸引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标识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保持其规范性、清晰度和美观性,提高聊城市整体的旅游导引服务水平。

1.外部旅游交通标识牌

进一步完善高速路沿线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拆除主路径上不符合规范的旅游交通标识牌,在重要的高速口、公路口、交叉口等设置旅游交通标识牌,包括警告标识、禁令标识、指示标识、指路标识、旅游区标识、道路施工安全标识、限速标识等。交通信息指示类、环保与安全提示类标识牌的颜色设计要严格按照相关国家标准执行,无规定的可进行个性化设计,适当融入所在地的历史、文化、风俗等元素。

2.全域全景图

在旅游集散中心位置显著处、重要通景旅游公路入口、核心旅游吸引物入口处配套设置全域全景图。传达信息必须准确、清楚,文字表达简洁明快、易于理解和记忆。色彩清晰舒适,易于环境的辨识。须标识出主要旅游吸引物及旅游服务设施的位置,包括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主题线路、旅游风景道、旅游景点、乡村旅游点、重要城市游憩区(点)、旅游厕所、高速公路出入口、停车场等,并明示服务电话等。

3.景区标识系统

完善景区标识标牌系统,通过景区导视系统中的标识牌,游客可以对景区做出基本了解,合理规划自己的旅游行程,并辅助景区管理。包括:景区平面布局图、分区平面图、景区道路导视牌、解说标识牌、景区提示牌、警示牌、景区造型标识、功能标识牌、名称标识牌等。从景区整体出发,规划设计具有统一性、完整性、多样性、功能性的标识牌,使之色彩、材质、外观与旅游景区的环境、风格相协调。夜间营业或活动场所应有夜间导向标识。

4.旅游厕所规划

强化无障碍设施、旅游厕所、环卫设施建设,开展智慧旅游厕所建设,在实现“数量充足、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卫生环保、服务到位、游客满意”的目标基础上,继续推进“厕所革命”,提升聊城市旅游厕所整体品质,打造聊城文明旅游服务展示窗口。

5.梳理旅游厕所实施方法

明主体、分任务。明确旅游厕所建设提升责任主体,科学规划旅游厕所数量、等级与布局,将全市厕所建设任务下发至下级单位。

抓龙头、强示范。以旅游景区、客运中心、集散中心的厕所为提升建设重点,完善通往重点旅游景区交通沿线上的旅游厕所设施,引导特色旅游村镇及绿道的厕所升级。

勤督查、多评比。定期组织旅游专家、社会监督员和媒体记者对全市A级旅游景区(点)旅游厕所服务质量、高峰期容量管理和安全管理工作进行专项督查,评比分级管理。

政府指导、市场运作。通过购买、委托、承包经营等形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经营,开拓旅游厕所衍生功能,探索延伸业态,提升商业附加值。

2.树立厕所革命建设目标

在主要休闲空间、文化街区、集散中心、客运码头、景区等主要节点和人流集中地建设AAA级旅游厕所,占总数量的30%;在城市主干道沿线、城市公园、休闲街区、绿道驿站等一般节点建设AA级旅游厕所,占总数量的50%;根据人流量和游客流向设置20%的A级旅游厕所,第三卫生间普及率达到60%。

3.实施厕所革命六大行动

空间布局优化行动。根据聊城市的游客量和游客流向,通过移动可拆式厕所的灵活运用,动态化布局旅游厕所。

内部设施提升行动。在厕所内部配备厕纸、洗手池、洗手液、烘手机等必要的如厕设施。

厕所科技提升行动。落实《厕所革命技术与设备指南》,推动运用“循环水冲、微水冲、真空气冲、源分离免水冲”等技术,推广使用生态木、竹钢、彩色混凝土等绿色环保材料。建设智慧公厕管理服务平台,安装自动监测感知系统,实现与城市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可及时有效地掌握公厕信息,合理安排公共厕所的建设和维护。

景观质量提升行动。注重厕所内外立面改造,使其与周边景区与环境协调统一。

管理服务提升行动。对旅游厕所进行动态及时管理,保证旅游厕所的干净卫生。

厕所文明提升行动。推动文明如厕进景区、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充分发挥厕所革命志愿者作用,广泛开展厕所革命公益宣传活动。

(五)智慧旅游规划

适应“互联网+”发展要求,积极对接最新科技成果,完善“1+3+1+N”聊城市智慧旅游体系,将聊城市建成“以游客服务为核心的旅游智能服务典范”,实现便利服务、精准营销、精细管理。

1.一个旅游大数据中心

全面提升聊城市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的服务水平,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将政府、景区、商家、游客统一纳入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监管、服务、宣传、营销等,积极推进大数据与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智慧化水平,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

2.三大智慧旅游服务平台

智慧旅游管理平台:主要包括旅游数据分析系统、旅游舆情监测系统、旅游团队管理服务系统、旅游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旅游服务评价系统。对接政府开展信息交流、辅助办公、信息管理等业务,对接旅游企业开展市场监督、统计分析、人员管理等服务。

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对接聊城旅游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旅游APP、小程序、旅游集散中心、景区游客中心、智慧交通监控平台等,共享数据,推动互联网与景区、旅行社、酒店、乡村等的业态融合,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对接咨询服务中心,主要借助电子沙盘、多点互动触摸屏、虚拟现实、3D动画、互动电视等智慧旅游相关的新技术以展示聊城旅游景观和相关旅游产品;对接智慧交通监控平台通过设置景区监控设施、停车场外电子屏、游客安全监控软件等智慧型系统,并把相关引导信息通过旅游信息推送系统游客手机;对接景区咨询服务点以构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和咨询服务点的信息互通,形成聊城智慧旅游咨询的管理体系。

智慧旅游营销平台:方便旅游门户网站提取有用信息和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网络数据发布、订单推送、产品信息发布、新媒体互动等,构建精准的目的地营销系统。具体来说,旅游门户网站针对不同的用户从不同的业务应用系统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或提供所需要的服务,根据大数据分析游客画像,锁定客源地和游客群体,实现文旅产品精准营销和广告投放,提升目的地流量转化。订单推送系统以开展各种在线活动为主,通过分析游客偏好,指导旅游产品设计创新,通过网络合作营销系统联动各大旅游网站联合建立一个完善、高效、低投入的旅游网络营销体系,通过新媒体传播互动监管系统完善聊城旅游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新媒体建设等。

3.一套智慧旅游体验系统

充分考虑游客从网络和APP端接入的场景,健全移动终端应用,针对游客旅游全过程的旅游需求提升产品供给和服务体验,打造“一部手机游聊城”智慧旅游体验系统,全面提升旅游服务体验。

完善提升“一部手机游聊城”微信小程序服务内容,通过聊城旅游公众号、景区门票/官网、路线指示牌、旅游官网、旅游短信等进入小程序码,陆续上线“智游聊城智能讲解”、聊城市预约旅游服务平台、聊城市全域旅游智能讲解平台等一批智慧平台,一站式解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全域旅游服务需求,打造“处处是景观、处处是人文”的旅游文化氛围,全面提升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推动“智慧聊城”建设。

通过小程序实现景点门票购买、路线规划指引、行李寄存、美食交通攻略、线上购物、客房预订等多种功能,全方位服务游客。

实时查询:客流、搜索热度、酒店好评度、附近旅游厕所等相关旅游服务信息;

在线预约:对游客提供酒店预订、导游预订、特产商城等服务;

扫码购票:为游客提供景区扫码购票消费、景区信息查询、旅游产品消费等功能。

VR体验:针对江北水城度假区、东昌古城、阿胶养生城等重点景区打造5G+AR内容云应用,提供虚拟人物讲解、24小时直播、AR场景再现等内容,打造线上聊城视觉盛宴。

其他服务:旅游投诉、落地自驾、停车泊位、新业态展示等。

4.N个智慧旅游试点

研究制定全市智慧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标准,以此为依据,推进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示范企业建设,打造一批智慧旅游示范试点企业,逐步在全行业推广。

着眼于优化旅游景区的接待环境、提升旅游景区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质量,推进智慧景区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景区标准化智能监控系统、电子门禁系统、自动化导览讲解系统、景区客流量实时监测系统、景区电子门票系统、景区旅游电子商务系统等。

着眼于推动物联网等技术在旅游饭店的应用、提升酒店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质量,推进智慧酒店建设。主要内容包括饭店网络及通信基础工程、智能管理系统、智能客房控制系统、多媒体自助服务终端系统、智能闭路电视系统、智能监控安防系统等。

着眼于提升旅行社信息化水平和智能管理应用,推进智慧旅行社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智能管理系统、旅游车辆GPS管理系统、电子行程报备系统、旅行社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同业供应商分销商管理系统、客户关系档案等。

(六)旅游安全保障规划

进一步完善聊城市旅游安全工作体制机制,以旅游安全制度的建设落实为基础,完善全区的旅游安全监管系统、旅游安全预警系统、旅游安全急救系统、旅游安全保险系统等,强化旅游企业、旅游者的安全意识,提升聊城市的旅游安全服务水平。

1.完善旅游安全监管系统

对聊城市各类旅游场所严格落实旅游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突出加强旅游场所设施设备和旅游企业的安全检查。涉旅企业应建立和完善企业各项安全制度,落实各项安全规范,定期开展内部安全检查。相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对聊城市内的各类特种旅游设施设备、高风险项目及节庆活动加大监管力度,加强重点时段、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的旅游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

2.健全旅游安全预警系统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健全旅游景区突发事件、高峰期大客流应对处理机制和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并将其纳入聊城市统一的应急体系。完善旅游安全服务规范,强化旅游安全风险信息提示。各景区要对高风险旅游项目的旅游者进行风险提示,并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广播媒体实时发布各类旅游安全讯息。对人流量较大的景区,存在较大风险的景区,逐步实行景区门票预约。

3.畅通旅游安全急救系统

旅游从业人员上岗前要进行安全风险防范及应急救助技能培训,定期举行旅游安全应急演练,切实发挥预警功能。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合作,推进与蓝天救援队等本地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合作。保障安全救助平台保持24小时畅通,及时受理旅游突发事件,并向相关部门传达有效信息,切实保障游客人身与财产安全。

4.强化旅游安全保险系统

与保险公司合作,强化保险意识,通过个性化旅游保障满足不同区域、不同旅游形式、不同承受能力的旅游者需求。统投统保,设立保险金专用账户,实现集中统一理赔,先行赔付;拓宽保险责任范围,实现游客与旅游经营者双重保护。

十一、全域要素提升规划 

(一)旅游餐饮规划

1.发展思路

立足聊城市美食资源基础,围绕游客消费需求,以“旅游+美食+文化”的发展路径,以“绿色食材+地道美食+文化体验+优质环境+品质服务”的发展方式,以“健康养生餐+传统家常味+特色文化宴+精致酒店餐+时尚网红小吃”的产品组合,构建高品质的聊城美食产业发展体系,打造“聊城味道”美食品牌。

2.提升路径

(1)“十个一系列活动”

精推一批精品美食餐厅;提升一批地道农家菜馆;建设一批特色美食街区;培养一批旅游餐饮名牌企业;研发一批聊城精品菜肴;举办一系列美食节活动;上线一批美食旅游线路产品;开展一个美食季体验活动;推动一批媒体矩阵推广传播;开展一批互联网电商平台助力。

(2)八大提升工程

打造特色美食名片。挖掘聊城名品、名菜、名吃,开发特色运河宴、水浒文化宴、水上船宴、非遗美食宴、伊尹治国养生宴、阿胶养生宴、地道农家宴等有特色、有底蕴、能代表聊城饮食文化特色的美食产品,打响“一桌聊城菜”聊城美食名片。

非遗美食保护传承。进一步挖掘特色美食手工技艺,大力引进和扶持非遗手工企业,把特色美食制作工艺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结合,寻找传承人,保护老字号,持续不懈打造美食制作工艺品牌。

开发系列美食伴手礼。策划美食专题旅游线路,开发美食旅游商品,打造旅游后备箱经济。

制作美食地图。甄选聊城特色美食,推荐制作聊城美食寻味地图,打造“到聊城不得不吃的美食”“舌尖上的聊城”等系列美食产品,为游客提供美食引导和推荐。

策划系列美食节庆活动。举办聊城美食文化节、美食争霸赛、非遗美食汇等系列美食主题旅游节庆,展示聊城美食文化的同时能够聚拢人气,扩大聊城旅游知名度。

丰富美食空间载体。依托现有美食街分布,推出聊城十大特色美食街区,打造网红和夜间集聚地。将特色菜品和地域元素融入餐饮业建设运营的全过程、旅游消费各环节和旅游活动各方面,培育知名餐饮企业,引导地方餐饮品牌化发展。合理进行餐饮布局,高、中、低档合理搭配,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餐饮体系。

完善线上信息服务。建设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美食信息平台,方便游客查询、预订、购买相关产品及服务。

规范餐饮服务管理。要推动地域特色餐饮质量标准化建设,制定聊城旅游餐饮服务规范化管理制度,按星级酒店、主题餐厅、精品民宿客栈、高端连锁餐厅、大众连锁餐厅、特色餐馆、特色民族餐厅等分别制定相应管理规范,不定期抽查,定期评定旅游服务质量与信誉等级。管理规范重点内容包括服务质量、餐饮特色、游客满意度、主题装饰等方面,提高餐饮特色和接待服务水平。

(二)旅游住宿规划

1.发展思路

针对游客多元化、品质化、个性化等住宿需求,秉承“生态化、休闲化、主题化、品质化”发展理念,坚持集约用地,盘活存量,合理布局发展原则,通过“建设一批高端酒店、发展一批文化客栈、提升一批星级酒店、打造一批乡村民宿、建成一批户外营地”进行业态升级,通过“文化融入、设施升级、人性服务、氛围营造、主题突出、类型多样”进行品质升级,构建集“高端度假酒店+文化主题酒店+乡村客栈+精品民宿+帐篷营地+自驾车营地”的住宿体系。

2.提升路径

(1)丰富聊城民宿供给。坚持把民宿打造作为聊城市全域旅游发展的靓丽名片和重要支撑,以“特色化、精品化、集群化”为导向,推动原木舍、半日闲、大树王国、海源雅集、如愿客栈等积极创建山东省五星级民宿,推动不花客栈、润源达客栈、闲聊·绎水居等创建山东省四星级民宿,推动冠县柳林镇全力创建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聊城旅游民宿发展格局,打响“聊宿乡居”聊城旅游民宿品牌。

(2)大力发展“民宿+”。逐步探索“民宿+营地”、“民宿+特色农业”、“民宿+亲子乐园”、“民宿+自然教育”、“民宿+文创”、“民宿+职业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民宿+”实践,配套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提升休闲度假住宿品质。

(3)创新文化利用。挖掘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民俗文化等,创新文化IP在度假住宿业态的转化利用,培育文化主题酒店、客栈、民宿。

(4)提升酒店发展品质。对接省会城市群、高铁沿线市场,加大度假型住宿设施及商务会议类星级酒店建设。加强与知名酒店管理公司合作,引导信誉好、管理规范的星级宾馆,推行标准化服务,塑造聊城酒店行业的整体吸引力。

(5)完善全域旅游住宿结构体系。合理布局低、中、高档次产品供给,打造一批有文化内涵、有风情特色、有深度体验的城市民宿,形成一批示范作用好、带动能力强、市场评价高的乡村民宿标杆,引入一批国际高端连锁的高星级度假酒店,培育一批帐篷营地、木屋营地、自驾车营地,打造山东省住宿示范样板。

(三)游览设施规划

1.发展思路

全面提升旅游吸引物品质。以“江北水城·两河明珠”的优越生态条件为基底,以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为引领,以“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打造为导向,通过“沉浸式体验+核心吸引物提质+场景氛围营造”多管齐下,对全域旅游景观体系、产品业态、消费场景等进行提质升级,打造高品质的聊城全域旅游吸引物体系,全面提升聊城全域旅游供给能力。

构建互联变通的旅游交通体系。打造集“航空+高铁+自驾+水上游线+骑行”的立体化交通网,形成集“城市+乡村+自然生态”等为核心的旅游景点网,提升聊城市智慧化旅游信息网,构建交通网、景点网、信息网三网合一的旅游交通体系。打造聊城特色的旅游集散综合服务系统,并提供旅游交通、旅游信息、商业等配套服务,构建多层次、多点布局的旅游集散体系。

2.提升路径

(1)核心吸引物提升工程

持续推进文化活化利用,以策划一批文化演艺、一批文化研学线路、一场古城灯光秀、一批乡村度假民宿、一批主题生态营地等形式,通过产品业态升级创新,全面提升东昌古城、姜堤乐园、阿胶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旅游吸引物发展品质。立足现有的景区景点发展基础,积极推进东昌湖—水上古城旅游区创建国家5A景区,积极推进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争创一批民宿集聚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等。

(2)景观质量提升工程

遵循“斑块—廊道—基质”发展理论,围绕重点乡村、城市口袋公园、民俗园区、商业街区等,通过增加景观小品、灯光艺术、绿化植被等提升景观品质。围绕黄河、大运河、徒骇河、马颊河以及重要的交通干线,打造城市慢道、骑行绿道、水上廊道、文化景观道等,通过将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提升,营造优质的旅游氛围,达到聊城处处是景观的目标。

(3)沉浸式文化体验工程

重点依托农业生态园、旅游乡村、民俗文化园等,开发农事体验、垂钓体验、民俗体验等旅游产品,重点依托博物馆、知名景区等,通过科技创新打造VR大运河、文化演艺、元宇宙等沉浸式产品,为游客创造体验最地道聊城生活生产方式的机会。

(4)特色交通提升工程

紧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打通大运河水上航线,再现聊城古城繁荣景象。整治提升徒骇河、马颊河、金堤河等环境卫生,疏通水系打造聊城特色水上交通体系。加快聊城机场建设进度,大力发展低空旅游,加强旅游风景道、城市慢道、骑行绿道等绿道体系构建,形成多样化的特色交通游览体验。

(四)娱乐设施规划

1.发展思路

以“文化旅游景区+娱乐休闲街区+文化活动场所+夜市街区”为空间载体,以聊城古城、宛园、东阿阿胶城、莘县燕塔景区等休闲娱乐集聚地为核心和纽带,对标国家级旅游消费街区和夜游街区建设要求,重点发展沉浸式游乐、体育运动、文化演艺、City Walk、民俗游乐等娱乐新业态,通过文化点亮、节庆引爆、网红引流、夜游增色,打造“24小时+多模式”活力聊城娱乐体系,擦亮聊城“一座会分泌多巴胺的城市”娱乐名片。

2.提升路径

(1)打造品牌节庆活动

结合聊城市现有节日推出常态化节庆活动,打造“聊城旅游文化节”“阿胶滋补节”“运河(临清)文化美食节”等品牌活动。

(2)丰富地方民俗活动表演

依托堂邑民俗旅游区、梦幻后姜民俗文化旅游村、临清运河文化旅游区等文化型景区建设,挖掘聊城丰富的运河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活动,以定时定期表演的方式活化聊城的民间文化遗产,营造浓厚的休闲娱乐氛围。

(3)建设一批“沉浸式”娱乐项目

打造一批文化演艺节庆项目,推出一批红色主题剧本杀、打造一批彰显聊城文化的情景微剧场、创新一批VR/AR、元宇宙项目等新业态新场景,打造一场“全沉浸式”的感官盛宴,全面提升游客体验。

(4)丰富户外娱乐项目

加快马拉松、钓鱼、徒步、轮滑、飞盘、露营等热门户外运动类产品开发,丰富聊城市体育娱乐产品。

(5)激活夜间娱乐经济

增加夜间休闲娱乐,打造“全时段+多模式”的聊城夜游产品。通过设计灯光秀、文化演艺、市集等丰富多样的夜间娱乐活动,给游客独特的夜游体验。

(五)旅游购物规划

1.发展思路

立足聊城市丰富的民俗文化、手工技艺和土特农品等资源条件,积极主动适应文化和旅游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以“小商品大产业”为发展导向,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艺术加工+精品包装”为发展路径,以“设计—生产—销售”产业生态构建和产业链条延伸为突破,加快构建具有聊城地方特色的现代化旅游购品体系,打造“聊城有礼”旅游购品品牌。

2.提升路径

(1)合理布局购物场所

通过完善设施、提升服务、把控品质,形成 “游客中心购物点+购物街区+购物商场+文创店铺+土特产店”多样化的旅游购物场所。积极联动“山东手造体验中心”,打造聊城购品专区。

(2)构建“聊城有礼”品牌旅游商品体系

依托聊城市阿胶、灵芝、桑黄等“新三宝”及其他土特资源,结合聊城市“江北水城·两河明珠”文化特色,进行深度开发和产业链延伸,创新开发主题系列旅游商品,如聊城农品系列、聊城文创系列、聊城乡村系列、聊城伴手礼等旅游商品,构建聊城特色商品体系。

(3)构建“线上+线下”多元化的旅游商品销售渠道

依托旅游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乡村驿站、旅游集散中心等规划建设一批精品旅游购物中心、特产超市和旅游购物街区,打造休闲性强、体验性强的旅游商品购物环境。同时,鼓励线上线下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引导旅游商品以“电商直播带货”的方式进行销售。

十二、资源与环境规划

(一)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

1.加强生态资源保护,筑牢绿水青山根基

(1)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以黄河生态保护带、森林公园、湿地、农田等为主体的重要生态空间管控,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2)建构全域生态保育体系。

合理划分一级、二级分生态功能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天然林、水源林、防护林等生态保护,加大河、湖、湿地、农田等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持续开展“绿满水城·美丽聊城”聊城市小流域治理,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3)保护湿地河湖水生态系统。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加强黄河、大运河、徒骇河、马颊河沿线重要生态廊道建设,全面加强东昌湖、东阿洛神湖、茌平金牛湖、小湄河、南湖湿地等重要湿地保护和利用监管,打牢“江北水城”的自然生态基底。

(4)保育与治理农田生态系统。

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理念,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完善内部耕地保护,实施差异化管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5)建设和完善城市生态系统。

系统开展城市河、湖、湿地、公园等生态治理、修复与更新工程,高标准推进城市水网、河湖岸线等建设,恢复河湖水系连通性和流动性。持续深入推进城市增绿和绿化品质提升,科学规划布局城市绿环绿廊绿道,构建多层次城市公园体系,加强城郊绿地、绿化隔离地及城市绿色生态屏障等建设。

(6)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开展聊城市生物多样性调查,将生物多样性指标纳入生态质量监测、质量评价与成效评估体系。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监管平台,加强对重要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动态监测,全面禁止非法交易野生动物。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宣传教育。

(7)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

加强对耕地退化、湿地退化、河湖污染等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强化区域开发和项目建设的环境风险评价,加大水、气、土壤、河湖、森林污染防治,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等技术应用和推广。

2.加强文化资源保护,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1)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边环境实行整体协调保护,建立文物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层级的保护模式。采取积极的文物保护措施,全面保护光岳楼、山陕会馆、临清运河钞关、隆兴寺铁塔、曹植墓、萧城遗址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建设改造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一切新建、改建活动,必须在不影响环境风貌的前提下,严格执行论证、报批程序,严肃查处一切违规建设行为。推进文物发掘、申报和保护级别升级的工作。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对全市非遗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精确统计、建档立卡。制定代表性非遗项目保护规划和保护工作基本规范,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和保护单位责任。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和认定工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和传承,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对非遗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为文化研究推广提供较完整、准确的资料。

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全面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文化公园、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生态保护实验区等国家战略,全面凸显非遗元素,开展系列非遗表演、非遗市集、文创大赛、手造展览等,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深入推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加强非遗工坊、非遗传习基地、非遗博物馆等建设,推出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和演艺作品。支持非遗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建设非遗特色景区。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非遗相关产品销售渠道。

推进非遗生产性保护。探索东阿阿胶、东昌府木版年画、葫芦雕刻、郎庄面塑等通过产业化发展促进保护传承的模式,加快推进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时尚元素完美结合,将文化元素创意物质化,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出版非遗通识教育读本或普及读物,支持中小学、中职院校等开设非遗特色课程。

(二)生态环境保护

规划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经评估,规划的发布实施不会直接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规划执行过程中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及《山东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相关规定,各具体旅游项目在规划建设时,应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加强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严格环境准入和加强管理,促进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1.水域环境保护

(1)加强对饮用水源地保护

集中力量对高唐南王水库、临清城南水库等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实行重点监测,及时向社会公布,并监督供水企业对取水点水源及时监测,对水质不达标的,限期整改。

(2)定期监测江河湖库水质

建立水质监测站,定期对大运河、徒骇河、马颊河、东昌湖等主要河流、湖泊进行监测。

(3)平衡旅游开发与水资源保护关系

在以旅游开发为主的水域,如东昌湖、大运河等,首先要考虑以水资源保护为前提,在不破坏水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适当进行滨水及水上项目的开发。

2.森林及植物资源保护

(1)加强森林保护法制宣传教育

严格执行《森林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凡是在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内开发旅游项目,必须编制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规划,在旅游宣传册中加入生态保护的内容。有条件的可以在景区内设置生态环境保护展室、保护宣传栏等。

(2)禁止乱砍滥伐,防火,防虫害

禁止一切单位和个人乱砍滥伐林木。建立健全防火责任制,配备必要的防火器材,设置专兼职防火消防队伍,强化火灾预防管控。加强虫害防治工作,在重点林区,布设监测点,采取悬挂诱捕器、实地采样调查等方式,摸清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动态,利用农用喷药无人机,对重点林区的林木进行飞机防治。

(3)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

对一些生命力强大、树貌独特、树龄长久、品种名贵或稀缺的树种,进行登记建档,采取科学方法养护管理,划出保护范围,清理周边环境,定期对古树名木进行建档立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大气环境保护

(1)严禁旅游区内建设工厂

望岳水库、南湖水库、谭庄水库保护范围内不应新建带有污染性质的工业企业。缓冲区也要限制工业企业的规模,特别是污染性企业,堵住工业企业对旅游区大气污染的源头。

(2)实施大气环境分区保护

对聊城市进行三级分区。一级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其他景区。二级为居住区、商业区、文化区及农村地区。三级地区为特定工业区。聊城市范围内的江北水城度假区、天沐温泉度假区、大运河沿线、重点乡村等重要的核心景区要达到一级标准。各乡镇驻地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3)科学制定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推广旅游大巴、景区电瓶车应用,推动绿色出行。推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减少景区内生产性企业。在景区内推广清洁能源,推广生物制和太阳能能源。

(4)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推行绿色低碳旅游生活方式,举办“绿色交通”“低碳骑行季”等节事活动,增强全民大气保护意识。通过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骑共享单车、坐电瓶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方式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鼓励各景区通过建设低碳旅游设施、低碳交通设施、低碳旅游吸引物等大力创建低碳发展示范区,营造绿色、低碳、生态的旅游环境。

4.声环境保护

(1)合理布局噪声源

景区、度假区内的宣传、促销用广播音响设置应合理,区内任何音响设施的使用都要经过旅游主管部门批准,不宜过多过密,而且只准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机动车道路尽可能远离游人稠密区。

(2)设立噪声隔离带

在机动车道路两侧以及商店、宾馆、饭店周围,应通过植树营造噪声绿色屏障,既可降低噪声,经过精心设计,又可增加旅游环境氛围。游览区建筑推广使用隔音建筑材料。

(3)布置噪声监测仪

加强对机动车辆噪声的控制,在主要景区、度假区主要路口设立噪声监测仪,加强对噪声的实时监测,使旅游区的噪声昼间控制在50db以内,夜间控制在45db以内,旅游通道上的噪声控制在60db以内。

(三)全域环境整治与提升

1.突出生活污水、垃圾长效治理

城乡生活污水、垃圾整治是影响城乡环境提升的两大难题。推动城镇污水收集系统与污水处理及排放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按照雨污分流和分片集中处理的原则,加快对现有排水系统的截流改造,建设以雨污分流为主的城市排水系统,启动建设中心镇以上的城市污水收集、输送、处理和排放系统。因地制宜制定农村污水处理方案,乡村主干道应配套建设排水排污沟渠,符合条件的农村应纳入城镇污水处理覆盖范围。制定出台垃圾分类规定,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2.强力市容市貌环境整治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聚焦重点区域,紧盯问题短板,以创促建,以创促改,完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持续完善街角公园、口袋公园、文化驿站、城市书房等城市休闲功能。积极推动城市风貌更新,按照“美化亮化绿化文化标准化”等要求,加强环境卫生整治,规划夜间活动开展、强化城市文化景观打造等,全面提高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3.扎实推进和美乡村环境整治

统筹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旧村改造等工作,持续推进村庄道路硬化、街道净化、村内绿化,景观美化、夜间亮化“五化”行动,深入开展垃圾堆、坑塘、河塘、沟渠、残垣断壁等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禽畜养殖废弃物、废旧农膜等治理,实现村庄公共空间及庭院房屋、村庄周边干净整洁,引导人口规模较大村庄因需建设公共卫生厕所。增加乡村休闲广场、垃圾收集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定期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申报评比,切实提升村居风貌,持续推动从“点美”向“全美”提升,实现农村环境整治全覆盖,和美乡村打造全域化。

4.加强景区旅游环境治理

重点做好景区及周边环境卫生整治,杜绝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刻乱画、乱丢乱吐等现象。对照旅游厕所质量要求,强化管理,做到布局合理、标识醒目、设备齐全、功能完善、干净整洁。提升景区基础设施。推动各A级景区基础设施完善。集中力量加大对乡村旅游道路、河道沿线、景区周边等重点区域垃圾和环境整治力度。

5.强化环境宣传教育

打造全媒体环境宣传阵地,加强电视、报纸等公共媒体宣传,开设聊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强化微信、微博等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创新环境宣传教育方式,策划好六五环境日宣传,持续开展“美丽聊城,我是行动者”活动。强化公益场所宣传作用,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文化驿站等实施志愿服务工程,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公园和爱国基地等举办文明宣传摄影、书画艺术展会、文化沙龙等活动,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加强本地居民、旅游经营者的环保科普培训,提高全体公民生态道德素养。

十三、全域保障体系规划

(一)管理体制保障

1.健全综合协调管理机制

强化各部门联动和旅游综合协调职能,联合住建、水利、交通等涉旅部门,形成工作合力,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落实。

2.完善旅游统计评价机制

规范旅游统计标准、方法,实现上下统一、执行一致。加快建设市域旅游数据中心,探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采集数据。加强基层旅游统计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旅游统计工作质量。

3.创新旅游行业自律机制

发挥聊城市文化和旅游行业协会、旅行社协会等在行业引领、行业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探索建立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负面清单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诚信服务水平。

(二)人力资源保障

1.成立旅游专家智库

吸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专员等人才资源,成立聊城市旅游专家智库,以全局性、战略性、现实性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充分发挥战略谋划、前瞻研判等综合优势,为全域旅游创新发展提供多元化、高层次的智力支撑。

2.加强旅游人才培养

推进旅游人才能力提升,通过“传帮带”“强培训”形式,加强干部人才培养,提升干部能力素质和服务管理水平,培养一支(批)带不走的旅游人才队伍,增强“造血功能”。

3.抓好旅游人才引进

坚持把引进和培养人才作为全域旅游工作的重点,按照精准选派、科学使用原则,优化旅游人才结构。加大对民宿经营、旅游营销、文创开发等技术人才、经营管理者的引进。鼓励旅游企业引进旅游青年骨干人才开展旅游产学研工作。

(三)政策法规保障

1.加强旅游政策支持

积极争取国家、山东省在财政转移支付、重大政策性试点、统筹城乡试点、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推广、开发性金融合作、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大对旅游景区、旅游饭店、乡村旅游、文创产业、功能配套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文旅产业发展。

2.加强改革创新

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改革创新。推行国有景区“三权分置”改革。推进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进行“管委会+公司”管理运营体制改革。结合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探索调整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所辖面积,创新度假区管理运营体制。

3.坚持规划统筹引领

坚持多规合一,强化融合理念,将全域旅游规划与文物保护、城乡建设、综合交通等各类规划相衔接,形成以旅游引领、多规合一的全面统筹局面,切实保障全域旅游规划落地与实施。

(四)财政金融保障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推动出台全域旅游财政金融优惠政策,争取设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重点项目开发建设、旅游产品培育打造等。积极争取中央、山东省的各方旅游基金向聊城市全域旅游倾斜,全力支持全域旅游发展。

2.扩大旅游信贷总量

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优化信贷比例和投向结构,向全域旅游倾斜。鼓励各银行机构加大对旅游中小微企业、个体的信贷支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强和完善市场监管,维护民营和中小微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市场秩序。支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为民营和中小微民营企业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降低民营和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3.拓宽旅游融资渠道

拓宽全域旅游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入众投、众筹等投融资模式,推动建立旅游公共项目贷款政府贴息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全域旅游项目融资支持,引进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和大型旅游集团落户聊城,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发展文旅产业。

4.创新旅游运营模式

创新投资运营模式,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行业联动、齐抓共管”的原则,对于旅游开发中的经营性项目,可灵活运用PPP、“1+X+Y”等多种旅游运营模式,引入多元化的旅游运营商和投资商,促进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合作关系。

(五)旅游用地保障

1.落实旅游项目用地

优化全域旅游建设布局和产业方向,对重点旅游景区和项目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应保尽保。创新实施旅游用地制度,旅游项目用地可以采取分散化块、点状分布的方式“点状供地”,保障旅游用地需求。

2.盘活旅游用地存量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将全域旅游建设项目列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支持建设用地以出租、合作等方式发展休闲、康养、露营等旅游项目,鼓励本地居民采用长期租赁等方式对自有住宅从事旅游活动经营。

3.规范旅游用地管理

严格贯彻《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严格管制旅游相关农用地、未利用地的用途。严禁以康养、度假区等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景区资源及其景区土地,严格相关旅游设施用地改变用途管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