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zhā)姓后人故事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聂姓氏起源树状图 查(zhā)姓后人故事多

查(zhā)姓后人故事多

2024-06-29 04: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晚报记者  金月全  文/图

  查(zhā)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约103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4%,至今有两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一个如此古老姓氏的族人经历了许多风雨沧桑,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子孙后代现散居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在我市淮阳县白楼乡栾楼行政村有一个叫查(chá)庄的自然村,因村里长年生活着200多位淳朴的查(zhā)姓村民而得名。虽然当地人都知道那里的人都姓查(zhā),但他们仍习惯叫它查(chá)庄。此外,太康县符草楼乡老屯行政村查屯、沈丘县白集镇查大庄行政村查大庄、郸城县东风乡梁庄行政村查庄行政村大查庄等地均有查(zhā)姓人居住。

  据周口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06年底,在淮阳、太康、沈丘、郸城等县,生活着大约2000名查姓人。此外,川汇区、东新区等地也零星分布有查姓人。

  A

  周口查姓人  多数在淮阳

  今年60岁的查天生是淮阳县白楼乡栾楼行政村查庄自然村人,是该自然村的村民组长。据查天生介绍,村子里200多人,无一外姓,全部姓查。据查天生提供的家谱记载,他们的祖先是明朝万历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跟随移民大军迁徙到此定居的。采访期间,该村多位查姓人也向记者陈述,他们与本报报道过的门姓人一样,都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至此的。

  查天生说,相传,在白楼乡栾楼行政村查庄自然村及周边定居时,他们的祖先兄弟4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查庄人开始带领家眷向该县大连乡一个叫小查庄的自然村迁移,现在小查庄有1000余名查姓人,由于根仍在查庄,所以直到现在两村人仍时常来往。

  此外,太康县符草楼乡老屯行政村查屯有查姓人300多人、沈丘县白集镇查大庄行政村查大庄有查姓人100多人、郸城县东风乡梁庄行政村查庄行政村大查庄有查姓人100多人。据周口市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06年底,在淮阳、太康、沈丘、郸城等县,生活着大约2000名查姓人。此外,川汇区、东新区等地也零星分布有查姓人。

  B

  查柏林已习惯大家叫他“老查(chá)”

  今年38岁的查柏林是市公路局一名职工。他姓查(zhā),大家也都知道这个字作为姓氏时读查(zhā),可大家仍习惯于叫他“老查(chá)”,而他也早已习惯大家这样称呼他。

  查柏林说,他1997年来到周口市区时,身边的人曾对他的姓氏表示过好奇,可时间长了,“也没感觉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唯一变化的是,刚开始,身边的同事、朋友一般叫他老查(zhā),时间久了,大家在一起都很熟了,开始称呼他老查(chá),“也许查(chá)字大家更熟悉一点,叫着也顺口,就开始叫我老查(chá)了。”查柏林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叫他老查(chá),遇见新认识的朋友,他一般会和别人说:“叫我老查吧,检查的查!”

  查姓曾改为胥姓

  C

  据《查氏宗谱》记载:“延公五世孙名臣,改查姓为胥姓、字臼季,称胥臣。”改姓的原因不详,有种说法是他用父名为姓。另种解释是,胥是其官名,臼季以官为姓。不过,胥姓只用了4代,到延公九世又改了回来,恢复了查姓。

  相传,春秋时期,这位改了父姓叫胥臣、字臼季的人,随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颠沛流离、艰难备尝。后来重耳回国当了晋国君主(即晋文公),论功行赏,胥臣便当上了晋国司空。胥臣后又佐晋文公重耳成就霸业,功勋卓著。因此,他的儿子胥甲、孙子胥克都相继做了晋大夫,曾孙胥童还当了晋正卿。在胥臣当权期间,他曾把一个平民郄(qiè)缺推荐出来做官,官至晋国上卿。谁知这郄氏人却以怨报德,把胥克的爵位给废了。这让胥克的儿子胥童怀恨在心,遂与人谋杀了郄家三兄弟。后来郄家复仇,杀了胥童。胥童之子为避父仇嫌,又恢复了姓查。

  香姓起源于查姓 

 

  D

  据《香氏宗谱》刊载,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有村头、长巷、六甲3个行政村,5000多村民几乎全部姓香,其源出于查姓。姓氏之渊源,其家谱是这样叙述的:

  太始祖查锡远乃南宋皇朝官员,官拜光禄大夫。始祖查开祥为查锡远之子。

  南宋末年,元兵屡侵国土,紧逼临安。始祖查开祥力主抗击元兵,而遭奸臣攻击诬陷,只好举家南下,定居南雄珠玑巷(又名珍珠巷,位于广东省南雄市县城北九公里处)。1265年,查锡远卒后,查开祥奉讳南迁至“查山”(现东莞市茶山镇)入住,封地“查园”。1276年,临安城被攻破,宋帝赵显被虏押北上。查开祥肩负重任,在查山一带誓死抗敌,后因兵力悬殊兵败。查开祥、查开瑞2人后被村民王氏收留,为免祸及乡邻,查开祥忍痛隐匿查姓,将“查”字的下面一横置于顶部,改为“香”姓,取其后来居上之意。

  查姓起源有7种说法

  E

  据悉,查姓的起源主要有7种说法。

  一、出于姬姓。春秋周惠王时(公元前676~前652年),伯禽(姬姓)的后代、鲁国(今山东境内)鲁庄公之子姬延被封为桓系子爵,驻在查邑(古谱写作“樝邑”,隶济阳),以驻地为氏。

  二、源于姜氏,出自春秋时期炎帝后裔齐国公之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顷公姜无野执政时期(公元前598~前582年),他赐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到楂邑(今山东济阳),该地盛产山楂。在其后裔子孙中,就有以先祖的封邑名称作为姓氏者,称楂氏。后来又将木字偏旁省去了,于是遂成为查氏,世代相传至今。查氏族人大多尊奉齐顷公为得姓始祖。

  三、出自芈(mǐ)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诸侯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楚王为芈姓)分封于柤邑(今湖北南漳)。由于其封地的名称“柤”也写作“查”,这二字在当年同义通用,因此他也被认为是查邑的封主。以后,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查氏、柤氏,二氏实一,世代相传至今。

  四、源于楂树图腾。传说炎帝子民其中一支旦人以楂树为图腾,因而世称其为“查人”。

  五、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六、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七、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傣族、土家族、哈尼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查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查氏,世代相传至今。

  查天生告诉记者,虽然他们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迁徙到淮阳定居的,但他们的姓氏起源于齐郡,系承姜氏,正好和查姓的第二个来源相符。据《万姓统谱》记载:“望出齐郡,五代时南唐有查文徽,文徽孙道如,徙家海陵,至今查氏为望族。”查氏发祥于山东地区。春秋时,楚国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称查氏。在距今1000年以前的五代南唐以后,在今江苏的泰县一带,繁衍成当时的名门望族。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