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耶路撒冷为何叫“耶路撒冷”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耶路撒冷耶路撒冷 你知道耶路撒冷为何叫“耶路撒冷”吗?

你知道耶路撒冷为何叫“耶路撒冷”吗?

2024-07-10 13: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耶路撒冷,一生中必去一次的地方。

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包括逊尼派、什叶派)的圣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历史上多次被外族人破坏,也多次重新修建,是命运多舛的城市。

可是,你想过吗?这座城市在中文中为什么叫“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其英文名“Jerusalem”音译自希伯来语,目前还没有对该名称的准确来源形成定论。有说“Jeru”意为“城市”,“Salem”意为“和平”,合在一起意为“和平之城”;耶路撒冷最初叫“耶布斯”,迦南七族之一的耶布斯人(Jebusites)曾居住生活在这个地方。

从“Jerusalem”到“耶路撒冷”,音译的可能性较大,毕竟“耶路撒冷”这四个字的组合在汉文中并无实际意思。如果需要摸清作为“圣城”的耶路撒冷进入中央王朝认知的历史脉络,比较清晰的线索可能是《圣经》传入中国的历史。

《圣经》从何时开始有中国译本,至今尚不能确定。有人认为,早在公元7世纪前半页,伴随“景教”入唐,《圣经》即被带入中国,并至少把《新约》译成中文。景教,即唐代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是从希腊正教(东正教)脱离出来的基督教教派,主张基督有神、人“二性二位”,因此被东正教视为异端邪说。

此后陆续又有《圣经》中译本,如1584年耶稣会士罗明坚的《天主圣教实录》、1594年利玛窦的《天主实义》等,其中虽有《圣经》经文,但不能称为正式的《圣经》中译本。另外,即使有译本,也需符合当时的古汉语,与现代白话文必定差异极大。

直到19世纪基督新教开始大范围向中国及远东传播,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圣经》中文全译本。其中最早的两个译本是马士曼(Joshua Marshman, 1768-1837)译本和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译本, 俗称“二马译本”。

马士曼译本,是英国浸礼会宣教士马士曼(Marshman)在出生于澳门的亚美尼亚人拉沙(Lassar)的协助下翻译的文理(文言文)圣经。1810年出版马太福音、马可福音,1811年出版新约,1822年在印度塞兰坡(Serampore)出版《圣经》全书, 史称“马士曼译本”,比马礼逊译本早了一年。马士曼译本(Marshman’s Version)和马礼逊译本(Morrison’s Version)统称“二马译本”。

两个译本均对白日升译本进行了修订和发展,并进行了整本《圣经》的翻译。两人还开启了基督新教汉语话语体系的创建,如“亚伯拉罕”、“马利亚”、“摩西”、“保罗”、“所罗门”、“耶路撒冷”等等。

1700年之前的白日升版《约翰福音》将Jerusalem译为“柔撒冷”luo。 后来,马士曼1811年出版的新约圣经将Jerusalem译为“意[口路]唦啉”。至1813年,马礼逊出版的《圣若翰传福音之书》已将之译为“耶路撒冷”, 马士曼稍晚完成的《若翰传福音之书》也译为“耶路撒冷”。

因此,“耶路撒冷”之译名从二马开始应该是比较靠谱的。由于马士曼曾将其译为“意[口路]唦啉”,后更改成“耶路撒冷”。由于二马的译本相似度远高于各自与白日升译本的相似度,所以一直存在马士曼译本抄袭马礼逊译本的说法。加上马士曼曾译为“意[口路]唦啉”,“耶路撒冷”为马礼逊首创的可信度更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