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农耕文明展播(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耕耙耖技术 中华农耕文明展播(二)

中华农耕文明展播(二)

2023-07-23 02: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明代中叶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生态农业。原先人们为了防止水害总是把低洼的地方填起来,当时在江苏常熟地区有一个名叫谈参的人,反其道而用之,将低洼的地方挖成塘,用于养鱼。控出的土堆成堤岸,岸上种果树。池塘边种茭白等水生蔬菜,池塘上又架起了猪圈,用于养猪。这样养猪又可以不占用耕地,猪粪直接落入池塘喂鱼。堤外农田种植水稻,通过水塘的排灌,又可做到旱涝保收。由于经营得法,谈参一家的农业收入比别的农民提高了3倍,副业的收入又比农业的收入多了3倍。

  这种做法由于用地少而获利多,很快就在地势低洼的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推广开来,并依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加以变通。有的是以农副产品养猪,以猪粪肥田,形成田猪互养。有的是以青草、桑叶养羊,以羊粪壅(yōng)桑。还有的是以鱼塘种桑、种果或种蔗等,形成所谓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蔗基鱼塘”。这里通过背景油画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其中最著名的桑基鱼塘。这种农—桑—鱼—畜紧密结合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中国水乡人民在土地利用方面的一种创造,也是中国建立合理的人工生态农业的开端。它既能合理利用水利和土地资源,又能合理地利用动植物资源,不论在生态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效益,达到了世界古代农艺的高峰,赢得了世界注目。

  坐在桑基鱼塘背景油画前的是明末著名农学家徐光启,他所写的《农政全书》对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验进行了总结,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部不朽巨著,与《氾(fàn)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并称为四大农书。内容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这是其他的大型农书所鲜见的。

  明清两代先后引种了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新作物,使得许多无法种植稻麦的旱地和山地得到了利用,增加了全国的粮食产量。当时还特别重视培育作物良种,连康熙皇帝都自己在皇宫中试种水稻,并成功培育了“御稻种”。

文明演进之近代农业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近现代农业先驱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中华农学会成立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校门原景复制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抽水机船模型  

  一走进四号馆西厅,观众就可以看到一组人物雕塑,雕塑中的6位历史人物都是中国近代农业变革的先驱。他们中有“ 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魏源,撰写的《海国图志》使当时的中国人看到了一个新奇、陌生的世界;中国第一报人王韬,他以超前的历史眼光,建议晚清政府购买西方纺织机器和农业机具,“以兴织纴(纺织)、以便工作、以利耕播”;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所著《盛世危言》,提议“参仿西法”,引进西方农业科技,提出选派留学生等;撰写《适可斋纪言》的马建忠建议“访求西法,师其所长”,以改良中国农业;维新派的骨干人物陈炽,他的《庸书》指出:西方国家“农事有书,植物有学,更进化分土质,审别粗细,故能百产蕃昌,亩收十倍”;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主张“实业救国”,一生创办了许多棉纺企业和农业学校,对推动近代农业科技进步和应用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这里还展出了“公车上书”和“明定国是”诏书,正是因为这两个诏书的颁布,推动了近代农业科学技术迅速进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变,传统农业开始向近代农业转化。

  这里陈列了近代代表性的农业教育机构、农业科学家和农业机械。这是一座以1:1比例复制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京师大学堂可以追溯至1905年,那一年,我国传统选拔人才的科举制被废除,兴办学堂,现代教育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也是大学的源头。这里介绍两位农业科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金善宝于30年代后期育成“中大2419”小麦良种,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良种之一。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丁颖于1931年育成第一个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交“中山一号”良种,开创了我国水稻杂交育种的新纪元。在农业机械方面,我国近代从19世纪90年代后开始引进农机具、改良农具和创制新式农具。这里陈列了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拖拉机、抽水机、刈(yì)草器、收割机、脱粒机、纺纱机、缫丝机、揉茶机等农机具。在引进的同时,国内也开始改良旧式农具和创造新式农具,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农具在近代已开始向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发展的趋势。

文明演进之现代农业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毛主席与农民亲切交谈”雕塑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的场景 

  当你步入四号馆中央大厅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黄铜浮雕墙前面的一座我们曾经熟悉的白色石膏雕塑:毛主席和农民在一起。它代表了农业新时代的来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中主要的就是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变革以及农村经济的改革。以精耕细作为基础的中国现代农业创造了一个奇迹,用仅占世界 10%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首先是1950年我国颁布了《土地改革法》,这里通过场景反映了《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一世代梦想时的情景。解放前,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仅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生活还不得温饱。土地改革使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生产资料的不足或技术的缺乏,有些农户开始建立起了互助组、初级社,这种互助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力。然而,不久之后农民自觉互助的合作很快变成了强制性的集体行为,初级社迅速发展成为高级社,1958年中国开始走入人民公社时期,从此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和制约。这里也展出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的一些文物以及复原场景。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小岗村村民秘密签订包产到户协议的情景复原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告别田赋鼎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三次水稻单产飞跃展区 

 

▲中华农业文明陈列 育种八号卫星回收舱 

  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序幕。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一个不起眼的房子里,18户农民相约聚集在这里,当场将鲜红的手印按在了包产到户的生死契约上。,这个复原场景再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场面。陈列了当时的契约书复印件,这是十八位质朴的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的生死状。1980年9月,中央正式下发75号文件肯定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做法。从此中国走上了农村改革的道路。此后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促进了中国农村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推动了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亿多吨增至现在的5亿吨,实现了四次大跨跃。在此基础上,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从2006年1月起,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这个延续了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寿终正寝。为此,河北省灵寿县农民王三妮用一年多的时间,设计铸造一尊青铜“告别田赋鼎”。文中历述田赋的变迁以及农民生活的变化。2009年6月,王三妮将“告别田赋鼎”捐献给了中国农业博物馆,现与王三妮本人的蜡像一起陈列于中国农业博物馆四号馆。

  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建国60年来,我国了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一亿多吨到现在的近五亿吨,造就了四大跨越。科技进步的贡献功不可没,其中作物良种化和农业机械化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这一单元的陈列中,设计人员巧妙地在地图墙,用不同的作物品种排列勾画出了长江和黄河,让人眼前一亮。五十年代以来我国主要作物种的优良品种已更换了5-6次,每次品种更换都使产量增长10%以上。仅水稻单产就实现了“三次飞跃”,这里用实物、图片和多媒体再现了这三次飞跃:上世纪 50-60年代,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矮秆水稻”良种,实现了水稻单产的第一次飞跃;70年代,首先在世界上育成了“三系杂交水稻”,并开始大面积推广,实现了我国水稻单产的第二次飞跃;二十世纪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利用“两系杂交稻”和籼粳亚种杂交所培育出的“超级稻”,使水稻单产接近每亩1吨,实现了水稻科技革命的第三次飞跃。作物单产的提高得益于育种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可以说选择育种、辐射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太空育种、转基因育种、克隆育种等方法无不被用过。

  农业机械化也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四号馆陈列了不同时期我国典型的农机具及模型,有现代犁的展品组合、水稻插秧(抛秧)机的展品组合和收割机的展品组合等,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农机具的发展和变迁,是建国60年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的缩影。

  从农耕文明走向现代文明,是文明起源的立足点,也是野蛮走向文明的开端。让我们一起期待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