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说“算了”的人,都经历过这种创伤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而是算了 经常说“算了”的人,都经历过这种创伤

经常说“算了”的人,都经历过这种创伤

2024-04-22 16: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很想跟你分享,但……算了,你肯定觉得没意思”。

你有过这种时候吗?明明想跟谁分享什么,却又马上撤回、犹豫、放弃。

最近,抖音发起了一个话题挑战,让大家把日常“算了,你肯定觉得没意思”的生活碎片分享出来。明明都是些“没意思”的琐碎日常却出乎意料地爆火。

——2800万个抖友参与话题,全网超7.5亿次关注!

对比网络上的这种热闹与沸腾,人们在现实的沉默被衬得愈发孤寂、冷清。

为什么,那么多想跟人分享、聊聊的瞬间,都被一句“算了”戛然掐断?是什么阻止了你的表达?隔绝了彼此的交流?

是内心的限制性标准

“算了,也不是什么很重要的事”。

这是来访X在咨询中,经常跟我说的话。比如:

聊到她办公室养很久的绿萝莫名在根部长出小白菇时,她说,“算了,也不是什么很重要的东西……”聊到她想写小说时,她说,“算了,也不是真的很想,毕竟工作很忙……”聊到同事把她饭盒盖弄缺一个角时,她说,“算了,也不是什么大事,不用太计较……”聊到她今早第一次画眼线一笔成型时,她说,“算了,也不是什么很特别的事……”

类似的情况,在咨询中出现过好几次。

刚开始那一瞬间,她总是很兴奋,想要跟我说什么。但话到说到一半,剩下的都被她自我吞咽。有时候,甚至话还未出口,她就身体回缩、闭拢了嘴。

我问她:“很值得分享的事情哦,为什么不继续说下去呢?”“这跟咱们咨询目标没有关系啊,有什么好说的,浪费时间。”“那你会跟朋友分享吗?”“没有什么好说的,都是些很枯燥、无聊的东西”

“听起来你觉得自己要说的内容,必须符合某些‘标准’,才能被允许表达,是吗?”听到这句话,来访X仿佛意识到什么,沉默了。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在未行动、未开口前,就已经给自己设置了千万条阻碍?

这些内在的标准,不止束缚了我们的身体,还圈住了我们内心想要迸发的快乐、喜悦,亦或是焦虑、悲伤……这些被压抑的情绪,都被内在的限制性信念所禁锢。

是害怕被评价

前几天,我收到好友晓雯的消息,信息还没来得及看,她就撤回了

我心想可能是刚刚的信息中有什么错别字,等会儿她还会重发一遍。但过了半天也不见有消息,我主动问她怎么了。

她说“没什么,感觉你可能觉得我跟你说这种小事很幼稚、没什么用”。我瞬间很“八卦”地说,让我看看没什么用的事儿,到底是什么事儿啊?你的事儿对我来说都特别重要。她哈哈大笑起来,发来她看书学到的心理学观点,是关于拖延的一项研究。

她说,这个理论对我启发挺大的,就想分享给你,但一想你都读了那么多书了,这个其实也没啥新奇的,就算了。

你会不会也这样?

一开始兴致勃勃想分享好的内容,但发出来后又开始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我这个想法够好吗?万一大家觉得很幼稚、无聊该怎么办?这个分享对别人有价值吗?万一这条朋友圈发出去,一个点赞也没有,岂不尴尬?

一想到这些,我们内心就会犹豫,干脆“算了,不发了,没人会觉得这有意思”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所有的表达,都要建立在别人的认可、赞赏之上?否则就不值得说出来。

是担心遭遇冷落

抖音这个话题挑战中,有这样一则留言获赞上万。

“想分享来着,但算了,发了他也不会回我……”

是啊,如果兴致勃勃发个消息过去,对方却视若无睹,毫无回应,该多难受啊。

这让我想起,之前来访D给我看了她的摄影作品。我感到非常惊艳,并反馈给她:“你拍的这么好看,你身边的人一定都很喜欢找你拍照吧。”D黯然地说,他们都不知道,我老公也不知道。我不会跟他说的。

曾几何时,D热爱跟老公分享一切趣事,但现在已经不怎么交流了。

D说,我觉得以前他回应我,也许只是为了迎合我讨好我。现在结婚二十来年了,他连敷衍都懒得敷衍了。D说,你知道刚开始的时候我多难受吗?每次我发过去什么,我都要开始等待:

不知道他会回复什么,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我,更不知道他到底回不回,

我真的一边等,一边焦虑,特别煎熬。

可是,我经常什么回复都等不到,好像我这个人,连被他看一眼的价值都没有。我就真的这么不值得给回复吗?有回,我又跟他发了很多消息,可他还是一直不回复。我急眼了,回家后跟他大吵一架!

我问他怎么不回复我,他都会说,我回啥呀?我当时就急了,回啥都不知道吗?

难道你看了我的消息,就一点儿感觉都没有吗?就一点都不想回应吗?哪怕你回个嗯知道了真好玩儿也行啊,你回个哦都行啊!

然后,对方说:“哦”。这声“哦”,让D感受到了一种比没有回应还强烈的痛苦。——一种被羞辱和被蔑视的痛,也从此堵死了D对老公的分享欲,就像婚姻中我们攒够的失望那样,心已经凉透了。

当我们抛出去回应永远没有应答,人便不会再用力呼喊。每一件被分享的小事背后,都有一个期待被满足的需求。亲密关系中的分享欲,是无数小事串联起来的“爱的渴望”。

如果这个链接通道被关闭,婚姻就会像是长流的细水被截断,彼此之间爱的滋养也会日渐干涸。

每一个“算了”背后是心理防御的禁区

“算了,也不是什么很特别的事”——因为我认为必须分享有用、特别的信息,才是对的;

“算了,她肯定觉得这很幼稚、无聊”——因为我害怕别人认为我是个无聊、没意思的人;

“算了,他也不会回我,发个朋友圈好了”——因为我接受不了对方不回消息……

每一个“算了”背后,都是怕失望、怕被冷落、怕被评价、怕不符合某些标准或期待的心理防御禁区。换而言之,这些“算了”在本质上,都是我们为了避免痛苦而对自己说的谎

因为当我们与他人链接时,我们渴望得到的是认同,共鸣和同调。

这些会巩固我们的自恋,反之就会损伤我们的自恋。

一旦自恋受损,我们就会进入各种各样的心理防御模式。有人可能会说,管他们怎么想,想说就说、想发就发啊。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事实上,在意别人的评价,是我们处在社会中的自然反应。

而关注他人的评价、反应、意见,会激活我们的“行为抑制系统”,从而削弱人的行动力。这也是为什么,一旦想到“他肯定不在乎,他肯定不感兴趣”之后,很多人不会真的去求证,更不会不管不顾地发出去,而是真的,就“算了”。

这个时候的“算了”,就成了一种自我保护。因为一旦分享出去,得不到积极的热情的回复,都会让人觉得,我们的猜测得到了验证——我要分享的,确实没什么价值。进而,会延伸到——也许我是没有价值的

于是,他们干脆退缩,主动否定自己想分享的内容,同时,也把自己的分享欲扼杀在想法里。因为他们之前在分享时,已经听到太多批判的声音了。这些声音,内化成他们心里的“教官”,不断监视、训斥、要求他们。

仔细去听这些声音,你就会发现很多“条条框框”,——那都是“教官”在潜意识里刻印的应该思维。比如对自己要分享的内容,这些声音会告诉你,要有趣的,特别的,有价值的。

这背后有很深的一层恐惧,恐惧自己不符合标准,恐惧评判与打击。想一想,你是不是也对自己有诸多标准和要求?在分享什么之前,总觉得也许自己想要说的,并没有分享的价值。久而久之,就会从否定分享内容,到否定分享欲,再到否定自我价值,最后把这一切,都掩盖在一句“算了……”上。

写在最后:

关系的开始,少不了彼此浓烈的分享与回应;

而关系的维持,更离不开适度的分享,和及时、有温度的回应。

你会把星星拍给他,把野花拍给他,把草丛里的小刺猬拍给他,把天上的云朵发给他。你把每个让你笑哭的,不解的、愤怒的,伤心的段子发给他。你会告诉他,谁今天出糗了,你今天又怼谁了,你分享你的饭菜、你的电影书籍、你的歌曲。

尽管没有一起经历。但分享与回应,让你们彼此都参与了对方的生命,成为对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关系的结束,往往都是从不愿意分享开始,渐渐不回应、不互动,最后悄无声息的疏离。而不分享,往往是因为再也得不到所期待的回应。而得不到回应,也许也意味着,你们不再是共享彼此生命的伙伴了。这是一种值得哀悼和难过的丧失。

但这也意味着,你需要寻找新的更适合的分享对象,来看见你、见证你、参与你的生命。要知道,所谓的分享欲,都是对生活的爱与热情。重在表达,而总有跟你步调一致的人,愿意与你共享。

即便暂时没有人可以分享,你也可以把一切分享给自己,独享生活的欢乐与温暖。

但愿你下次分享时,能够说:我发给你,你一定觉得有意思!

但愿对方也能回应说:哈哈哈哈哈哈哈,这也太有意思了吧!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