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考古,你也可以成为考古学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考古那个节目叫什么 手把手教你考古,你也可以成为考古学家

手把手教你考古,你也可以成为考古学家

2024-07-10 11: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

        8月初,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报道了一场关于考古与盗墓的网络掐架,随后发表了《高蒙河:不能通过盗墓去普及考古》、《陈燮君:普通市民也能参与考古》两篇访谈。从反响来看,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普及考古知识、既是公众的希望,也是专家的愿景。

        事实上,毛泽东时代就做过培养业余考古人员的尝试。1970年代中后期,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和各地文物管理单位的支持下,全国推广“亦工亦农考古训练 班”,从贫下中农和下乡知识青年中培养业务文物考古工作者,有的还吸收工人和解放军战士参加。“专业的文物工作者和业余的文物考古队伍相结合,一边参加考古挖掘的实践,一边学习考古技术和考古知识。”1978年出版的《工农考古基本知识》一书就是“亦工亦农考古训练班”的教材。在这里选登部分考古基本知 识,包括如何发现遗存、如何使用考古工具、如何处理出土遗物等。

秦兵马俑考古现场

发现遗存:考古调查的具体方法

        古代遗存是多种多样的。山洞中的居住遗址,平地上的村落遗址,古代的城址,古代手工业作坊,古代矿山采炼遗址,古建筑物或建筑物的残迹,古代的雕象(又叫 “造象")、碑刻,在山崖上画的或刻的图象(又叫“岩画”)和写的或刻的文字(又叫“摩崖题字”或“摩崖石刻”),古代的墓和墓群等等,这些遗存有的在地 表上,有的则埋在地下。

        地上的遗存一般比较容易发现,但也并不都是如此。比如有的摩崖石刻和岩画在深山里,需要详细地向当地群众打听,取得线索,再实地进行细致的调查才能找到。

        地下的遗存,在调查时也是靠地面上的观察来发现和判定的。主要有三条途径:

        1. 根据地势和地面迹象,只能初步推测有无古代遗存的存在。比如,坟堆是墓葬的地 上标志,但单靠地上观察往往不能肯定它一定就是坟堆,也不能确定它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坟堆。又如,在大片庄稼地中,观察到一个形状规则的长势不好的地区, 有可能是因为地下有古代夯土地基或砖石铺砌面,但也可能是别的原因造成的。

        2. 根据暴露在地面上的遗物。比如,在某处地表上有大量的碎陶片、磨光的石器, 可推断有新石器时代的居住址。又如,在某处地表上,有不少带绳纹的灰瓦和印有卷云纹的圃瓦当,可推断有汉代的建筑基址。但这里要注意,暴露在地面上的遗物,不一定都是在原地。像小山包上耕地时翻出的遗物,可能大多数会被扔到山脚下;河崖上被雨水冲下的遗物,甚至可能被河水冲到下游相当远的河滩上。

        3. 根据天然或人工形成的地层断面(例如断崖、渠道的侧壁,路沟的两帮等等)。在有古代遗存的地方,断面上往往呈现成层的包含有古代用具、灰烬、烧土块、木炭、 兽骨等遗物的堆积,一股的因含有灰烬而呈现不同程度的灰色。有时,断面上还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古代的房基、坑穴、墓坑、窑壁、成片的碎砖残瓦等等迹象。这都 是古代遗存存在的确切标志。通常,断面经雨水冲刷,迹象模糊,可用铁锹铲出一个新鲜的断面,以便于观察,并可用小铲取出部分文化遗物,分析其性质和年代。

        在根据第一、二种方法探索到可能有古代遗存的地方,如果缺乏这种现成的地层断面,也可以用钻探或打小型深沟的办法,来初步确定地下有没有古代遗存,并初步了解堆积的情况。

        然而发现古代遗存并不是考古调查的最后目标,最重要的是对所发现的遗存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做好现场的科学记录。记录的方法除文字记录外,还有画图、照相、拓印等。

考古钻探:如何科学地使用洛阳铲?

        钻探的基本工具是探铲,俗称“洛阳铲”。铲头是铁的,铲杆须用腊木杆,杆尾有孔,以备探深眼时穿绳使用。其它还应准备好小锤、钳子、细铁丝、绳子、平头小铲、记录本、米洛纸、地图、包装土样和包装标本的用品等。

洛阳铲,又称探铲,考古(盗墓)工具。

        钻探技术要点如下:

        (一)、探铲的使用

        一般姿势是左手把杆,右手在卉。手上方握杆向下用力落铲。站法应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相距约10匿米,略成丁字步,身子略为前倾。如习惯用左手的,则左手在上,右脚在前。落铲点应在前脚内侧约10厘米处。起铲时,后脚前移,肩膀贴杆,以便借力。

        落铲时要稳而准,使探孔始终保持垂直,不应触动孔壁。每次下铲时,要使铲转过一定角度,让孔眼成正圆形。当探孔过深,铲杆不够长时,可以穿上落孔绳,进行吊探。

        每下一铲,铲头一般总能带上土样。如果土质过湿、过粘,带不上土时,可以把铲头在地表干土上戳几下,或向探孔内撒少量干土面,以增加摩擦力。如果这样还带不 上土,可以改用套铲,或在普通的铲头上缠几周细铁丝。当铲头遇到硬土、硬物,拔不动叶,应把探铲略为转动,再试行拔铲。钻探坚硬的土层,铲头容易被夹住, 事先应在铲裤部位注入少量的水,使铲杆膨胀。每次下铲时,用力不可过猛,防止铲头脱落。多石地区,不宜使用探铲。

        在探铲打到文 化 层之后,每探一铲,应该仔细观察铲头中的土样,然后再脱土。观察土样时,春秋季节应向阳;夏天阳光刺眼时,可以背着太阳。脱土时,将铲口朝外,先在地上顿 一下,脱松铲中的土,然后轻轻抖掉。如遇湿土、夯土难脱,可用平头铲撬掉。使用探铲要精神集中,注意安全。探完一孔后,要用不带遗物的碎土把探孔填实,以 防扰乱古代文化层和扭伤牲畜的蹄腿。

        (二)认土

        认土是搞好钻探的关键。正确识别土样,需要较长期的实践经验。不同地区钻探的土样,各有不同的特点。这里只能介绍一些一般的原则。

        1. 生土

        生土是未经人类动过的天然土壤,习惯上又称“死土”。各地生土的颜色和性质不一,但共同的特点是结构较紧密,略有光泽,颜色均匀,质地纯净,而不包含人类活动遗物。钻探时,每一个探孔,一般都应探到生土为止,才能弄清全部文化堆积的情况。

        但是,人类活动往往会把大块生土杂到墓坑或文化层中,所以在探铲带上生土之后,应继续多探几铲,才能弄清楚是生土层的生土(“死土”),还是经过扰动的生土块(“活土”)。

        2. 灰土

        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地方,士中混有大量的灰烬和垃圾的腐植物,使土色呈黑、灰、褐、绿等不同颜色。这种土一般比较松软,韭包含有烧土块、木炭、骨头和各种器物残片,习惯上统称“灰土”。灰土是构成文化层的主体部分。

        探到“灰土”时,要对不同深度的土质、土色和包含物进行认真分析,以确定它们是同一时代的堆积,还是几个时代的分层堆积。

        3. 夯土、路土、居住面和土坯

        古代的城墙、房基往往是夯筑的。夯土是古代的城墙、房基往往是夯筑的。夯土是一层层夯实的,结构紧密,一般比生土还要坚硬,而土色不象生土那样一致,监含有 古代的遗物,最明显的特点是能分层。钻探时,有时探铲会带上来一块比较完好的上下夯层之间的平面,即夯面,甚至在夯面上可以看出夯窝。

        古代道路的泥土,因受长期踩踏辗压,也会形成一个硬面,称为“路土修。路土有时比夯土还硬,但也有较松软的。主要的特点是象油酥饼那样,可以用手指剥下薄层。路土下则往往还有20厘米左右的类似夯土般的硬层。古代房屋内部的泥土地面,因常受践踏也会形成硬面,叫“居住面”。主要特点也是表面象油酥饼那样起层。但居住面下的硬层,一般比路面下的硬层要薄,而且杂质较少。

        如果能探明平面形状,就更容易和路土相区别。埋在地下的土坯, 有 时和夯土难以区别。一般说,土坯叠砌时,中间要抹泥,因此不会产生平整的“夯面”。而且泥制的坯和夯实的土比较,在质地上也有一定区别。有时,探铲可能正 好打到监排两块坯的衔接处,那就更容易确定是坯而不是夯土。

新疆用生土复原千年古城

        4. 古河道和古城壕

        古河道内的淤积土,一般是灰色、青灰色的胶泥,它较硬,土内往往含有水生动植物的遗体。河道底部一般是淤沙。城壕内一般都是淤积土,但较软。

        5. 灰坑和井

        考古上所说的“灰坑”,是指塞满灰色土的坑。古代建筑取土形成的坑,已废弃的窖和井,往往用来倒垃圾。因垃圾中含有有机物,年久腐烂后,使垃圾土呈现灰色。 在钻探中,怎样把井和一般灰坑区别开来呢?灰坑中的灰土,一般比文化层中的灰土颜色深一些,土质松软些,包含的遗物更多、更集中。如能探明它的平面范围呈 一定的形状,有一定的深度,就可以确定它不是文化层而是灰坑。

        井内堆积的土,有和灰坑相似的。但井一般都很深,底部有青灰色或黑色的淤土,而且在堆积中会有浅绿色、红色或白色的水锈。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区别它不是一般灰坑而是井。

        6. 墓坑中的“五花土”

        挖墓坑时,往往把各层颜色不同的熟土和生土挖出来,在下葬后,又把这些土混在一起回填到墓坑中,形成了“五花土”。一般说来,“五花土”是墓葬的标志。但灰坑中有时也会有五花土。

        墓葬中的五花土和灰坑中的五花土有以下区别:一、墓坑填土未经多次倒运,生土块本身凝结性较强,块体较大,有棱角。灰坑填土则相反,因经过多次翻动,生土块为圆形小颗粒状,结构松散。二、墓坑五花土,一般包含遗物少。三、墓坑填土有的经过夯打。

        当然,像现在埋电线杆的坑或埋管道的沟中,也会形成类似墓坑中的那种五花土。所以,不能一见五花土就是墓葬。往往是在进一步探出木板灰、棺椁上的漆片等物时,才能确定无疑。

        (三)布孔和分析情况

        光靠一两个探孔中取出的土样,认土能力再高,也不可能对地下情况有全面的正确的了解。因此,在整个钻探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分析情况,进行合理的布孔。

        大面积的情况不明的遗存,可以用全面普探来初步了解全面情况,一般采用等距离的梅花点式探孔网。如果为了省工,也可以用井字式布孔法,其意义相当于打十字形探沟,可以基本了解大范围内纵横两向的地层堆积情况(图二)。发现遗迹的线索,可以由主干线向两侧继续布孔。

遗物处理:出土现场的处理方法

        在发掘工地对发现的遗物采取具体措施,叫做现场处理。这是遗物处理的基础。只有做好现场处理,才能俅证室内整理工作顺利进行。常见各类遗物的处理方法如下:

        (一) 陶器和泥器

        新石器时代以后的古代遗存中,常遇到陶器、泥器。陶器经过烧制,虽然比较坚硬,但容易破碎。有的在土壤中长期埋藏,吸收水分,变酥变软,但风干后又会变硬。

        因此,在遗址或土坑墓中起取整件陶器时,要先用小缠或竹签将四周的泥土全部剔空,下缠时要离器物远一点。取之前,先用双手捧着试一试。如果硬撬硬扳,就会使 完整的陶器碎裂,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有的陶器是画了彩后烧成的,叫“彩陶”,它的画彩部分不易磨损。有的陶器是烧成后再画彩的,叫“彩绘陶器”。还有的陶 器烧成后,写上墨或朱红色的字。这种彩绘或朱墨书文字容易磨损,风干后会变色,剔出后切忌用手指擦摸,应该趁潮湿时注意观察和记录。上面粘着泥的,应该等稍干后用毛刷刷除,不可用水刷洗。凡是重要的遗物,要用光面纸包好,立刻送回室内,放在背阴处,尽快修复照像。如果遇到一处有很多破碎的陶器,能在现场对 出完整的,尽可能在现场把陶片都对上,按件包好,这样,修复时就减少麻烦了。至于在现场对不成器物的陶片,应该全部起取。陶器内的泥土,最好拿回室内清理。如果在现场清理,应该细心观察,弄清器物内有无盛东西的迹象。

        泥器是没有经过烧制的,更加酥软易碎。发现后,一般应该用竹签全部剔出,等风干后再起取。破碎的泥器,可以用丙酮稀胶(把去掉药膜的废胶卷或乓乒球壳,溶在丙酮中制成)糊上三、四层棉纸,稍干再起。难以起取的,要细心剔出,做好现场绘图、记录或摄影。

        (二) 金属器物

        金属器物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各类遗存中常遇到的遗物之一。金属器本来是坚硬的,但在地下会遭到不同程度的锈蚀。尤其是铁器,有的完全变成疏松的锈。因此遇到 铁器时,不要随便用硬的器具去刮、剔、撬、扳。锈蚀过甚的,应该用竹签剔出锈痕形状,作现场记录。商代和西周的青铜器,一般比较厚实。战国以后的铜器,有的胎十分薄,起取时应该比陶器还要小心,以免损坏。脆碎的金属品,可采用取泥器的办法。长的、重的金属器,可以把下部的土逐段剔空,用木板等物托住,用细绳分段捆好,以免断损。

        金属器有些是木、竹、漆器上的附加部分,或复杂器械的零件。所以发现小件金属器时,不要忙着一件件起取, 应该在弄清各种小件的相互位置关系后,加以全面分析和记录,再分别起取。金属器又往往是安木把使用的。所以在发现时,应注意观察它们的裤或孔眼中有没有朽木痕迹,附近的土中有没有木把、木杆遗留的印痕,以便确定它们的安装方式。腐朽的纺织品,在金属器的浮锈上最容易留下清晰的印痕。遇到的时候不可粗心大意,要注意结合现场情况,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印痕。一些金属品的位置是未经挪动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腐朽了的器物的原来状态。比如,棺钉可以帮助了解棺的位置和大小,车軎(音会,套在车轴两头的铜器)可以确定车轴的长度。这些,都应在现场做好测量和记录。总之,在发现金属器时,更要注意遗物的相互关系,不 应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对于金属器上的锈,一般不应在现场剔除。应该送到室内去除锈,以免损坏上面的花纹和刻铸在上面的铭文。

出土玉器

        (三)石、玉器

        石、玉器一般很坚硬,不易破碎。遇有破碎的,可用稀石膏浆浇注,保护原形。过于破碎的,可用木板托住,连同下面的土同时起出。有的墓中,往往出现把玉器打碎成几片而散在墓四周的情况,清理时要过细,丢掉一片就不完整了。有的石、玉器很小,清理时要格外细心,否则很可能随着泥土被扔掉。被盗过的墓,往往遗留有小件石、玉器,要特别注意。小件文物最好装入盒内,以免丢失。较贵重的,最好用软纸、棉花包好,避免磨损弄坏。有时玉、石器上也有文字、彩绘,要注意保护。保护的方法与“彩绘陶器”相同。

        (四)竹、木、漆器

        这是我国南半部考古发掘中经常遇到的器物。特别是棺、椁保存较好的楚墓和西汉墓,一般都有竹、木、漆器。所以,事先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

        起取埋在淤泥中的竹、木、漆器,要用1寸刀、木刀或牛角刀小心剔去器物周围的泥土,将器物轻轻挑起,插进薄而硬的托板,等要起的文物全体都位于托板上时再起取。带土起取的漆器,要趁湿清除泥土,以免因泥土干结,剔除时损坏漆皮。

        起取有积水的墓坑中的竹、木、漆器,可利用水的浮力,大件器物也要用托板,小型容器可以用双手顺水势托到水面。要在倒掉容器内盛水的同时取出水面,以免器物 各个部分受压力不匀而破碎。如果坑中的水过深,可以先打舀一部分(以器物不露出水外为限度),但要防止打水时水的动荡太大,引起器物相互碰撞。

        原来泡在水中的竹、木、漆器(尤其是漆器),脱水后会干枯变形。出土时要用各种方法保存湿度,防止太阳曝晒。例如,蒙上湿纸、湿布,或装入塑料袋。起取后, 最好全体泡在水中。当照相、绘图而不得不处于高温强光之下时,要随时浇洒霉状水。这样就不能用纸做标签,而应改用小木牌,系在每件器物上。至于一部分竹、 木漆器,出土时本来是干的,就不要这样做了。比如,不是水坑墓中出土的用麻布作胎的漆器即使原来含有水分,只能通体薄薄地浇一层腊,防止水分蒸发,如果泡 在水中,反而会全部酥软。

        漆盒、竹笥(音饲,竹箱子)在现场不宜打开,应运回室内打开清理。竹笥,在有条件的隋况下,可以在现场按尺寸大小钉胶合板箱子盛着,四周用湿棉花等固定好,以便搬运。竹席,应先清除上面的淤泥,用棉纸或皮纸糊上再起,然后夹在两块玻璃板中间。

        竹简是一根根写字的细长竹片,原来用绳子按次序连在一起。发现成堆的竹筒对,不能一支支分别起取。应先把四周文物清开,利用薄的托板,保持竹筒堆的原状,带土起取。如果弄乱了原来的次序,就会给整理和研究造成困难。

        腐朽了的漆器往往留下漆皮。发现漆皮的痕迹,要用细竹签细致清理。能由漆皮看出大体形状的,要做好现场记录或绘图、摄影,尽可能按原状起回。看不出器形的大片漆皮,如有文字和花纹,也应小心地成片起取,夹入玻璃板中,四周用胶布封住。

楼兰城附近出土带人像的毛织品残片

        (五)纺织品

        大片纺织品,用牛角刀、竹夹等细心起取。起取时要迅速,尽量少见风。取出后要摊平,放到宣纸上,用玻璃或木板夹住。板内上下要衬上玻璃纸。夹好后,装入塑料袋内,如果有条件,最好冲进一定的氮气。小片纺织品超取后,先在玻璃板上洗干净,再放到宣纸上,用玻璃板或木板夹住,同样要衬玻璃纸。潮湿的纺织品标本, 夹好后,应放到背阴处,让它渐渐阴干。糟朽了的,用丙酮稀胶薄薄地涂一层,稍干后起取。

        (六)骨架及骨、角、牙、蚌类物品

        人骨架的清理方法,在墓葬发掘中已经讲过了。在做完现场测绘、照相之后,对于意义重大的骨架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做好现场保护,在骨架上喷特殊的化学药 剂,长期在原地保留。另一种是起取完整骨架,运回室内保存。具体方法是:有棺时,可将整棺运回室内。无棺时,先用竹签剔去上面的土,使骨架完全露出,用稀 的桃胶水(一种粘液)糊上棉纸三、四层,再用稀浆糊糊上软布二,三层,上面再抹厚约五厘米的草拌泥,然后由骨架的四周向下切去,切成一个厚约5—10厘米 的土台,再在土台下边掏土,慢慢插入木板。如果墓坑的面积大,最好在土台的四周套上木榧,钉在托板上,如木箱的形状。箱内四周的缝,要用石膏灌严,最后才 可以起出。整具动物骨骼的起取方法也是一样。

        一般需在室内作性别、年令、种族、年代鉴定的骨架,可在现场记录完毕之后,根据保存情况,分别将头骨、骨盆、四肢骨等,按上法糊上棉纸或窗户纸,收集起来作为研究的标本。

        角、牙、蚌类物品,如果糟朽了的,先浇上白蜡,然后带土起取。断了的.可用石膏连接。

        (七)食物及其它

        粮食、瓜籽、果核等食物,如果原来装在器物内的,为避免风化,送回室内后,要及时剔除杂质,装在玻璃瓶内,用火漆或腊密封。如果器物已破,食物撤出时,应在工地上装入玻璃瓶内密封,瓶外贴好标签。容易腐蚀的物品,如肉类等,可以装在玻璃瓶内,用酒精浸泡密封。

        本文节选自: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工农考古基础知识》,文物出版社,1978年03月第1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