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观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考古与历史研究的关系是什么意思 LA观点

LA观点

2024-07-17 20: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郭巍

博士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本刊编委 / 研究方向为乡土景观

[1] 郭巍,侯晓蕾,崔子淇.圩田景观视野下的宁波日月二湖传统风景营建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5):120-125.

[2] 常媛,郭巍.浙东运河姚江河谷段运河系统与聚落景观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11):16-22.

[3] 谭敏洁,郭巍,蒋鑫.浦阳江中上游河谷盆地乡土景观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1):70-76.

[4] 郭巍,侯晓蕾.杭州湾传统海塘景观探究[J].风景园林,2018,25(12):70-74.

[5] 李帅,刘旭,郭巍.明代浙江沿海地区卫所布局与形态特征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11):73-77.

[6] 郭巍,侯晓蕾.宁绍平原圩田景观解析[J].风景园林,2018,25(9):21-26.

特邀嘉宾

(按汉语拼音排序)

何捷

博士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教授 / 研究方向为数字人文、景观考古与文化景观遗产、城市计算

[1] 张宇程,何捷.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通天河流域岩画景观分布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11):44-50.

[2] 孟春霞,何捷.自发地理信息(VGI)数据中的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徒步者景观资源偏好[J].风景园林,2020,27(8):103-108.

[3] 何捷,袁梦.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空间人文方法在景观史研究中的应用[J].风景园林,2017(11):16-22.

李哲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 / “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研究方向为长城等大遗址数字化与景观环境分析

汪芳

博士 /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NSFC-DFG(中德)城镇化与地方性合作小组组长 / 研究方向为城乡建成环境的地方性与适应性,旨在推动文化遗产价值传承与城乡协同可持续发展

[1] 汪芳,胡文颖,高晨舸.韧性视角下大运河沿线水陆交通网络与城市的耦合演变[J].风景园林,2021,28(7):31-38.

张海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中国考古学会数字考古专委会副主任 / 研究方向为田野考古、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全新世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景观考古理论与方法、考古大数据分析等

钟翀

博士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为历史地图学、聚落历史地理与历史城市地理、区域历史地理

[1] 钟翀.遗产廊道的深刻鉴别与再发现:日本线性历史景观研究中的历史地理学先发探查与解析[J].风景园林,2021,28(11):10-14.

问题一

郭巍:

景观考古和遗址保护的结合,在哪些方面能改变现有遗址保护的方式,从而形成新的保护与发展的范式?

嘉宾讨论

何捷:

遗址保护的前提是对遗址价值的准确和充分判定,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其中的重要的标准。景观考古实际上提供另一个视角对遗址“是什么”和“有多大”进行深化的阐释,特别是“有多大”这一点上很难有其他的途径进行全面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李哲:

景观考古对遗址保护的价值主要有两项,一是为看似独立的各处遗址点之间重建景观联系、原有脉络,保护完整的人文景观;另一是根据找出的遗产景观模式规律,发现潜在的遗址点。以长城为例,现有保护方式侧重建筑本体,但对长城原有的樵采带、阻马林、汇水区研究、保护、展示不足,难以体现完整的长城景观带原貌;对主烽台与附燧之间的关联重视不足,导致保护围栏将附燧遗迹拦阻在外,这些都需要引入景观考古学方法培补。

向上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张海:

景观考古与传统的聚落考古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在于对考古遗址的关注点有了空间和内涵上大的延展。景观考古不仅关注人类活动的热点区域(hot spot),而且更关心这些人类活动的热点或遗址是如何被嵌入到古代的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景观研究本身就强调生态与空间的结合,景观考古更加突出在独特环境生态背景下,人类对环境的文化认知的构建和形成过程及其利用模式。从这个角度理解,遗址的保护不能仅仅局限在遗址本身,遗址的赋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也是遗址概念和遗址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保护应该以文化生态为基础进行整体性保护,而不是各种元素的割裂。

钟翀:

景观考古立足于研究、提取某一区域自然、社会、文化乃至地方历史、宗教意识等物质与非物质形态的人文地理学综合特征,不仅有助于丰富并拓展原先单一、有限的遗址保护点的时空信息与文化内涵,而且也将为系统、复合、多维度地考察遗址本体与长期环境变迁及多层级社会文化结构的关系搭建分析与阐述的路径,从而有望提供可操作、可验证、可评估的系统、规范的保护与发展范式。

问题二

郭巍:

遗址考古通常历时数十年甚至百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相关规划和管理如何建立有效方式以应对考古的过程性和不确定性?

嘉宾讨论

何捷:

在包括中央近来对文化建设的新政策在内的很多背景之下,城乡规划和管理的理念需要转变:一方面要建立相关文化资产管理中长时段的韧性机制,杜绝短期效应;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外文化遗产的投入,包括整体价值观的更新——所谓“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步和协调而非“对立”的概念。在具体操作上也需要在公众考古、生态博物馆等理论框架下考虑对考古遗址进行多个专业的结合的积极利用,这要求各方都要革新理念和实际合作。

李哲:

首先规划专业人员对遗址的认知水平需从“科普”级别提高到专家水平,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否则遗产规划很容易像城市规划一样变粗放,在实施过程中难以保护遗址丰富的细节,与长期考古工作产生矛盾。在这一基础上,伴随考古进程,规划存在逐步落实或阶段调整的必要性。以长城为例,其实绝大多数区段的考古工作仍处于空白,景区规划就已经在做了,在著名学者景爱看来,缺乏基础资料的保护规范、规划,其实都只能称作草案。

汪芳:

遗址历经千万年沧桑变迁,考古工作是对遗址聚落的逐渐认识和“复原”。当前考古发掘可能仅仅揭示被覆盖的一部分结构,例如,良渚遗址发掘后,又在古城外围发现了水利工程系统。因此,相关规划不能只着眼于当下发掘的范围,应对遗址的规模进行谨慎的预判。另一方面,很多不同时期的遗址聚落以群体呈现,例如石家河遗址,因此相关规划应以完整性的视角审视潜在的群体间网络结构,依据既有发掘结果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理解聚落的演化和兴衰规律,从而对周边可能存在的聚落群体进行预测。

张海:

景观考古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历史性和延续性。古代人类活动的遗留众多,为什么大部分被破坏而仅仅有少部分被保留下来延续至今天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遗址”呢?也就是说遗址是依然还活到今天的“古代”。遗址活到今天的“生存法则”也是景观考古或者是现代田野考古重点关注的内容,即现代田野考古理论中特别强调的遗址形成过程研究。因此,田野考古工作不仅只是发掘遗址本身,对遗址的赋存环境和景观历史研究即遗址所在的区域的地形地貌演变、环境变化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化都是考古工作的重要内容。以此为基础,我们就能搞清楚遗址基本的“生存法则”是什么,我们要怎样继续维持这个生存法则,这些才是遗址规划和管理的重要科学依据,也是解决所谓考古和保护的“不确定性”的根本。

问题三

郭巍:

面积巨大的遗址通常面临城镇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巨大压力,如何统筹协调遗址保护与城镇建设、居民诉求等相互关系?

嘉宾讨论

李哲:

让遗址活起来是核心解决之道,还是以长城为例,自工业化以来,古代军事工程遗产一直是非活态赋存的,相关丰富的文化资源蒙尘,导致景区作为游览和文化载体水平自建国以来没有显著的提升,必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实际地位不断下降。居民诉求是相对现实的,如果遗址覆盖范围很大,而各地遗产又无法彰显其魅力、特色,价值阐释相对空泛,就必然产生诉求的偏移,在文化资产“缺位”的情况下,必然由新的建设活动来补位。所以遗产资源挖掘和阐释工作任重而道远。

张海:

大遗址保护是一个大的课题,在理念和方法包括案例方面都有非常多的成果,这里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如果只是从景观考古的角度来谈,可以引用景观中常用的“复写”(palimpsest)一词理解。人类活动集中在生态稳定、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的热点地区,这些地区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因此遗址及其景观复写的现象十分普遍,古今重叠型城市比比皆是。本质上讲遗址保护和现代生产生活的矛盾之处显然更多、更突出,问题的关键在于遗址价值的认知和评估(这方面需要大量的考古工作完成),在此基础上进行各方利益的平衡,既需要综合考量,也要就事论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简单复制所谓“成功模式”和履行条条框框。

扩展阅读

[1] 郭巍,侯晓蕾,崔子淇.圩田景观视野下的宁波日月二湖传统风景营建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5):120-125.

[2] 常媛,郭巍.浙东运河姚江河谷段运河系统与聚落景观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11):16-22.

[3] 谭敏洁,郭巍,蒋鑫.浦阳江中上游河谷盆地乡土景观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1):70-76.

[4] 郭巍,侯晓蕾.杭州湾传统海塘景观探究[J].风景园林,2018,25(12):70-74.

[5] 李帅,刘旭,郭巍.明代浙江沿海地区卫所布局与形态特征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11):73-77.

[6] 郭巍,侯晓蕾.宁绍平原圩田景观解析[J].风景园林,2018,25(9):21-26.

[7] 张宇程,何捷.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通天河流域岩画景观分布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11):44-50.

[8] 孟春霞,何捷.自发地理信息(VGI)数据中的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徒步者景观资源偏好[J].风景园林,2020,27(8):103-108.

[9] 何捷,袁梦.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空间人文方法在景观史研究中的应用[J].风景园林,2017(11):16-22.

[10] 汪芳,胡文颖,高晨舸.韧性视角下大运河沿线水陆交通网络与城市的耦合演变[J].风景园林,2021,28(7):31-38.

[11] 钟翀.遗产廊道的深刻鉴别与再发现:日本线性历史景观研究中的历史地理学先发探查与解析[J].风景园林,2021,28(11):10-14.

相关链接

《风景园林》2021-11刊首语 | 郑曦:景观考古与大遗址保护

《风景园林》2021-11目录 | 景观考古与遗址保护 | 气候变化与绿色基础设施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1-11 景观考古与遗址保护 | 气候变化与绿色基础设施

《风景园林》2021-11专题导读 | 景观考古与遗址保护

LA专题 | 钟翀 | 遗产廊道的深刻鉴别与再发现——日本线性历史景观研究中的历史地理学先发探查与解析

LA专题 | 赵忆 周娉倩 许超然 刘庭风 | 以考古学视野观察历史、景观与文明:基于景观考古学的皇家祭天遗址探析

LA专题 | 张宇程 何捷 |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通天河流域岩画景观分布研究

LA作品 | 恐龙遗迹公园

《风景园林》2021-11专题导读 | 气候变化与绿色基础设施

LA专题 | 王龙欢 贾炳浩 戈晓宇 | 近35年气候变化对中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影响

LA专题 | 董丽 邢小艺 |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城市植被?

LA作品 | 戴水道 | 自然与人工,共筑韧性海岸——深圳杨梅坑海岸带修复工程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1年11期

微信统筹王一兰

微信编辑刘芝若

审核曹娟

声明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