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岁老人深夜拾荒,他用11年时间捡200多吨废品,只为完成一件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老人用的三轮车 91岁老人深夜拾荒,他用11年时间捡200多吨废品,只为完成一件事

91岁老人深夜拾荒,他用11年时间捡200多吨废品,只为完成一件事

2024-07-10 09: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腰驼背曲,步履蹒跚——一位90多岁的老人,在深夜时分,拉着一辆三轮车穿梭在街头小巷,翻看着一个个垃圾桶。

这就是王坤森,一位杭州人尽皆知的“拾荒老人”,但他同时也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退休教授。

一位受人尊重的高级知识分子,为何要在夜里拾荒捡垃圾?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烟蒂馊饭中的坎坷人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坤森过着无忧无虑的教授生活。他在浙江大学医学院任教,深受学生和同事的尊重。生活虽算不上太富裕,但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已经足够安逸。

然而,就在那个年代,一张报纸上的一幅照片,却彻底改变了王坤森的人生轨迹。

那是一张著名的“大眼睛女孩”苏明娟的照片,小女孩满脸谦卑又渴求的神情,大大的黑眼睛里尽是对知识的渴望。

看到这张照片,顿时勾起了王坤森对贫穷岁月的痛苦回忆。

他生于一个捉襟见肘的贫苦家庭,母亲难产去世,父亲含辛茹苦独自拉扯着他和妹妹。

每天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上几口馊饭,穿上破旧但体面的棉衣。

在那个年代,物资匮乏,而王家几乎是赤贫。

为了勉强维持生计,父亲不得不让两个孩子去捡烟蒂,从烟蒂里剥出残留的烟丝卖钱。

王坤森记得,每当夜里下起雪,第二天一早他就要光着脚丫在雪地里蹭着走,捡拾那些宝贵的烟蒂。

双脚常年在严冬中裸露,导致他后来大半生都在为冻疮所苦。

最让王坤森难忘的,是那种被饥饿遗弃的彷徨和绝望。

由于家徒四壁吃不上饭,他们一家人常常不得不像乞丐一样,在农家猪圈里翻找猪食果腹。

每一口干硬的猪食,都是王坤森从泥浆中一点点捡拾而来。

正是那种形形色色的苦难,让王坤森懂得贫穷对孩子们的伤害。

他曾几度想过,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像苏明娟一样的孩子,渴望上学读书却因贫穷难以实现。

于是,看到这张“大眼睛女孩”的照片,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更多贫困孩子摆脱苦难,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

夜幕下佝偻的拾荒人

2012年,王坤森退休了,每月只有几千元的退休金。虽然算是有了一笔固定收入,但对于他的志向来说,远远不够支持更多贫困学子在校就读。

过去的生活经历让他对教育的力量有着特殊的体会。

他下定决心,要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帮助更多贫困山区的孩子们上学读书,改变命运。

于是,退休后的王坤森开始了他人生最伟大的征程。

白天,他推着三轮车在街头拾荒捡垃圾。

每逢夜幕降临,他便独自一人默默穿梭在大街小巷,翻看垃圾桶和垃圾堆,寻找能够卖钱的废品。

微弱的路灯勾勒出他佝偻的身影,腰驼得厉害,可他依旧固执而坚持地走在这条他再熟悉不过的捡拾之路上。

即便年事已高,体力日渐衰竭,王坤森仍旧义无反顾。

有时,他蹲下身子,细细查看着路边的垃圾桶。

只见里面堆满了剩饭残羹,偶有几个破旧的塑料袋,却没什么值钱的废品。

他便失望地直起身,又推着车缓缓前行。

这一次,眼尖的王老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废弃的纸箱,箱内赫然躺着几个塑料瓶。

“哎,这些可值钱了!”他喃喃自语,费力地将塑料瓶一个个捡起,小心翼翼地丢进车上的麻袋中。

很快,麻袋就被塞得鼓鼓囊囊,可王坤森依旧贪婪地东张西望,生怕错过哪怕一件能够卖钱的废品。

这种对每一分钱都格外珍惜的精神,源自他小时候家贫如洗的环境。

妻子王秀云虽然嘴上总抱怨这活“太累了”“太脏了”,但始终默默支持着丈夫坚定的决心。

每当丈夫归来,她都会迅速收拾残局,帮着整理垃圾,为丈夫简单清理个人卫生。

有一次,王坤森甚至亲手用几本旧杂志剪出一捧纸玫瑰,浪漫地送给妻子,妻子当时激动得像个懵懂少女。

虽然只是一捧朴素无华的纸花,但她知道,这饱含了丈夫对她多年含辛茹苦的一片感谢之心。

捡垃圾资助梦想

王坤森这一坚持就是整整11年,4000多个夜晚,老人风雨无阻地在大街小巷捡拾垃圾,翻遍了所在城区的每一个垃圾桶和垃圾堆。

11年间,他总共捡回了200多吨的废品,换回了6万多元善款,资助了7个贫困学子如愿以偿地考入大学,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然而,漫长而艰辛的劳作生涯也在无情地消耗着这位老人的身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坤森的腰椎日渐驼背,甚至单单是行走几步路都需要别人的搀扶。

有一次夜里,一位路人无意中看到了他收工时的模样:

只见他弓着腰、气喘吁吁地推着三轮车蹒跚而归,那摇摇欲坠的佝偻身影令人触目惊心。

路人惊叹地说:“老人家,您这样子都快要和三轮车融为一体了!”

可是,即便如此,王老仍然“我行我素”,固执而坚持。

随着他的感人事迹被更多人所了解,当地越来越多的热心居民和商户自发伸出援手,为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助力。

一些邻居和小区商户开始主动把整理好的纸箱、报纸和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分类放到他家门口。

还有人直接加入他的“拾荒助学大军”,自发跟在王坤森身后,一起捡拾可回收的废品。

2020年,在感动全国的同时,王坤森这位默默无闻的退休教授也获得了母校浙江大学的极高荣誉——学校专门为他设立了“王坤森助学基金”。

这个基金将永久资助家乡及周边地区的贫困学子,让更多孩子们有机会实现上大学的梦想。

即使进入人生的暮年,王坤森前行的脚步也从未停歇。

2023年,他遭遇了人生最沉重的一击——爱妻王秀云因病去世,他们伉俪情深70余载。

王秀云曾是王坤森最坚实的后盾,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他的生活起居,成为他最大的精神支柱。

妻子离世后,王坤森彷徨无助,日夜以泪浸枕,食不甘味。

亲朋好友都劝他暂时放下三轮车,好好休养身心。

但就在妻子去世的第二天,人们惊讶地看到,王坤森仍旧推着三轮车夜间出门捡拾垃圾。

当有人关切地劝阻时,这位96岁的老人流着泪说:

“帮助贫困学生是我和秀云一生的信念,现在她走了,我更要继续把这份事业坚持下去,让她在天之灵也能看见并感到欣慰。”

同年,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王坤森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年老体衰的身躯再也经受不住剧烈运动的消耗。

医生诊断他必须立刻做全麻手术置换心脏瓣膜,否则随时有生命危险。

手术风险极高,家人们都露出担忧的神情。

但是,令所有人震惊的是,在手术前,这位将近九旬的老人却郑重其事地签署了一份遗体捐献书,把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院,希望“自己的一切都能为社会带来最大价值”。

一位手术主刀医生回忆说:“老人家签完捐赠书,看着我们说‘不管手术结果如何,等我真的离开了,请一定好好利用我的身体造福他人’。那一刻,场内所有人包括我在内,都被她的这种精神深深折服,全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幸运的是,这场赌上性命的高龄手术最终获得了成功。

然而,仅仅术后第二天,当王坤森勉强恢复了一丝微弱的力气,他便执意要回归街头,继续推着三轮车在夜里拾荒为贫困学子筹钱。

傍晚时分,人们看到那熟悉的佝偻身影又一次出现在街头巷尾。

王坤森推着三轮车,蹒跚而行,时不时需要停下来喘口气。

他眉头紧锁,额头渗出虚汗,显然刚做完大手术的身体还没完全恢复。

一位熟识的邻居看到这景象,连忙上前拦住他:“王老先生,您这才刚刚从病床上下来,身体哪儿经得起这折腾啊?还是先回去好好休息几天吧。”

王坤森摆摆手,斩钉截铁地说:“不行!你们都不知道,在医院的那几天里,我梦见了太多上不起学的孩子,她们站在我面前,眼巴巴地看着我。我猛地一下子醒来,心里就空落落的。”

邻居无言以对,只是上前搀扶住这位倔强老人的身躯,免得他一个踉跄跌倒在地。

两人就这样缓缓地向前行去,一前一后,一起踏上了夜幕笼罩的大街小巷……

结语

2023年8月,王坤森荣获“2023年度中华慈孝人物”的殊荣。这不仅是对他终生行善事迹的肯定,更是这个时代最美好的注脚——用纯善的爱心温暖世间,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照亮他人的梦想,就是对生命最高的礼赞。

如今,这位92岁的拾荒老人,身体状况已让他无法再捡拾那些沉重的废品。但他依然表示,自己要帮助贫困学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继续点亮大山孩子们的梦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