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遏制战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遏制战略内容 美国的遏制战略

美国的遏制战略

2023-08-16 07: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美国的遏制战略

forcode:推荐一篇1940年代的美国外交电文,对于理解美国今后的对华遏制政策有帮助:《》。做投资的朋友,还是有必要读一读的。

//凯南说,美国不必击败苏联,只需要比它活得久就行。策略应是遏制(containment)而不是回卷(roll back),要在苏联扩张的任何地方予以坚决回击,但无须强行改变任何既成事实。这一策略将成功寄望于苏联自我失败,而不是战而胜之。

冷战居然真的就是这样结束的。多年后有一天,在问到美国对于苏联崩溃这件事上做了什么时,凯南说了个俄罗斯寓言:牛一直在劳作,苍蝇一直在牛鼻子上站着,天黑后回村,苍蝇兴奋地告诉大家:我们劳动了一整天!冷战也是这样,美国确实做了这做了那,但赢得冷战的不是这些,而是向另一个世界展现了自由世界的样子。

凯南"遏制"理论的名声太响,以至于人们忽视了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自192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国务院后,他的工作一直十分出色。二战结束后,他是美国推出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的几个智囊之一。1947年,凯南运用自己的影响力游说国务院成立了政策规划司,并出任首位司长。克林顿时期的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哈尔普林曾说,"第一任司长凯南是每个继任者都想达到的标准"。为了全方位实施他的"遏制"战略,凯南又一手推动建立了中央情报局。

凯南认定美国没有力量改变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为此,他认为美国的外交政策应尽量"谦虚谨慎",别四处输出"民主自由",别充当世界警察。凯南这一思想显然不容于美国的决策层。但越到晚年,他的这一思想越清晰。1999年,凯南接受采访时,批评美国政府四处充当教师爷的作法"不过脑子,虚荣,讨人嫌",并表示,美国人要避免对别国指手画脚,特别是中国和俄罗斯。

乔治·凯南八千字电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即开动宣传机器,大造苏联扩张的舆论,进一步加强了对苏强硬外交。在此情况下,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对战后苏联的“理论、意图、政策和做法”以及美国应采取的对策,提出了全面的分析和建议。凯南认为苏将在“一切认为合乎时机和会有好结果的地方,作出努力来推进苏联政权的正式疆界”。为此,凯南进一步建议说:“苏联听不进理智的逻辑,但对武力的逻辑却十分敏感”,因此,如果美国“拥有足够的武力,并清楚地表明它准备使用武力,这就几乎用不着真的动武”。这份电报,基本上综合了美国政府前一时期对苏政策的实际做法和主要决策人的一些设想,为美国已经采用的强硬政策提供了“完美的逻辑依据”。由于这份电报的内容正好同美国政府酝酿中的冷战政策不谋而合,因此凯南不仅受到了美国国务院的表扬,而且还被破格提升为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主席。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文”和后来他以X为名发表在《外交季刊》上的《苏联行动的根源》一文,成了美国战后初期“冷战遏制”政策的根源。

他生于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市近郊,出生三天后母亲去世,父亲是税务律师,时年五十二岁,不久再娶。他很自然地以为自己的出生导致了母亲的死,并从懂事起一直活在强烈自责之中。直到青春期的尾声,父亲才偶尔想到向他解释母亲并不是因为难产而死——不是为了安慰他,而是这件事恰好在某次谈话中被他父亲想起来了。这个解释来得太晚,沉积多年的负疚已经塑造了他神秘内省的性格。现在的读者看来,为父如此冷漠疏离的态度简直荒谬,可这在凯南的成长中却一再重演。

一八七O年出版的《在西伯利亚的帐篷生活》(Tent Life in Siberia)和一八九一年出版的《西伯利亚和流放制度》(Siberia andthe Exile System)是美国全面了解俄罗斯文化和地理的开端,在美国国内影响广泛。

回到一九四六年二月那封刚发出的长电报。从资历上来讲,这时的凯南已是美国外交界的苏联问题专家,他是极少数自从一战结束至今持续关注苏联局势的美国人,像他这样亲历大清洗等重大历史事件的驻苏外交官已是寥寥无几。可是说实话,凯南并没有对这份长电报寄予多少期望。他之前的外交通报全都石沉海底,拟出八千字电文多少有点逞一时痛快的意味。可是,电报发出没多久,国务院居然一反常态发来回复,表示“赞赏”。海军部长大为赞同,要求所有高级军官仔细阅读电报内容。一周之内,财政部长读了,国务卿读了,总统读了。两个月后,凯南被召回华盛顿,上级认为他的长电报已经“让他能胜任更高阶的职位”,尽管他电报中的观点早在十年前苏联大清洗时期就已成型。他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国家战争学院( NationalWar College)主管外交事务的副官。这个学院旨在短期培训中高阶军官。长电报在决策层引起的震动迅速被媒体报道,这样一个一鸣惊人的故事颇有一点“美国梦”的情调,凯南被激动的媒体描绘成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智者。一九四六年二月的长电报为何在华盛顿激起如此反响?其中除了命运女神的眷顾,还有另一原因,用凯南自己的话来说:“早发六个月,国务院对它嗤之以鼻,晚发六个月,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他只是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发了一封合适的电报:当美国政客在苏联问题上屡遭碰壁而困惑不解的时候,凯南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有说服力的解释。

展开全文

一九四七年春,时任国务卿的马歇尔将军把在战争学院才待了半年的凯南叫到办公室。马歇尔刚从莫斯科回到华盛顿,深为西欧严峻的经济和政治局势忧虑。他很赏识凯南的长电报,认为他是现在美国国内能够清醒认清欧洲现状的少数人之一。他告诉凯南原本预计年底结束的教职必须马上中止,要凯南在两周之内组建一个直接向他本人负责的政策研究室(Policy Planning Staff)。从一九四七年五月至一九四八年末,凯南就在马歇尔隔壁的办公室工作。凯南的长电报是“马歇尔计划”的直接诱因,凯南本人又是“马歇尔计划”的具体起草者,居功至伟。

哥特式的尖顶,郁郁葱葱的老树,这片风景如昨的校园,少年凯南曾热烈地向往过,像依附一根救命稻草那样依附过。而青年凯南在这里看清了美国社会的阶级真相,心灰意冷远走他乡。中年的凯南有过春风得意的时光,而最后仍是伤痕累累,从庙堂之高退回江湖之远。江湖之远,可怜可笑,非在桃花深处,却偏偏是这所让他一言难尽的母校。

开头的几年,他作为外交官的名声还很响,大学领导曾反复游说他开一两门课讲讲华盛顿往事,他拒绝了,“我不是一个好演讲者。我写文章更好。”这句话说尽了他当初为何成名又为何失败。又过几年,再也没有人打搅他了。

作为一名现实主义者,凯南始终认为,在整个东亚地区,只有日本属于世界上几大工业—军事中心之一,对美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美国在东亚执行遏制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防止日本落入苏联的控制之中。而包括中国、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在内的其它东亚国家与地区,则对美国不具特别的战略重要性,在必要时是可以被牺牲的。凯南及其领导的政策规划室所提出的有关美国重建和扶持日本、从内战中的中国“脱身”、从朝鲜半岛撤军、不介入东南亚大陆地区(尤其是印度支那)事务等政策主张,都与这种观念有一定关联性。

//马慕瑞在1925 ~ 1929 年期间,曾担任美国驻华公使。马慕瑞对中国的印象颇为负面,他曾在1935 年发表一篇在美国外交界非常有名的文章“1935 年备忘录”。

马慕瑞的对华主张与对中国的认知主要有:

(1)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认为美国对华政策往往太过理想主义。美国的理想主义包括在中国传播基督教福音,传播美国生活方式,同情中国在国际上的不平等地位等。马慕瑞认为中国人本身是不具有宗教信仰,所以对于基督教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2)中国人是一个只接受恩惠,而不知感恩图报的民族;

(3)中国人具有蔑视法律、欺善怕恶、得寸进尺的劣习。他们对于以暴力达成目的,毫不在意。中国人有歇斯底里的民族自尊心。中国对于那些要求他们以平等相对待的外国人,视之为小气鬼。

(4)美国人很难从中国人身上获得承诺。

他认为美国在远东的首要考虑对象是日本,而不是中国。

马慕瑞“重日轻华”策略影响了很多美国外交界人士。包括美国驻泰国大使BISHOP,美国无任所大使JESSUP,国务院中国科科长SPROUSE,国务院远东司大使MERCHANT。这些人在制定对华政策方面都扮演重要的角色。

马慕瑞在“1935年备忘录”中提出一个重要论点,他认为日本并不是如当时美国大部分人所想象的,是导致亚洲大战的恶棍。日本在1930年代的外交政策,并不存在军国主义思想,而是希望遵守1922年的华盛顿条约。它发动1931年“九一八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其他国家不断破坏华盛顿条约,这些国家包括中国和美国。他认为918事件之错,不在日本,而是其他亚太国家违反了条约,这些国家也要负责任。

美国当时的总统柯立芝(C. COOLIDGE)称赞马慕瑞为“我们的最高的中国专家”。

本订阅号也分享一些我原创或搜集的有用资料,比如进入订阅号“forcode奇想录”,发消息“积分”,将获得“儿童积分管理表(excel表格)”下载链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