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完硅谷发展简史及其主要成功经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硅谷位置图片大全 一文读完硅谷发展简史及其主要成功经验

一文读完硅谷发展简史及其主要成功经验

2024-07-09 10: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旧金山湾是位于美国西海岸中部偏南的一个小小海湾,旧金山就在海湾入口处,它的对面就是连接旧金山海峡的著名的金门大桥,沿着全世界最美的280公路向南,在280公路和101公路这两条公路夹带之间,有一块长约18公里,宽约11公里的区域,这里便是硅谷。硅谷的面积大概是1854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人口约292万,这便是硅谷的基本概况。

硅谷何以形成全球性的创新中心?首先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原因,那便是它的气候优势。这里是非常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天温暖潮湿,夏天凉爽干燥,非常舒适,给高科技人才提供了宜居宜业的环境。地中海气候所覆盖的区域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众所周知,在地中海沿岸有一连片的世界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例如摩洛哥、爱琴海等等,就是得益于气候因素。

硅谷便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天不热,干燥少雨,冬天不冷,潮湿多雨,全年平均温度13℃-23℃,夏日最高温度一般不会超过30℃,冬天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5℃,全年日照300天,阳光明媚让人难以抗拒。这里污染很少,拥有美丽绵长的海岸线、森林和300多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阳光海滨、山水林木,硅谷优越的环境气候天然地吸引着创新人才的聚集。“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也曾提到,“这块地无论是气候还是环境,看上去都是最理想的开办晶体管工厂之地,是展开科技竞争的风水宝地。”晶体管是电脑重要原料之一,硅谷的气候十分适合晶体管的制作和处理,这是硅谷发展起来的基础条件之一。

第二点,硅谷位于美国的西海岸,西海岸的好处是,便于聚集许多来自亚洲的优秀人才。“旧金山”是一个汉译的名词,是华人给它取的名字,华人到美国的第一站便是美国西海岸,就是旧金山。这里是吸引人才的磁铁,约1/3人口出生于美国以外地区,其中75%为华人和印度等亚洲移民,这里劳动力年轻,且受教育程度高,同时还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这里的多元文化进行融合,使人的思维更易发散,以更多角度的方式来看问题,进而演化成一种包容的文化氛围。加州的法律环境是比较宽松的。知识产权保护在美国比较严格,假如你在一家高科技企业工作,一旦跳槽,可能在一到两年的时间内是不允许在同行业工作的。而加州在这方面自由很多,如果某人跳槽遭到公司起诉,法院一般不予制裁,这就使得一个公司可以快速分裂,每个人都可以跳槽的方式迅速在同行业创业。

在这样的文化和法律环境下,硅谷非常迅速地形成了高科技企业的集群,目前大概拥有3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著名的如苹果、谷歌、因特尔、甲骨文、思科、facebook等,这些令世界如雷贯耳的公司,都是在硅谷建立起来的。除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外,这里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便是丰富雄厚的教育资源,教育水平高,教育层次非常完善,有旧金山加州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除此以外还有圣克拉拉的职业技术学院,从最一流的高校到系统的职业教育学校,形成了完整而全面的教育体系,为硅谷的发展提供知识、人才基础。

2

硅谷发展历史的简要梳理:产业演绎历史

回顾硅谷的发展史,它是在产品演绎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我们将以不同时期的主导产品为核心,把硅谷历史划分为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萌芽期,从1891到1938年,是硅谷刚刚诞生和形成的时期;

第二阶段是晶体管时期,从1939-1958,以晶体管的生产和晶体管技术为代表;

第三阶段是集成电路时期,以1959年平面集成电路问世为标志,从1959年到1978年;

第四阶段是个人电脑阶段,从1971到1990年,以英特尔、苹果等公司的崛起为代表;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则经历了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的阶段,硅谷的世界创新中心和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地位最终确立。

我们接下来便逐一阶段回顾和分析硅谷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891-1938)

——西部大开发引发催动下的硅谷萌芽

这一时期以1891年斯坦福大学成立为起点。

1、昔日的淘金地

在斯坦福大学成立之前,硅谷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背景,它是当时西部淘金热的目的地。当时的美国西部十分荒凉,自从旧金山黄金矿的发现之后,大量的人冒险从东部等地区涌入美国西海岸,企图通过淘金而一夜致富,为了到达西部,那些人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翻越雪山,在这个过程中铸就了那个年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淘金精神。因此,旧金山当时的人口许多是淘金者的后代,淘金者后代继承了先辈们的精神品质,那就是强烈的对财富的渴望和冒险精神。除了这笔精神遗产外,淘金带来的西部开发还促进了两种需求,第一点是交通,第二就是通信。随着西部同中部等地建立起联络,旧金山对交通和通信的建设需求越来越旺盛,这两点对于当时硅谷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斯坦福大学成立

在交通方面,西部大开发主要是修铁路。在淘金者中有一批人专门修铁路,其中有个人在这方面非常成功,他就是利兰·斯坦福,他被称为“铁路大王”。利兰·斯坦福非常富有,他不仅仅是铁路富豪,建立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也是当时加州市长和参议员,在财富和政治上都很有实力和影响力。一开始,他曾在加州购买了一块土地作为他的养马牧场,到了后来,这块地又被他扩大,成了斯坦福大学建立的基地。

有一年,利兰·斯坦福带着他的小儿子如欧洲游历,在游历到意大利时,非常不幸地,他的小儿子感染了肺炎,没多久就去世了。斯坦福先生对儿子的去世深感痛心,为了纪念自己的儿子,他便捐出了自己很大一笔财富,包括2000万美元的金钱,和我们刚刚提到的他先前买下的3561公顷土地,以自己儿子的姓名“斯坦福”为名,建立了我们现在众所周知的斯坦福大学,用来培养西部地区的高端人才。

1891年斯坦福大学刚刚成立并举办开学典礼时,东部繁华之地的纽约报纸曾预言,不会有人愿意到西部的这块荒蛮之地来上学,“教授们将在大理石教室里,面对空板凳讲课”,然而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斯坦福迎来了它第一届的众多学员,其中大部分来自加州之外的东部地区。就这样,斯坦福大学吸引了大量优秀学生前来求学,也输出了大批优秀的青年创业者和技术人才,为硅谷的发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3、弗雷斯特和联邦电报公司——无线电技术的突破

斯坦福大学成立后召集了很大一批来自美国其他地区的优秀人才前来学习。其中有一位优秀的毕业生,他想要创业,便找到斯坦福大学的项目,寻找西部一批有钱的大亨为他投资,投资做什么呢?便是西部大开发带来的第二个需求——通信,更具体来说,是无线电通讯材料。在斯坦福大学的支持下,1901年,他成立了联邦电报公司。

那时候无线电通信主要是利用二极管来放大无线电信号,而有一个叫做李·德·弗雷斯特的人(晶体管之父)已经发明出了晶体管,并且意识到晶体管可以做到很小并能有效地取代二极管作为无线电的制作材料,晶体管也叫三极管,被誉为无线电器材的心脏。当时的弗雷斯特还在东海岸,两个人一拍即合,相约到西部“下海”,想到西部来吸引投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拉风投,搞晶体管的研究和创业。

弗雷斯特虽然是个技术天才,然而可惜的是商业能力欠佳,他的公司经营了每两年便破产倒闭了,欠人家投资的钱也无法还回。那时候的美国法律中还没有风险投资的概念,在东部那些传统的法官看来,你找人投资创业,结果玩儿了两年钱没了,这种行为就是诈骗,是不负责任。投资者将弗雷斯特告上法庭,联邦证券委员会和法院就把弗雷斯特判刑了,说他是涉嫌证券欺诈,关了几年才放出来。这时斯坦福支持下的联邦电报公司的老板找到了弗雷斯特,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请他到西部来一起创业。

西部有什么好处呢?除了资金充裕外,我们先前提到过,加州的法律非常宽松,不会像东部那样动不动把人关起来。在受过牢狱之灾的弗雷斯特看来,这是多么符合他当时心境的第二次机会啊!他抓住了联邦电报公司向他投递的这枝橄榄枝,跑到旧金山来和他们合作,最终开发出了世界上首个无线通讯系统。至今,在硅谷帕洛阿托市中,还保留着弗雷斯特的故居,市政府在这里给他立下一块纪念碑,上面写着:“李·德弗雷斯特在此发现了电子管的放大作用。”这个就是硅谷非常重要的一个起始点,是它在通信方面迈出的第一步。

4、海上通信与军方契约

除了上述这些原因外,硅谷的萌芽和起步还得益于一个重要原因——海军。硅谷位于旧金山湾,这个海湾是天然良港,可以有效躲避太平洋的暴风雨,相对安稳和风平浪静,非常适合海军的驻扎。1933年,海军NAS基地在这里建立,海军基地带来了大量的需求,海上的训练有一个必备的条件——海上通信。也有很多无线电爱好者在海上玩无线电。所以军方就愿意向斯坦福大学和周边的公司来提供承包合同,让他们来研发无线电,研究海上无线电的相关具体项目。军方需求的介入大大提高了硅谷通讯技术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第二阶段(1939-1958)

——晶体管时代

关于硅谷的起点,有两种说法,除了我们刚刚表述的那种以斯坦福大学创立为标志的起点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硅谷的发展是始于1939年,它是伴随着惠普公司的诞生而走上历史舞台的。

1、惠普创立与“惠普之道”

惠普是在硅谷诞生的第一家世界级的大企业。惠普是由两个人成立的,一人是休利特,首字母是H,一人是帕卡德,首字母是P,因此惠普便以“HP”命名。

休利特和帕卡德都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他俩的导师是同一人,即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后为斯坦福大学副校长、有“硅谷之父”美誉的弗兰德·特曼,他们出来创业时得到了导师特曼的支持,导师疏通关系为他们找到了一笔创业投资资金。1939年,在加州休利特家的一间狭窄车库里,两个年轻人创立了惠普公司,这个小车库几乎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传说,但鼎鼎大名的的惠普公司确实是从这里孕育而生。

他们创立的这家高科技企业——惠普,有几个非常典型的特点,首先这两个创始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好,不然公司的诞生地也不会是好基友的车库(开个玩笑),休利特和帕卡德之间始终保持着充分的信赖和高度的了解。其次,他们有一个非常稳固的核心团队,惠普的核心管理团队从1942年起,在之后的20年之间基本没变,而且核心团队四人中有三人毕业于斯坦福,且师从特曼,因此团队的稳定程度可见一斑。

惠普的创建团队有着一流大学的教育背景,从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学生素质比较高,就和传统的美国华尔街那种草根式的创业有很大区别。他们创新了公司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开创了一种开放化的办公和走动式的管理模式。惠普公司中强调一种横向的联络而不是那种严格的纵向的上下级间的指挥,经理经常在部门中走动,出现在随意的讨论中;他们以茶话会、交流午餐、走廊交谈等方式来进行员工间的沟通和交流。这就形成了一种开门办公、充分信任的开放氛围,鼓励员工们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同时,他们强调一种目标式的管理,指导和建立一个企业内部责任的书面计划,共同认可为之努力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协调工作、相互配合,达到一体化,而员工自身拥有很大的决策自主权。简单来说就是:你给我完成一个任务就可以了,至如这个任务是怎样完成的,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则会给你充分的授权,赋予员工极大的自主和自由。

惠普这种独具特点的新型的管理模式,后来被人总结为四个字——惠普之道,并写成了畅销书,十分受企业管理者的欢迎。惠普之道是惠普参与全球竞争的内在的根本制胜法宝。它启示高新技术企业在对创新人才进行管理时,可以不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人盯着你上下班,不固定你的工作时间,鼓励人才不分白天黑夜的思考问题。

同时,惠普认为,让员工持续地感受到自己处于领先地位,这对创新性人才十分重要。如果他们感觉不到自己在开拓新的疆土,他们就会离开。惠普实际上开创了一种高科技企业对于创新人才的高效管理模式,所谓“不拘一格降人才”,惠普之道就是不拘一格地管理人才,最大程度地保持这些创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特曼与斯坦福工业园——硅谷产业规划的雏形

继惠普成立之后,1951年,硅谷又一件大事发生了:斯坦福的工业园完成了规划。这就在空间上逐渐拓展并形成了硅谷的雏形。斯坦福研究所和斯坦福工业园的策划主要由一人带领完成,这个人就是弗莱德·特曼,他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号——硅谷之父。

特曼是1925年来到斯坦福大学的。他是加州本地人,在斯坦福大学读的本科,硕士和博士是MIT读的,读完之后便留在了美国东海岸。是什么原因让他回到重新回到斯坦福呢?就是我们一开始讲到的气候因素。弗莱德·特曼的父亲,老特曼,患上了肺结核。当时肺结核还是一种很难治的病,而硅谷这边的气候非常舒服,空气也干净,非常有利于肺结核的休养和恢复。于是在1925年,他就带着他的父亲回到了硅谷,到斯坦福大学教书。

特曼这个人的思想比较开放,也为斯坦福带来了很多资源。一方面他在东部工作期间,参与了许多中央政府的许项目,掌握了MIT的广阔资源,他可以为斯坦福大学带来很多来自东部军方和政府的采购合同等等。另一方面,特曼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观点,他认为大学应该是商业计划的孵化器——这个观念当时是非常领先的。特曼鼓励学生自己去创业,认为可以围绕大学建立起强大的公司的群体,率先培养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他对斯坦福和硅谷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例如我们刚刚提到的休利特和帕卡德就是特曼的学生,他们就是在特曼的鼓励之下才创办了惠普。

1946年,特曼担任工程学院院长,使用政府的项目来培育电子领域首屈一指的师资;在他任职期间,斯坦福启动了庞大的博士培养项目,旨在把课程设置从工程训练转变为基础学科研究。在他的大力鼓动之下,成立了斯坦福研究所,重点就是推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另外,特曼又联合斯坦福的其他教师和公司合作,规划科斯坦福工业园,招商引资。这个工业园的建立包含着一种产业规划的意味:聚集电子信息通讯领域的人才和企业,形成产业的集群,进而把这里打造成一个高校技术转化、学生老师创业的产业培养基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硅谷的前身。所以说,特曼作为硅谷之父,他的理念和做法,才是真正促进硅谷在空间上成型的基础。

3、风险投资崭露头角

1946年,在斯坦福研究所和硅谷工业园成立的同时,美国又有一项新的事物正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成长,那就是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并非产生于硅谷,它是在纽约诞生、在波士顿发育起来的。在正式的风险投资体系形成之前,纽约和波士顿有一群非常富裕的大家族,例如费普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惠特尼家族等,这些家族出于慈善或是兴趣爱好等目的,会拿出一些钱来,投资一些小的创业公司,投资玩一玩。这并不是一种成熟的风险投资,但可以说是风险投资的萌芽。除了大家族私人资本外,还有一部分投资来源于政府和大公司的资金。有些大公司,特别在二战前后,会从事一些军事研发和大型项目投资,这时候美国政府就会资助一些他所感兴趣的项目研发,一般都是出于战争和军事目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到1946年,这些零星的、偶然的投资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大家族风险基金和私人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出现了惠特尼公司、洛克菲勒兄弟公司、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等较为成熟的风投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这是美国政府支持的第一个专注于风投项目的公司,它成立了“小企业投资公司项目”,采用配资的方式,每筹集1美元私人资本,政府匹配3美元贷款。随着美国研究与开发投资在这方面的不断探索,民间的一些风险投资公司才开始逐渐冒头。到了1960年代,四大风险投资公司相继成立,有戴维斯-洛克公司(科学数据、泰利达、英特尔、苹果),德雷珀-盖瑟-安德森投资公司(Hotmail、Skype、百度),萨特-希尔投资公司,梅菲尔德投资公司(3COM、Amgen、雅达利、康柏、基因泰克、闪迪),与此同时,美国风险投资中心由纽约和波士顿开始向硅谷转移,主要投资新兴半导体行业。

到了197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三大风险投资公司相继成立了:它们便是非常有名的凯鹏华盈(投资了基因泰克)、红杉资本(投资了苹果、思科、雅虎)、NEA(投资了Immunex、Juniper Networks、Powerpoint),这些风投公司发展起来了,在硅谷门罗公园市的沙丘路,形成了风险投资公司群,成为世界风险投资的中心,主要投资生物技术和个人计算机产业。

到了1990年代,新一轮的风投热潮再次出现。1990年,风险资本业规模23亿美元,接受风险资本企业家数1176家。1998年,风险资本业规模125亿美元,接受风险资本企业家数1824家。这个阶段,美国风险资本46%集中在加利福利亚,主要投资互联网的商业化和电信产业,美国的风险投资体系最终在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成熟。目前美国风险资本规模全球第一,是全球风险投资中心,其中硅谷是中心的“中心”。

讲美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研究与开发(RAD)公司,它不仅仅是第一家专门从事于风险投资的公司,并且在风投发展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到1961年,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步入顶峰,给66家企业投资1100万美元,投资组合价值3030万美元,而且投资了一些非常成功的企业。但是后来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并没有成长起来,而是走向衰落并最终被现代的风险投资公司给取代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当时它的投资模式是按照股份公司来进行投资,这样投资就会非常严格地受到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的审查。初创企业的估值波动性很大——你可能投资了一家小企业,但是它的市场估值十分有前景,那么这家公司可能就估值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这样的数字就会对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的市值产生很大影响。但是风险投资的特点就是风险大,可能这家公司昨天晚上还估值一个亿,结果今天一曝光某个负面事件,一夜之间就突然变得一文不值了。而当时美国的证券交易法是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的,这类事件属于故意操纵证券价格价格,操纵公司估值,涉嫌证券欺诈——你手里持有一笔资产,上个星期还价值一亿呢,结果这个星期你就被告知破产了,并且此类事件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层出不穷,这种情况和美国的证券管理制度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它受到了多次的审查,导致在法律上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同时,风险投资的收益和风险与公司管理的回报不成比例,一笔小的投资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收益,绝对高出公司管理的回报。这会使得恪尽职守的公司管理者感到不平衡。这些管理者就会采用“跟投”的方式来获利:公司投资的企业,我也去跟着投一点。然而这种做法又与美国法律发生了冲突,美国的证券交易法非常严厉地打击内幕交易,也就是说,假如你是风投基金的管理人,风投注入几百万到这家公司,你作为管理者,以个人名义再次跑去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这种情况在美国证券交易法中便被定义为内幕交易,你通过公司的渠道得知所投资的某家企业的情况,再以个人便利买它的股票,就违反了法律,甚至可以说是犯罪,这样的情形就很棘手很麻烦了。

所以,以上市公司的方式来进行风险投资这条路最后走不通,便改为以合伙制的方式,采取现代风投公司的管理模式来进行风投。1963年,美国证监会调查反对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高管在投资组合公司中任职和持有其股票期权,事件导致风险投资行业进入私营合伙制时代,投资合同不再受到限制,无需担心政府干预。

合伙制是怎样一种模式呢?就是投资方出钱,把资金交给基金管理人来管理,基金管理人是基金管理公司的合伙人,由他来进行投资,由于是合伙企业,因此就不用担心受到证券交易法的管制。好的项目公司去投资,合伙人跟投,拿自己的钱再次投资,就成为可行的方式,并且基金管理公司还鼓励这种方式,鼓励你去承担风险,这是很好的。

这样,现代风险投资基本的运作方式,就肇始于这种从股份公司向合伙公司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初步的风险投资的理念也开始形成了,比如第一代风险投资之父、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的老板乔治·多里奥特就曾提到过一些理念,他说:

“最好的回报来自风险最高的、从零开始的公司”

“最好的公司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稳步前进,依靠坚强的管理团队而建成的,不是一夜成功”

“专业技术是最好的投资领域,专利和技术诀窍给小企业带来足以抗衡大公司的竞争力”

“最困难的事情是说服创业者寻求和接受外界的帮助,无论是用来促进销售、获得银行的信用额度,还是聘请合适的团队”

这些观点在当时来说是具有先锋性质的,奠定了美国风险投资的理念基础。以上就是硅谷诞生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风险投资体系逐渐走向成熟。

4、肖克利晶体管公司的成立与分裂

硅谷发展的第二阶段之所以被称之为晶体管时代,是因为在这一时期,硅谷的主要产品以晶体管为代表。1956年,这一时期硅谷发展史上的重磅事件发生了,那就是肖克利成立了他的晶体管公司——肖克利晶体管公司。

肖克利是一个很牛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失败的人。我们为什么这么讲呢?首先说他的成就。肖克利也是出生于美国的东海岸,他发明了集成电路,创建了半导体实验室,这是现代电脑起源的基础。依靠他的半导体研究和晶体管效应的发现,他在195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一个轰动全球的奖项。他不甘于仅仅做一个书斋中的默默无名的学者,而是最终选择去创业,于是他来到了硅谷开启他的创业之旅。

他为什么选择硅谷呢?主要原因还是硅谷的气候。硅谷这种相对干燥的环境非常利于晶体管的研发和生产,并且气候宜居很适合创业。同时,肖克利还从东海岸带来了许多非常有能力的技术人才,当时肖克利的创业可以说是轰动一时,他可是诺奖的获得者啊,哪怕放在当下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由于他创业的轰动性,所以带动和吸引了东岸的大量非常优秀的人才追随他来到硅谷搞半导体事业,求职信如同雪片一般飞向肖克利,其中就包括很多青年科学家和技术人才。

然而肖克利这个人是个学术科研天才,但却并不是个商业天才,他不会经营一个企业,也无法和他手下的人和谐相处。因此,肖克利手下的人才集体出走,包括罗伯特·诺伊斯、摩尔、布兰克等八人,这八个出走的人被肖克利称之为“八叛徒”,他们脱离肖克利公司后自己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就是仙童半导体公司。仙童这个名字看着很有趣,原来,他们刚刚独立出走之时,也是一时资金窘迫,最后找到了一家照相馆的老板,在照相馆中成立了他们的公司。该照相馆老板叫费尔柴尔德,英文fairchild,fair带有光明的意思,因此翻译成了“仙童”这个可爱的名字。

仙童半导体是现在几乎所有硅谷大企业的母体,它就像细胞分裂一样,分裂出了许多后来非常厉害的企业。仙童公司“八叛徒”中后来又分化出去创业,其中最有名的如诺伊斯、摩尔(摩尔定律的提出者),就是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桑德斯,他是AMD——英特尔最强大对手公司的创始人;瓦伦丁,红杉资本的创始人;马库拉,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其中瓦伦丁,从仙童半导体出走后,又投资了思科、谷歌、甲骨文、雅虎等。可以说,整个硅谷的大企业枝叶相寻,我们振叶寻根,就是从肖克利的创业开始,到八个年轻科学家出走创立的仙童半导体公司,再到以仙童半导体为母体分裂出的无数高科技企业,整个硅谷可以用这一条线索串联。

因此,我们虽然说1939年惠普的成立是硅谷的发展之始,但实际上硅谷作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全球性创新高地的真正意义上的起点,是从1956年肖克利开创他的半导体公司和半导体实验室开始的,这一标志性事件带动着整个硅谷创新企业的集聚和腾飞。

(三)第三阶段(1959-1970年)

——集成电路时代

硅谷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就是1959年到1970年集成电路时代,这是硅谷大发展大爆炸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几个代表性事件有:1959年,平面集成电路问世;1965年,摩尔定律提出;1968年,英特尔成立;1969年,AMD成立;1970年,斯坦福技术许可办公室成立;1970年,施乐硅谷研发中心成立。

1、斯坦福大学的技术许可办公室和产业转化

斯坦福大学的技术许可办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e,OTL),也是硅谷的一个重要的特色产物,它主要致力于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负责技术转移工作,接受院系、职员和学生的研发成果,评估这些成果的商业可行性及什么时候可能许可其进行工业化生产。如果商业化成功,OTL将从企业获得版税或转让金,并把其中一部分配给发明者所在院系的基金,以及发明者本人,同时OTL也会留一部分来继续支持研究。这就使得大批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成了生产力。

现在斯坦福大学号称是全世界最有钱的大学,就是依赖于OTL将大批技术的成功产业化,每年的年收益基本稳定在6000万美元左右。更重要的是,它以技术入股的形式,目前已经持有约90家公司的股票,开创了大学技术转移的新模式,诸多名校纷纷效仿,极大的促进了硅谷及全美的技术转化。

在大学衍生企业中,斯坦福创业企业影响力最大。所谓“斯坦福创业企业”,是指首批产品的技术和多数创始人都是来自于斯坦福大学的企业。例如思科、谷歌等改变世界的大企业,就是在斯坦福大学中研究出第一产品原型,再进行产业化的转化,走向市场。斯坦福不仅是这些公司的培训场所,也是这些技术、产品最早的应用地、资助人和推向市场的中介者。据统计,斯坦福创业企业约占硅谷地区企业收入的一半。我们据此可见斯坦福大学和它的OTL在硅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可以看出这种创新成果转化体制的有效性。

这种大学衍生企业模式好在哪里呢?一方面,技术发明人可以直接创业,这样就减少了中介环节,省去了企业吸收消化技术的过程;另一方面,大学提供的技术研发必要资源,能够有力减少前期研发的风险。

2、“改变世界”的施乐研究中心

1970年,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案例就是,施乐硅谷研发中心(PRAC)的成立和发展。这个研发中心和我们先前讲过的肖克利半导体公司是一样的,既是一个喜剧,也是一场悲剧。喜剧性在于,它为硅谷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悲剧性在于它自己最终经营失败,走向衰亡。

施乐公司早先是专门做办公耗材的,它所生产的“施乐复印机”、“施乐打印机”当时也称得上闻名世界。施乐公司于1906年成立于康涅狄格州,也在美国东部,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的发明者,是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办公设备制造商,曾在世界复印机市场占据很长时间的垄断地位。

1970年7月1日,施乐公司专门在斯坦福大学附近的波特街正式成立了一家施乐硅谷研发中心,这个研发中心聚集着一大批世界顶尖的科技人才,改变世界、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许多科技产品都是这个研发中心研发出来的。其中,1971年,施乐研发中心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激光打印机;1972年,完成面向对象的编辑语言Smalltalk,同年研制出MAXC计算机;1973年,第一台个人电脑哦Alto投入运营,BitBlt算法和Bravo软件基本创造了现代桌面出版业;1975年,研发出了个人电脑的图形用户界面,第一次使用了弹出式菜单;1977年,施乐公司推出了第一个商业史上的个人电脑,并且是可以用图形界面操作的个人电脑,但同时,Alto作为商业化项目推向市场的计划被施乐放弃,一个数十亿美元的产品就这样被丢弃了,从此被施乐打入了冷宫;1979年时,研发出第一个三维电脑图像芯片“几何引擎”,苹果的乔布斯曾两次拜访PRAC。

基本上,施乐硅谷研发中心把后来改变世界的许多产品都发明出来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这些技术推向市场,没有进行产业化,他们就喜欢把刚研究出来的东西暂时放在那儿不管。特别是当他们研究出第一台个人电脑和第一台可以连接计算机的激光打印机时,施乐一直没有大规模的应用于市场。

施乐这种做法的原因是:他们以前采取一种特殊的商业模式,其核心是独立开发专有的专利技术。当时他们所生产出的打印机是不面向市场销售的,而是采用出租的方法,租给那些需要打印的企业,出租对象主要是政府和大公司;并且在打印机上设置一个计数器,计算打印页数来收取租金费用。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非常爽的赚钱模式,渠道稳定,收入稳定,也很舒服。如果把激光打印机和个人电脑连接起来,每个人买台电脑,买台打印机,就能自行打印了,这不是破坏了他们原有的商业盈利模式吗?就是这样,施乐那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都没有产业化,结果导致施乐丧失了品牌创新的机会。

后来,施乐先前研发出的第一台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被比尔盖茨借鉴过去,成立了微软;施乐所研发出的第一个图形操作页面,被乔布斯学过去了,就做大了苹果,这两个后来世界上的高科技企业巨头,他们的技术原先都是从施乐研发中心研究出来的。个人电脑,后来的IBM做得最好,操作系统,微软做得最好,图形界面,苹果把它做到最好。而施乐公司与者三者都失之交臂,就是由于他拘泥于对以前那种市场单一、利润独享的商业模式依赖,缺乏市场敏感度,错失品牌延展机遇,最终失去了公司革新和发展的良机。

与此同时,施乐中思想较为敏锐并且“不符合”施乐商业模式的那些人,纷纷又从施乐分裂出去,成立了一批新的公司。从“施乐PARC”脱离新建的公司共有24家,其中公开上市9家。截至2011年,9家上市公司股票市值之和是施乐的15倍。而施乐由于裹足不前,最终它的地位和市场份额也被这些新的公司取代了。

(四)第四阶段(1971-1990年)

——个人电脑时代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施乐公司所研发出来的个人电脑开始大规模地应用于市场,硅谷便由集成电路时代向个人电脑时代迈进。

1、英特尔成功转型,格鲁夫的管理策略

这一新阶段标志性的事件就是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的微处理器,也就是我们现今所说的电脑芯片。如果说施乐是一个转型失败的案例的话,英特尔公司就是一个大胆创新、转型成功的案例。

英特尔公司在1971年发明出第一个微处理器的时候,它曾面临和施乐公司非常相似的情况。之前的英特尔公司是做内存条的,做内存条非常赚钱,而当新产品微处理器出现时,当时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进入市场,他们完全可以选择继续很开心地去做他们的内存条。而当时英特尔的老板,摩尔,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八叛徒”之一,他就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他认为,在内存条的研发和市场领域,日本的企业已经跟进得比较厉害了,而从长期来看,做这种技术含量比较低的计算机配件,是没办法和日本企业竞争的。所以,基于对企业未来发展的考量,摩尔决定放弃内存条业务,专心地去做微处理器的开发,不断地进行研发,最终英特尔公司成功地从一个做内存条的企业转型成一个做芯片的企业,一直到现在,发展得非常成功。

而英特尔的管理者,CEO格鲁夫,他被认为是是美国自1970年以来最优秀的公司管理者之一,格鲁夫管理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来做成事情。然而他的那种管理模式又和我们前面讲过的惠普之道基本上大相径庭,正好相反。惠普强调管理的人性化,强调技术人员的自由,实现一种开放包容的管理氛围。而格鲁夫的管理风格则是果断、专注,章法明确,而且非常严酷,敢于大胆地开除员工。

格鲁夫的特点就是量化一切、一视同仁,他曾提出,“害怕导致了一切”,让员工出于害怕失去工作而努力完成工作目标,他制定明确的工作指标,员工一旦达不到指标就会受到惩罚;他认为,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够正确地对任务进行分割,并且迅速地向下分配,使得工作得到执行和落实;对于人才的管理上,格鲁夫采取一种扁平化的精英管理模式,目标分明,在最低层面做决策,制定严格的纪律以高效地解决问题。所以,英特尔是一家纪律分明的公司,与惠普很大不同。

那么,公司的管理到底是开放一点好,还是严苛一点好呢?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特别标准的答案,最终还是要根据公司自己的业务情况、市场情况等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判断。

2、苹果的成立与风险投资家的干预

随着硅谷进入个人电脑时代,硅谷步入了一个新的爆发期。1976乔布斯创办的苹果电脑公司成立;1977年,甲骨文成立;1983年,第一台便携式电脑问世,1984年,思科公司成立,这是硅谷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其中最典型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苹果公司的成立。苹果创立人大家都很熟悉,乔布斯。

乔布斯这个人在智商上很高,但是在情商方面有些问题。他是一个自大狂,这是他的性格特点,周围的人都不喜欢他,比如说,一个创新产品,本来是大家一起讨论出来的,结果过了几天乔布斯就认为这是他自己想出的点子,根本不去理会别人的努力。而且很多时候,乔布斯更多的是天才般的灵光一现,而缺乏系统的思维。正因这样,红杉资本著名风险投资家唐·瓦伦丁认为乔布斯不懂商业和营销,向乔布斯推荐迈克·马库拉作为合作伙伴。当红杉资本的投资家在同意给苹果投资的时候,也提出了一些条件,要求乔布斯必须向他们提供非常规范的商业计划书,把公司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计划条理清晰的详细地写给他们看,促使乔布斯思考很多细致问题,完善项目计划,确定和规范苹果销售哲学。

在苹果投资者红杉资本的引导下,苹果最终形成的销售思想可以总结为三点,第一点,共鸣,紧密结合顾客感受,理解使用者需求;第二点,专注,做好决定做的事情,必须拒绝所有不重要的机会;第三点,灌输,以创新和专业的方式展示产品,将优质形象灌输给客户。这些哲学后来成为苹果公司后来一以贯之的销售理念。

正是由于瓦伦丁的种种规范和引导,才帮助乔布斯科学地合理地建立起管理一家现代化企业的一套思路和方式。因此,苹果公司的发展成长和之前的惠普、英特尔都不一样,其很大区别是,在这一阶段,风险投资已经开始主动地介入企业的管理,风险投资家开始主动地扮演企业日常管理的角色。这时的理念就是,我需要的就是技术天才,只要你有够牛的技术,剩下的风险投资来帮你完成,我帮你找企业经理人,帮你建立企业现代化的管理流程,给你资金,给你提供法律咨询,等等,全面介入公司的建立过程。这一时期硅谷的三大风险投资公司成长最快,使得这里成为世界风险投资的中心。

3、风险投资的成熟

随着风险投资公司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种固定的风险投资基金组织形式——合伙制,我们在上文提到过,这是硅谷成长为世界风投中心的重要基础。合伙制通常为有限合伙,其中有限合伙人是机构投资者,普通合伙人是风险投资企业。

从收益构成上看,风险投资人的利益来源主要是收取管理费和附加收益两种。第一种,管理费,每年有限合伙人支付给普通合伙人,用于风险投资基金的日常开销,一般为募集资金的2%,也就是说,基金管理人每年收取2%作为管理费,用来给他们发工资;第二种就是附加收益,风险投资基金实现收益后,收益的20%支付给普通合伙人作为业绩奖励。

采用合伙制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合伙制能够通过提取管理费支付基金日常运营费用,这样就无需通过股权融资或出卖公司来筹集资金。第二点,合伙制可以用附加收益给普通合伙人提供报偿,而股份有限公司难以采用类似的激励机制。第三,合伙制可以合理评估其资产价值,而不必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其资产估值报告的质疑,这就打破了早先股份制时候受到的种种限制。第四,合伙制下风险投资基金寿命有限,普通合伙人必须适时返还资金,有限合伙人能够实现资本在7-12年内得到回报的预期,第五,合伙制再融资谈判成本低,引入新的有限合伙人即可,方便公司的解体或者重组,非常自由、灵活、便利。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投资形式发展得已经非常完善了,一般来说,风险投资通常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种子基金,金额在5万美元至100万美元之间的小额投资,这些资金用于证实新创意的可行性,一般由天使投资人或者小型风险投资公司提供;然后进入启动阶段,公司成立早期需要50万-200万美元的资金,以支付营销和产品开发的相关费用;接着是第一轮融资、第二轮融资、第三轮融资、第四轮融资,也就是我们现在流行说的A轮B轮C轮,一层一层地加码,直到把这个公司送上市,或者到这个公司被硅谷的其他公司收购,就完成了整个风险投资的过程。第一轮融资主要用于早期生产和销售的资金,通常在100万-1000万美元之间;第二轮融资作为运营资金,200万-2000万美元之间,公司早期用于销售产品或是服务,但是尚未赢利;第三轮融资是夹层融资,用于可能赢利的新公司的扩张,通常是500万-5000万美元;第四轮融资是过桥融资,用于公司上市,通常是500万-1亿美元,甚至更多。这就是风险投资发展成熟的六个阶段。

与此同时,硅谷涌现出了很多非常著名的风险投资家,如萨特-希尔、保罗·韦瑟斯、珀金斯、瓦伦丁等人,他们形成了自己特色鲜明的投资手法和投资理念。例如,萨特-希尔提出,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合伙组成投资联合体,将投资项目分成几份,方便多家公司共同投资。保罗·韦瑟斯的风投理念是“孵化创业者”:先孵化创业者而不是企业,让有才华的创业者先准备一段时间,然后再出去创业。再比如红杉资本的瓦伦丁提出的“航母投资法”,认为一家强大的公司得到众多小公司的支持,把苹果公司当做是航母,其余无数家小公司为他服务……

至此,硅谷的风险投资体系、风险投资的机制和理念都发展得相当成熟和完善了。

(五)最新阶段:

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时代

1991年,随着万维网在互联网上首次出现,硅谷进入了互联网时代。1993年,万维网第一款浏览器Mosaic推出;1998年,eBay在硅谷成立;1998年,谷歌成立;2001年,维基百科成立;2003年,特斯拉成立;2004-Facebook成立;2006-Twitter成立。

到了2007年,苹果公司的第一款iPhone问世,硅谷又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一直到今天。2010年,iPad问世,同年,智能手机年增长55%,全球销售2.6亿部;2011年,谷歌收购摩托罗拉智能手机业务;2012年,Facebook上市,成为历史上最大的高科技公司IPO……

后面两个阶段硅谷已经很成熟了,虽然如此,但是也没有什么突出的特点,所以只是简单一提。这个时期硅谷成立的公司基本上就是按照硅谷的固定的“套路”了,比如说谷歌的成立,就是斯坦福大学两个学生出来创业,有技术又找到了风险投资的资金,建立了谷歌;facebook就是哈佛大学的学术出来创业找投资等等,已经是很成熟的模式了,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硅谷的创新体系,从学校、技术,到风投,到企业,硅谷就是这样发展壮大起来的。

3

硅谷的成功主要经验总结

历史讲完了,简单总结硅谷发展的成功经验。

首先,硅谷的兴起是企业家精神、技术、资金完美结合的自然结果。硅谷吸引且孕育着一批伟大而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有着富有冒险主义和创造性的精神,为硅谷发展注入着充满活力的血液。像仙童&英特尔公司的领导者:戈登.摩尔和鲍勃.诺伊斯等“八叛徒”,其实是八个非常年轻也非常有想法的科学家兼企业家,1957年离开肖克利晶体管公司,成立仙童半导体公司;1968年诺伊斯和摩尔离开仙童,成立了英特尔公司;苹果公司的成立:1976年4月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各投500美元在公寓里成立了苹果公司;谷歌:1998年,25岁的拉里.佩奇和24岁的谢尔盖.布林成立了Google,两个人都非常年轻;Facebook:2004年,哈佛大学的扎克伯格推出了“Facebook”并迁往硅谷。技术上,硅谷有强大的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旧金山分校等等,为企业输出了一大批技术人才,还有众多研究院诸如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发明了鼠标、超文本、电脑视窗软件、视讯会议等等技术。资本方面,一方面有政府的支持,例如很多项目都承包自政府,大萧条后及二战期间,大多数风险投资项目由大公司及美国政府在操作。另一方面就是风险投资的成长,丰富的创业家群体吸引一大批风险投资人集聚硅谷,助推硅谷进一步发展。

同时,硅谷的兴起离不开源自军方等国家力量的支持。硅谷和军方的合作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开始是20世纪10~40年代,这时候是政府主导,与美国海军合作,例如1912年美国海军就曾向鲍尔森无线电话和电报公司提供了大量的采购合同,到了40年代时,惠普公司从1941年到1943年的大部分业务来自美国海军实验室。第二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初-50年代末,这时期是政府干预,军方购买。

1941年 ,美国政府成立“科研发展办公室”,协调全美范围内军方的科研工作,直接拨款给高校,干预高校的研究方向,斯坦福大学特曼教授负责电子战,重视基础研究。1946年 ,加州利顿工业公司的产品只卖给美国国防,及之后十年间,所有计算机的第一批用户都是军事部门。

1956年,美国电子设备销售额过30亿美元,其中一半是军购。到了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这时候表现为军方与硅谷的互利共赢,通力合作。1977年,美国国防部聘用前电磁实验室创办人比尔.佩里领导其科研和工程实验室,在新一代武器上,军方预算急剧增加,这些项目都依赖于硅谷。

硅谷很多产品的第一批用户都是军事部门,为什么呢,军方要求最先进的技术,同时又不计成本,而且还有一点,军方买的技术一般不要求知识产权。现在我们很多人提到硅谷,都强调它市场的力量、企业家的力量,这些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一定不能忽视政府和军方在背后的支持。

容忍创新的法律和人文环境。硅谷拥有独特的法律服务,在它的法律中为初创公司提供一系列免费服务,包括新公司注册、起草投资条件书、法律表格提供等;同时,不允许雇用合同中存在竞业禁止条款,没有积极执行有关商业秘密和私有信息的法律等等,这些特点为初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而且,硅谷的法律鼓励风险投资,1978年,政府颁布的税收法案,资本利得税率从49.5%降为28%;1979年,放松了对养老保险基金的限制,使得养老金可以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等等。

硅谷的人文环境也非常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发展。它的文化首先非常珍视创造性,硅谷人有挑衅、破坏和漠视权威的处世态度,大家都对传统和权威不服,因此产生了很多新的idea,并且能够受到尊重,而且这里尊崇一种特立独行和个人主义思维模式,技术发烧友建立起了“自己动手”的文化。硅谷的文化还有很强的包容性,来自外地或外国的移民到了硅谷后,能迅速融入当地,这种包容融合有利于人才的聚集和思想的交流碰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硅谷的文化是鼓励创业与容忍失败的文化,鼓励明智的失败,不惧怕失败,这就为创业者提供了很自由的文化氛围。

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互动。我们说硅谷的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互动是非常紧密的,研究成果向产品的转化也非常快,例如施乐硅谷研发中心和苹果公司交流,苹果把施乐的原创概念鼠标和视窗商品化;斯坦福大学工学院和惠普等公司的良性互动;再比如1960年代,军方的帕洛阿图电磁系统实验室和斯坦福大学及当地企业在数字信号处理方面的合作。 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但专注于完善一个巨大的通信平台,没有努力推进晶体管得市场应用,肖克利迁回湾区,把技术诀窍传授到湾区,并催生了硅谷等等。

可以说硅谷的发展、硅谷的产品演绎史就是紧紧围绕着学校和企业的互动而产生和推进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互动链条中产学研的边界是很模糊的,也就是说,硅谷产学研的密切合作已经到了模糊原有边界的地步。硅谷的大学除了培养人才、研究和创新外,还为学生创业制造各种便利,包括给予相应的咨询和服务、利用校友网络提供风险投资、甚至通过基金会直接进行投资来促进学生的创业。大学教授与产业界的接触非常紧密,教授在研究过程中发明了某项技术,可以将精力放在将其产业化上,在创业成功公司卖掉以后又继续担当教职,形成产业界和研究界间的“旋转门”。斯坦福大学的技术转移实验室(OTL)工作成员既有技术背景,同时兼顾法律、经济、管理、谈判等领域,并具有创业的经验和敏感性,很难单一的界定他们究竟属于何种群体。跨领域的特性正是硅谷创新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市场力量的根本所在。从企业的角色来看,企业会承担一些基础方面的研发功能。

硅谷从国家荒蛮之地到世界创新之巅,发展历程仅仅百年。当我们回顾这段产业史、总结这套发展经验时,我们看到了从个人、到企业,从自然环境到人文氛围、从教育体系到商业市场等众多方面的合力。无论是思维领域的创新精神,还是敢于开拓产业的实践经验,都是硅谷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无论是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管理创新,都有着值得我们挖掘和借鉴的东西。

主要参考文献:《硅谷百年史》,阿伦·拉奥、 皮埃罗·斯加鲁菲;《浪潮之巅》,吴军;《硅谷模式:来自世界互联网中心的启示》,克里斯托弗·克斯;《创新生态密码:硅谷进化史》,巴里•克茨。

作者简介:李晓鹏,经济学博士,国研智库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主要著作有《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中国的产业政策》、《中国的产业规划》等。

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