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所得稅課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海外收入免税额度是多少 海外所得稅課稅

海外所得稅課稅

2024-07-04 08: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海外所得稅課稅 – 海外所得該怎麼節稅?(境外基金、美股配息、資本利得) 2024.04.25 稅務與節稅

海外所得稅課稅

之前有整理過國內股利與配息的最新報稅計算方法,這篇文章市場先生整理海外收入投資的課稅資料,其中最常遇到的問題,是「海外收入」要繳多少所得稅?

包含在投資境外基金、美股或海外ETF的配息及資本利得、海外債券的配息等收入,都屬於海外收入要計入稅額的部分,

其中大多數人最常遇到的應該是境外基金,其次是美股及ETF的配息,不過計算的規則基本上都一樣。

以下主要分享基金海外收入的報稅計算方式,以及合法的節稅技巧。

【本文為個人經驗分享及資料收集整理分享,並非無任何稅務建議之意。實際稅務規定,請依照國稅局官方資訊為準。】

本文市場先生會告訴你:

海外所得稅670萬基本所得免稅額,100萬以下免申報

基本免稅額由670萬調高至750萬,適用於2025年5月報稅,詳細可閱讀:2025年報稅新制

除了國內的綜合所得稅以外,有另一個稅叫做「基本所得額」,基金投資或美股投資的海外收入,無論是價差或是股利,都是基本所得額的其中一項。

個人海外所得 100 萬元以下不用計入基本所得額、免申報,但海外所得達100萬以上就要申報

簡單來說,當年海外所得100萬以下你不申報也沒關係,但100萬以上無論是否要繳稅你都要申報,以及計算看看是否需要補繳。

申報不等於需要繳稅,因為基本所得額的免稅額很高,有670萬元。

第壹條第三項第五款56目:申報戶全年海外所得達 100 萬元者,其海外所得應全數計入基本所得額;全戶全年海外所得未達 100 萬元者,其海外所得無須計入基本所得額。 (出處:財政部/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疑義解答)

基本所得額有670萬的免稅額,稅率為20%

基本所得額會計算包含了國內+海外所得+海外保單海外投資等等,並不是單單針對海外所得。

基本所得額會有670萬免稅額,扣除免稅額後,乘上稅率20%,會得到基本稅額。

網路上有些文章會解讀成海外所得670萬以下不用繳稅,這是誤解

其實海外所得還要加上自己國內的綜合所得稅,才能去扣掉670萬的免稅額。

因此並不是說海外所得670萬以下就一定完全免稅,但實際上不一定,

如果國內收入高的族群,海外所得即使沒超過670萬,算出來也可能需要補繳稅。

海外所得稅計算規則與流程 規則1. 基本所得額的免稅額度:670萬 規則2. 基本所得額稅率:20% 規則3. 基本稅額超過個人綜合所得稅部分須補差額 計算流程1. 計算基本所得額

基本所得額包含有6種收入合計:

綜合所得淨額 (就是國內所得) 海外所得 特定保險給付(受益人與要保人非同一人之年金,死亡給付每一申報戶全年合計數在3,330萬元以下部分免予計入) 私募證券投資信託基金受益憑證之交易所得 申報綜合所得稅時減除之非現金捐贈金額 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時,選擇分開計稅之股利及盈餘合計金額

舉例來說,綜合所得500萬+海外所得500萬+保險受益1000萬=基本所得額合計2000萬

一般人基本上就是把國內所得+海外所得合計,就是你的基本所得額,

至於其他幾項,通常就是資產更高的人會用到,但一般買到一些保險產品,通常會去找專門的稅務顧問來做規劃。

海外所得計算範圍,扣除大陸地區的收入,但包含香港、澳門及其他國家的收入。

第壹條第三項第五款50目:海外所得係指所得稅法第 8 條規定中華民國來源所得及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來源所得以外的所得,亦即包括非中華民國來源所得及香港、澳門地區來源所得,均屬海外所得。 (財政部/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疑義解答)

市場先生提醒:

這裡要注意,所得的認列的已實現損益,是以「發生的時間點」為準,而不是看「賣出、匯回的時間點」。 因此比方說你去年的海外所得股價上漲,處分後已實現獲利200萬,那今年報稅時應該要申報這筆金額。(申報並不等於要繳稅)

另外,國稅局目前看的是「已實現損益」,換句話說,如果你沒有賣掉,未實現獲利金額並不能申報,也就不能用到免稅額。 這需要在你要申報當年,賣出再買進 (我知道這很怪,但規定就是這樣,假如有被查要求提供證明,已實現損益才能當作證明)。

目前從國內管道買賣美股/美國ETF的手續費較貴,想賣出再買進節稅可能賠上高額手續費,所以自己算清楚。

投資金額大的人,報稅同時把這些紀錄都留好,可以減少未來的困擾和擔憂。

計算流程2. 計算基本稅額:基本所得額扣掉670萬免稅額後,乘上20%稅率

基本稅額 = (基本所得額 – 免稅額670萬 ) × 20%

在流程1. 你計算出基本所得額是2000萬,扣掉670萬免稅額,乘上20%稅率,也就是(2000-670) ×20%=基本稅額266萬

代表考慮海外所得後,你需要繳的基本稅額是266萬。

注意,這並不是說你要繳266萬的稅,要看下一步。

計算流程3. 基本稅額如果大於原本已繳的綜所稅,就要補稅

基本稅額 < 綜合所得稅:不用多交稅

基本稅額 > 綜合所得稅:補繳差額

如果基本稅額小於綜合所得稅額,那就沒事,反之大於的話就要補稅,

換句話說,基本稅額跟綜合所得稅額,兩者並不會疊加,而是會取較大一項來當成當年度的稅。

例如,原本綜所稅繳了100萬,但是納入海外所得後的基本稅額是266萬,就要再補繳166萬的稅。

其中如果有一些海外的稅額是已預扣的,就可以從需要補繳的額度裡面扣除。

簡單來說,綜合所得稅、基本所得稅,兩個稅制只會取其中高的那一項去收。

如果對海外所得的計算規則有疑問,可以看國稅局網站,寫得蠻清楚的。

市場先生提示:最低稅負制是什麼意思?

這裡有個專有名詞,稱為「最低稅負制」,你會在國稅局網站等地方看到這個詞。 意思是指有些高收入人士,會因為各種法定的稅務優惠條件,雖然收入很高,但國內綜合所得稅有時候會很低, 但透過像是基本稅額這種更廣泛考慮海外所得等多元管道收入的計算方式,更廣泛的去考慮個人真實的收入能力來課稅,可以讓所得稅負擔更加公平。

上述計算基本所得額及基本稅額的規則,就屬於最低稅負制的機制。

海外所得稅計算快速小結

670萬的海外免稅額度,對一般小資族來說蠻多的,但對於高資產族群,因為還要加計國內的所得稅,所以其實能抵的並不多。

此外國內收入越高的人,海外所得影響就越少、要繳稅的門檻也會越高,因為如果你原本國內就要繳一筆不低的所得稅,那基本所得稅算下來要繳稅的門檻也會提高。

舉例來說:

原本國內要繳20萬綜合所得稅的人,當年基本所得額(國內+海外收入)至少要770萬以上才會多補繳稅。

原本國內要繳100萬綜合所得稅的人,當年基本所得額(國內+海外收入)至少要1170萬以上才會多補繳稅。

看完上面了解海外所得的計算方法後,

接下來看看基金、股票及ETF,這些海外金融商品與海外所得的關係。

美股海外所得計算:投資美股哪些收入要算海外所得?

在台灣,投資美股及ETF,所有的收入都會列入海外所得:

資本利得 (價差) 股票股利 債券利息 (如果你買債券,或者債券ETF)

一般來說,美股、ETF、海外債券,無論股利或價差(資本利得)都是海外所得。

上述談的是台灣政府針對海外所得課的稅,但投資美股的配息其實也會被美國政府課稅, 可閱讀:美股配息30%預扣稅詳解

美股配息被預扣30%稅,只要提出納稅證明,就可以被列為所得稅的扣抵額。不過,有扣抵有上限金額。

第壹條第五項101目:海外已納稅額扣抵金額有限額,其計算如下: (基本稅額-綜合所得稅應納稅額-股利及盈餘分開計稅應納稅額) ×﹝海外所得/(基本所得額-綜合所得淨額-分開計稅的股利及盈餘合計金額)﹞ (出處:財政部/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疑義解答)

美股比較簡單,但基金類的投資,因為涉及到基金公司是否成立於台灣、是否投資台灣標的,很多人會不清楚它是算國內還是海外,而累積型與配息型基金稅務上也有差異,的確規則比較複雜。

基金海外所得計算:哪些基金收入會列入海外所得?

共同基金須計入海外所得包括: 1. 境內基金投資於境外標的,包括海外股票和海外債券的配息,都屬於海外所得。但有個例外,是境內基金的資本利得不課稅。 2. 境外基金的配息,包括海外股票股利和海外債券利息、以及資本利得,都屬於海外所得。

簡單來說,「國內投信發行 + 投資標的是台灣」 就是國內收入,其餘一律是算在海外收入

簡單來說,只要基金的投資區域是海外,就會算成海外所得:

海外股票股利:併入 海外營利所得。 海外債券配息:併入 海外利息所得。 海外資本利得:併入 海外財產交易所得/損失。

1. 境內基金:投資境內標的,屬於國內利息/股利收入,不是海外所得

境內基金投資於台灣地區,配息屬於國內股利及利息收入,資本利得不課稅。

境內基金-投資境內-稅

市場先生提醒:國內股票或債券基金配息沒有27萬的免稅額。

有些網站上資料會說基金配息有27萬免稅額,市場先生詢問國稅局後,確認這是誤解。

27萬的免稅額,指的是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但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其實只能用於機構的存款利息,例如銀行台幣定存利息、美元定存利息。

共同基金投資的股息、債息、甚至結構型商品的利息,都不能被計算在這個免稅額當中。

2. 境內基金:投資境外標的時,「配息」會列入「海外營利所得」或「海外利息所得」

境內基金如果投資海外,資本利得部分屬於國內證券交易的所得,這部分不用課稅,但配息部分,屬於境外收入,要列入海外所得課稅。

境內基金-投資境外-稅

 

3. 境外基金:「配息、資本利得」都列入「海外所得」,只是種類會不太一樣

境外基金一般都投資海外商品,無論股息、債息、資本利得,都需要計入海外所得。

境外基金-投資境外-稅

市場先生補充:

境內基金和境外基金的區別是基金註冊地點,註冊在台灣就叫境內基金,註冊在海外就叫境外基金。

但註冊地點並不影響投資範圍,境內基金可以投資海外市場,境外基金同樣也可以投資台灣市場只是比較少見,畢竟台灣在全球只是很小的市場。

想了解更多有關基金所得稅的資訊,可閱讀:基金所得稅懶人包

海外所得計算:配息 vs 資本利得

無論是美股投資、美股ETF,或者境外基金,配息和資本利得計算規則都一樣。

海外應稅所得額度 = 當年配息收入+當年資本利得

當年配息收入 = 當年收到的現金股利、債券利息、基金配息

資本利得 (屬於 海外財產交易所得/損失) = 買進時與賣出時的價差

其中配息計算比較沒有疑問,主要問題會是資本利得。

資本利得怎麼算?

如果當年有把部位賣掉,就會有資本利得。沒賣掉的話,就不算資本利得。

例如早年買進時成本300萬,當年賣出時價值500萬,資本利得就是200萬。

資本利得的盈虧可以互相抵銷

資本利得屬於財產交易獲利/損失項目,同類的財產交易損失與獲利可以互相抵消, 如果一檔資本利得獲利500萬,另一檔資本利得虧損200萬,總資本利得就是300萬。

特別提醒,同類財產損益能互抵,是指「股票損失」能抵銷「股票獲利」,「股票損失」是不能抵銷「債券獲利」的。

海外所得的報稅流程方法

首先,要根據你的所得來源而定,但都要在隔年年度報稅時,自行申報自己去年的海外所得。

1. 透過國內銀行、基金平台、券商複委託的海外所得:

在年初時,銀行、基金平台、複委託券商,通常會主動提供你去年的海外所得金額給國稅局,

申報流程上,仍需要自己在報稅時把項目和金額填上去。

2. 透過海外券商、海外平台的海外所得:

透過國外機構投資時,國稅局不會有你海外帳戶的投資細節資訊, 因此報稅時,金額數字你必須自行確認,並且在報稅時把去年的海外所得填上去。

市場先生提醒:申報海外收入,即使低於免稅額不用繳稅,但每年只要超過100萬就都要申報。

有申報不等於要繳稅,因為算下來不一定有過要繳稅的門檻。

無論你投資美股或基金,要記得都是如此。

一個常見的錯誤是,等好幾年後投資滾大了一次匯回申報,那屆時所有收入都算在同一年、前面免稅額都無法使用,稅就很重了。

當然,即使每年申報,但如果並沒有每年匯回,到時一次匯回大金額是否會被國稅局質疑、提出以前的報稅紀錄或匯款證明是否能應對、會不會仍被要求繳稅?雖然理論上這種作法不用多繳稅,但沒實際測試過目前也不清楚,我想這是長期投資人都難免遇到的問題,也歡迎有經驗的讀者可以分享一下經驗。

對於資金較大需要處理稅務的人,建議可以打電話跟國稅局詢問,或者去諮詢一下有處理經驗的會計師或稅務律師,會比較有保障。

海外所得稅務注意事項

以下是目前市場先生觀察到,在計算海外所得時需要留意的事情。

注意1. 虧損不能遞延到隔年抵稅

如果今年境外所得虧損200萬,那這200萬不能放到明年來抵銷明年的資本利得。

這算是比較不利的一點,如果你某一年賺1000萬,隔年賠500萬,但其實你申報時仍是只有申報1000萬獲利。

目前法規,在算獲利時,是用已實現獲利去算 (跟長期投資很衝突,但目前就是這樣),

所以曾經聽到有人說,有些大戶在申報時會根據當年獲利及虧損的部位,去評估要實現多少獲利、實現多少虧損,盡量去用掉當年免稅額度,剩下未實現獲利或虧損,就繼續保持未實現,留著等到有獲利時在抵銷一起算,這種做法是合法的。

當然,資金大的人可能才需要考慮這問題,好處在於獲利年度的未實現獲利不申報,可以和虧損年度抵銷,或者虧損部位也不需要當年實現,留著未來可以抵稅。(一切都是假設在投資策略沒變的情況)

要記得,每年的免稅額度是有限的,免稅額度並不能累積到隔年,一但未實現獲利持續遞延累積,最後大筆未實現獲利被實現時,稅就會很重。

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投資方法、資產種類,來判斷自己該怎麼申報比較有利。

第壹條第三項第五款68目:由於所得基本稅額條例未規定海外財產交易損失可從以後 3 年度的財產交易所得扣除,故海外財產交易有損失者,僅得自同年度海外財產交易所得中扣除。(出處:財政部/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疑義解答)

注意2. 海外的財產交易如果虧損,不能跟利息收入相抵

如果海外財產交易(買賣價差)是虧損300萬,但利息收入1000萬,

那總海外收入並不是1000萬-300萬=700萬,而是指計入利息收入1000萬,

因為財產交易的虧損,不能和利息收入互相抵消,

海外所得可以再細分成:

海外的資本利得:屬於 海外財產交易所得/損失 海外利息收入:屬於 海外利息所得 海外股息收入:屬於 海外股息所得

雖然三個都是海外收入,但每一項是分開申報的,且財產交易損失只能跟其他同樣財產交易獲利來互相抵消。

第壹條第三項第五款67目:海外財產交易有損失者,得自同年度海外之財產交易所得扣除,扣除數額以不超過該財產交易所得為限,且損失及所得均係以實際成交價格及原始取得成本計算損益,並經稽徵機關核實認定者為限。(出處:財政部/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疑義解答)

市場先生提示:小心海外配息基金的稅務陷阱

如果有配息型基金,如果當年淨值大幅減損 1000萬,但配息配了1000萬, 乍看之下損益兩平,但實際上由於財產交易損失(基金淨值減少1000萬)和配息所得(領到1000萬)不能互抵,所以最後其實要根據海外配息收入1000萬的所得來課稅, 雖然該基金只要不賣出,未實現虧損可以等未來有其他獲利時再拿來抵銷,但當下繳利息的稅其實吃了很大的虧。

盡量使用累積型基金,不要用配息型基金,無論境內基金或境外基金都是如此。

注意3. 海外所得不要不申報,因為大額的海外所得國稅局查的到

繳稅時海外所得有些要自己申報填寫,但以基金來說,超過50萬利得的部分基金公司會回報給國稅局。

如果是美股或者境外的投資,在錢匯回台灣時,銀行會問你這筆錢哪來的,你要回答這是海外投資,並根據你的獲利狀況回答:

如果是本金(沒賺),就回答本金。(金額大時有可能會需要提證明這一部分是自己匯出的本金,所以匯出時水單最好都留著,我自己是都會掃描起來留電子檔) 如果是獲利(全都是報酬,不含本金),就都說是獲利。 如果是本金+獲利,你可以提供具體數字,如果金額大,未來可能會需要提證明。如果不提供數字,銀行會把你預設為20%獲利/80%本金。

國稅局不會知道你海外的帳戶賺多少,但是都會有你的國內管道買基金的紀錄,或者銀行匯款往來紀錄,從這裡可以查到你的收入是否有問題。

第壹條第三項第五款66目:海外財產交易無法提出成本費用者,有價證券按實際成交價格的 20%,計算所得額。(出處:財政部/所得基本稅額條例疑義解答)

注意4. 國內配息會課健保補充費2.11%,但海外不會

國內的投資,單筆收入達2萬才有,算是一筆小額費用。

海外收入則是都不會課健保補充費。

注意5. 每年的免稅額度不能遞延使用

想想看,如果長期投資20年,如果中間都沒賣出、也沒有匯回,產生有大量獲利,

最後如果一次匯回,前面20年每年670萬的免稅額度能用嗎?就目前對現行制度的理解,是不能用,你只能用匯回當年的免稅額度670萬。

也有些用複委託的人會藉由賣出部分獲利或虧損的部位,讓每年都能產生一些已實現損益、墊高成本,避免後來累積一次大額獲利造成稅務很昂貴,

但這種方式如果是在國內,其實很浪費手續費,而且如果資金在海外沒匯回,即使年年申報,但到多年後匯回大筆金額依然可能會被國稅局詢問,金額大的人需要自行留好各種資料單據方便到時說明。

這也是目前稅制對長期投資人相對困擾的地方。

注意6.海外已納稅額扣抵金額計算

海外已納稅額扣抵金額是指,在國外已繳納的稅額,例如美股配息被預扣30%稅。

海外已納稅額扣抵金額有限額,其計算如下: (基本稅額-綜合所得稅應納稅額-股利及盈餘分開計稅應納稅額) ×﹝海外所得/(基本所得額-綜合所得淨額-分開計稅的股利及盈餘合計金額)﹞

舉例來說,在海外已被預扣200,000的稅額,就可以扣抵56,000元的綜所稅。 海外已納稅額扣抵金額 56,000元=(1,260,000-1,170,400) ×(5,000,000/(13,000,000-5,000,000))

特別留意的地方,要申報海外已納稅額扣抵金額的同時,需要有舉出相關中、英文已扣抵證明,且經稽徵機關查核認定。

如果是透過國內複委託交易要拿到這些證明並不難;如果透過海外券商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了。再加上是否通過稽徵機關查核認定又是另外一件事。

以減稅效果來說,一般人要在這部份減稅效果很有限;除非你是高資產族群,需要這筆金額來減稅,那就得備齊各項資料給稽徵機關。

海外所得扣抵金額計算

 

海外所得的3個有效節稅的方法

投資美股來說,其實沒有什麼有效節稅的方式,因為海外所得免稅額高,金額不大的時候每年固定申報,其實可能也都不用多繳到稅,但金額大就難以避免。

除非你都不匯回來、當作沒那筆錢,或是在海外用掉,不然只要未來想匯回,這些收入早晚會需要申報。

投資基金部分,因為購買管道、標的類型較複雜,基本上境內、境外基金在稅務上仍是會有一點差異,節稅其實最主要是調整投資部位與類型,應用海外的高免稅額,減少國內的稅務。

如果你的資產金額比較高,一定要注意避開一些容易增加應稅所得的投資方式:

1. 國內所得較高的人,可以考慮海外商品,享受海外所得的670萬免稅額

如果在國內因為薪資高或者國內股票投資多,導致國內所得較高,可以考慮投資海外的標的,

原因是綜所稅稅率高的人士,如果繼續增加國內的所得,稅率級距較高,

例如投資國內股票的人,現金股利會需要按28%的分離課稅,意思是你每增加100萬的國內所得,就要被課28萬的稅。

但如果相同的投資到海外,增加100萬的海外所得可能仍在完全不用多繳稅的範圍內,也可以理解成省下28萬的稅。

當然,標的不同風險報酬就不同,可以考慮廣泛分散的投資組合,例如用ETF投資美國股市或者美國公債。

如果把海外免稅額總額度670萬考慮進來細算,可以省下的額度其實還有更多,但須要根據個人狀況精算一下。

2. 基金避免投資配息型基金,以累積型為主

市場先生自己在投資上,目前都是避開有「固定配息」的商品。

原因是無論國內或海外,基金配息都絕對會被課稅,而且拿到一堆配息還是要處理,投入到某些資產。

萬一當年基金沒賺錢還配息5%,等於你自己左手配息給右手,總資產沒有增加還要被課稅。

反之,累積型基金就是將配息反應在淨值上,不配息但總報酬一樣。

一來如果是國內的共同基金產品,資本利得可以免稅,有稅務上的優勢。

二來將繳稅往後遞延,只要不賣出就沒有資本利得的問題,等於當年海外所得金額高低可以自己控制,避免掉一些稅務陷阱,也有複利效果。

可閱讀:配息型基金 vs 累積型基金

3. 投資境內的累積型商品:等於完全免稅,但選擇較少

同上一項,累積型只有資本利得問題,沒有股利所得問題,不過境內的累積型商品,並不會有資本利得稅,只有海外資本利得才有稅。

所以境內累積型基金,既沒有資本利得稅,也沒有股利所得稅,算是稅務上比較優勢的類型。

但這一點實務上比較大的問題是,境內不錯的投資標的選擇比較少,畢竟境外的投資選擇還是比較寬廣。

有看到有網友提到,設立境外公司也許是一個方法,不過這個市場先生就不熟悉了,如果有好的方法也歡迎跟我分享交流 🙂

【本文為個人經驗分享及資料收集整理分享,並非無任何稅務建議之意。實際稅務規定,請依照國稅局官方資訊為準。】

 

下一篇,會談基本所得免稅額自2025年起調高至750萬,也就是多了80萬的免稅額度可運用的詳細內容,

待續…

下一篇:報稅新制有哪些?申報綜所稅新制解析

額外分享幾篇稅務相關教學文章:

投資美股要繳稅嗎?美股配息30%預扣稅及海外所得稅詳解 基金所得稅懶人包 – 基金配息要課稅嗎?3個節稅方法整理 夫妻報稅合併還是分開比較省稅?3分鐘搞懂夫妻報稅方式 如何報稅?如何繳稅?電腦與手機報稅繳稅方法

 

加入市場先生FB社團,充實更多理財好知識

50歲之前想退休一定要懂理財,解決投資的煩惱!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幫我按個讚,分享給更多人看到,謝謝!

標籤: 基金, 報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