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向日本摊牌,要求其对中国芯片“卡脖子”,中方早已阐明后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对中国发展的遏制手段 美方向日本摊牌,要求其对中国芯片“卡脖子”,中方早已阐明后果

美方向日本摊牌,要求其对中国芯片“卡脖子”,中方早已阐明后果

2023-04-13 05: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要说中国周边有哪个国家最为亲美,当然非日本莫属。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亲密盟友,近年来日本在随美遏华的道路上一去不返,美国无论是在南海、台海上搅动风云,还是在亚太地区建起遏华小圈子,其中总能看到日本的身影。前段时间,美方又将主意打在了半导体领域,打算拉着一众盟友遏制中国的芯片发展,不过却效果平平。眼看盟友们不太积极,

美方

直接

向日本摊牌,要求其对中国芯片“卡脖子”。然而,中方早已阐明后果

据来自环球网的消息,近日,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与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西村康稔进行了电话会谈。日媒透露,在此次通话中,雷蒙多首次要求日本作为美国的“共享对华战略同盟国”,响应美国对华芯片出口实施的管制措施,极力阻挠中国开发高端半导体。随后,日媒就此事对外发出警告,称日本已在盟友和最大贸易伙伴之间陷入两难之境。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遏制中国芯片的发展进程,美国可以说是手段频出,不仅建立起了一个“四方芯片联盟”,试图孤立中国芯片,还出台了个《芯片与科学》法案,制定一系列有关芯片领域的出口管制措施,强迫企业选边站队,阻止其在中国建立先进技术芯片厂。为此,雷蒙多数月以来一直在给盟友们,希望他们能够响应美国对华实施的限制措施,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有着重要地位的荷兰和日本。

荷兰ASML光刻机公司

由于荷兰的光刻机技术处在世界领先地位,雷蒙多不断致电荷方,希望其不要对华出口光刻机。不过,不管是荷兰光刻机龙头企业ASML公司,还是荷兰政府,都明确拒绝响应美国政策,虽然荷方没有把话说死,声称会根据本国考虑对华施加限制,但从其强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来看,这恐怕只是不想太过得罪美国的说辞罢了。

眼看被荷兰拒绝,雷蒙多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日本身上。然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早就对此发出过警告,直言他国若是“企图堵别人的路,最终只会堵死自己的路”,并提醒有关方面从自身的长远利益和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出发,独立自主地作出正确判断。虽然中方话语中并没有点名,但日方显然在警告范围内,这也令日媒颇为担忧,认为日本一旦在芯片领域,对华实施类似的出口限制措施,恐怕会引起中方的反制,对两国的合作造成严重打击。

中国芯片

客观而言,在全球经济联系如此紧密的当下,美国为了一己之私,盲目打压中国芯片发展的行为,注定难以得到他国真心实意的响应,其结果会以失败告终。至于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也就是说,中国是各国半导体供应商的最大金主。他国选择随美限制对华出口半导体设备,完全是在拿自身的利益响应美国的政治方向,哪怕政府有这个心,企业恐怕也没有这个意。毕竟对于企业来说,利益才是其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哪怕美国以威胁手段逼迫盟友就范,在他国遭受巨大损失后,这种随美遏华的局面恐怕也难以继续维系。

中美半导体博弈

其次,中国不只是半导体的最大买家,同时也是重要的半导体原材料供应商,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所以,美国怂恿盟友们对华“卡脖子”,中方并不是没有反制措施,反而一出手恐怕就能捏中他国半导体产业的“七寸”,对其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中方直言他国会“堵死自己的路”,实际上是有着绝对的自信,能够令其为自己的遏华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

最后,美方越是在芯片领域对华“卡脖子”,越能激发中国自主研发的决心和创造力,再加上中国在半导体市场中的重要地位,让美国注定无法将中国排除产业链之外。所以,美国的这种针对性措施,短时间内确实能对中国造成一定的麻烦,但就长远来看,在美国的围追堵截下,如果中方能在不久的将来攻克技术难关,美国无疑是“弄巧成拙”,刺激中国芯片脱离西方掌控,最终反噬自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