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流韵|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国会图书馆建筑风格 东华流韵|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

东华流韵|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

2024-06-14 14: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参考《北京近代建筑史》,清同治元年(1862),美国正式设立东交民巷驻华使馆,位置最初是在俄使馆大门对面(路南),对应日后的东方汇理银行(Banque de I’Indo-Chine)一带,是靠改造旧有中式民房来充用的,西邻华俄道胜银行(RUSSO-CHINESE BANK)。“玉河西岸、东交民巷路南有一块地是美国人威廉氏的产业(此处应指美国早期汉学研究先驱、《中国总论》《汉英韵府》的作者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美国公使出价购得后建造使馆。后售予朝鲜人,辗转落入法国人手中,改建东方汇理银行”。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鉴于原使馆在“庚子之变”受损,美国借机将地界迁至今天荷兰公使馆西界以外,在东交民巷西口圈占数倍于昔的面积,吞并清会同馆、庶常馆旧基,以及巾帽胡同、貂皮巷一带的民房,尽享毗邻棋盘街、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直抵内城南墙垣的布局优势。当局还大肆在城墙内侧隧室,充当军队粮库。

公使馆营建在整片占地东偏,中西部辟为兵营和操场。当时,由特命全权公使埃德温·康格(Edwin Hurd Conger)出面交涉,将失去办公场所的使馆官员们,统一安置在原址东南侧的三官庙内留驻(原在今正义路南口路西)。美联邦政府公派一位财政部执业建筑师,来华督办公使馆的设计建造。这是一位资深的、具备20年政府公共建筑督造经验的官员,名为席德·尼利(Sid H. Nealy)。使馆工期是与兵营建设基本同步开展的,大致分为两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主要集中在主楼、配楼的修建,自 1901年开工,在1903年内告竣,并于1904年4月交付使用。工费尚待考证,有学者认为可能被控制在6万美金额度。第二阶段是1903年12月,尼利向康格、国务卿弗朗西斯·卢米斯(Francis B.Loomis)汇报工程进度,洽商追资2.5万美金(后经财政部测算,至少增拨至5万美金),续行打造全院附属建筑、完善基建设施,包含兴建使馆的南、北大门及门房,联通兵营的西门;添设马厩,完善主体建筑顶部女儿墙,兼顾车道和步道、草坪绿植、改良建筑内装修等;甚至考虑到,在院内开掘至少900英尺深井,搭配6座蓄水池,用来改善老北京地下浅层水质一贯多碱、多污物的问题。这期施工推测是自1904年起,竣工时间应不晚于尼利回国的1906年初。

这是美国首次在京建造纯洋风的使馆。主体建筑甫一竣工,康格便率领其班组,成为首批进驻人员;至1949年,这里仍登记着驻华总领事柯乐博(Oliver Edmund Clubb)的驻留信息。1950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北京市军管会为维护国家主权,决定收回外国兵营地产,并征用各国占地兵营及其它建筑。这处使馆在旧中国半殖民地的国土上,持续根植约46年的历史遂即落幕。

古韵西风的“今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美一度断交,我国外交部曾将旧址改作临时办公场所。1971年,周恩来总理依托这处与美国有着独特历史关联的标志建筑,秘密会晤了时任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先生,双方开启实现两国关系“破冰”的新篇章(次年恢复建交)。至上世纪80年代,这里又被重新规划为钓鱼台前门国宾馆,承担服务中央的外事接待工作。随着岁月不断流逝,公使馆区的原始楼房寖耗失修,院内也混搭出不少无序性的附加建筑。

2005年起,钓鱼台国宾馆与香港LEGATION QUARTER LIMITED共同研究了旧址的修缮整治与开发策略,致力打造前门地区兼具办公、文商旅复合功能的精品服务场所“前门23号”,并聘请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相关规划设计。

项目以尊重法定文物本体赓续、可持续发展为先决,保持文物基本结构不变,依循历史环境和功能,对旧建筑进行结构勘查、修缮养护;优先维系近代馆邸的核心地位,拆除低质量的现代建构,一体保留原址的白松等古树乔木;又兼顾重建馆区北门,整饬围墙等,使之符合东交民巷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要求。我们不妨先来了解旧址的保护现状:

公使馆的主入口设在院北西偏,曾于1989年不幸拆除,现存建筑是严格依循档案、局部沿用出土旧料复建而成的,限于街区肌理变化,略向东侧实施调整位移。大门通高6.58米,总宽8.42米,通深5.81米,整体用清水灰砖砌筑,唯女墙压顶、挑檐、腰线、窗台、基座等部位采用花岗岩石构。大门采用凯旋门式母题,体现了当时美国较为流行的罗马复兴风格。立面用四根壁柱横向分为三段,中间辟半圆拱门,拱脚用拱柱支撑。两侧建有封闭式外墙,形成门卫室,墙面开辟窄小的圆头窗。外立面壁柱采用简化、变形处理的塔司干柱式,檐壁上部与挑檐交接处作齿状线脚。

步入旧址,可见院北横跨1栋主楼,这里就是过去公使们处理政务的主场。主楼通高接近14米,东西宽约34米,南北深约17米,平面大致呈凹字形,局部体量凸出、又显不规则。楼体横向划分三段,中央三开间、两侧各二开间,进深三开间,以砖木结构为基础,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四坡屋面、上覆瓦件。立面以中国烧制的小停泥砖砌造,个别砖料存有字口清晰的“宝祥窑”印款;墙角以白麻花岗岩作隅石,门窗框罩呈矩形,窗下墙采条状粗面,石材同隅石,勒边部分多用吉伯斯框缘修饰,起到加固和突出细部造型作用。全楼外饰质朴,仅在二层各窗相间的墙面,水平施以小面积海棠池状的白石嵌饰,中央三间体量作强调性地略向前凸,正中主入口门道作重点处理,采用无凹槽的爱奥尼柱式,其上冠以古典三角山花。门厅耸立爱奥尼柱式、支撑楼板大梁,厅北双跑式木楼梯及木栏杆仍是旧物。东立面设置次入口,以并排简化方柱支撑,做成三开间外廊式,同时形成了辅佐二层的落地挑台,是为观览东面的小花园而特意设置,其二层围栏在外缘采用了干粘石饰面。西立面辟单间的西式门斗,上部围以方正的砖砌栏杆。建筑顶部为多层交叠的古典檐口,底层叠涩齿状线脚;屋檐上方围以水泥材质的宝瓶栏杆式女儿墙,每组分段都择两端设置套方浮雕的柱础镶板、局部顶端加装石球状饰物,中央板面则内饰了一个曲边矩形的几何浮雕;楼前按立面跨度接出狭长的凸字形露台,居中砌有六踏步高的台阶,阶条改用灰褐色的花岗石,将建筑层次略微提升,而露台外缘环绕一圈低矮的砖石栏杆。通体观瞻,其风格应属于19世纪流行欧美的新古典主义。结合尼利个人美学的发挥,建筑呈现出一种规避浮华,又不失古雅端庄的相悖性美。全楼在西南隅,存有一方勒脚基石,阴刻“EREC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 MENT 1903 SID H.NEALY.ARCHITECT”。

主楼南面系中央庭院,在其大草坪外围,按东西两侧,分别纵向分布了2栋独立式配楼。东北的1栋,平面近似曲尺形;东南、西北与西南的3栋,平面近似矩形。它们在局部又有接驳部分、略显不规则,且正立面针对入口的处理手法也存有细微差别,但又都统一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规格,皆为地上二层、四坡屋面。基础结构与建筑风格同主楼趋于一致,虽然体态相对矮小,也不失比例适度、立面规整、周正大气的特点。从墙面排砌法而言,配楼统统采用顺砖错缝,主楼单独采用荷兰式砌法,以此呈现主次有别。值得一提的是,尼利为节约工料开支,仅在配楼入口踏步及阶沿处,采用灰褐色花岗石铺装;立面大部巧借砖料基层,统一作干粘石工艺饰面,形成模仿主楼隅石、下碱、门窗框罩,乃至门道立柱、三角山花的白石外观,远远望去几无破绽。同时,他又在每段干粘石饰面接缝处,施以厚约2毫米、宽近1厘米的胶合板材来嵌压缝隙,推测是为起到减缓接缝处面材热胀冷缩,避免其大量形变开裂的保护作用,这种处理手法在国内实属罕见,可谓体现因势利导、匠心营造之意,是一道“细节决定成败”之关键。

依托保护成果,项目又着手对建筑空间进行重新整合,恢复了中心庭院方整、开敞的几何形态,运用庭院绿化布局消隐现代构造,减少风貌干扰;就少数现代建筑,采取前低后高的缩退原则,掩蔽在文物后方,纳入从属地位;在建材选择上,采用可视对比强、可逆性也强的轻钢结构,搭配高质量的金属和玻璃,打造了新建的基础结构;又在新、老体量过渡空间,弹性衔接玻璃顶棚,利用文物外墙,构造廊道和入口处的内墙。这些玻璃幕墙在日光辉映下,犹如一幅立体的时空画廊,都能反射作为主角的文物和历史布局,在弱化自我的同时,又使各个时代的构造与情态交相呼应,令来访者如何自由徜徉,都能直观体验旧址的前世今生。

现时,这里已是集中融合办公、时尚、艺术、音乐和美食的新概念平台:我们可以趁冬日夜幕降临,造访标榜文创火锅品牌的 “温鼎府”,体验为国宴提供用瓷服务的御窑“元华堂”亲手打造之餐具,一面欣赏掐丝珐琅火锅之耀目陈列,一面享用宁夏滩羊肉、长白山何仙菇、新西兰黑金鲍的“中西合璧”;可以流连 “花马天堂”宴会厅策划的雍容婚仪,沉湎于“彝”、“苗”、“傣”、“白”的歌舞图腾,陶醉于云滇风情色彩所传递的斑斓浓艳、绚美欲滴;可以放缓繁杂的生活节奏,栖身Blue Note Beijing爵士乐俱乐部,手捧《爵士十三大师》朝圣,沉浸在新奥尔良与芝加哥的律动舒展中,哪怕是渐入佳境、难于自已;也可以一览世界腕表业的“蓝血贵族”百达翡丽,试戴其重量级的GONDOLO系列,细细端详那精密植入Art Deco理念的优雅外观,由衷赞叹18K金表盘上镶嵌的251颗切钻,摩挲专注于全珍珠表链的奢华异幻;还可以倾心在睿力雅集艺术中心提供的聚会沙龙,投身簇拥而至的热络人群,欣赏兼具多元文化的当代艺术和落地活动……

依托历史、文化、艺术、创意、情结,来启发当代生活激情,使这里的入驻资源“群芳争艳”,成为京城核心区又一处充满自信、合作与尝试的魅力舞台。

注释1:

埃德温·康格(Edwin Hurd Conger,1843—1907),美国外交官。他出身伊利诺伊州,1843年毕业于加勒斯堡的伦巴德大学。1862年,即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投身伊利诺伊州的联邦军志愿步兵,担任第1军团102团团长,并因功晋升上尉军衔。服役结束后,他赴纽约州积极学习法律,于1866年攻读完奥尔巴尼法学院的相关学业,获得律师从业资格。两年后,他又移居爱荷华州达拉斯县,在德克斯特市镇经营畜牧业和银行业,后于1880年当选爱荷华州司库。1885至1890年,他连任国会参议院共和党议员,积累了一定从政经验,后又专注外交使节方面的工作。1898年,他被联邦政府任命为驻华特命全权公使,直至1905年退休。在任期间,他是“义和团运动”冲击敌外势力的亲身经历者,曾困守东交民巷;也是《辛丑条约》的谋划和成促者之一。尽管在谈判中表现了就控制赔款总额、惩办首犯等问题,为中国利益代言和辩护的形象,一定程度上也是为避免中国殖民化加速崩溃,出于维护美国长远利益所作的努力。他支持妻子萨拉·康格(Sarah Pike Conger)九次觐见慈禧,开展“夫人外交”、“油画外交”,在新一期公使馆刚刚交付使用的1904年,便促成以贝子溥伦为监督的清朝访问代表团,前赴美国圣路易斯参加世界万国博览会,并为各参展国带去了东方最神秘的皇太后肖像油画,也间接促成《北京信札》《紫苑黄昏——一个美国女画师眼中的西太后》等珍贵回忆录的传世。当时,经柔克义(William W. Rockhill)等外交官员多方努力,中国参展的古籍及地图,都妥善入藏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国际交流意义上,有美国学者认为,此事奠定了中国在当时世界舞台的最初形象,即一个国家不论军事强弱,只要文化强盛,也依然是值得尊敬的大国。

注释2:

席德·尼利(Sid Hugh Nealy),生卒不祥,美籍,联邦政府财政部监理工程师、巡视员。义和团运动平息后,鉴于原公使馆很大程度受创,尼利代表华盛顿当局,来京协助特命全权公使埃德温·康格(Edwin Hurd Conger) ,重新择址督造新一期美国公使馆,此举也成为其在华最具代表性的力作。公使夫人萨拉曾在竣工仪式上自豪洋溢,特别将此事致信告知爱女(收录在《北京信札(Letters from China,1909)》),言辞间充分表达了对尼利为人的正面印象,以及对他建设成绩的由衷褒美。尼利是政府公职人员,不同于开办事务所的私人建筑师,无需为追求直接获益而承揽项目,这一点导致他在国内外担纲的创作相对少见,反而令他在业内呈现出不露圭角的魅力;按供职立场,他更多是以官员的自觉,去执行政府公立建筑的行政要务,譬如实地考察蒙受1900年9月加尔维斯顿飓风影响的重灾区,呈报公共设施损毁情况,编制海关大楼的修缮测算;也精于谋划如何确保官方财政支出效能,譬如督造东交民巷公使馆时,他就秉持前期预算,降低建材消耗,妥善规划物流,使开支同比周边外国使馆节省了许多额度,这一点在康格提交国务卿的报告中有所反映。尼利在1906年初辞京归国。1910至1912年,他接手财政部监理工程师詹姆士·泰勒(James Knox Taylor)出具的概念设计,奔赴佛蒙特州巴雷市,以工程总监身份,督造了当地的联邦政府邮政大楼(U.S. Post Office.Barre.VT)。该建筑通体采用巴雷盛产的白色花岗岩,设计为匹合建材,向古希腊公共建筑样式致敬,采用典型的欧美新古典主义风格;面对气势堂皇的邮政大楼,尼利又将工程造价控制在 11.5万美金,获得了各界一致赞许。当时,美国一些大州的地方市镇,邮政设施缺乏统一的设计规制,政府为维护邮权在形象上的权威,也在倡导官方制式的普及,尼利又顺势在1915年前往新泽西州,督造了同风格的普莱恩菲尔德市邮政大楼(U.S. Post Office.Plainfield.NJ)。他是华盛顿建筑师俱乐部一员;也是财政部监理工程师们自发组建的独立学术团体——联邦建筑建造师执业协会(The Society of Constructors of Federal Buildings)的元老,负责政府建设项目方案评审。

注释3:

特别鸣谢:感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特别研究员刘亦师、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范磊指导和斧正

来源:东城区文旅局文物科、东城区文物管理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