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经济万年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动画片90年代 【人类经济万年史

【人类经济万年史

2023-06-09 12: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西方发达国家80年代经济

经历了70年代的滞胀和危机的打击之后,1982年底,西方国家开始相继走出危机,走向经济回升。持续性的通货膨胀这时也开始得到抑制。但这一时期整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快,且不稳定。为进一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克服在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中存在的结构性障碍,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普遍进行经济政策调整。

1.80年代以来经济缓慢而不稳定的增长

1982年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陆续走出危机,经济开始回升,翌年美国经济比危机低点增长了3.6 %,日本情况基本如此。而在西欧,西德、法国和意大利这时经济才刚刚停止下降,只有英国的情况好些,所以西欧国家总的增长率仅在1 %左右。从1984年开始,包括西欧国家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回升势头普遍增强。并且这次经济回升持续的时间也是战后历次经济周期中最长的。美国经济增长持续了8 年,日本、德国则为10年,直到1990年和1993年才先后进入新的经济衰退。但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快。1985年以后各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升有降,1983-1991 年,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约为3.2 %。比滞胀时期(1973-1982 年)2.4 %的增长率不高过1 个百分点,并且这一期间,各国都没有出现明显的经济高涨。因此,只能说是低速增长。

进入9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先后进入新的经济危机,虽然危机打击较轻,但90年代以来的经济一直呈现不景气状态,未能脱离这种低速增长状态。而伴随经济回升,持续性的通货膨胀出现了下降趋势。1983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首先下降到了3.8 %,西欧的通货膨胀率虽然还较高,但也从1982年的8.7 %下降到了6.2%。随后,各国的通货膨胀率继续下降。1985年,美国、日本的通货膨胀率和欧共体10国的消费品价格指数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5 %、2.1 %和5.2 %。后者中西德最低为2.5 %,最高的意大利也从长期的两位数字降到了8.6 %。西方世界的这种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一直持续到今日。1993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不足3 %,日本仅在1 %左右,西欧国家平均在5 %以下。

1983年以来发达国家经济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经济增长的不稳定。这集中表现在发达国家货币金融市场的动荡上面。

首先是利率的时高时低。8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同时在美国的高利率下为阻止资金外流,普遍实行通货紧缩和提高利率。而为刺激经济,摆脱低速增长状态,各国又不得不增加货币供应和降低贴现率。从而使利率忽高忽低、摇摆不定。

其次是汇率频繁而剧烈的波动。80年代中期以前,先是美元的不断升值,到1985年9月的5 国金融首脑会议,决定对美元汇价实行联合干预,美元对西方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开始连续大幅度下跌。1987年2 月西方5 国财长再度举行会议,商议共同采取行动维持美元汇率的稳定,但美元汇率只是在短时的相对稳定之后又重新下跌。

再次是股市的暴涨暴跌。80年代以来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同时,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股票行市不断上升,如1982年8 月以后纽约股市出现了异常的繁荣,到1987年8 月25日,道.琼斯工业股票价格指数比1982年8 月11日最低点上升了2.5 倍。随后出现波动,在10月份的前两周不断下降,到10月19日(星期一)一天内就下跌了22. 6 %,超过了30年代大危机时期的暴跌纪录。随后迅速波及世界各地金融市场,酿成一股巨大的股市暴跌风潮。

金融市场的激烈动荡极大地影响各国商品经济的正常运行,反映着西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

2.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内外部因素

首先,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出现缓慢而不稳局面的原因,在于各国内部结构性问题日益严重。在8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虽然摆脱了滞胀状态,但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在各国经济内部,最严重的结构性困难是巨额财政赤字所形成的债务经济日趋发展。财政赤字是西方发达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发展所出现的结果。80年代以来财政赤字继续扩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统计》的资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7 国的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87年平均达到2.5 %。这一时期美国的财政赤字增长超过战后以往各个时期。1982年其财政赤字突破1000亿美元,1985年突破2000亿美元,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逼近3000亿美元大关。从而严重地制约着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日本同美国一样虽然采取了削减财政赤字的措施,但累积公债余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是逐年增加的。西欧一些国家政府积欠的国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更远在美、日之上,例如意大利这一比重许多年份都在11%以上。在西欧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德国,在实现统一后财政支出大幅增长,以致不得不实行高利率政策。这种结构性困难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而不稳定的原因,是国际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变化对其经济发展不利。这些因素主要是发达国家间的国际贸易收支失衡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严重的发展不平衡。前者明显表现为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和日本、德国等的巨额顺差。1986年美国的贸易逆差从1980年的253 亿美元增加到1700亿美元,直到1993年这一逆差还高达1360亿美元。日本以出口增长带动的贸易收支盈余则呈不断上升趋势,尤其是对美贸易顺差急剧扩大,在80年代的前5 年内顺差就扩大了4 倍。使日美贸易摩擦激化。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增长速度减慢,市场问题尖锐,也直接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增长。80年代,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困境,债务危机、粮食危机接连爆发,它们与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例如,1980-1990 年,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从39.5倍扩大到54.6倍。作为发达国家能源、原材料的主要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以及重要的投资场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恶化,不能不影响和制约着发达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

此外,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变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也有不利影响。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美苏超级大国争霸的两极格局已逐步被多极格局所取代。这种情况对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的军事工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与军事工业有关的企业和地区失业率的增长。对这些企业的调整和转产尚需时日。并且西欧各国的失业率原来就一直居高不下,1993年的平均失业率已高达11%,政治经济格局的改变更增加了它的困难。

3.经济调整与调整时期各国经济的主要特点

70年代的滞胀和80年代内外部所面临的各种结构性问题,迫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广泛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以求克服困难,并借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的加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是朝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方向发展的。其调整大体上沿两条途径进行。一条途径是投入资金和人力,迅速加快高技术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

这一时期,高技术产业在西方7 国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平均已在1 /3 以上,其中最高的美国已达40%,最低的加拿大也达到了23%。另一途径是将一些传统产业,相对衰落的部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使许多发达国家甩掉了产业结构落后的沉重包袱,顺利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也在客观上推动了接受转移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在经济政策方面进行了调整。其调整的基本内容都是试图转换经济理论,改变国家经济干预的内容和侧重点。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所造成的结构性失衡和结构性障碍,使不少国家转向货币学派、供应学派的政策主张,普遍实行减税,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政府干预和实行私有化等。在金融政策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调整是以制止严重的通货膨胀为目标,实行紧缩银根的做法,收到一定成效。在财政政策方面,各国政府实行紧缩财政开支,以减少甚至消灭财政赤字,但在这方面收效甚微。

调整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各有特点。仍然是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的美国,这一时期实行里根经济政策,通过货币紧缩和高汇率、高利率控制了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率从1980年的13.5%下降到1986年的1.1 %,随后虽有回升,但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如1983-1988 年的消费物价上涨率年平均为3.5 %。同时,美国政府依然靠扩大财政赤字和实行信用膨胀的办法刺激经济发展,从而维持了较长时期的经济回升,并实现了年平均3.9 %的经济增长(1983-1988 年)。美国因而摆脱了滞胀困境。但是,里根政策也为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的严重后果。据统计,里根两届任期内累计财政赤字为16673 亿美元,是前历届总统累计预算赤字的1.8 倍。外贸赤字1988年为1373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2.9 %。巨大的双赤字酿成严重的债务经济,不仅使美国在1985年由债权国沦为最大的债务国,而且时至今日始终是影响美国经济摆脱低速而不稳定局面的主要因素。

日本在这一时期里经济波动较大。1982年以来,日本经济先是继续以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速度增长,在经济实力增强的基础上,伴随长期资本输出的急剧扩大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日本确立起资产大国和债权大国的地位。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数,如1982 -1987年的经济年均增长率为4 %。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美国,在西方7 国中的排列,由1980年的第6 位跃升为首位。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进一步加强,使日本工业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工业产品出口额的比重,在1985年超过了西德和美国,跃居世界首位。随着贸易收支顺差的扩大,1983年起日本成为长期资本输出国,1984年日本年度对外直接投资额已居世界6 大对外直接投资国首位。1987年底和1988年底,日本的国民资产和对外净资产额已居世界第1 位。但是,与此同时,日本国内的股票和房地产热不断升温,价格高腾远超过经济的实际水平,加之银行业的介入,信用过度膨胀,从而形成了严重的" 泡沫经济"。随着90年代以来股票房地产的价格下跌,显示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遭到极为沉重的打击,加上严重的对外摩擦,1993年日本经济陷入了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

西欧在新的经济时期中仍然发展缓慢。80年代初的危机过后,欧共体国家经历了很长的萧条复苏期,经济高涨开始迟缓,势头弱。在新一轮的科技进步,产业结构高级化方面进展也相对迟缓。虽然这一时期经济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的增长上都相对缓慢。1980-1987 年,欧共体国家上述两种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只有1.6 %和0.8 %。当然,各国的发展速度不同,这一时期增长较快的英国达到了3.5 %,在英、德、法、意四大国中,发展最慢的法国,还不足2 %。不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西欧各国都进行了经济调整的努力,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它们通过财政整顿和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明显的成绩是大大压低了通货膨胀率。同时,为提高竞争能力它们改善经济结构,促进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且实施多项措施改善企业经营条件,甚至大规模实行了企业私有化。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还是欧共体各国加强了协调与合作,1985年其发展出现了新势头,即提出1992年建成统一的欧洲大市场的目标,以及计划在本世纪末以前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和欧洲中央银行。1993年欧洲大市场如期成立,反映后者目标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尽管实现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路程还长。但这反映了西欧国家期望通过联合的途径增强实力,克服困境的努力。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