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华为新一轮制裁政策跟踪及应对策略建议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制裁华为的新闻摘抄视频 美对华为新一轮制裁政策跟踪及应对策略建议

美对华为新一轮制裁政策跟踪及应对策略建议

2024-07-01 23: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根据彭博社1月31日消息,美国政府正着手制定新一轮针对华为的断供政策,将影响华为5G级别以下产品,涉及4G、Wi-Fi 6、Wi-Fi 7、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云计算等,该政策可能在2023年5月获得通过。本次断供政策短期对华为业务发展影响较小,预计存在1-2年窗口期,若无法突破封锁将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对中国高端制造业及运营商也带来一定冲击,建议建立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完善重要产品和物资战略储备机制,加强协同研发提升国产化替代能力,在企业层面拓宽全球合作渠道助力扩大国家盟友圈。

事件回顾

自2019年以来,华为已经历4次制裁,从软件、系统,到芯片代工,再到5G元器件供应。美国的核心策略是:一是限制华为获取先进技术,如芯片制造、28纳米以下先进制程芯片代工;二是遏制华为现金流业务,如禁止华为手机使用5G芯片和安卓系统、禁止采购x86架构芯片,导致华为被迫出售荣耀手机和x86服务器业务。如果发生第5次制裁,长期将对华为乃至中国高端制造业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表1  美国对华为制裁的主要内容

image.png

影响分析

本次断供政策对华为终端业务影响最大,导致其由稳转危,对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等发展影响较小;虽然我国国产化进程不断提升,但关键芯片仍受制于美国,长期来看新一轮制裁政策对中国高端制造业及运营商也带来一定冲击;各国对禁止华为设备呈现不同阵营,全球供应链合作生态仍存在较大操作空间。

华为终端业务将再次由稳转危,窗口期仅1-2年5G手机终端自2020年被制裁后,存量芯片基本消耗殆尽,2022年三季度5G手机份额已下降为零,负面影响已消化。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AP(应用处理器)市场报告显示,华为海思麒麟芯片当季出货量占比已降至几乎0%。

4G手机终端业务暂时企稳,新一轮制裁下,2024年11月高通许可证到期前影响有限。华为Mate50系列搭载了高通的骁龙系列芯片,在2022年全年的销售量或将突破1000万台。高通在2020年11月获准向华为出售4G智能手机芯片,许可证有效期为4年,2023年拟发布的P60和Mate60系列仍可搭载高通的高性能芯片,2024年11月高通许可证即将到期,业务将进入新一轮危机。

从终端业务盈利能力看,“华为跌倒,苹果吃饱”,苹果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营业利润份额在 2022 年达到了惊人的 85%。华为最巅峰时期,手机年出货量达2亿台,整个高端手机市场中,是苹果的最主要竞争对手。但根据市场调查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 报告来看,2022 全年,苹果鲸吞全球智能手机营业利润85%的份额。

从鸿蒙系统的生存来看,2027年鸿蒙系统在智能手机中份额可能归零。2022年搭载HarmonyOS的华为设备达3.2亿,若华为无法生产新的终端设备,那么鸿蒙系统的老用户流失后没有补充。华为采取了3项对策:一是通过合作机型推进鸿蒙系统。如华为与三大运营商、中邮通信、鼎桥等合作,陆续推出了U-MAGIC(优畅享)、NZONE、麦芒等系列机型。二是延长可售终端寿命。华为Mate 50可以使用北斗卫星通信、无缝衔接6台以上设备、1%的电量也能待机3小时,使用超10倍硬度的昆仑玻璃,使用寿命可长达5年。三是升级原有在网终端系统。华为公布鸿蒙2023年升级计划,截至2023年1月底,已有74款设备升级了鸿蒙3。

1676335787743073432.png

图1  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份额占比

运营商业务贡献近半现金流,但2025年将面临无芯可用

运营商业务全球份额第一,现金流贡献大。2022年上半年,华为运营商业务收入1427亿元,同比增长4.2%,占比47.8%。市场研究公司Dell'Oro Group 报告显示,华为2022年上半年在全球市场份额达29%,是排名第二、第三的爱立信和诺基亚的份额之和。在国内,华为更是占据了58%的市场份额。由此可见,即使在美国的多轮制裁重压下,华为仍是通信设备领域独一档的存在。

1676335756709019356.png

图2  全球及中国通信设备厂商收入占比

华为5G基站芯片库存预计尚可维持两年。据网络公开消息,2020年5月到9月,华为由台积电代工的7nm 5G基站天罡系列的核心芯片共约200万片。截至2022年10月底,我国5G基站总数约225万,国内基站占据全球60%。按华为国内外设备份额进行推算,华为5G基站芯片剩余库存约在25-50万片,鉴于国内三大运营商建设高峰期已过,我们预计可以坚持到2024年年底。

企业业务受影响较小,须尽快承担大任

华为企业业务2021年营收1024.44亿元,2022年上半年547亿元,同比增长27.5%。2010-2020企业业务营收CAGR为 32.9%,保持高速增长。新一轮制裁对华为企业业务影响不大,但如果想进一步提升自研IT产品构建的云数据中心规模,会受到一定影响。

华为企业业务主要依赖服务器+华为云+光伏共同发力。服务器方面,华为X86服务器受限被剥离,自研鲲鹏奋力前行。2021年前,华为凭借X86和鲲鹏(ARM架构)两款服务器迅速抢占市场份额,2022年增长至7%。由于美国芯片制裁,华为于2021年出售X86服务器业务并将鲲鹏作为主力服务器。东北证券预测2025年华为鲲鹏服务器出货量将达到80万台,贡献约400亿营收。华为云方面,营收规模从2016年的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01亿元,2021年占国内市场规模的6.22%。据Gartner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市场总计为 909 亿美元,华为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五,占比4.60%。东北证券预计2025年华为云营收将达到千亿规模。在光伏方面,2021年华为光伏逆变器出货量为 52GW,占全球市场规模的30%。东北证券预测2025年华为光伏逆变器和储能逆变器可分别实现营收333亿元和35亿元。

Wi-Fi 6/Wi-Fi 7如果遭遇管制,将进一步冲击各类业务

华为手机终端、电脑、平板、路由器、全屋智能解决方案中的智能家居设备,均离不开演进的Wi-Fi技术。Wi-Fi 6已经在全球22亿设备上使用,Wi-Fi 7则是未来万物互联的重要基础,早在2022年标准尚未冻结之时,高通、联发科、intel就抢先在手机、电脑等芯片方案中提供支持。在PC、平板、打印机、可穿戴以及智慧屏等一系列商用产品的研发与迭代过程中,Wi-Fi 6 和Wi-Fi 7技术优势将会愈发明显,其演进对产品性能提升不可或缺。

各国对华为设备的态度不同,呈现不同阵营

美国、法国、英国、日本、荷兰、新加坡:基本禁止华为获得新合同;美、英、法等也在通过各种措施拆除旧有华为通信设备。

德国、意大利、波兰、葡萄牙、奥地利、西班牙、土库曼斯坦、塞浦路斯:仍在继续购买大量中国5G设备,占整个欧洲移动用户的50%以上。

从运营商角度来看,主要带来三方面影响

美国新一轮断供政策对运营商带来的影响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现网使用华为设备的维护、升级、更新产生显著影响。现网受断供影响的主要是华为的宏基站及光通信网设备,而且在网设备采购中多排名前列。二是对云业务带来有限可控影响。在云业务中,合营云中部分使用了华为的GPU,但由于华为非唯一供应商,被断供带来的影响有限且可控。三是未来运营商新建高速算力网络仍需低于14nm及以下制程的芯片支持,对国外厂商设备的采购比例或将增加,影响信创进程,带来一定的网络安全风险。

从中国全局来看,基于高端芯片的高端制造业发展都将受到限制

美国此次断供目的是使华为丧失利润获取与持续研发投入能力,进一步削弱或打破中国的研发投入正循环。天风证券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率为36%,虽较之五年前有较大提升,但仍相对较低。华为海思作为我国高端芯片设计领域的领军企业,因为芯片代工渠道被切断,近几年无法得到国际市场验证,其实力受到一定打击。美国尽一切可能阻断中国从外部获取科技发展养分的机会,迫使我国制造企业购买高溢价产品与服务,不利于高端制造业的长远发展。

未来发展建议

本文建议在供应链安全、自主创新、国内外合作等方面提前应对,具体如下:

建立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完善重要产品和物资战略储备机制梳理并建立可能涉及管制条例中的敏感产品清单,保持对政策与市场动向的监测。移动基站、核心网服务器、传输路由设备、云服务器等,适度扩大备品备件存储量与周期。对于新建项目,优先关注设备商的核心部件国产化能力与程度,确保供应链的稳态。

上下游企业加大协同力度,加速提升国产化替代能力,降低产品供应链的受牵连程度聚合信创龙头企业的优势资源,协同开展各业务场景的试验,大力推进自研与适配,逐步降低对国外产品的依赖,构建核心产品的替代能力。随着美国对华科技竞争战略持续升级,把握好时间窗口,化危为机,加速推进核心产品国产化与行业数字化,实现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协同扩大国家盟友圈,拓宽合作渠道,在可控范围内从企业层面加强技术反封锁

美国对华高科技封锁,是对全球供应链效能的降低,广泛影响各方利益。企业须凸显担当,推动国内外领先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通过产业链供应链生态、海外市场拓展、产品研发合作、全球专利布局等多种方式,构建筑牢多国利益共同体,为我国突破卡脖子技术封锁、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贡献力量。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