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至的巨额遗产,为何又被张学良捐给了美国?不给子女不留大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美国东北区域 于凤至的巨额遗产,为何又被张学良捐给了美国?不给子女不留大陆

于凤至的巨额遗产,为何又被张学良捐给了美国?不给子女不留大陆

2023-03-21 08: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的近代历史是战火纷飞、风云变幻的几十年时光,时势造英雄之下,各路风流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书写了这段传奇岁月。

从军阀混战开始,东北军就是称霸一方的豪强。

张作霖领导的奉系军阀统治了东北的军政事务,张家父子也在白山黑水之间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张学良在多年的软禁结束后,来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随着他一同前往的还有前妻于凤至带给他的巨额财富,还有无数掩埋在历史尘埃中的未解之谜。

张学良

“皇姑屯惨案”的一声巨响,引发了国内局势的巨大动荡。

张作霖作为整个奉系军阀的首领被日军密谋杀害,年纪轻轻的“小六子”张学良接过了东北军沉重的旗帜。

从此,张学良也不再是无忧无虑的纨绔子弟,摇身一变成为了左右中国历史进程的“少帅”。

在张学良执掌大权的日子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他主导的“东北易帜”避免了国民党政府和奉系部队兵戎相向,结束了“中原大战”后的混乱局面,为中国带来了短暂的和平。

但很快,“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和张学良的人生。

张学良

日本悍然对东北地区发动侵略战争,捏造出“柳条湖事件”开始对东北军展开突然袭击。

面对紧急情况,张学良没有第一时间反击,而是坚持向蒋中正寻求作战指示。

但得到的却是畏惧外敌的蒋中正“不抵抗”的回复。

外敌当前,蒋中正依然认为“攘外必先安内”,日本不会全面发动战争。这种战略上的软弱,为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日军侵略的铁蹄来势汹汹,而东北军却一退再退。

短短几个月时间,奉系军阀苦心经营多年的丰饶土地就这样拱手送给了凶残的侵略者。

热河一战,士气全无的部队被日军打的一溃千里,东北也彻底沦为了“敌统区”。

张学良

无比屈辱的张学良带着旧部,开始了背井离乡的颠簸流浪。

但在所有东北军的心中,反攻回东北老家始终是最大的期望。

可张学良只不过是地方军阀,说到底还是要听从国民政府的意见。

蒋中正消极抗日,积极内战的多项举措,引起了张学良在内的众多将领的不满。

终于,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兵谏”行动。

利用手中的兵权,两人在蒋中正毫无准备下“强迫”其同意了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人始终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兵谏”自古就是兵家大忌。

但为了祖国存亡和民族大义,两人承担了“西安事变”给自己带来的后果。

张学良和蒋中正

杨虎城将军被蒋中正关押十二年,败退之际命令军统特务残忍将其杀害。而影响力更大的张学良,则被蒋中正软禁了近50年,从36岁的青壮年纪囚禁到了83岁的垂暮之年。

从软禁的第一天开始,张学良就和外界彻底失去了联络。

曾经奉系军阀与国民党之间的纷争逐渐被时间埋没,“西安事变”的前后故事也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在张学良被关押之前,他的妻子于凤至一直陪伴在他身边。

一个是军阀少爷,一个是富家千金,两人的结合在外人看来是门当户对的天作之合。

张学良和于凤至

由于于凤至比张学良年长几岁,婚后张学良依然和她以“大姐”相称。于凤至也像“姐姐”一样,悉心照顾着张学良的生活起居。

后来,张学良遇到了同样貌美贤惠的“赵四小姐”,并一发不可收拾地坠入爱河。

面对丈夫的越轨行为,于凤至选择了谅解和包容。

她不仅没有因此心生怨念,相反和赵四小姐相处融洽,丝毫没有失去大家风范。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此时还在英国的于凤至听到消息,立刻意识到情况的危急。

她发动了所有人脉关系营救张学良,甚至亲自给曾经关系紧切的宋美龄致电,希望能对张学良网开一面。

于凤至

但无论她如何努力,张学良依然被软禁在了溪口地区。心急如焚的于凤至不在乎幽禁的痛苦,主动提出陪伴张学良一起“坐牢”。

此后三年间,于凤至和赵四小姐两人对张学良不离不弃,轮流陪伴在他的身边。

一月一轮换的安排之下,于凤至也不得不颠簸在江西和湖南两省之间。

自幼娇生惯养的于凤至身体一直不太健康,三年的舟车劳顿更是让她身心饱受伤害。

1940年,于凤至经诊断查出已经患得了乳腺癌。

在当时的医疗技术下,癌症与死亡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为了营救张学良,于凤至选择了继续坚持,奔赴美国接受漫长的治疗。

临别之际,张学良感受到了此次囚禁的严重性,更深知经此一别可能就是天人之隔。

他握着于凤至的手,颤抖地说出了自己的期望。

他希望于凤至到美国后不要再回来,将两人的孩子抚养长大。言外之意,张学良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当时的于凤至并没有理解两人此次对话的含义,她只希望能尽快治好疾病,再回到张学良的身边。

随着飞机起落架的闭合,于凤至开始了异国的漂泊。

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国民党政府为她安排了不错的医院接受治疗。

经过几次手术,于凤至终于从死神手中夺回了生的希望。但漫长的化疗却让她变得更加憔悴虚弱,最瘦的时候体重不足90斤。

康复后的于凤至并没有如愿得到回国的安排,张学良被国民党判决为了长期囚禁,两人见面的机会变得遥遥无期。

张学良和于凤至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此时的于凤至突然发现,在异国的土地上,自己不再是所谓的富家千金、豪门女眷。

在这里,她必须想办法才能养活自己和几个孩子。

拖着病怏怏的身子,于凤至开始了最基本的语言学习。早年间在大学中的学习基础让她接触英文后提高飞快,很快就能和当地人流畅的交流。

为了解决“钱”的问题,于凤至来到了华尔街的股票交易中心。作为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这里承载了无数一夜暴富的疯狂理想,也暗藏了众多倾家荡产的悲惨景象。

从小商贾之家出身的于凤至,对商业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

在这个需要胆识的修罗场,号称“东北第一夫人”的她开始了自己的“冒险搏杀”。

不同于其他利欲熏心的投机者,于凤至经历过腰缠万贯的生活,更知道如何利用财富。

在股市跌宕起伏的变化里,她始终没有迷失自己的初心。每当股票获得不错盈利的时候,她总能及时收手而不会因贪婪深陷其中。

几年的苦心经营之下,自己终于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

中国人向来重土安迁,于凤至也同样如此。

她在美国购置了大量房产,为孩子创造了优渥的生活条件,多余的就租出去收取租金。

这次于凤至彻底完成了张学良对自己的期望,不仅解决了生存问题,还把孩子安顿在了远离国民党的美国。

但对于于凤至而言,张学良一直是自己内心最大的牵挂。

1949年,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国民党败退到了祖国的台湾省。于凤至原本以为这次能和张学良彻底团聚,却没想到得到的依然是无休止的等待。

1964年,此时已经被关押多年的张学良突然向外界发表了《西安事变忏悔录》一文。

于凤至看到消息后犹如晴天霹雳,张学良曾和她说过,自己死都不会向蒋中正认罪。

她认定这件事是国民党的恶意造谣,为了丈夫的名誉,她四处奔走争取张学良的“清白”。

单从内容上看,文章更像是张学良的自传,但国民党为了自己的目的,在报纸上将其描述成了忏悔录式的“认罪书”。

于凤至在美国的报纸媒体上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隔空对话”,希望利用舆论给国民党当局施压。

张学良

美国媒体和政局也开始对张学良被长期羁押一事,有了不一样的声音。大量的报刊报道了张学良的遭遇,共同为于凤至伸张正义。

国民党政府在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中倍感压力,蒋中正甚至一度萌生让张学良步杨虎城后尘的念头。

就在双方争论不休之际,张学良那里又传来了新的消息。

张学良在多年的“幽禁”生活里,对基督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能是多年的关押让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也可能是背后有其他的隐情。

总之,张学良在“忏悔事件”发生不久之后,宣布自己成为了一名基督教教徒。

根据基督教的教规,婚姻只能是一夫一妻的结合。

张学良在于凤至和赵四小姐之间,选择了已经陪伴自己多年的后者。

张学良

当然,另一种说法也颇具可信度。

蒋中正政府对于张学良妻子于凤至在媒体上的“叫屈喊冤”的行为非常愤怒,但也不希望再生出事端,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两人彻底断绝来往,以绝后患。

在国民党政府的手腕之下,张学良不得不和于凤至提出了离婚申请。

面对曾经二十多年陪伴和照顾的妻子,心中的悲喜只有他自己才能品尝。

而于凤至更明白,国民党这样的举动是断绝了张学良探亲定居美国的可能性。

但寄人篱下,又怎能不低头?

为了张学良的生命安全,于凤至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于凤至的人生的风风雨雨都因张学良而起,经历的坎坷岁月也都是为了张学良的生活。

在于凤至的回忆录中字字泣血地写下了这样的语句

“汉卿是笼中鸟,他们随时会捏死他……但我要向世人说明,我不承认强加给我的,非法的所谓离婚……”

张学良和于凤至

此后的日子里,于凤至像是断了线的风筝一般,连心中最后的牵挂都飞往了天边。

虽然在寥寥无几的书信中,张学良依然称她为“夫人”,但终究无法弥合她心中对丈夫的无限思念。

1990年,于凤至在山海相隔的异国逝世。

在于凤至墓碑上,她坚持将张学良的名字留下,只希望丈夫百年之后能和自己合葬一处。

当初的一别,成为了于凤至永生的遗憾。

直到离世,她都没有机会再见自己的汉卿一眼。

历史滚滚向前,蒋家父子掌控台湾的日子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1988年,被囚禁近50年的张学良终于等到了重见光明的一天。

历经千帆过,此时的他不再是鲜衣怒马的民国公子,不再是大权在握的军阀“少帅”。他只是曾经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只是一位风烛残年的白发老人。

恢复自由之后的张学良受到了公众的关注和热议,是是非非的功过评价铺天盖地向他袭来。

张学良

有人说他是怯懦的将军,一枪不开丢掉了父亲张作霖的多年基业;有人说他是深明大义的义士,冒着死亡的危险在“西安事变”中促成了千秋伟业。

对于外界熙熙攘攘的讨论,张学良照单全收。

但他也向所有人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

1995年,张学良启程前往了于凤至生前居住的美国。

两人上次见面还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这一次,就成了一位白发老头孤独的面对一座冰冷的坟圈。

于凤至在美国的日子里,一直是独身的状态。

除了养育子女外,将所有的积蓄都存了起来等待着张学良的归来。

自知时日无多的之际,她立下遗嘱将巨额财产悉数留给了自己追随一生的丈夫。

此时的张学良已经是耄耋之年,所谓的功名利禄都只是身上的负累,但多年囚禁的生涯也让他明白了“怀璧其罪”的道理。

前半生作为“东北王”,张学良享受了极尽奢华的生活,更积攒了无数名人字画。

即便沦为“软禁”的阶下之囚,这些名贵的物品依然保存完好。

另外,张学良除了有自己和于凤至的天价财产,更拥有无数秘密的信件。这些资料承载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真实地记录了那一段跌宕起伏的中国历史。

所有人都认为张学良会把自己的遗产留给自己的子女,但他却做了让外界匪夷所思的举动。

张学良在遗嘱中将所有财产,尤其是众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全部捐献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张学良

究其原因,其实也很容易被人们理解。

国民党让他失去了几十年的自由,人生所有的美好时光都荒废在了牢笼之中。即便已经获得自由,张学良也很难做到“相逢一笑泯恩仇”。

而此时的新中国已经不再是他脑海中的模样,对于中国政府,更是无比陌生。

至于他的子女,张学良心中一直怀有愧疚之情,更不希望子孙后代因过往的历史受到任何牵连。

耄耋之年的张学良不想再参与到政治的纷争之中,找第三方来保管是他“明哲保身”最好的办法。

卸下所有负担的张学良,在美国夏威夷度过了自己人生余下的时光。

张学良

但当有人问起东北,张学良坦言自己想要魂归故里、落叶归根。

但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愧疚和糟糕的身体状况,最终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历经时代变幻,无论如何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抵不过时间的蹉跎。

2001年,张学良在夏威夷逝世,没有辜负过民族的他却最终辜负了于凤至一生的付出。

于凤至从未要求过张学良任何东西,只希望百年后能合葬一处。

但张学良依然选择了和赵四小姐长眠地下。

在天国之处,于凤至依然如断线风筝般孤苦无依。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