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桑蒂斯作品《罗马11点钟》观后座谈会纪要(罗马11时)影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罗马11时是意识流电影吗 德•桑蒂斯作品《罗马11点钟》观后座谈会纪要(罗马11时)影评

德•桑蒂斯作品《罗马11点钟》观后座谈会纪要(罗马11时)影评

2024-06-26 09: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德•桑蒂斯作品《罗马11点钟》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6年5月13日(星期五)下午15:00—15:15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恒庐艺术影吧朱塞佩•德•桑蒂斯作品《罗马11点钟》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汪琲林、王犀灵、方飞凯、倪云霞、方敏、孙继军、陆忠佩、孙凤凤、范大茵(观影者:彭明明、张五妹、朱松法、张晓云、周洪泽、章毓苏等)主持人:范达明记 录:孙凤凤

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与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性,是新现实主义影片最基本的特色范达明:本月在“西欧电影月”名下安排了两部意大利影片。今天这部《罗马11点钟》属于“二战”以后崛起于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与奠基作品,写的是首都罗马的现实生活,取材于1951年发生于罗马的真实事件,依据新闻报道改编拍摄。它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与对于社会黑暗面的批判性,这也是新现实主义影片最基本的特色。类似的城市题材,同样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作品的《偷自行车的人》,我们4年前在“德•西卡电影月”里就放映过了。本月另外一部意大利影片是奥尔米的《木屐树》,写意大利北部农村生活,时间上推了半个世纪,如果也称为新现实主义,应属另类,尽管它同样采取了非常纪实的手法,就艺术表现风格上说,还是有较大的不同。

影片的主要艺术特色是生活气息浓厚。影片也不是悲观无望,还是有希望有盼头汪琲林:影片头尾呼应,其主要艺术特色,是生活气息浓厚。影片也不是悲观无望,还是有希望有盼头。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艺术作品总是要给人以希望。

影片改编于新闻报道,片子本身又包含着新闻报道,可说是“报道中的报道”范达明:本片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有其很大的代表性与典型性——直接反映当前发生的事,采用类似于新闻事件那样的一种电影叙事方式。有意思的是,影片改编于新闻报道,片子本身又包含着新闻报道,可说是“报道中的报道”。50年代初,还没有电视,报道主要通过报纸与广播的记者采访,当然也有拍摄新闻照片以及新闻电影的。而有关媒体记者采访的部分,还占了全片很大的篇幅——编导的这一处理显得非常高明,譬如通过报纸或电台记者在现场以及主要在医院采访一个个不同的伤难者,就非常有助于深入发掘影片群像性人物有差异的个性性格,从而从一个其实是在狭小空间、瞬间发生的事件里,生动地并最大程度地折射出罗马与意大利社会生活的众生相。其中,在电台记者采访一名爱唱歌的受伤女孩克拉拉的段落里,克拉拉还被邀请当场唱了一支歌,让影片富有生气,显得生动活泼——此歌因被采访录音,后在电台播送该事件的新闻里,又被广播传唱了一遍,地点转换到了街头,而且正是或主要是被克拉拉及其一家人听到的。反观在事发前,在大家排队等候得不耐烦之时,也是她,领头让大家一同唱起了歌——女孩克拉拉的形象,可以说巧妙地体现出了意大利人表现在艺术与音乐方面所独有的民族个性特色,她也成为片中最为乐观开朗的一个女性角色,成为影片可贵的一个亮色。影片的报道性,还包括了报纸的报道——譬如,该事件中一名女孩因伤势过重而在医院中死亡的新消息,就是在接近片尾时通过画外音——报贩沿街零售当天晚报的叫卖声来体现的。其实,我们在影片开始不久,从烘托环境气氛的段落里,能注意到在事发地附近,就相关地合理地设置了一个街头书报亭——第一个等候的女孩基安娜,通过去街头对面买炒栗子充饥,走过那个书报亭,此时恰有流动批发商给那报亭送报纸;多个出场人物还手持有报纸,譬如第二个出场女子——个子较高的洛列塔,口里嚼着东西,大大咧咧走来,手里就拿着报纸;克拉拉在排队前专门去买了份什么报,里面载有歌单。退休将军送女儿来招考,自己则坐街头对面的石条凳上戴了眼镜打开手中的报纸。

影片注重写人与人的关系,也突出写男女爱情,编导是强调写人性、抒发人情味的王犀灵:这部影片年轻时看过,觉得片子清晰亮堂;今天看觉得暗沉沉的。可能片子旧了。但出演的女人们都很好看。影片中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发生这样的事件,是一件无奈的事。为谋取一个工作机会,通夜去排队,可见社会失业妇女之多,而她们的丈夫,也都没有什么好工作。影片注重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突出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爱情,显示出编导的一种选择:它是强调写人性的,注重抒发人情味的。

影片在表现苦难与不幸中,也突出反映了底层社会普通市民之间的美好感情范达明:碟片是多年前的,倒是国内“大圣文化”正版,还有长影译制配音。但恰是这样的碟,画面质量都不过关,我也一直没有机会弄到它的高清数码修复版本。此片由长影译制,国内首轮公映在1956年,那时我才读二三年级,年小身边没钱就没看成;我是若干年后上海衡山影院一个阶段有复映片上午场安排时去看的。我看时的感觉和王大姐一样——觉得意大利的这些女人,真是漂亮啊。影片在表现苦难与不幸中,也突出反映了底层社会普通市民之间的美好感情,譬如艾德林娜,一名此前的在职女性,在与上司的交往中受骗上当,还让自己怀了孕。父亲在医院看望女儿时得悉这等情况,显得爱恨交加又无奈,但在他们驾马车回到自家的宅院时,周围的邻居们为他女儿的安然归家纷纷围拢来问候道喜,显得气氛融洽,父女之间的冲突、争执与怨气,顿时被这样的感人气氛排除与消解了。

影片逐一刻画了出场人物的命运;富家女爱上穷画家的桥段也是影片的一个亮色方飞凯:面对唯有的一个工作岗位,影片逐一刻画了每个出场人物的命运。譬如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儿,爱上了一个画家,画家很穷,要与他分手,她最终仍然离开了自己的家人,进入了画家的家里。范达明:这个富家女爱上穷画家的桥段是个喜剧结局,也是影片的一个亮色。它让我联想起50年代的一部希腊影片《伪金币》,该片最后一个小故事就是写类似人物的故事,不过其结果正相反——不是富家女返回穷画家那里,而是她从穷画家那里彻底离开,酿成最终的悲剧性结局,影射以“伪金币”为缘分带来的爱情,其结果也必然是虚假与无望的。

影片反映了罗马当时的现实;影片也让我们思索,造成这样事故的责任者究竟是谁?倪云霞:意大利战后经济萧条,法西斯的独裁者给国家带来灾难。一瓶啤酒价格是300里拉,反映了罗马当时的现实。开始时大家对那个不排队窜前面先去应聘的女人都很愤怒,后来还是同情了她。方敏:影片采用纪实的形式,却拍摄得很吸引眼球。影片后来提出了一个疑问,难道责任要由失业的穷人来承担吗?最后还让人们意识到,自己不要对于别人苛刻,因为她们都有着共同的命运。孙继军:影片给人还是有希望的。孙凤凤:影片也让我们思索,造成这样事故的责任者究竟是谁?“二战”值得人们去反复思考;而“二战”的罪犯更应该得到惩罚。人们不应该忘记历史。

精湛的艺术构思与匠心的表达方式:在事件主旨的题材中强化对群像人物的表现力范达明:过去,譬如1950年代引进本片时,认为《罗马11点钟》的成就,主要在思想意义上,对于战后意大利社会现实生活有较深度的反映,包括对其阴暗面的批判与揭露;其实本片在世界电影史上的意义更在其艺术成就上,它虽属纪实风格,却绝不是对生活本身的照抄照搬,而是融入了编导精湛的艺术构思与匠心的表达方式的:在以突发事件为主旨的题材中强化了对群像人物有效的表现力。在全片不到90分钟的片长里,仅在起始的14分钟左右(约全片1/6的长度)里,大约就有24个(批)人物的陆续出场,而且每一个(批)人物的出场方式都不雷同,显出了诸多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独特的个性性格。这里不妨做一个回忆式的罗列:第一个出场人物基安娜,是在拉格路37号门口第一个等候的女孩,因早已到此,甚至已靠墙基凸出部分坐着打瞌睡了,所以是静态的,如果不是压路机隆隆开过,她还不会醒来。她走到一边卖热炒栗子的那里用10里拉买了5+1个栗子,而她的行走,也有效地交代了周围的环境,如一旁就有一个街头书报亭,有报刊批发商在给报亭进货。第二个出场者洛列塔,是手拿着报纸,口里嚼着东西,大大咧咧走来。第三个是艾德林娜,穿风衣的,是遭上司欺骗怀孕后辞职而失业的,显得心事重重;她在买咖啡时被两个也是应考女子之一的老同事认出,并叫了她的名字——这是第四、五个出场者。第六个人物出场是问了一句话:招考的地方就是这儿吗?——她与前两个一样没有姓名,但她的问话,交代了这些姑娘到此汇集排队的原由。第七出场者是个40多岁中年女人,显得老成世故,她后来在应考时打字速度如机枪扫射,被称为“老机枪手”。第八出场者显得内向与本分,是跟送她前来的父亲(退休将军)隔着街远远招手示意的方式亮相;接着第九出场者,反打了她的父亲:他用眼光关注了女儿之后就坐到沿街石凳上打开手中报纸看起来。此间出现了附近的环境:公交站——两姐妹之妹妹柯乃利亚作为第10个人物,以下巴士汽车的方式出场。她撩开雨衣露出了腿上破了的长筒丝袜,不仅引起过路学生的好奇,还让在此等候公交车的水兵对她一见钟情,水兵成为第11出场者。接着是第12个人物克拉拉:居然是以一家5口人的批队方式出现,为首的父亲(要算为第13个出场人物)是政府公务员,丧妻不久,他送大女儿来应考,还带上另外三个女儿。显然,父亲不堪一家人生活重负,才不得已送他心爱的大女儿克拉拉来谋职的;而克拉拉顺便在书报亭买了份有歌片的报纸,为她后来的两次唱歌埋下伏笔。第14个出场者是女用人安吉林娜,她在马路对面的东家楼上擦洗窗户,以居高临下的俯视视角关注现场事态,权衡自己未来前途的选择:影片借此也为观众获得了一个对事发地的全景观照视角。第15个是压路机司机罗慕洛,以仰面对楼上女用人打招呼的方式出场,也预示了他俩特殊的情感关系。第16个出场者是排第一的女孩基安娜的母亲,胆小的基安娜在母亲陪同下才重新回到队伍最前列。第17个人物是37号铁栅栏门内出现的女清扫者,她成为现场口角冲突的起先对象。第18、19个出场者是小包车里的妓女卡特林娜以及包养她的阔佬情人。后者开车送来了前者。卡特林娜的形象也属黑暗中的亮色,她的找工作代表着妓女从良的心愿。第20、21个人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他俩甚至是以暂别前接吻的方式出场,他们就是穷画家卡罗与富家女西梦娜。第22个人物蛮像个时装模特,穿着时髦大衣走来:她是和水兵一见钟情的柯乃利亚的姐姐,两姐妹在现场交换鞋子,可见家里穿得出去的女鞋仅一双而已。主要群体人物最后出场的(第23、24人)恰恰被安排为影片主角的一对夫妻:即那个占先入考场的露仙娜和她的丈夫南多,他们是以骑自行车带人的方式出场的。在全片14分35秒时,是影片第25人的出场,即会计师法拉里。绝妙的是,他首先是以黑色的背影形象出场的——无疑,作为招聘方代表人物,他与之前的求职女人们的处境、地位都不同,编导的如此处理,真是匠心独用,令人叹服。以下,随着情节的展开与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影片继续有更多的人物出场。而在这里,也仅是简要记述了人物在剧中的出场情况与方式。由此也可以想见,整个影片中,将还有多少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与研究的精湛之处啊。

2016年5月16日起整理 5月22-23日修订 26-27日补充

整理者注:本纪要为杭州恒庐艺术影吧开创以来座谈成文的第120篇纪要。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