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抑郁、在线社恐、diss成瘾…网络负能量何以蔓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网络新词抑郁 键盘抑郁、在线社恐、diss成瘾…网络负能量何以蔓延?

键盘抑郁、在线社恐、diss成瘾…网络负能量何以蔓延?

2024-07-17 23: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半月谈记者

魏婧宇刘芳洲汪奥娜朱丽莉朱涵林光耀

忧伤时宣泄,愤怒时发泄,现实中难以表达的种种情绪,在网络空间肆意释放。键盘抑郁、在线社恐、diss(指抨击和咒骂)成瘾,一些网络情绪综合征在青年群体中蔓延。“我抑郁却不是真的抑郁”“我上网却不想进行社交”“我骂人是为了不被人骂”……一些网络青年坐上情绪的过山车,在网上狂欢,也在网上失落。

1

网络青年心理速写

——“为赋新词强说愁”:消费抑郁的键盘抑郁者。

“不喜欢我没关系,我也不喜欢我自己。”刚步入职场的95后小欣,在生活中是个活力四射的小姑娘,但在网络平台上常发一些丧丧的评论。“网上是自由的,可以把心里各个角落的情绪都抖落出来。”小欣说,“进入大人社会,需要装正经,但在网络上我可以想哭就哭。”越来越多人在网络上发泄现实中的“丧”,抑郁情绪弥漫社交平台。在一些网络论坛中,有人戏谑调侃,“抑郁”似乎是进入某些网络空间的门槛。一些阅历不深的年轻人,很容易自我感动,他们并非真的抑郁,只是被自己营造出的“丧惨弱”形象感动得一塌糊涂,也对网上的其他“同类”心有戚戚焉。键盘抑郁者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消费抑郁也为他们带来更多的赞。

——“拒绝被贴标签”:在线社恐者的心声。28岁的小周已经不记得自己上次翻看朋友圈是什么时候了。“感觉大家都在朋友圈里经营自己的虚假形象,发动态都是服务于这一目的。”在小周看来,朋友圈越来越变成塑造社交形象的地方,甚至有专门的培训班,指导你如何塑造某种特定优质形象。小周自认为是个讨厌被贴标签的人,但发朋友圈不可避免会被贴上标签,致使不知怎么做自己。“随便发个心情还要顾虑很多。好不容易发了,还会关注谁给我点赞、谁又没点。后来干脆就不发了,微信最终变成了通讯录。”小周说,“我更喜欢与真实的人相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社交平台上的点赞、转发,日渐变成一种低效甚至无效交流,很多人也许还没看清是什么内容就匆匆点赞、转发,只为显得“我在关注你”,仿佛点赞的才是“真朋友”。这种社交环境令人压抑,有人开始恐惧、逃离这些线上社交。“没有点赞之交的所谓朋友,网上交流效率很明显提高了。”小周说。

——“捍卫我的声音”:diss成瘾者的呐喊。本身是令人放松的游戏平台,却越来越充斥戾气。90后瑶瑶是某款网游爱好者,虽已是资深玩家,但她始终难以适应游戏里无处不在的“喷子”。“游戏需要组队才能玩,合作好了才能赢,但非常容易引发口水战。”瑶瑶说,大多数“喷子”以自我为中心,队友没及时施救就骂队友,输了也骂队友,更有甚者,加别人好友只为了辱骂。00后追星族小林在为喜欢的明星打榜、控评时,学会了“优雅”骂人。“对黑粉就要痛批痛骂,但不能有脏字,否则会被屏蔽、封号。”小林说起网上骂人心得,头头是道。瑶瑶、小林发现网友普遍“越来越暴躁”,常一言不合就互相diss。小林说这是一种“被逼反抗”,不骂人就要被骂。瑶瑶认为,网上diss成瘾的人享受着一种语言上的操纵感,网络社会中的很多“小环境”,有利于这种“居高临下”的操纵感的滋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林品认为,互联网中广泛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二极管思维”,diss成瘾是对异见的排斥,体现出网友的不理性和不自信。

2

难以掌控的生活,放大加强的网络

网络情绪综合征常常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投射,只不过在网络空间得以表现,或是被加强和放大。“由于互联网具有隐身功能,在网上表达的时候需要顾忌的东西少了,一些负面情绪就可能被放大了。”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刘声涛说。一些年轻人在网络上有各种极端的情绪表现,一般是因为现实中的情感堆积和表达途径缺乏,而网络为这一缺憾提供了补偿空间。有人在现实生活中深感压抑,将发言基本不必承担后果的网络空间作为发泄情绪的出口;有人难以掌控现实生活,想在网络社会寻找操纵感;有人只是觉得生活太过无聊,享受在网络中制造矛盾与对立的快感。网络空间“圈层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个人倾向于寻求认同、抱团取暖,而一些极端化的情绪表达,往往比理性平和的言论更容易“吸睛”。林品说,网友在部落化、圈层化的网络社会中,通过“趣缘”结合在一起,建立联系纽带,成为一个个小社会。“这样的情感共同体需要维系,因而对划分敌我、一致对外这种最简单的增强群体认同的方式,容易产生路径依赖。”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敬宏说,“网上‘脏话互怼’的互动状态具有较强的攻守属性,产生了各种群体极化的现象,而看的脏话越多,越倾向于说脏话。”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交流匿名化、监管手段有限等原因,也对极端情绪在网络蔓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徐敬宏表示,互联网为每个人创造了一个虚拟的社交身份,使网友享有更加充分的言论自由权,能够通过网络评论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但网络空间的匿名化也使网友得以逃脱现实中的身份规约,更加乐于展现情绪化的自己。“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网络空间理性沟通的可能,使不少年轻人习惯于传达情绪,而非沟通观点。”当一些人在网络上的情绪宣泄越过边界、对他人造成伤害时,并没有有效手段对其进行约束和监管。瑶瑶说,游戏客服要处理很多“骂来骂去”的举报,但顶多就是扣玩家的信誉分,始终没法改变“喷子”遍地的局面。

3

情绪如潮水,从网络灌进现实

网络空间的情绪、语言和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向现实倒灌——许多年轻人的情感表达、语言交流、行为习惯都打上了网络印记,强化了“非理性”“脆弱”“盲从”等特征。——网络极端情绪影响现实中的情感表达。一些心理咨询专家担心,键盘抑郁者轻言悲伤、喜谈抑郁,可能使真正患有抑郁症的人群被忽视。在键盘抑郁的环境下,作为一种心理疾病的抑郁症,在网络空间经历了从“浪漫化”到“污名化”的过程,一开始是“世界上最温柔的疾病”,后来变成所谓“网抑云”用户矫情表达的标签。抑郁症人群通常不愿与人分享自己的感受,由于悲喜很难共通而更倾向于自我封闭。在“键盘抑郁”的趋势下,他们更难被人察觉和体谅。——网络脏话污染日常交流,加重社会戾气。徐敬宏说,需警惕网络上的脏话“洗白”后进入日常表达,有些带有低俗趣味的词汇经由惯用洗白,现在几乎成了中性词。“如果这种现象长久且普遍存在,我们甚至可能逐渐接纳一些网络脏话进入日常表达之中。”——网络不良行为一旦固化成习,极易影响个人健康成长。随着时间推移,一些网友会对某些网络现象“脱敏”:曾经憎恶网络上的互相攻击,现在熟视无睹,可能还会跟着骂几句;以前会考虑网上发布一些内容的后果,现在不加思考脱口而出……个人在网络上的不良行为长期不受约束,会使其降低对这些行为的耻感,逐渐认为这些行为是合理的,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照做不误。暴力、虚伪、充满负能量的网络环境,更会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的行为习得主要源于对周围的模仿,而网络是青少年接触外界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上的各类极端情绪,很容易模糊青少年的是非判断,使其道德素质下降、道德观念淡化,埋下叛逆甚至犯罪的种子。​​​​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