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支付规模持续扩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网上支付范围 我国数字支付规模持续扩大

我国数字支付规模持续扩大

2023-12-06 17: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9月30日,人民银行发布《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账户和银行卡使用情况、电子支付使用情况、个人金融资产情况、个人信贷使用情况和普惠小微贷款使用情况、绿色贷款使用情况、小微企业互联网流动资金贷款使用情况、创业担保贷款和助学贷款使用情况、脱贫人口贷款使用情况、保险使用情况、资本市场使用情况等12个使用情况维度及可得性维度、质量维度等多维度反映普惠金融发展情况。综合指标数据和相关情况来看,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规模和发展效益同步提升,普惠群体金融服务获得感持续增强,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普惠金融指标增长明显

  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征信系统

  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普惠金融在延续较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报告指出了9大特点,具体来看,一是普惠金融发展有效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方式不断创新,普惠小微贷款持续实现量增、面扩、价降,首贷、续贷和信用贷款推进力度持续加大。

  二是在我国取得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积极进展,相关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更加完善,各具特色的创新做法日益涌现,脱贫人口贷款余额和贷款覆盖面同比增加,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三是银行账户服务体系更加优化,简易开户举措有效提升小微市场主体、流动就业群体的账户可得性,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开户时间进一步缩短、开户流程更加优化,新开立单位银行账户较快增长。

  四是疫情应对和技术进步持续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纵深发展,数字化成为金融机构重要转型发展方向,数字技术运用促进金融服务范围持续下沉拓展,数字支付规模持续扩大,小微企业互联网流动资金贷款等快速增长,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稳妥拓展,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不断丰富。

  五是在金融服务渠道保持广泛稳定覆盖的基础上,传统银行网点更趋智慧、智能,各渠道无障碍、适老化改造深入推进,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远程服务、上门服务等得到更多有益探索实践。

  六是保险普惠性有一定程度的增强,农业保险保费较快增长,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费平稳增长,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七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包容性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能力增强,农产品期货期权数量稳步增长,公募基金账户覆盖面持续扩大。

  八是征信、担保等支撑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持续取得新的突破,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收录人数最多的征信系统,政府性融资担保效能得到进一步激发,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有效促进动产融资业务增量扩面。

  九是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持续推进,金融机构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金融消费者投诉【进入黑猫投诉】渠道保持畅通稳定,线上金融纠纷调解快速发展,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取得积极进展。

  2022年6月,世界银行发布了最新全球普惠金融调查(Global Findex)数据,中国多项普惠金融指标增长明显。数据显示,全球借贷参与率增加,中国增长迅速。全球借贷参与率为53%,较2017年增加5个百分点。中国借贷参与率为56%,较2017年增加11个百分点,超过中高收入经济体均值(55%)。中国受访者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参与率从2017年的22%增加到2021年的39%,首次超过向亲戚朋友借贷的比例,这反映出中国近年来在提升正规信贷可得性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与此同时,在全球超半数受访者存在财务担忧的情况下,中国担忧养老的受访者比例低于高收入经济体。全球受访者中担忧不能支付严重疾病或事故产生的医疗费用、没有足够钱养老、不能负担每月开支、不能支付教育费用、疫情带来经济困难的比例分别为74%、69%、64%、49%、82%,中国受访者担忧比例均低于全球,分别为68%、52%、48%、35%、70%。

  数字人民币试点稳妥推进

  移动支付成驱动发展重要因素

  数字支付的发展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获取渠道,保障了居民在疫情期间较为稳定地获取和支付资金。同时,使用数字支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居民使用储蓄、信贷、保险等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助于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报告显示,超过85%的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20-39岁的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的比例相对较高,老年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的比例相对较低,低于平均水平20多个百分点;从不同收入的受访者看,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上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的比例相对较高,且5000元及以上不同收入段的受访者使用比例差距不大,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受访者使用数字支付的比例相对较低;从城乡受访者看,农村受访者使用率比城镇受访者低1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2021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4395.06亿笔,金额4415.5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90%和10.03%。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1022.78亿笔,金额2353.9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32%和8.25%;移动支付业务1512.28亿笔,金额526.9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3%和21.94%。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10283.22亿笔,金额355.4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0%和20.67%。202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农村地区网上支付业务111.3亿笔,同比下降6.31%;移动支付业务173.7亿笔,同比增长22.2%。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农村地区网络支付业务5765.6亿笔,同比增长23.45%,其中业务笔数的绝大部分是通过移动电话完成。各地积极推动移动支付便民工程纵深发展,深入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等问题。

  数字人民币具有与银行账户松耦合、支付即结算、低成本、可编程等特性,能为更广泛群体和更丰富场景提供法定货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也有助于提高资金周转效率,进一步降低支付成本。截至2021年末,数字人民币在“10+1”试点地区有序开展试点应用,累计举办18次面向公众的试点活动,向市民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2.9亿元。

  贷款利率稳中有降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继续较快增长

  小微贷款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指标。2021年,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和普惠小微授信户数实现“双升”。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23万亿元,同比增长27.3%,增速比上年末低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4.13万亿元,同比多增6083亿元;普惠小微授信户数4456万户,同比增长38%;2021年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3%,比上年下降0.22个百分点,降幅大于企业贷款利率整体降幅。

  为小微企业融资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2021年7月人民银行前瞻性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12月再次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有效增加金融机构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与此同时,新增支小再贷款额度,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帮扶力度。2021年9月,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以优惠利率发放给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支持其增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引导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并采取“先贷后借”模式发放,以确保再贷款政策精准直达。充分发挥LPR改革效能,2021年12月一年期LPR下行5个基点,引导企业贷款利率下行。2021年12月,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引导降低“三农”、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优化存款利率监管,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上浮改为加点确定,切实维护存款市场的竞争秩序,稳定银行负债成本。此外,通过继续执行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增强对普惠小微的精准支持力度。截至2021年末,通过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撬动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对16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通过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撬动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10.3万亿元。文/李悦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