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人远视验光中雾视的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观验光过程中雾视的注意事项 浅谈成人远视验光中雾视的应用

浅谈成人远视验光中雾视的应用

2024-07-09 21: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检影(电脑)+插片

检影验光一般是检影后按照检影结果加(减)距离再加加减减调整到最清晰,试镜后,就可以开处方了。由于患者自身处在调节状态,检影结果一般近视眼偏深,远视眼偏浅。(例2), 王×,43岁,主诉看电脑累,不能持久,几个人检影有时/ -0.75,有时-0.25+0.75*90,检影后插片微调时加-0.25时感觉更清楚。按这些度数试镜看远没问题,但看电脑时间长了仍感到疲劳。

传统的验光方法对近视和老年人可能误差不大,但对中青年远视远散就常会被一些假象所蒙蔽。成人在常态下,不仅远视眼在视远视近都需付出一定程度的调节,近视眼也会由于长时间看近产生调节痉挛;屈光不正患者在看近时,由于调节与集合的不相匹配,也会产生调节张力。客观式验光时由于验光师检影的误差,电脑验光仪的误差,检查者的经验技术,主观偏见,患者合作的好坏程度,加之患者自身处在调节状态,一般近视眼的测量结果偏深,远视眼的测定结果偏浅。这就需要在后面的主觉验光中,通过一系列手段来进一步调整测试结果,其中需要用雾视缓解睫状肌的调节张力。

二.雾视方法与应用

(一)雾视的原理

利用镜片的聚散作用,将平行光线入射被测眼后的焦点转移到视网膜的近前方,从而缓解被测眼调节张力的方法称为雾视法。

雾视技术是现代综合验光技术中,验证屈光矫正度数中的最基础的环节。在不进行睫状肌麻痹散的常态验光时,依照“减负加正”的原则,调整被测眼前的镜片,使被测眼暂时变成了人为近视眼,处于足够的近视状态,并注视远目标,这时被测眼越调节看远越不清楚,所以被迫逐步放松原有的调节。在主觉验光的整个过程中保持低度雾视,这样就能减少调节张力对验光的干扰,以避

免误判。

(二)雾视的应用

远视眼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处在调节状态。由于调节因素的存在,验光结果往往偏负,甚至被判为近视近散。为了防止误判,需要在验光过程中尽量排除调节的干扰。理想的屈光检查状态是需要调节静止,医学常用的散瞳验光是用药物将睫状肌完全麻痹,使调节力暂时消失,以便在静止状态下检查出真实的屈光不正。

但散瞳后短时间内因瞳孔扩大,有畏光、视物不清等现象,尤其视近物更困难,进而影响工作和学习,还可诱发青光眼发作;而且必须待瞳孔复原后,根据初验结果,试镜并酌情给予加减,才能配镜,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现在日趋紧张的工作节奏中人们往往感觉不便。常态验光时,通过雾视能有效地放松睫状肌的调节,是排除调节干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远视眼患者,雾视应是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

(例3),一青年,主诉视力下降,查裸视双眼0.8,检影-0.50;因初次配镜建议散瞳,但本人急于离京,时间上来不及,所以我只能采取雾视的方法。以+2.50D雾视20分钟后再查视力,双眼1.2。显然,此例不是真性近视。但如果不进行雾视,检影后马上插片;给-0.50会觉得更清楚,就会给出错误的结论。这样配出的眼镜很可能是短时清楚,时间长了会进一步诱发假性近视。

再如(例1)的男青年,经散瞳为+0.50DS+0.75DC×180,几天后恢复调节再来复验时已不接受任何正度数。考虑到他是由于长时间近距离工作造成调节紧张不能放松所至, 递减球镜甚至柱镜并不能解决他的视疲劳的问题。 所以, 我采取先用+3.00雾视,使他放松调节, 半小时后再验接受了原度数并感觉清晰,舒适。取镜时也是同样,先用正镜度放松,再戴新镜,感觉良好。

一般青年人调节力强,不少验光师会在验光过程中注意使其放松调节,其实,不少中年,甚至已经出现花眼症状的人,调节张力仍会给验光师造成错觉。

(例4)冯女士,44岁,主诉近期工作忙,视力下降。查裸视双眼0.8-,检影-0.50,经了解她近期主要是连续地在电脑前工作,我在试镜架上继续加大正片进行雾视,最后为+0.50…1.2,裸视恢复到1.2。

远视眼看外界任何物体都要使用调节,故调节与远视眼密切联系在一起,远视眼在长时间近距离工作状态下过度疲劳引起松睫状肌痉挛,表现为假性近视;雾视对于这类人群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雾视可以放松睫状肌的痉挛,将视力恢复到正常范围。

(三)验光过程中的雾视方法

在整个主觉验光的过程中尽量保持低度雾视,才能避免过矫。在综合验光仪的操作程序中,已将雾视作为程序的一个步骤。在没有综合验光仪的条件下,使用检影和普通插片的过程中如何注意不过矫呢

我在传统的插片验光方法的基础上,根据目前逐渐兴起的综合验光仪的操作程序,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插片方法,它弥补了单纯检影的不足(尤其是初学者),可以在整个插片过程中保持雾视,减少失误。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检影后用以下的方法进行插片:

1. 将正散处方转换为负散,直接查视力(不加距离)。如高于0.3则继续加大正度数。

2. 双眼雾视:被测者双眼注视0.3视标, 递加+0.25 D正球镜,直至感到视标模糊。

3. 嘱被测双眼注视并努力分辨视标3~5分钟。

4. 若在雾视过程中被测眼能清晰分辨出0.3视标,则可对双眼同时酌情+0.25~+0.50D,始终维持视标处于模糊状态。

5. 雾视后开始主觉验光(插片),将正球片留在试镜架上,在正片的前面用负球负散逐渐递增,(初学者不要急于一次加上距离光度,而应以-0.25的梯度逐步增加负球镜)调整时只是负片的拿下与插上。这样,在每一次的换片过程中,不会因为出现短暂的裸视而诱发调节,眼前的正片始终保持着雾视,使调节尽量放松,真实的远视远散也就显露出来了。待确定散光、红绿试片、双眼平衡都完成后,所有镜片的代数和即为远视度数。

(四)病例说明

(例 5) 宋女士,53岁。裸视R0.6+,L0.8;按传统方法从低度试起,R:+1.00—1.0+,L:+1.00—1.2;检影、雾视后由高到低的验下来,结果为R:+1.75—1.2,L:+1.50+0.50*40—1.5 二者相差0.75D。

再如(例2)的 王×,43岁,主诉看电脑累,不能持久,几个人检影有时/ -0.75,有时-0.25+0.75*90。检影后没有雾视直接插的结果是R:平光,L:-0.25+0.75*90,这个处方看远没问题,但看电脑时间长了仍感到疲劳,这是由于检影值因调节没有放松而偏负,而插片过程中在每次换片的时候调节就会恢复,再次插上正片时调节不能及时放松便会导致判断错误。按雾视方法递减下来,R:+1.25,L:+1.00+0.75*90已达1.5,考虑到舒适,最后处方R=+1.00,L=+0.75+0.75*90;看远看近均舒适。两种方法相差1.00D。

(例6): 纪× 男 26岁 主诉视力下降,夜间开车模糊。裸视R0.8+,L0.6,自觉加负片清晰。检影R -0.50,L /-1.00*90。检影值(不加距离)R+0.50,L/+1.00*180,打开看0.6~0.8,逐渐加正片,至R+1.75,L+2.00-1.00*90,双眼0.3;处方R+0.50, L/+1.00*180

此例说明如果忽略了雾视,则顾客调节痉挛得不到应有的放松,年轻人还可能验成小近视。这就犯了方向性错误。

再如:中老年配花镜,常有验光师查视力, 一查1.5,1.2,就直接加花镜,但这样会忽略隐性远视。

(例7) 男,53岁;双眼裸视1.5。一验光师查远视力良好后直接了下加1.50度;但检影后用雾视的方法插下来看远R+0.50=1.5,L:0.00,下加+2.00;最后处方R+2.50,L+2.00自觉较前付清晰舒适。

(例8)某验光师为一女士55岁验光,验得的视近处方R+2.75+0.75×180,L+3.00+0.50×180;试镜时坐在窗前,那天阳光明媚,未觉得不清楚;而取镜回家后就看不清了。后来,我检影后用雾视方法验得视远R+1.75+0.50×180,L+2.25+0.50×180;几乎接近前面的近用处方,近用下加+2.00。试戴半小时,无疲劳感觉。此例说明由低到高的插片不能使调节释放,强光下试镜瞳孔缩小又调动调节增加,看近时只需增加较少的镜度就有了清晰的感受,度数不够就没有被感觉出来;而时间一长,光线一暗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在验配渐进多焦点时,如果忽略了雾视,调节没有得到放松,得到的远用度数偏负,势必会增加下加光的度数,而下加光增加会使过渡带相对窄些,舒适程度有所下降。

(例9) 张×,男52岁,原镜损坏,持一年前的配镜单希望重做一副。原镜为依视路1.5舒适渐进,上平光,下加+2.00。在交谈中得知原来戴镜其感觉在看小字时需要向上推镜才更加清晰,故建议其重新验光。查裸视,双眼1.0;经检影及雾视后,看远R+0.75达到1.5,L+0.50+0.50*90达到1.5,视近下加+1.75,依然做依视路1.5舒适型渐进,取镜后回访,顾客感觉新镜较前一副旧镜清晰及舒适度都有所提高。

结论

远视眼在日常生活中长期处在调节状态。在常态验光中,通过雾视能有效地放松睫状肌的调节,是排除调节干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整个验光过程中,尤其对于远视眼患者,雾视应是一个基础的程序。在没有采用综合验光设备的情况下,雾视并非难以实现。在验光过程中使用普通镜片箱中的正镜片为底同样能够保持低度雾视。忽略了这一点,在换片的过程中会诱发调节的产生,从而影响了验光结果的真实性。

注重雾视的应用,在整个验光过程中保持低度雾视——每个验光工作者应该加以重视,以其减少误判,取得正确的验光数据,为消费者提供合理的矫治处方。

微信公众号:眼镜验配师 eye66-yanjing

↓↓↓

¥399元

《眼镜店实战应用教学资料盘》

微信咨询↑查看详情

立即抢购>

¥699元

微信咨询↑查看详情

立即抢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