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这么久还不知道经验学派?最全传播学经典学派梳理来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经验主义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学了这么久还不知道经验学派?最全传播学经典学派梳理来了!

学了这么久还不知道经验学派?最全传播学经典学派梳理来了!

2024-06-22 04: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主我与客我”理论:最早的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换句话说,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由此看来,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也就显而易见了。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同样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

02

库利:查尔斯·H.库利是美国早期五大社会学家中唯一对传播进行过系统研究的学者,他的“镜中我”理论和“初级群体”概念不仅对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传播学的研究也意义深远。

📌理论主张:

●镜中我理论:受詹姆斯“自我”概念的影响,库利认为的“自我”分为两个部分,“纯我”和“社会的我”。人的社会性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交流由想象促成,人与人彼此都是镜子,映照着对方,这就构成了“社会的我”。

库利在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镜中我”概念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一,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二,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三,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知”或“评价”的情感。在这其中,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够获得。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03

杜威:杜威是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他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反对单向灌输知识,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将导致社会价值体系重构。

📌理论主张:

●杜威的传播观:杜威认为传播是维系社会最主要的形式,甚至可以说传播就是目的,“社会不仅因为传递与传播而存在,更确切地说,他就存在于传播与传递之中。”杜威有着两种不同的传播观,作为一种矛盾体也一直贯穿于杜威传播思想当中,甚至可以说这种冲突一直存在于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当中,这就是“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互动和共享观”。两种传播观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作为一种相互补充的矛盾体对立统一地存在于杜威的传播思想当中。

传播的传递观:杜威认为,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加快了整个世界相互联系的步伐,它使得整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各个部分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同时,杜威还强调了传播技术的发展在美国这一民族国家形成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对技术发展影响民主的进程表达了乐观的态度。

传播的共享观:杜威认为,传播除了具有物质传递的含义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经验共享和形成共识的意义。通过这种意义的共享,可以把在大众社会中原子化的个人重新聚合,形成新的共同体。传播的共享观被杜威认为是比传递观更为重要,杜威的传播共享思想与其民主参与理论具有密切的关系,公众的参与正是在这种意义共享过程中逐步建立,形成共识,影响其代理人,促进民主进程的推进。

04

帕克:帕克(Robert Ezra Park 1864-1944),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创建了芝加哥大学社会系,这是美国第一个社会学系,芝加哥学派则是20世纪美国社会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派。曾被人称为“可能是美国社会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同时也是“第一位大众传播研究者”。因为,他既“深远地影响了实证社会学的方向”,又最先对报纸内容、读者与所有权结构进行了较有成效的实证分析。

📌代表理论:

●(必要的废话)帕克一生著作不多,别人说他是那种宁愿指导别人写10本书,也不愿意抽时间自己写一本书的人。除了博士论文,出版于1922年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是他惟一的著作。他做过一系列的颇有影响力的报道,还出版过对自己学生书籍的介绍。但是,他最具影响力的还是《移民报刊及其控制》,这本书是迄今为止关于早期美国传播学最重要的教科书和读物。 帕克在《移民报刊及其控制》中将报纸作为一种社会和文化机构,提出移民报刊引导移民适应美国的城市生活,是一种社会控制手段,将传播定义为“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是人类连接的同义词,并认为“传播创造维持社会”。不同于结构功能主义偏向将传播看成一个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在帕克的观念里,传播是互动双向的,并促使和维持社会的运行。这种“互动”的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宏观传播学的研究和传播的动态过程研究。

帕克最先将报业当成社会与文化机构来研究,开创了关于四个重要论题的学术研究,即大众传播、种族关系、人类生态学和集体行为。他使芝加哥社会学系享有国际声望,并深刻影响了美国经验社会学研究的方向。

●边缘人:1928年,帕克提出了边缘人的概念。他认为边缘人是生活在两个世界,但是又不属于任何一个世界的人。他还认为边缘人是由齐美尔的“陌生人”异化而来的,是不被现实社会认可,又没有办法回到以前社会的陌生人。他创造性地认为“社会距离”在移民问题研究中的重要影响。

(二)哥伦比亚学派

哥伦比亚学派是在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成为美国的主流传播学派,因以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为中心,而被称为“哥伦比亚学派”,代表人物有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默顿、贝雷尔森、赫佐格。哥伦比亚学派开创了媒介效果研究的传统,提出两级传播理论、使用满足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理论假说,在实证研究方面提出了“调查方法论”,同时也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 代表人物

01

莫顿: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和结构功能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理论主张:

●传播的功能:1948年,默顿与拉扎斯菲尔德在《大众传播、大众品味与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一文中,对大众传播的功能进行了研究。两位学者首先根据当时学界对大众传播的批评进行回应,之后从自己的实证研究出发,认为大众传播在改变人的态度方面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同时提出了媒介的三个功能:地位赋予功能(the status conferral function)、强制执行社会规范(The enforcement of social norms)以及麻醉的负功能(The narcotizing dysfunction)。

首先,地位赋予功能主要是指媒介拥有赋予社会问题、个人、团体以及社会运动以地位的能力。它能够使个人和集体的地位合法化,从而提供其权威性,比如网络社会环境下,媒介对受众赋权促进公众发声,最终形成有代表的意见领袖,通过媒介获得地位和资本。其次,强制执行社会规范主要是指大众媒介可以通过“曝光”某些背离公共道德的行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行动。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被迫接受社会规范的对象不仅限于公众人物,也包括普通民众。大众媒体通过传播让某些问题暴露在公众面前,防止恶劣行为的泛化。最后,麻醉的负功能的“负功能”主要是相对于“功能”提出的一种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的功能。“功能”是指在帕森斯的理论中,每个社会结构都需要有促进社会平衡的作用。但是在社会日常交往环境中,仍有一部分会难以起到平衡的作用,反而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默顿提出“有些行为或结构会降低系统的适应性或调解能力,这些后果往往与功能相反”,被称为“负功能”。经常被提起的“媒介寻租”“假新闻”就是典型的例子。

02

卡茨:卡茨是参与早期哥伦比亚传播研究而至今仍活跃于学术第一线的唯一学者,作为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azarsfeld,1901-1976)的同事。他的学术活动跨越多个社会科学领域,整合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取向,纵贯微观(如个人态度和选择的形成)和宏观(如文化的变迁)的分析层次,他的活动领域包括欧、亚、美三大洲的众多国家。他的学术成就不仅凸显了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特征,而且反映了传播学研究应有的全球视野。基于他的学术成就,卡茨曾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加拿大麦克鲁汉奖、德国博达(Burda)媒介研究奖,根特、蒙特利尔、巴黎、海法等大学的荣誉学位,并被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理论主张:

●传播效果研究:伊莱休·卡茨(E·Katz)在1977年首次对过去42年的传播效果研究进行观照扫描、归纳比较,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和三种理论:

(1)昙花一现期(1935一1955)媒介映像是“媒介万能”,但具体研究很快钻进死胡同,走向没落。

(2)苦闷焦虑期(1956一1960),此时的媒介映像是“效果有限”,人们失望地发现传播媒介极难改变一般人的态度或行为,普遍陷入苦闷焦虑的精神状态,思考媒介是否值得研究和本身要不要另谋职业。

(3)凤凰涅槃期(1960一1977),此时的媒介映像是“效果相当强”,人们看到传播媒介在反越战、妇女解放运动、青年暴动、水门事件等一系列社会动荡中的突出作用,加之麦克鲁汉在其著作中对传播科技作用的鼓吹,学者们重新恢复信心,展开更大范围的研究。

●使用满足理论:卡茨从6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在关注受众对于传媒“使用与满足”的问题,先后发表了《论为“逃避”而使用大众媒介:一个概念的澄清》(1962年)、《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1974年)等论文,并与J·G·布鲁姆勒主编了《大众传播的使用》(1974年)一书。其中E·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

●1974年,卡茨、布拉姆勒、格里维奇的经典论文《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总结了当时使用与满足领域所做的研究,他们认为使用与满足研究指的是:“(1)需求的社会和心理起源;(2)人们的需要;(3)需求产生的期望;(4)期望指向的大众传播媒介或其他来源;(5)这些来源引向对不同形式媒介的接触(或参与其他活动);(6)由接触造成需要的满足;(7)与满足同时产生的其他后果,也许大多是无意获得的结果。”

同时他总结出了使用满足理论的基本模式: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a.接触媒介的可能性;b.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03

贝雷尔森:美国社会学家,是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在进行伊里县研究时的重要合作者。他曾经做过报纸的使用与满足研究,并推动了内容分析法在传播研究中的应用。贝雷尔森早期从事的也是对书籍读者的研究,但其博士学位论文论述了传播对舆论的影响,逐渐成为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鼓吹者。

📌理论主张:

●使用与满足:在1949年对报纸投递工人罢工的研究中,贝雷尔森发现读者对报纸有强烈的依赖性,当他们因报纸投递员罢工而无法获取当天的报纸时,常常有一种无所事事的感觉,被迫寻找其他新闻来源。许多人读报是为了了解天下大事,但也有人认为读报可以用来逃避现实、放松自己、娱乐休闲和增强自己的威望。因此他们阅读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有的在报纸上寻找谈资,有的则希望获得时尚、美食、天气预报等方面的有用信息,作为其日常生活的指导。这一研究与赫尔佐格的美国家庭妇女收听日间广播肥皂剧的研究(1941)一样被看做是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初始研究,它极大地启发了像卡茨这样的后辈学者的研究。有意思的是,为了回应贝雷尔森所提出的传播研究正在枯萎的论断,卡茨建议传播研究不要把眼光放在“传媒对人们做了什么”上,而应当讨论“人们用媒介做了什么”。所以他用贝雷尔森的“What‘ Missing the News­paper’ Means”,一文来说明,我们可以通过将研究的焦点从传播者转移到受众上来,从而化解传播学面临的危机。

●内容分析法:在1952年的《传播研究中的内容分析》一书中,贝雷尔森提出了关于内容分析方法的最权威的定义: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显在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通过这个定义,内容分析成为一种独立的定量研究方法,并体现了与话语分析诸种方法如修辞学、语义学等的不同:前者强调定量和客观,主张分析字面的内容;而后者则强调理解,并不排斥分析符号背后的含义。贝雷尔森还在该书中讨论了抽样、编码和统计等研究方法的最重要的步骤。自这本书问世开始,传播的内容分析方法开始逐渐成熟,并成为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测量手段之一。

04

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

📌理论主张:(你们太熟悉了,就不多说了)

●在研究方法方面,他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提出统计调查、抽样分析、数据整理等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造者”。

●两级传播:1940年,和卡兹在美国伊利县进行了选民投票影响因素的研究,发表的研究成果《人民的选择》提出了“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等概念和观点,结束了“枪弹论”理论统治传播研究的时代,开创了“有限效果论”。

●与默顿提出了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功能说,即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麻醉效果。

(三)耶鲁学派

耶鲁学派是指美国以霍夫兰为首的传播学学派。在霍夫兰的领导下,耶鲁大学心理学系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包括I.贾尼斯、H.凯利、沙赫特、W.麦奎尔等,他们通过“传播与态度变化耶鲁项目”而结成一个紧密的研究团队,在传播与说服的问题上有许多重要的学术发现,传播学耶鲁学派就此得名。该学派主要采用实验心理学方法,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认为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条件的制约。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而从长期效果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 代表人物

01

霍夫兰:霍夫兰(Carl I·Hovland,1912-1961)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中心人物,研究社会交往以及态度和信念改变的先驱,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他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和他的耶鲁团队在实验室设计了大量的心理实验程序对态度转变这一传播学核心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

📌代表理论:

●可信度效果:可信度效果主要研究信源的可信性和说服效果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信源可信度越低,其说服效果越小。可信度包含两个要素:传者的信誉、专业权威性。对传者来说,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进行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在说服过程中重复说服内容,也可以保持信源的高可信度。

●信源:该理论认为,信源的可信度带来的传播效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的信源的说服效果将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度的负面影响,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负面影响趋于减弱或者消失以后,其说服效果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该理论表明:信源的可信度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种技巧都有较强的效果,不同的是对于原本就赞成某观点的人来说,一面提示更有效果;而对于原本反对某观点且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来说,两面提示效果更明显。(对反面提示的抵御后来由麦奎尔发展为“防疫论”。)

02

欧文·贾尼斯:欧文·贾尼斯Irving Lester Janis 1918.05.26-1990.11.15,美国心理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政策制定的心理学分析、危机管理等。贾尼斯曾于1967年获美国科学促进联会颁发的社会心理学奖,1981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并获美国实验心理学协会1991年度杰出科学家奖。

📌理论主张:

●团体迷思:贾尼斯因其提出的团体迷思理论而闻名。团体迷思亦译为群体迷思、团体盲思或团体思考,在1972年的《团体迷思》一书中首次提出团体迷思(Groupthink)一词,贾尼斯定义为“在一个较有团队精神的团体,成员为维护团体的凝聚力,追求团体和谐和共识,忽略了最初的决策目的,因而不能确实地进行周详评估的思考模式”。而他也特别注意到在团体中很少出现这样的现象:每个成员的能力能够呈现为团体整体的能力。

例如:在学校会议上,大部分教职员鲜为发表个人意见,但是一走出办公室纷纷却又有不同的看法,影响学校团体决策的品质与效果。当团体中的成员建立起很强的团队精神,即拥有了高度的凝聚力,他们会很在意不要分裂团体的向心力,因而不愿意去挑战团体的决策。当这种压力导致思想效能破裂、不愿意探究真相,较草率地作出价值判断时,就容易出现团体迷思。

03

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生前是英国著名传播学家,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终身教授,“欧洲传媒研究小组”成员,《欧洲传播学杂志》创始人之一。他的部分著作被翻译成中文,成为中国传播研究的经典文献,包括:《大众传播模式论》、《受众分析》、《大众传播理论》等。其中,《大众传播模式论》是中国新闻传播学论文引用最多的国外学术著作之一。

📌理论主张:

●传播模式研究:丹尼斯·麦奎尔在20世纪80年代,总结了自从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诞生以来所有的传播模式,选取了四十八种最具代表性的模式,逐一介绍其涵义、演变过程和主要优缺点,从模式角度描绘了五十年来传播学发展的轮廓。麦奎尔将这四十八种传播模式分为“基本模式”、“人际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人的短期效应”、“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受众中心模式”等四大类别,其中既有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等通常意义上的传播模式,也有文化指标与涵化过程、议程设置基本模式、沉默的螺旋基本模式等经典传播理论模式。

●受众分析:丹尼斯·麦奎尔认为受众既是社会环境(这种社会环境导致相同的文化兴趣、理解力和信息需求)的产物,也是特定媒介供应模式的产物。通过梳理传播学研究史上的受众研究,他在专著《受众分析》(1997年著)中把受众分为作为大众的受众、作为群体的受众和作为市场的受众三种。

该理论的重点是“作为市场的受众”部分。麦奎尔认为传播媒介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是通过媒介竞争向潜在的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活动,而受众即“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

……还有更多没有出现在参考书上的人物,等待着你们去挖掘。

总结,经验学派的价值观是资本主义是多元社会,多元利益的平衡与协调可以解决社会矛盾。媒体可以遵循一定的传播规律,帮助改进社会问题。

经验学派研究的是“如何传播”,着眼于传播活动自身规律的研究。更多的关注媒介、受众、传播效果。



一个小作业

看到这里的你,不妨试试根据这篇推送的内容整理一个经验学派的思维导图,之后我们会推送其他学派的内容,帮助大家建立一个全貌的认知。做好知识整理方便大家对传播学学科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日后在其他学习中遇到某一学派的学者,也可以尝试加入自己的思维导图中。只要坚持,以后一定会有质变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