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弟海:中国教育发展70年:基于宏观数据的分析(节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经费构成 王弟海:中国教育发展70年:基于宏观数据的分析(节选)

王弟海:中国教育发展70年:基于宏观数据的分析(节选)

2024-07-11 20: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重(以下简称公共财政教育经费 GDP 占比)是另一个常用来衡量教育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的指标。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 GDP 占比一直维持在 1.5%~2.5%,1960 年上升至3.1%。之后受 3 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公共财政教育经费GDP 占比持续下降至 1.3%。1971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周恩来要求在《会议纪要》中写上:“经费不能逐年减少,还要逐年增加”,当年国家计委、财政部追加了教育事业费 3.5 个亿。1972 年起,中央在安排下达国家财政预算时,把教育事业费支出单列一款,专款专用。之后教育经费 GDP 占比开始回升。然而,在改革开放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税收收入的增速却明显落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持续下降(见图 3)。因此,公共财政教育经费 GDP 占比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1997 年之后,我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 GDP 占比重回升势,2018 年达到 3.60%。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和教育总经费GDP占比的变化趋势同公共财政性教育经费 GDP占比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1990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GDP占比为 2.96%, 1995 年下降到 2.29%,此后呈波浪形上升趋势,2012 年超过4%,首次实现了我国《教育法》中规定的到 20 世纪末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比例达到 4% 的目标, 2018 年达到 4.11%。教育总经费 GDP 占比 1990 年为 3.46%,1994 年下降到 2.95%,2002 年超过 4.5%,2018 年达到5.12%。教育总经费 GDP占比之所以出现较大幅度上升,除了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的快速增加外,还因为非公共财政的国家教育经费大幅度增长(见图 4)。2012 年,非财政支出的教育经费从 76.5 亿元大幅增加至 283.3 亿元,之后持续保持较大的规模,占 GDP 的比重也基本维持在 0.5% 左右。不过,2006年之后,非公共财政的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的增速开始低于 GDP 增速,2012—2018 年非财政性支出的国家教育经费 GDP 占比基本稳定在 1.0% 左右。

(二)公共教育经费支出的国际比较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4 年我国财政教育经费 GDP 占比为 4.08%。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 4.9%,OECD 国家和高收入组国家平均都为 5.2%,中高收入组国家和中等收入组国家平均为 4.1%。我国国家财政教育经费GDP占比基本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持平,但低于高收入组国家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欧美主要国家中,我国仅高于日本(3.6%);金砖国家中,印度和俄罗斯低于我国,但巴西和南非高于我国(见图 5)。

从政府教育经费在政府支出的占比来看, 2014 年我国的这一占比为14.9%,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 14.0%, OECD 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平均分别为12.7% 和 13.0%,中高收入组国家和中等收入组国家比较高,分别为 15.2% 和14.8%。欧美发达国家的占比都不是很高,基本在 9%~14%,低于我国和世界平均水平。金砖国家中,印度和俄罗斯都低于我国,但巴西和南非都高于我国。由此可见,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政府公共支出占比低于其所在的中高收入组国家平均水平,相当于中等收入组国家的平均水平,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高收入组国家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

从人均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的绝对水平来看(见图 6), 2014 年我国人均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只有 313 美元,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532 美元,以及中高收入组国家平均水平 346 美元。而同期发达国家都在 1000 美元以上,OECD 国家和高收入组国家平均分别为 2018 美元和 2146 美元,远高于我国。金砖国家中,除印度外,其他三个国家都高于我国。

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1949 —1957 年初步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规模非常小。1949 年全国只有高校 205 所,高校教师 1.61 万人,本专科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分别只有 3.1 万、 11.9 万人,研究生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分别为 242 人、 629 人,高校生师比为 7.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0.26%。1949 年高校实行的仍然是解放前那种各地单独招生的方式, 1950 年在同一地区实行高校联合招生, 1951 年在全国实行统一招生(范光基, 2011)。1952 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求,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新建和整合了一大批工科院校并大幅度增加工科学生招生数量,同时大幅缩减综合大学与文科高校数量。该年我国高校总数调整为 201 所,高校教师增加到 2.7 万人,本专科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分别增加到 7.9 万、 19.1 万人,生师比下降到 7.07。1957年高校数量上升到 229 所,教师增加到 7 万人左右,本专科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分别增加到 10.6 万、 44.1 万人,生师比进一步下降到 6.06。由于高考人数由 1952 年的 7.3 万增加到 1957 年的 25.2 万,大学录取率由 91.0% 下降为41.67%,高中升学率为 56.1%。

第二阶段是 1958 —1960 年“大跃进”时期和 1961 —1965 年的调整时期。1957 年中央开始下放一些农业、医学学院的管理权限,同时提高地方政府对中央部属高校的分级管理权限,调动了地方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加之1958 —1961 年的“大跃进”,出现盲目增建高校和扩大招生规模的现象,并由此引发就业难度加大、教学质量下降等相关问题。之后,中央在经济领域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指导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开始推行(李硕豪、陶威, 2017)。高校数量从 1957 年的 229 所激增到 1960 年的 1289 所,1965 年调整到 434 所;高校教师从 1957 年的 7.0 万激增到 1961 年的 15.81 万,1965 年调整到 13.8 万。与此同时,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和在校学生人数则从10.6 万、 43.96 万增加到 1960 年的 32.0 万、 96.0 万,再调整到 16.4 万、 67.46万, 1965 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分别为 1456 人、 4546 人;生师比则从6.3 上升到 8.1,再下降到 4.9。1965 年高考人数进一步提高到 45 万人,大学录取率下降到 36.3%,高中升学率下降到 45.6%,大学毛入学率为 1.95。

第三阶段是 1966 —1976 年停滞期。1966 年毛主席号召“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教育部也在同年发出推迟高校招生的通知。1968 年毛主席又在“七二一”指示中要求从工农群众中选拔优秀人才到大学学习,同时号召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这些重大政策的影响下, 1965—1970 年我国高校数量一直维持在 434 所, 1977 年减少至 404 所。高校教师变化也不大,基本在 13~16 万。在招生方面, 1966—1976 年高考被废除,1966—1971 年高校停止招生, 1972—1976 年全国恢复高校招生,但实行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招生形式, 1970—1976 年全国共招收工农兵大学生约 82 万。这一时期研究生招生也被停止。由于招生人数的锐减,这段时期的生师比基本在 3.0 以下,高校适龄人口在校率 1970 仅为 0.12%, 1976 年略微上升到 0.57%。

第四个发展阶段是 1977—1998 年的恢复、发展和改革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指导下,我国教育也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发展阶段。1977 年我国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当年报考人数 573 万,高校招生 27 万,大学录取率为 4.7%;高校本专科学生人数为 62.68 万,大学适龄人口在校率为 0.65%。1978 年本专科招生人数增加到 40.2 万,大学录取率提高到 6.6%,高中升学率为 5.89%;本专科学生在校人数增加到 85.6 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2.7%,研究生招生10708 人,在校人数为 10934 人。高校增加到 598 所,教师人数增加到 2.06 万,不过, 1978 年我国高校适龄人口在校率仍只有 0.72%。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提出改革并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改革开放前期的第一个快速发展阶段。1985 年我国高校增加到 1016所, 1986—1998 年基本维持在 1020 ~ 1080 所,1998 年为 1022 所。高校教师20 年间平均增长 3.46%,招生人数和在校学生年均分别增长 5.08%、 7.15%,相应的生师比也从 4.95 上升到 8.38。大学录取率、高中升学率和高校适龄人口在校率分别上升到 33.8%、46.1% 和 5.96%。

第五个阶段是 1999— 2018 年的深化改革和飞速发展时期。1998 年前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一时期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上有两个突破:一是在质上强调要办世界一流高校,以“211”工程和“985”工程为标志,国家加大对入选两个工程高校的支持力度;二是在量上强调要扩大高校规模,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1999 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校毛入学率达到 15% 的发展目标。以“院校扩招”和“院校合并”为标志,我国进入高校扩招高潮,这使得 2000 年之后我国高校数量、教师人数和学生规模进入增长最快的时期。1998—2018 年,我国高校从 1022 所增加到 2663 所,增长 1.61 倍;高校教师从 40.7 万增加到 167.3 万,增长 3.11 倍,年均增长 7.32%;本专科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分别增长到 791 万、 2831 万,年均增长 10.4%、 11.2%;研究生招生人数和在校人数分别从 7.25 万、 19.9 万增长到 85.8 万、 273.1 万,年均增长 13.1%、 14.0%。大学录取率和大学毛入学率分别上升到 80.9%、48.1%,高校适龄人口在校率 2017 年达到 51.0%。不过,由于大学生扩招速度明显快于教师增长速度, 2018 年高校生师比上升到 17.56。总体来看,无论学生规模指标还是普及率指标都表明,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 1998 年之后,我国高校规模发展速度惊人,而且发展最快的时期正好也是我国实行高等教育产业化改革 A 和加入 WTO 之后。因此,高校数量的发展可能同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对外开放程度有关。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