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绍兴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绍兴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绍兴上虞有哪些乡镇 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绍兴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绍兴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绍兴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绍兴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2024-07-03 21: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绍兴市农业农村局

关于印发《绍兴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现将《绍兴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绍兴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7月8日

绍兴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绍兴市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时期、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绍兴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对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规划依据《中共绍兴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是“十四五”时期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基础

(一)成效与亮点

“十三五”时期,绍兴市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五星达标、3A争创”为总抓手,大力发展品质农业,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全力推进乡村治理、农村改革、农民增收、城乡融合发展,“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农村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38696元,提前实现较2010年翻一番多,位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5年的1.82:1缩小到1.72:1;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848个、“3A示范村”151个、“五星达标村”1404个;全面消除集体经济年总收入30万元以下、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下村;“闲置农房激活”成为全国样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列为全国整市试点,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列入全省整市试点。

1.粮食生猪等保供有效增强

把粮食和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作为稳住农业基本盘、守住“三农”压舱石的重中之重,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82.9万亩、总产量达79万吨,面积产量稳居全省第二,产量创五年新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三年行动”计划11.2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0.55万亩,占基本农田保有量的83.55%,大力推广新型农作制度和高产高效生态栽培模式,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45%。全市生猪存栏超51万头、能繁母猪存栏达6.72万头,生猪产业总体呈现产能逐步恢复、转型升级加快的态势。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82万亩,认定市级“菜篮子”蔬菜基地39个、面积1.1万亩;奶牛存栏稳定在6000头左右,家禽出栏稳定在1600万左右,兔存栏稳定在10万只左右;水产养殖面积达27.6万亩,产量达12.3万吨,能较为稳定地满足市场供应。

2.农业绿色发展加速推进

全面实施“肥药两制”改革,开展“无废农业”建设,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农膜回收“以旧换新”和财政补贴制度。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0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67%,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83%,农药废弃包装物处置率100%。积极开展农业绿色示范创建,累计建成省级农业绿色先行县4个、农业绿色先行区18个、“肥药两制”改革示范农资店31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1个、示范场84个,市级农业绿色先行区90个。在全省率先系统提出并开展“美丽场园”创建,累计建成省级种植业“五园”60家、美丽牧场106家,建成市级“美丽场园”354家。全市新认证绿色食品基地1万亩,绿色食品15只,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认证数量总数101只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451只,地理标志产品13只,三品认证率56%。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县乡村企”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主要农产品省级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3.乡村产业发展兴盛壮大

立足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一区一镇”建设,启动实施“产业提升2020” 计划。全市已培育建设全国农业产业强镇2个(丁宅、三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9个,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7条,建成诸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柯桥区“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两个“国字号”试点项目,嵊州市金庭镇入选全国第十批“一村一品”示范镇;实施品质农业“双十大”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超30亿元。举办农博会、茶博会等各类展示展销活动,不断扩大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全市现有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24个,包括“会稽山珍”“鉴湖河鲜”等6个市级区域公共品牌、18个县镇区域公共品牌;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浙江名牌农产品”“省名牌产品”17个。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发展,全市现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019家、注册家庭农场300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184家,其中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43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49家,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52家。

4.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按照“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要求,全力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深化美丽乡村“四级联创”,打造“走进稽山鉴水,寻味‘六美’乡村”品牌,立足全域规划编制集“景美、食美、宿美、人文美、产业美、体验美”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精品游线。全市已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45个、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129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848个,美丽庭院36万户,美丽乡村景观带20条。出台《绍兴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全市累计创建省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示范村59个、市垃圾分类示范村69个,分类处理覆盖率达90.7%。加强农村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全市已有8批共23个重点村、114个一般村实施保护利用工程,修缮古建筑2960幢,培育保护了一批古村落。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推动农家乐(民宿)提档升级,打造飞翼生态农业、米果果等“互联网+农产品基地”。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8708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01.8亿元。

5.乡村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深化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持续深入整顿后进村党组织,高质量选好农村“领头雁”,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一肩挑”。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全市域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五化”提升,健全党建统领下“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探索构建“枫桥式道德体系”。全市创建省级善治示范村172个,市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达638个。深化“清廉村居”建设,开展村(居)“三务”公开信息化试点工作,村(居)“三务”实现实时“码上公开”。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三级体系建设,深化移风易俗,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建成率达70%以上,农村文化礼堂覆盖率达87.8%。分级分类推动县、镇、村三级中心体系建设,区(市、县)全部建成实体化运作矛调中心,标准化乡镇(街道)矛调中心覆盖率达95.1%,村级矛调中心覆盖率达97.4%。

6.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打好低收入农户增收攻坚战和集体经济提升攻坚战。落实低收入农户与低保边缘户认定标准“两线合一”,实现精准识别认定,完善低收入农户“一户一策一干部”制度,实现镇级以上干部结对低收入农户全覆盖。强化兜底保障,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850元/月、10200元/年;全面完成农村困难家庭C级、D级危旧房改造;全面解决低收入农户饮用水安全问题;实现低收入农户健康保险全覆盖,建立低收入农户健康保险理赔直付系统;全面消除年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困难农户现象;创建产业扶贫基地12个;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304元。切实把项目建设作为“消薄”工作的一号工程来抓,推广“飞地抱团”“村企结对”等成功模式,嵊州市、新昌县消除年总收入30万元以下、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下村,越城区、上虞区、诸暨市消除年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村,柯桥区进一步巩固成果,提升质量。传承弘扬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完成新一轮结对派驻工作,全市派驻农村工作指导员2097名,实现所有村(居)全覆盖。

7.农村改革创新持续发力

深化“闲置农房激活”改革,累计引入开发建设项目3859个,吸引社会资本76.19亿元,激活闲置农房352.21万平方米。“闲置农房激活”计划入编“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入选“浙江省改革创新优秀实践案例”和“浙江省乡村振兴十大模式典型案例”。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柯桥区、越城区和诸暨市先后完成全国试点任务,量化集体资产104.46亿元(其中经营性净资产79.12亿元)。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完成,出台土地流转扶持政策,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率65%以上。全面推行农村集体“三资”去现金化管理改革。推进“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完善农合联组织体系,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

8.城乡融合发展高质推进

出台《关于推进“两进两回”的实施意见》,实施“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四大行动。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振兴“领雁计划”人才选拔工作,评选产生首批乡村振兴“领雁计划”人才105名。在率先成立全市大学生农创客联合会基础上,诸暨市、新昌县相继成立大学生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大学生农创客累计达622名。推进“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全市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3899名。强化农业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创建省高品质农业绿色科技示范基地59家。引领青年助力乡村建设,累计建成省市县三级青创农场66家,其中市级示范性青创农场26家,省级示范性青创农场16家。深入实施“乡贤回归”工程,累计获得乡贤资助3.4亿元,通过乡贤引入社会资本达67.6亿元。发挥支农再贷款杠杆作用,截至“十三五”时期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3890.79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594.57亿元,农户小额普惠授信服务覆盖率达100%。

(二)问题与短板

对照“两个高水平”要求和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目标,我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短板问题仍然突出。一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仍需发力,农业现代化进程存在“速度短板”。在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尚居于中游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排位第五,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相比,农业现代化进程还相对滞后。二是产业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农业经营主体存在“实力短板”。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有5家、43家,省级示范农业全产业链仅7条,全省占比仅5%,农产品品牌辐射力总体还不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还不深,多数农产品仍以产地销售为主,加工的农产品也是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三是民生保障还需提档升级,农村公共服务存在“质量短板”。虽然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但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在农村仍显不足,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山区、半山区村档次还不高,城乡居民收入比还有待进一步缩小;四是资源要素城乡双向流动还需加强,体制机制存在“创新短板”。虽然引导扶持人才、资本下乡的机制不断健全,但在具体实施中,受土地指标、用途管制等因素制约,部分涉农项目还存在落地难,农业劳动力、土地、要素等成本持续攀升,乡村治理还有弱项,设施农业用地落实难,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红利释放不够多等问题。

(三)挑战与机遇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展望绍兴市“十四五”,“三农”改革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影响因素更加多样、目标更加多元、任务也更加艰巨。一是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中美摩擦不确定性,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转型升级难度加大,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新挑战。二是在新发展格局和“六稳”“六保”新背景下,对粮食安全等提出更高要求,将进一步凸显“三农”压舱石和战略后院作用,农村将成为扩大内需重大潜力,农业农村补齐短板迎来重要政策窗口期。三是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杭绍甬同城化发展等重大战略纵深推进,有利于带动产业发展、创业就业和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新能级,拓展“三农”发展新产业和新空间。四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我省“三个地”政治优势,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四大建设”深入推进等,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更加厚实的物质基础、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五是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抓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抓住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机遇,抓住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抓住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机遇。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了“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先行城市”目标,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聚焦“重要窗口”和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省的新目标新定位,紧扣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竞争力提升主题,聚集高水平品质农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聚焦新时代美丽乡村迭代升级,率先基本实现农村现代化;聚焦农民生活共同富裕,率先基本实现农民现代化。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化创新,加快推进与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匹配的乡村经济结构、乡村动能结构、乡村空间结构、乡村社会结构等建设,打造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市,为我市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彰显更强“三农”力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要求,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共同意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补齐乡村发展短板。

2.坚持乡村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准确把握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乡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高质量发展乡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品质乡村生活。

3.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重新审视和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新型工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形成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4.坚持示范领跑发展。以“对标国际一流、争创全国示范”为基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阶段“三农”工作的目标定位、标准体系、要素投入、工作成效等方面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以“五星达标、3A争创”迭代升级为引领,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先行村,推动全市农村从点状积累到整线推进,再到全域提升,在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市域发展之路上,确立绍兴市“十四五”时期“三农”发展在全省示范领跑地位。

5.坚持系统联动发展。强化系统思维实践,坚持运用系统观念、系统方法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注重把握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部、继承与创新,找准“牵一发动全身”的抓手来突破重点、带动整体,持续擦亮具有辨识度的金名片,不断增强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协同性、能动性,推动“三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高效协同、联动发展,努力打牢高质量之基、激活竞争力之源、走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

(三)总体思路

按照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369”行动的总要求,不断深化“五星达标、3A争创”,以“一区两带三地”(即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数字三农”科技创新示范带、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农村改革先行地、乡村治理标杆地、城乡融合新高地)建设为总目标,体系化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高质量振兴,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市和走在全国前列的乡村振兴示范市。

——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集聚产业优势,发挥规模效益,梯次建设“越城农韵酒乡、柯桥浪漫花乡、上虞四季果乡、诸暨珍珠水乡、新嵊养生茶乡、会稽休闲榧乡”等6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

——“数字三农”科技创新示范带: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主线,培育10个数字化特色农业强镇(数字农业园区),建成20个农业数字工厂,示范带动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300个,点线面结合,形成以特色主导产业为基础,打造北—南、东—西两条“数字三农”科技创新示范带。

——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以浙东唐诗之路、浙东运河、古越文明“三大文化带”为轴心,以“乡村振兴先行村”为重要节点,串联“3A示范村”,联动建设风味鉴水、雅味稽山、趣味农艺、原味景宿、果味娥江、越味茶乡等6条美丽乡村“花园式”风景线,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

——农村改革先行地:以深入推进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为契机,稳步实施“闲置农房激活”改革、新时代美丽乡村集成改革、“两进两回”机制改革、农村集体“三资”数字化改革等,确立改革赋能目标,打造农村改革先行地。

——乡村治理标杆地:以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标志,以最多跑一次为牵引,健全党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体系,强化村干部、党员、乡贤“三支队伍”建设,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推动城市大脑向农村覆盖,打造乡村善治标杆地。

——城乡融合新高地:以“六稳”“六保”为新引擎,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推进城市优质资源向镇村下沉,着力推进农民就业创业,不断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高地。

(四)指标体系

表1绍兴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主要指标

一级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单位

2020年

数值

2025年目标值

指标

属性

现代乡村产业

1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幅

%

2.3

2.2左右

预期性

2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亿斤

30.6

30.6

约束性

3

口粮、猪肉自给率

%

68.9/55

≥78.9/70

约束性

4

农业劳动生产率

万元/人

4.31

5.5

预期性

5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65.5

68

预期性

6

农业主要产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

%

86.45

89

预期性

7

数字化种养基地

93

300

预期性

8

单位面积施肥、用药强度

千克/亩

358.7/22.7

350/21

预期性

9

农产品网络销售额

亿元

40

100

预期性

10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万个

≥1

预期性

11

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

亿元

24.4

30

预期性

1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99

0.608

预期性

13

快递配送服务网点行政村覆盖率

%

60

100

预期性

新时代美丽乡村

14

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率

%

53.1

100

预期性

15

生活垃圾分类准确村比例

%

20.2

60

预期性

16

行政村通双车道及以上公路占比

%

55

70

预期性

17

城乡规模化供水覆盖率

%

90.9

91.5

预期性

18

电气化村建成数

%

250

预期性

19

森林覆盖率

%

55.16

≥55.16

预期性

20

省级善治示范村占比

%

27

70

预期性

21

全科网格规范化建设达标率

%

100

100

预期性

农民品质生活

2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8696

52000

预期性

23

15年教育普及率

%

99.8

100

预期性

24

卫生室规范化覆盖率

%

62.44

90

预期性

25

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数

4.23

5.0

预期性

26

500人以上行政村文化礼堂覆盖率

%

87.8

100

预期性

27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水平

%

99.86

﹥99

预期性

28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元/月

850

≥1170

预期性

29

农村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

%

80

100

预期性

30

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

16340

26500

预期性

31

低收入农户最低收入水平

8000

13000

约束性

32

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

%

50

80

预期性

城乡融合发展

3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9

75

预期性

34

城乡居民收入比

1.72

1.7以下

预期性

35

土地出让金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

%

省定

目标

约束性

36

涉农贷款余额、农户贷款余额

亿元

3891/

1595

5000/

2500

预期性

三、主要建设任务

按照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布局、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数字乡村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增收新潜力新动能挖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等方面,全面推进六大任务建设:

(一)以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为牵引,构造品质农业新格局

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科技农业、创意农业、外向农业、加工农业、智慧农业发展,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美丽经济、乡愁产业,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全力打造建设现代化品质农业强市。

1.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围绕“总体有能力、年度有实绩、储备有保障、应急能实现”,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粮食稳产保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自给率稳步提高。严格土地用途管控,强化租赁耕地监测监管,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全面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情况排查,分类稳妥处置发现问题。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种植,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蔬菜、油菜等种植,粮食生产功能区要严格用于粮食生产,特别是用于水稻生产,确保每年种植一季以上粮食作物。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加快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完成省下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严格保护1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优化附属设施用地管理办法,推行“田长制”。实施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健全农田水利设施长效养护机制,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08。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积极推广“稻-菜”“稻-鱼”“稻-菌”等高效农作创新模式。坚持“六化”引领,推进生猪生产生态规模转型,建成万头以上标杆性现代化猪场10个左右。稳定蔬菜生产规模,加强城郊保障型蔬菜基地建设。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加快发展奶牛、羊和优质家禽,做精瓜果、茶叶、香榧、珍珠等传统经典特色产业。落实国家种子安全战略,发展农业高端产业和生物育种、种子种苗等前端产业,打造优质种子种苗基地(种类、基地、企业)、生态种植先行地,打通农业全产业链。

专栏1:粮食生猪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

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建立协作攻关机制,加大对糯稻、粳稻、葫芦科瓜菜等地方特色优势品种育种攻关和绍兴鸭、小京生花生、白术、中华鳖、嵊县花猪等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开发。

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明确防止抛荒责任和要求。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健全保护利用监管长效机制,确保数量质量符合要求,确保不改变种粮属性。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对建设期限超过6年高标准农田、永久基本农田的基础设施进行提标改造。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和监督,加大问责问效力度。加快农田水利现代化设施改造,健全长效养护机制。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扩种早稻,增加双季稻,积极发展旱杂粮和鲜食玉米,大力提高粮食复种指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84万亩以上,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30.6亿斤以上,稻麦自给率稳定在50%以上,口粮自给率稳定在78.9%以上。

扎实推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有序新建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养猪场,推进现有猪场增养补栏,完成省定67万头存栏任务,按“六化”要求新建2-3个年出栏10万头以上标杆性现代化猪场和5-7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的标准化猪场,生猪自给率达到并稳定在70%以上。

2.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方式转型。深化“无废农业”建设,推进“肥药两制”改革先行创建,巩固“一控两减三基本”成效,进一步提高农药化肥利用率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完善农业废弃包装物有效回收与无害化处理制度,回收率达到95%以上,农药废弃包装物处置率100%,深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实现存栏30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密闭式发酵罐全覆盖,秸秆综合利用率在96%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深化污染土地修复试点,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与质量提升,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完善农用地土壤监测网络体系,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实行农用地土壤超标点位“对账销号”,改善农用地生态环境质量,厚植农业高质量发展根基。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加强“会稽山珍”“鉴湖河鲜”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宣传推介,培育市级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深化“三品一标”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保持在57.5%以上。

3.做大做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健全新型经营体系,深入实施千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工程,加强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培育发展示范性家庭农场;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开展“空壳社”专项清理,进一步增强为农服务能力;着力培育一批农业产业领军型龙头企业,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全面构建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为主体的新型经营主体队伍。坚持用“二产理念、三产思维”发展农业,做大做强农业发展平台,打造产业提升“2020”计划升级版,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产业优势,创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2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特色农业强镇10个,建成越城农韵酒乡、柯桥浪漫花乡、上虞四季果乡、诸暨珍珠水乡、新嵊养生茶乡、会稽休闲榧乡等6个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继续推进茶叶、水稻、菊花、兰花等品种园建设。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加强项目库建设,持续推进品质农业“双十大”项目建设,力争每年完成投资保持在10亿元以上。

4.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实施乡村产业“十业千亿”培育工程,深入挖掘乡村多重价值,做强农业全产业链,创新农作制度,拓展多农业多重功能,培育发展农家乐集聚村、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风情小镇、森林小镇,全面打响“唐诗路、越剧缘、书圣情、鲁迅居”等乡村旅游品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加快森林康养、民宿经济、健康养生、体育文化等产业发展,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乡村休闲旅游网红“打卡地”,培育省级休闲乡村10个、农家乐集聚村1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年游客接待达到13000万人次。发展乡愁产业和乡村夜经济,活化以“绍兴特色小吃”等为代表的乡愁资源新型业态,开发一批具有绍兴特色的传统手工产品。发展乡村商贸流通业,以冷链物流为重点,推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布局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初深加工基地,保证食品安全、扩大销售半径、增加销售效益,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健全乡村现代服务业,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提升农业保险发展质量,扩大养老托幼、绿化保洁、婚丧礼仪、修理装饰等生活性服务,提高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等生产性服务水平。

专栏2:乡村产业“十业千亿”培育工程

高质量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乡村夜经济,大力培育发展品牌农业,着力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努力使乡村产业走上特色化、融合化、绿色化、品牌化、数字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到2025年,休闲观光农业产值保值8%以上,全市乡村产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

1.发展现代种植业。重点发展名优茶叶、高山蔬菜、精品水果、特色干果、道地药材、特色花卉、竹木产品等特色优势产业。

2.发展现代养殖业。重点发展生猪、家禽、湖羊、奶业、蜂业、渔业等。

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粮食、饲料加工,创新开发主副食品、药食同源产品、功能性食品等。

4.发展乡土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农家小吃、来料加工、乡村文创产业等。

5.发展乡村商贸流通业。 重点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乡村批发零售、农村快递物流等。

6.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重点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康养等。

7.发展乡村信息产业。 重点发展农村电商、信息设施装备、应用系统集成开发、数字应用服务等。

8.发展综合服务业。重点发展农业作业服务、养老托幼服务、环境卫生服务、 生态修复服务等。

9.发展农资农机产业。重点发展现代种业、农机产品科研及农机装备提升等。

10.发展乡村资源环保产业。 重点发展乡村新能源、新材料应用等。

(二)以数字三农科技创新示范带为支撑,推动数字乡村新变革

推进乡村振兴集成创新示范,强化科技支撑,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构建数字乡村业务应用、应用支撑、数据资源和基础设施“四大”体系,有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农业科技人才引育,聚焦现代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深化农业科技产学研合作机制、乡村人才引育机制等方面改革,支持打造政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科研机构密切协同的高能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创建国家级“星创天地”5家、省级10家。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家、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5家。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科技特派员扎根计划,高质量构建“十百千”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体系,推进保障农产品安全生产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广转化农产品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着力解决关系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重大科技问题,改善农产品安全生产环境。支持开发农药残留、食品有害物快速检测技术及设备,开发农产品以及食品等溯源技术。发展生鲜食品制造与物流安全技术,重点发展制造和物流过程产品安全防控技术、全链智能一体化技术、适合电商模式的专用配套装备等。

专栏3:农业科技创新支撑

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战略支撑,聚焦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绿色智慧高效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命健康三大主攻方向,加快形成一批突破性示范性引领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着力打造高能级农业科创平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推进农业科研资源整合、力量整合,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集智攻关和科技成果跨界转化。着力做强农业创新领军型企业,重点提升企业的种业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农业硅谷、科创高地”,创建1-2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农业种业龙头企业上市。

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建立协作攻关机制,加大对糯稻、粳稻、葫芦科瓜菜等地方特色优势品种育种攻关和绍兴鸭、小京生花生、白术、中华鳖、嵊县花猪等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种资源基因原生地保护,收集兰花、香榧等名、特、稀农产品品种资源,建设品种资源库,并进行品种提纯、复壮,保护特色农产品的优良品质特性,促进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特色农产品种苗繁育基地,重点强化基础设施,支持种业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和种业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多种形式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加大蔬菜、兰花等特色农产品的育种攻关,保障特色农产品的种苗供给,推广应用低资源消耗型绿色品种,大幅度提高良种覆盖率。

2.加快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农机装备数字化转型、培育引进农业数字化服务公司和互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系统建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结合新一代传感和遥感技术,实时获取和感知农田地面数据信息,并依靠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处理海量领域农业数据,实现农作物监测、精细化育种和环境资源按需分配。通过GRS、RS、GPS、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确保农产品物流运输中的可控和可追溯,保障农产品整体供应链流程的安全可靠。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扩大乡村各领域数字技术应用,全力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加快推进现代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融合。通过机制创新、数字赋能,建设农业数字工厂,打造智慧农业样板,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推进机器换人、数字农业工作,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扩大物联网、云计算、遥感技术应用,重点支持好巴贝“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等标志性项目,为全省数字农业建设和农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可操作的实践经验和建设路径。

3.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全面打造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市域样板,加快构建“人工智能+乡村社会治理”“人工智能+乡村政务”等乡村治理新范式,通过网格化管理、智慧化服务,责任联动到网,管理服务到格,网格化平台与综合执法平台有机衔接,把新时期“枫桥经验”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通过“人工智能+乡村政务”和“乡村振兴电力民生指数”应用,推动政府公共服务更便捷、更低碳,使“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在乡村全面落地,使“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前在乡村全面实现,为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探索新路子。

4.高起点建设数字乡村新基建。加快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网络升级换代与普及覆盖,推动5G网络与泛在感知、万物互联等物联网技术向农村覆盖,推进农村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系统推进乡村智慧网建设,建设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编制乡村数据目录,扩大乡村数字化应用。加快推动农村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

专栏4:数字乡村建设

强化数字赋能产业发展。推进数字化改革,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培育10个数字化特色农业强镇(数字农业园区),建成20个农业数字工厂,示范带动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300个,点线面结合,形成以特色主导产业为基础,打造北—南、东—西两条“数字三农”科技创新示范带。

扩大乡村数字化应用。加快构建“人工智能+乡村社会治理”“人工智能+乡村政务”等乡村治理新范式,加快农村网络升级换代与普及覆盖,推进农村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系统推进乡村智慧网建设,建设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编制乡村数据目录。

推进低收入农户帮促数字化系统迭代升级。以“浙农码”为总入口,做到“四个集成”(农户信息集成一个码,帮扶政策集成一张清单,帮促动态集成一套指标,帮促效果集成一幅地图),将数字化改革贯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过程,推进多部门多场景系统数据共享共建,以数字赋能助力帮促工作。

到2025年,“三网融合”实现行政村全覆盖,5G信号行政村覆盖率稳步提升,乡村数字化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以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为主线,塑造“一村一幅画”新图景

依托浙东唐诗之路、浙东运河、古越文明“三大文化带”,率先建设“数字乡村、气质乡村、兴旺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推进“五星3A”迭代升级,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先行村,推动全市农村从点状积累到整线推进,再到全域提升,全面构建“一核引领、三带赋韵、五维突破、全域大美”新格局,创建诗画浙江绍兴样板,打造绍兴版“富春山居图”。

1.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村庄生态化有机更新,巩固提升农村“五水共治”成果,深入实施“三大革命”,完成农村厕所标准化改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标准化运行维护,推广农村公厕“所长制”,常态化开展以“一分两清三化”为重点的整治提升行动,完善以“一分两清三化”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常态化巡查机制。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精准分类,创建示范村、示范片区,分类准确村达60%以上。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标准化运维,既有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率100%。推进农村公厕公共服务大提升,全面落实“所长制”管理制度,建设星级公厕、示范公厕,农村户厕无害化普及率达100%。完善农房建设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和监管体制,建立农村危房常态化治理机制。管控美丽乡村整体村貌风貌,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负面清单,推进农村杆线序化,落实农民建房带方案审批、按图施工和“四到场”制度。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全面营造农村人居文明健康生活新风尚。加强道路、危桥改造、农田水利、农村电网改造、供水和污水处理、抗灾防灾等工程和设施建设。

2.建设乡村振兴先行村。加快“多规合一”村庄详细规划编制,优化村庄总体布局、场景设计,既注重功能需要,又凸显视觉审美,避免“千村一面”。探索乡村功能集成共享模式,突破村域、镇域界限,统筹资源要素、建设服务设施、搭建活动平台,实现功能集成、运转高效、影响广泛。突出绍兴味、乡土味和人情味,将文化融入乡村方方面面,营造和谐乡风、文明乡情、悠远乡愁。深入挖掘绍兴历史文化、民间艺术、人物典故等文化基因,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入驻,专业化、个性化培育打造乡土文化IP,使文化成为绍兴乡村最鲜亮底色、最鲜明特色。实施村容村貌全域化提升,使村庄建筑风格、色彩、体量与自然协调,保留村庄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场景化打造村庄主要节点,实现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建筑风貌、文化标识的系统集成。推动村庄绿化更有特色、有品味,农户庭院绿化美化效果更加明显,实现乡村形态有机更新。率先推进“数字乡村、气质乡村、兴旺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迭代升级,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先行村。

3.提升村庄经营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探索乡村市场化运营模式创新,引入专业运营公司全周期参与乡村策划、设计、建设、运营、推广。鼓励引进社会资本,通过“村+企业”“村+企业+农户”“协会+农户”等模式,参与经营村庄美丽资源,共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加强村庄传统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支持美丽乡村宣传推介活动,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美丽乡村精品村、风景带。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全面推行农村集体“三资”去现金化管理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便捷化、规范化、数字化。抓好消薄攻坚提升行动,积极推进飞地抱团项目建设。

4.打造美丽乡村品牌。以深化“千万工程”为牵引,彰显新时代美丽乡村新气质,打造“走进稽山鉴水,寻味‘六美’乡村”品牌,打响绍兴市新时代美丽乡村品牌。深入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和“五美联创”,梯次创建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示范乡镇、达标村、特色精品村、美丽庭院。持续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实施“十江百河千溪水美”工程,创建美丽河湖、水美乡镇。开启美丽城镇建设,对标国际一流美丽乡村水准,提升点上精彩、线上出彩、面上美丽水平,统筹布局乡村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千村精品、万村景区”工程,建设A级景区村1000个。

专栏5:“五星达标、3A争创”迭代升级

“五星达标村”巩固提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常态督查机制和动态摘牌机制,全市所有村基本实现“五星达标”,美丽乡村基础整体夯实。

“3A示范村”提质扩面。打开进退通道,完善动态评价机制,每年在“五星达标村”中创建20个左右“3A示范村”,到2025年全市累计创成220个左右“3A示范村”,有效带动美丽经济,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乡村振兴先行村”标杆引领。集成政策措施、集成项目资金、集成推进力量,每年重点培育10个左右“乡村振兴先行村”,5年建成40个左右有绍兴辨识度、有引领带动作用的特色精品村,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展示之窗和实践范例。

“一村一幅画”全域大美格局基本成形。以全市“乡村振兴先行村”为重要节点,以浙东唐诗之路、浙东运河、古越文明“三大文化带”为轴,联动建设6条“花园式”风景线,推动“走进稽山鉴水,寻味六美乡村”成为绍兴新时代美丽乡村的鲜明印记。

(四)以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为统领,打造农村改革先行地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推进“闲置农房激活”,引导城市先进要素“上山下乡”,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泉”。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加快实施城乡联动的综合配套改革。

1.全面开展宅基地改革试点。全面开展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工作,按照边试点、边研究、边推进、边总结、边提炼的要求,稳步逐项推进试点,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宅基地资格权认定办法、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办法、宅基地有偿使用及收益分配办法、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管理办法、宅基地审批管理办法等一批制度文件。深化提升“闲置农房激活”计划,联动推进“闲置农房激活”与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工作,推动闲置农房激活与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土地山林水域资源流转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利用、乡贤青年等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美丽经济发展相结合,从单一激活向整村激活、多村联动激活、整片整区域激活转变。

专栏6: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试点

立足东部经济发达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角色定位,以高点启动、高标实施、高效推进的积极姿态,全面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通过试点,明确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各自权能,探索实现方式,形成平等保护、良好彰显的格局;完善宅基地有偿退出、有偿使用、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实现路径,形成集约利用、优先使用的格局;健全宅基地审批、监管制度,创新工作模式,形成权责一致、透明高效的格局;建立宅基地数字化管理(交易)平台和宅基地退出利用实体化运作平台,总结一批可复制、能推广、惠民生、利修法的创新制度,形成一批能反映改革实践成果的示范样板和优秀案例,努力为全国探索更多绍兴经验。

1.统一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基本政策。健全集体行使宅基地所有权政策,完善宅基地农户资格权政策,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政策,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政策,完善宅基地收益分配机制。

2.统一宅基地审批程序。制定农村宅基地审批办法,建立健全农民建房联审联办制度,推进农民建房审批“一件事”网上办、掌上办。

3.统一城乡一体的住房产权体系。全面完成房地一体的农房确权登记发证,建立流转农房变更登记制度,赋予农民住房财产权(含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融资功能,建立农民住房财产权(含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融资风险保障机制。

4.统一宅基地流转交易机制。探索宅基地使用权转让制度,健全以“闲置农房激活”为实践样本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推行宅基地流转线上交易。

5.统一宅基地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宅基地基础数据库,实现宅基地信息数据全面共享共用,实行“一码管宅”,实施宅基地“一张图”管理。

6.统一宅基地工作管理体系。建立宅基地管理机构,健全宅基地监管执法机制。

2.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新体制,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动农村改革由点上突破向综合集成转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股权流转和跨社参股,依法合规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抵押融资,以及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担保融资。健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建立农业标准地制度,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盘活农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资源有偿转让。实施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建设,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

3.深入推进“两进两回”行动。打开城市优质要素资源“上山下乡”通道。支持科技进乡村,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农业科技服务向乡村振兴科技服务拓展。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引导资金进乡村,支持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乡村产业领域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领域。完善农村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体系,确保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推动青年、乡贤回农村,实施“归雁计划”“扬帆工程”,建立城市人才入乡、乡贤回乡激励机制,构建青年返乡进乡创新创业系统支持工程。

专栏7:乡村人才振兴先行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聚力聚焦“四个率先”,推动乡土、乡贤、乡创人才全面激活乡村创业、创新、创意,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工作集成优化、迭代升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打开多元化聚才通道。引导各类高层次人才、团队、平台等创新要素向农业科技企业集聚,不断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发挥乡村资源优势,推动产业与农业创意人才、乡村休闲产业人才、乡村文化人才等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每年吸纳10名以上海内外院士专家、特色产业发展领军人才。

培引新时代“三乡人才”。实施乡土人才赋能工程,全市每年培训农民8万人以上。实施乡贤人才回归工程,以“乡土、乡情、乡愁”为桥梁,推动每年回引能人乡贤500名以上。实施乡创人才引育工程。坚持外引内育、以外为主,推动每年有1000名以上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推动每年培育乡创人才300名。

打造高能级“三创”平台。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由乡镇统筹,建设一批乡村人才创业园。深化与省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战略性合作,拓展一批校地合作平台。依托农业产业化“链主型”企业、大型工商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打造一批乡村人才孵化基地。聚焦乡村特色产业、新型农业,深化人才综合服务集成改革,建设6家市县两级乡村人才综合体。

举办标志性人才活动。高质量举办以“创新发展模式,人才赋能现代化美丽乡村”为主题的高峰论坛,高规格举办人才创业大奖赛,面向全球“揭榜挂帅”,举办乡村创业就业巡回推介会,广泛吸纳一批乡村振兴紧缺的科技型、创业型、管理型、服务型中高级人才。

4.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整合各类为农服务资源向农合联聚合,构建覆盖各产业门类的农业通用性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全面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涉农金融机构全面参与“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农信机构要深入实施丰收农合通服务工程,开展对农合联会员的信用等级评定,扩展农合联会员授信贷款服务。建立健全以农民合作基金为依托、资产经营公司为引领、农合联会员和村社组织为主体的新型合作经济发展机制,促进农民群众和村社组织普遍持股。县级农合联要加快建立以农民合作基金为支撑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损失弥补机制。推动保险公司与农合联合作开发农民急需、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保险产品。

(五)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打造乡村治理标杆地

健全党领导的“四治结合”体系,强化村干部、党员、乡贤“三支队伍”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打造乡村治理标杆地。

1.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深化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持续深入整顿后进村党组织,全面提高美丽乡村风景线沿线村(居)的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抓好村级组织换届“一肩挑”工作,强化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推进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提升,健全村两委干部待遇报酬保障机制。深化党员作用发挥机制,推行党员联系农户“1+X”做法。实施农村干部培养“百千万”工程,按照“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要求,利用五年时间,选树100名“先锋书记”、培育1000名“乡村优秀干部”、储备“万名红领青年”。

2.建设多元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广“村民说事”“五议两公开”等做法,推动市民公约、“村社两约”、行业规范等社会规范与地方立法深度融合,深化清廉村居建设,探索构建“枫桥式道德体系”, 市级以上民主法治村覆盖率达40%以上。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三级体系建设,深化移风易俗,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建成率达70%以上。深化“平安乡村”建设,推进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信访超市)规范化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调解机制。

3.深化推广“四治融合”治理模式。以最多跑一次为牵引,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推广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四治融合”治理模式。创新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完善乡村自治组织体系,全面推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协助政府工作清单制度。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保障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全面深化乡村依法治理,规范村法律顾问工作,深入开展“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建设,持续推进民主法治村创建。建设“枫桥式”村,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实现村庄公共出入口视频监控全覆盖。强化村规民约宣传,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大力推进万村善治工程,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推动“城市大脑”向农村覆盖,建设乡村善治示范村800个。积极预防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0%以上。

4.深化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软实力作用,加强乡村传统文化、历史记忆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深入挖掘绍兴名人名士、稽山鉴水、越剧莲花落、黄酒桥乡等文化基因,全面梳理传统文化民俗技艺,加强文化遗产和农耕文明传承发展,打造传统文化与农事节庆品牌,培育乡土文化IP,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优化乡村网络资源配置和网络文化生态,推进健康向上的乡村网络文化产品供给,遏制乡村网络违法犯罪。持续深化乡村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乡村文明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快农村诚信体系建设。

专栏8:“四治融合”示范工程

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村干部、村党员、村乡贤“三支队伍”建设,走乡村善治之路。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建“党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治理品牌。推进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提升乡村治理的群众参与度。打造“平台+智治”乡村治理模式,以智治引领“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省级善治示范村创建,创建省级善治示范村200个。

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安排村党组织书记每年至少参加 1 次县以上集中轮训,1000 人以上村至少有 1 名大学生进村级班子,每村确定培养2名左右村主职后备干部,新建改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实现行政村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

推进“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建设。加强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强化“基层治理四平台”运行管理,全科网格达标率100%。

(六)以共建共享共富为动能,打造城乡融合新高地

坚持“村的美丽”与“人的美丽”并重,建设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弘扬乡风文明新风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开创农民品质生活新局面。

1.着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围绕“六稳”“六保”,加强农民就业创业服务、产业经营服务,增强农民经营增收能力,引导农业企业与小农户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增长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充分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来的创业空间和新型灵活就业机会,实施农民持股计划,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鼓励经营主体以股份合作制、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订单农业等形式带动小农户发展,促进小农户和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有机衔接。鼓励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村庄美丽资源,共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深化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和用好农业保险。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积极推进飞地抱团项目建设,增强结对帮扶精准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7:1以下,低收入农户最低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5万元以上。

2.不断提升农民文化素养。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创业致富能力、民主法治观念为重点,促进新时代农民全面发展。推进转移农民从普通务工者向有一技之长的“技工”转变,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注重大学生农创客培育,培养高素质农民1万人,培育新型农民1000名。鼓励农民和村集体自主筹资筹劳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支持乡贤回乡建设美丽乡村。以农村垃圾分类、美丽庭院建设、好家风建设为载体,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倡导文明新风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反对封建迷信,遏制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

3.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城乡教育医疗均衡发展,构建教育共同体,推进医共体建设,加强基层医疗资源配置,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体育健身场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深入实施“消费进乡村行动计划”和“农村消费升级行动计划”,着力优化农村消费服务供给,加快提档农村消费服务配套,全面推进农村小超市、小商店、小菜场标准化建设,推动传统零售网点、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乡村集市等改造提升。完善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支持现代商贸特色镇、商贸发展示范村、公益性农产品市场等项目建设。

4.着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健全解决相对贫困新机制,紧扣重点帮扶村、低收入农户、老幼病残等特殊群体,健全帮扶标准、帮扶对象识别、帮扶举措落实的全过程衔接机制,落实技能培训、就业帮扶、公益性岗位等向低收入农户倾斜政策,有效建立遏制返贫防护网。增强低收入农户全面发展能力,推广以农村产权入股参与经营等模式,确保有劳动能力家庭至少一人就业,促进低收入农户与农业现代化有机衔接。健全“两不愁三保障”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低保标准正常调整、医疗补充性政策保险、“雨露计划”扩面提标、住房“即时救助”、农民饮用水长效管护等制度机制,建立扶贫数字化信息系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打造解决相对贫困先行市。

专栏9:农村共同富裕

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围绕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挖掘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创业空间和灵活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支持返乡创业园、信息服务平台、实训基地和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建设,最大程度实现农民广泛创业和充分就业。选树创业致富农民典型,激发农民创新创业激情。加快健全城乡一体的新型灵活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用工需求有效对接。强化农民培训,打造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推进转移农民向“技工”“创业者”“管理者”转变,每年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5万人次以上。

实施“双增”攻坚。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精准帮扶制度,依托来料加工、乡村旅游、家政服务等产业,支持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确保每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制定出台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行动方案,建立经济薄弱村“一村一策”机制,加大结对帮扶,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增速和经营性总收入增速不低于当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四、“一区两带”空间布局

(一)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

1.越城农韵酒乡

以越城区主导优势产业为基础和所处都市农业圈的优势,打造以糯稻、抹茶全产业链为最大特色的主导产业,集文化创意、休闲观光、体验展示、品牌营销于一体的山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带。以“抹茶小镇”和东西鉴湖为核心;以糯稻、茶叶、蔬菜、四季笋竹、特色水果、中药材等名特优农产品生产为基础,建设一批集科普、休闲、养生、运动、旅游于一体内涵丰富的农业观光园、美丽田园、采摘体验园、创意农园(农庄)和特色民宿区等。

建设范围:富盛镇、陶堰街道、沥海街道

2.柯桥浪漫花乡

以柯桥区主导优势产业为基础,打造以柯桥南部茶叶集聚区、平水海丰花卉产业园、“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为核心的茶叶、花木产业经济带。推进兰花博览城重点项目、“绍兴兰花”的高端品牌建设和平水卉丰花卉的菊花农产品的推广,进而形成一条集种植、观光、休闲、科研、交易于一体的花木产业经济带和花卉产业振兴样板区。推进平水日铸茶叶产业发展,建设品牌中心、智慧茶园。

建设范围:漓渚镇、平水镇、稽东镇、王坛镇

3.上虞四季果乡

依托上虞优质的休闲旅游资源、虞中蔬菜和虞南四季仙果的知名度,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商品率、高竞争力的特色农业。立足丁宅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章镇省级农业现代园区,重点打造水果、蔬菜特色产业带,发展四季水果、 四季特色蔬菜等三产融合的“旅游+采摘”、“旅游+农事体验”等特色产品。 围绕田园生态风光和创意农业,营造七彩田园、丰收果园、健康菜园等大地艺术景观,开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田园种植、 休闲采摘以及农耕文化等。

建设范围:上虞区丰惠镇、丁宅乡、章镇镇

4.诸暨珍珠水乡

依托珍珠特色主导产业,在诸暨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产业转级升级, 加快全产业链发展,通过发展“互联网+”、旅游业等,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构建“1+2+3” 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推进集聚区内产业布局集中融合,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农企利益联结紧密,集聚区实现综合产值 100 亿元以上。

建设范围:山下湖镇、姚江镇、店口镇

5.新嵊养生茶乡

根据新昌县、嵊州市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历史底蕴等优条件,积极推进茶叶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效益,继续强化新昌县中北部名优早茶产区、西南部精品大佛龙井茶产区、东部山区多茶类名茶产区建设,加强对茶园的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推进茶叶深加工, 提升茶园机械化生产水平,推进茶园作业和制茶“机器换人”。 开展茶园地力提升试点工程,实行高标准建园,扩建茶树良种繁育科技示范场、茶树良种苗圃基地等。 培育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初制厂(所) +基地+茶农”的经营模式, 加大茶叶综合利用,将产业链延伸到食品、医药、保健、化工等领域,增加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大佛龙井”、“越乡龙井”、“前岗辉白” 和“天姥红”等茶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融合文化内涵,做好佛文化、茶文化、山水文化、休闲养生文化挖掘与融合,把茶园打造成为观光休闲景区,鼓励企业进行茶文化设施建设。

建设范围:新昌县小将镇、沃洲镇、羽林街道、儒岙镇、东茗乡。嵊州市三界镇、下王镇、贵门乡。

6.会稽休闲榧乡

传承会稽山脉1300多年的香榧栽培历史与文化,提升香榧种植面积13万亩,强化古香榧群落保护,进一步打造品牌、提高品质、强化推介、规范管理。打响“诸暨香榧”“嵊州香榧”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建设嵊州香榧产业集聚区和香榧全产业链,推进100个左右古香榧群落保护和100个香榧采摘园的提升建设,保护建设诸暨赵家镇香榧森林公园。同时规划建设会稽山旅游片区项目(绍兴温泉城、狮子山旅游综合体、石林花海休闲综合体、养生养老示范基地、百丈飞瀑景区、小黄山遗址文化园、瞻山中华福文化园、淡山花海茶疗养生综合体、五百岗森林养生综合体、竹溪古村军事文化园、西白山乡村旅游综合体)。

建设范围:诸暨市赵家镇、枫桥镇、东白湖镇,嵊州市石璜镇、长乐镇、谷来镇,柯桥区稽东镇、王坛镇

(二)“数字三农”科技创新示范带

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主线,培育10个数字化特色农业强镇(数字农业园区),建成20个农业数字工厂,示范带动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300个,点线面结合,形成以特色主导产业为基础,打造北—南、东—西两条“数字三农”科技创新示范带。

1.数字农业数据中心。按照省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和市数字化改革建设“城市大脑”要求,开展数据资源规划,形成全市统一的“三农”数据资源相关标准规范。编制完善的数据资源目录,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制定数据共享交换标准规范,形成完善的数据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运维管理机制,实现数据安全高效运行。开展数据采集、治理、归集,形成标准化、高质量的乡村数据仓,确保数据实时归集、同步更新。

2.数字农业强镇(园区)。以数字农业示范县、农业特色强镇、农业“两区”等为主要载体,推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深度融合,创新孵化5G智慧农业核心科技企业,开发数字化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建设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条的数字农业试验区。推进农产品加工、农资生产企业数字化改造,建成一批数字化生产线。到2025年,建成数字农业强镇(园区)10个。

3.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数字工厂)。提高农业生产终端监测和数据分析能力,推广动植物感知、环境温湿度调控、土壤肥力和病虫害监测等智能设施装备,推动数字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建设数字农业工厂(基地)。加快畜牧养殖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牧场,推广通风温控、空气过滤、环境感知等设备应用,集成应用精准上料、畜禽体征精准监测、畜禽粪污处理、疫病疫情精准防控等技术,推进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动物检疫防疫、屠宰管理等数字化监管,推进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发展智慧农机,推进智慧农机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智能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2025 年,建成农业数字工厂20个,完成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300个。

(三)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

依托浙东唐诗之路、浙东运河、古越文明三大文化带为轴,串联乡村振兴先行村、3A示范村,联动建设6条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带(“花园式”风景线),推动“走进稽山鉴水,寻味六美乡村”成为绍兴新时代美丽乡村的鲜明标识。

1.风味鉴水线(水乡酒韵、越地家宴)。以鉴湖叶家堰村为核心载体,重点打造以黄酒水源文化和美食体验为主的家宴中心和“六美”综合服务中心,联动两翼,分别发展亲子休闲和综合体验农园。它将以食美、景美为核心,重点打造绍兴本土的以黄酒文化之源为代表的“水乡家宴”品牌,周边资源做好食美、宿美和体验美的融合性提升。

2.雅味稽山线(诗酒花茶、风雅稽山)。以会稽诗路带(诗路稽山) 的构建为核心串联,通过“诗、酒、花、茶”主题文化元素的挖掘,分别以平水镇、王坛镇和稽东镇为依托,分别打造“菊园访古、王书酒坛、古榧飘香” 三大美丽乡村特色文旅品牌,未来发展突出具有浓郁文化品牌的山野乡村型文化度假产品。它将以以人文美、宿美为发展重点,结合产业美、景美和食美, 体验美的提升为后续线路发展的关键。

3.趣味农艺线(趣味三艺、研学升级)。以春兰之乡、珍珠小镇和白塔湖湿地公园为核心载体,分别以花木艺术的活化、珍珠艺术的文创提升和湿地田园农耕艺术再现为手段,形成诸暨特色的三大特色产业组团。它将以产业美体现为重点,结合食美、景美、宿美、体验美的延伸,将重点体现在研学层面的升级串联,实现一二三产高质量融合的特色产业美。

4.原味景宿线(五泄三宿、多彩原舍)。以同山乡、五泄镇和马剑古镇为核心载体,分别以山地度假酒店 +、古宅民宿+ 和乡村精品酒店 + 为核心引导,形成三大特色美宿组团,联动五泄风景区共同发展。它将以景美、宿美为建设为支撑,结合食美、人文美、产业美、体验美的提升,重点打造中高端乡野山地型度假民宿组团,同时深入挖掘各组团民宿 + 人文美、体验美等乡村业态。

5.果味娥江线(四季仙果、诗路孝乡)。以曹娥江唐诗之路文化带为核心串联,重点打造四季仙果、诗路孝乡美丽乡村文化带,联动东侧山乡,可延伸名人故里人文美、乡村仙果产业美内容。它将以产业美、人文美的体现为重点,以仙果产业美和唐诗之路人文美为打造核心支撑,周边资源做好景美、食美、宿美和体验美的延伸内容。

6.越味茶乡线(越剧之乡、古韵茗香)。以崇仁古镇、越剧小镇和茗香小镇为核心串联,重点打造“崇仁怀古、越乡看戏、东乡六看”三大品牌产品,联动穿岩十九峰风景名胜区,可延伸景美内容。它将以人文美、宿美为重点,结合食美、景美、产业美、体验美的提升,重点打造越剧人文美和茶乡产业美、宿美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体验业态,同时整合周边资源延伸景美、食美乡村业态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全力组织实施,确保到“十四五”末全面完成规划各项任务目标。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把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贯穿“三农”工作全过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培养,全面提升各级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构建统筹各方、整合资源、上下联动、合心合力兴农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

(二)人才保障

加快建设新时代“名士之乡”人才高地,深入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大力建设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引导乡贤、青年到乡村创新创业。深化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强乡村产业规划、营运策划、设计创意等专业人才培育。实施农业产业领军人才、青年农场主、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行动计划,支持民间资本引进高端农业创业团队。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畅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中农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申报渠道,落实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兼职离岗创新创业政策,支持更多科研人员带技术、带项目投身乡村振兴。

(三)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补齐“三农”短板相适应。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集中财力支持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于“三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从“十四五”开始,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严格执行省对我市设定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占比的有关规定。构建完善多渠道投入机制,落实小微企业融资优惠政策,引导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引导基金等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四)土地保障

强化乡村振兴用地保障,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调整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实行分类管理,新编县、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应预留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粮食、生猪及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土地利用年度规划应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需要。鼓励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允许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支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进一步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

(五)法治保障

树立农业农村法制建设的新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浙江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草案)》,充分发挥法治对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引领、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按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和不断适应依法行政的新要求,以深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为抓手,把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提到更显著的位置。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诚信机制,构建统一、公开的信息信用服务平台,提高违法失信成本,加大违法失信的惩戒力度。依法妥善处理“三农”领域的各类矛盾纠纷,保障乡村各类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涉农纠纷的快速高效化解,提升农民依法维权的意识,以法治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六、项目附表

附表:绍兴市农业农村“十四五”投资项目表(预安排,不对外公布)

附表

绍兴市农业农村“十四五”投资项目表(预安排,不对外公布)

单位:万元

序号

类别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建设主体

建设地点

建设期限

总投资

省级以上补助

“十四五”期间投资数

“十四五”期间建设内容

1

社会资本

年出栏10.2万头生猪“六化”养殖建设项目

产业发展

科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柯桥区

福全街道

2020.8-

2022.12

25100

0

25100

总建筑面积163650平方米,其中:1号区块(保育舍):建筑占地面积10.742亩,建筑面积10750平方米,道路、绿化面积4.603亩;2号区块(种猪舍):建筑占地面积21.608亩,建筑面积21600平方米,道路、绿化面积9.261亩;3号区块(保育舍):建筑占地面积20.811亩,建筑面积20800平方米,道路、绿化面积8.919亩;4号区块(育肥、保育舍):建筑占地面积37.85亩,建筑面积110500平方米,道路、绿化面积37.815亩。

2

社会资本

生猪养殖(上虞区农发上浦项目)

产业发展

浙江省兴农发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上虞区

上浦镇

2020-2021

15000

0

15000

生猪养殖,年出栏5.8万头

3

社会资本

天圣集团农业生态产业链项目(生猪养殖和食品深加工)

产业发展

天圣集团

柯岩街道丰项村

2021.5-

2022

100000

0

100000

建成年生猪存栏5万头以上,建成生猪屠宰场及猪肉食品深加工

4

社会资本

山下湖珍珠产业文化创意项目

产业发展

山下湖镇

诸暨市

山下湖镇

2020-2022

150000

0

80000

总建设用地360亩,一期用地100亩,二期、三期用地260亩,建设重点为珍珠产业文化创意精品区、珍珠创意工坊、琥珀玉石文化产业园。引进100家琥珀特色商铺,20家琥珀加工企业,建成琥珀玉石创意创新产品可量产基地,旨在打造珍珠产业一条龙服务。

5

社会资本

中草药全产业链建设

产业发展

诸暨禾菁

农业开发

有限公司

诸暨市浬浦、陈宅等镇

2020-2025

100000

0

85000

在浬浦、陈宅等地,规划种植紫苏、半夏、芍药、益母草、霍山石斛(米斛)等中药材2万亩,开展中药深加工,建设组培中心、中草药科普、种植展示馆和休闲观光园。

6

社会资本

天津正大与嵊州市越冬牧业有限公司合作项目

产业发展

嵊州市越冬牧业有限公司

嵊州市

甘霖镇

2021

30000

0

30000

建设年产十万头养猪场

7

社会资本

万头现代养猪场

产业发展

嵊州市贤红牧业专业合作社

嵊州市

崇仁镇

2021-2025

6000

0

6000

建设年产一万头养猪场

8

社会资本

禾下土现代农业产业园

产业发展

禾下土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嵊州市

崇仁镇

2021-2025

22000

0

20500

新增建筑面积71280平方米,购置与安装生产加工设备560台套,配套安装水电、消防、弱电与安全监控等公用设备,以及道路、围墙、绿化和环保等室外工程。

9

社会资本

工厂化养蚕二期

产业发展

嵊州陌桑现代蚕茧有限公司

嵊州市

经济开发区

2021-2022

110000

0

110000

建成生产能力为年产5万吨鲜茧的项目

10

社会资本

新和成生命健康产业园建设项目

产业发展

新和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新昌县

大明市新区

2019-2029

600000

0

300000

新增土地830亩,采购全球顶尖设备,形成高端食品制剂、高端营养配方、高端生物医药制剂、高端营养解决产品、高端新材料、高端香精香料等产业。一期项目“新和成高端复配营养素品质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占地面积241亩,总建筑面积185000平方米,总投资14.2亿元。二期项目总投资20亿元,三期项目总投资15.8亿元,于5年内落地。

11

社会资本

浙江三花生态农业园项目

产业发展

三花控股

新昌县

2020-2025

30000

0

30000

建设三花绿色农业生态园。

12

社会资本

回山网易味央田园综合体项目

产业发展

浙江网易味央科技有限公司

新昌县

回山镇

西丁村

2020-2021

15000

0

15000

占地约200亩,建设生猪育肥舍、产房、妊娠舍、后备舍、管理用房等约50000平方米。

13

社会资本

水果综合循环利用(生命健康)项目

产业发展

浙江丰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新昌县大明市新区

2021-2022

50000

0

50000

完成水果综合循环利用园区建设,建设果胶、黄酮、精油生产线建设和浓缩汁生产线建设

14

社会资本

水果仓促加工冷链建设项目

产业发展

浙江丰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新昌县

澄潭街道

2021-2025

4000

0

4000

建设冷藏库12000平方米,建设水果产地保鲜技术,采用保鲜加工技术,购置水果自动化分拣、分瓣、清洗包装等加工包装设备、建设水果自动灌装。

15

社会资本

养殖场提升改造项目

产业发展

浙江一景生态牧业有限公

沥海街道

2021-2025

3500

0

1000

建设仓储共计为1200吨立式原粮储存简仓三只。及配套的综合加工设备一套;购买司达特(STORI)Dodermann SW330 饲料制备机一台及配套的精准饲喂系统和饲料识别装置;建设一座3000立方米厌氧罐一座、沼气净化设备一套、牛粪烘干设备一套及配套土建工程。田间沼液输送管道8000米。

16

社会资本

“树童部落”田园综合体

农旅结合

绍兴悠库

生态农业

科技开发

有限公司

越城区

小库村、

贺家池

2021-2025

1000

0

1000

树童部落“童心岛”完善农业配套设施;“树童岛”新增水产养殖100多亩,建设机耕路、机埠等,新建水果蔬菜大棚设施1万平方米,实施土壤改良、土地平整、农业配套设施;新建游客服务中心和农产品加工厂;贺家池四季果园打造休闲观光体验旅游为业态的现代农业基地。

17

社会资本

浙江申越生态农业休闲项

农旅结合

浙江申越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平水镇

下灶村

2021-2024

30000

0

25000

建成申越国际生态智趣乐园、建设疗养康养相结合的疗休养基地,80亩四季鲜果品种果园

18

社会资本

天圣王坛省级现代农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

农旅结合

绍兴天圣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柯桥区

王坛镇

王坛村

2020.7-

2022.6

5000

0

5000

利用存量土地830亩,围绕高优农业定位,与浙江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绍兴财经旅游学校等合作,打造现代农业研发孵化器和学生校外教育实训基地。

19

社会资本

诸暨云溪九里项目

农旅结合

枫桥镇

诸暨市

枫桥镇

2018-2023

350000

0

300000

总占地150亩,建设森林康养为主题的民宿型度假基地,分八大区块:绍诸古道、竹林人家、九里梅村、品茗香居、耕读人家、九里度假酒店、中国诗经园、健康运动俱乐部。

20

社会资本

“耕读传家”教育特色旅游线路

农旅结合

浬浦镇

诸暨市

浬浦镇

2019-2023

100000

0

50000

利用浬浦盘山小学等闲置资源打造研学营地;盘活利用其他存量资源,将余任天故居、浬浦中学、东白湖蔡元培故里、斯民小学、笔峰书院等特色资源串点成线,开发百年乡村教育特色旅游线路;利用沿线人文自然资源打造东白湖风情小镇,恢复、修缮浬浦、陈蔡、斯宅各村名人故居,提升新上泉村越红茶非遗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的旅游接待功能;沿线整体景观提升,包括浬浦十里果园、浬斯线花海、环湖公路、香榧森林公园南园、廖宅东白山登山线路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完善。

21

社会资本

嵊州市闲置农房激活

农旅结合

工商业主

嵊州市

2021-2025

30000

0

30000

全面鼓励闲置农房激活,引导工商资本利用闲置农房开展民宿、乡村旅游、文化展示等项目。

22

社会资本

中国花卉文化创意国际交流合作区

农商旅结合

浙江丰岛股份有限公司

新昌县

2021-2025

30000

0

30000

合作区地处浙东唐诗之路核心区域、精华路段,位于浙江省新昌县高新技术园区、千年古镇澄潭街道,毗邻省级智能装备小镇,占地300亩。项目主要以花为媒,分设花卉文化创意设计中心、花卉文创行业研究平台、文旅融合发展平台、数字交易平台、国际高端花卉文创人才培养平台及国际花卉文创交流合作平台.

23

社会资本

安缇缦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

农旅结合

上海御庭酒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新昌县

2020-2023

200000

0

185000

项目所需建设用地约为300亩,建设狐巴巴探索星球、狐巴巴云上乐园及安缇缦生态度假小镇,包含狐巴巴主题Ip乐园、娱乐、商业、特色餐饮及度假康养公寓等。

24

社会资本

能靓文旅集团旅游发展项目

农旅结合

能靓文旅集团

新昌县

2020-2028

100000

0

50000

利用钦寸水库上游“龟溪”河道及两岸的部分可开发农田、董村附近小山丘、河流以北的可开发林地和部分山脚田地建设集生态、农林业、休闲、娱乐、养生、影视、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旅游综合体。

25

社会资本

梅溪湖民俗文化及休闲养生园建设项目

农旅结合

新昌县梅溪湖农业投资有限公司

新昌县

2018-2026

250000

0

100000

中国首个乡村露天博物馆,集文化体验、生态旅游、乡野休闲于一体的中国知名隐逸度假目的地,总体结构为“一环、一核、五村、两院”。项目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新征用地350亩。

26

社会资本

大古·云延旅游度假区项目

农旅结合

大古云延(新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新昌县

镜岭镇

2020-2022

50000

0

34500

总用地面积约133200平方米,建设用地面积约19980平方米,建设高端精品度假酒店、休闲旅游、农业体验等旅游度假区。

27

社会资本

开元乡村旅游度假综合体

农旅结合

开元文化旅游开发管理有限公司

新昌县

2020-2022

30000

0

24000

规划建设开元芳草地乡村度假酒店、乡村客厅及艺术家村落等业态,计划建设成为一处极具地域特色,集休闲旅游、文化消费、艺术创作于一体的旅游综合项目。

28

社会资本

浙江馨馨养老家园

农旅结合

浙江馨馨假日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新昌县

沃洲镇

2015-2022

85000

0

42500

集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康复护理、疗养度假、社区服务、生态农业为一体的养老综合项目。建设用地约为208亩,建筑总面积约为20余万平方米,内设约1000张床位的养老院;约300张床位的康复、护理院及医疗体检服务中心;内设约1500套居家养老公寓及250套家政服务公寓;内设集生活服务、老年大学、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社区中心及700余亩的观光生态农业园。

29

社会资本

山涧堂文化酒店

农旅结合

浙江九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新昌县

沙溪镇

2018-2021

11000

0

3900

项目共建造2-5层10幢和地下室1层,总建设面积为13057.96平方米。提供养生、休闲、娱乐、观光采摘的相应配套设施。

30

社会投资

浙江省新昌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产业发展

新昌县人民政府

中国茶市等地

2020.12-  2023.12

13000

0

13000

重点构建一院(中国大佛龙井研究院)、 一馆(浙江龙井茶博物馆)、二中心(人才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三平台(数字化服务平台、科创服务平台、 检验检测平台)

31

社会资本+政府补助

网易味央(嵊州)现代农业示范园

产业发展

浙江味央科技有限公司

嵊州市

三界镇

2021

6500

600

6500

建设年养殖2400头母猪,年出栏68000头断奶仔猪现代化养猪场

32

社会资本+政府补助

粮食全产业链优质年糕生产线

产业发展

嵊州市二分田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嵊州市

2021-2022

1570

1000

1570

建设3600平方米优质年糕生产线,联结7500亩优质年糕专用米生产基地

33

社会资本+政府补助

浙江省示范性现代园国有农场建设

产业发展

嵊州市良种繁育场

嵊州市

甘霖镇

2021

505

500

505

基础设施的提升与改造、三线入地、农垦文化保护与传承、农业信息化及三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34

社会资本+政府补助

蔬菜冷链物流中心建设

产业发展

浙江飞翼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嵊州市

三界镇

2021

2300

1150

2300

建设冷库800立方米,新增全自动净菜包装流水线12条,购置冷链运输车10辆,为周边农户提供分级包装、保鲜冷藏、物流运输等综合服务。

35

政府投资

上虞区“四季仙果”数字化产业发展示范建设项目

产业发展

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区曹娥江旅游度假区、区供销合作总社、相关乡镇街道

上虞区

2020.1-

2021.10

18000

8000

18000

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数字农业综合体、物联网示范园区、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以及品牌营销、行业监管等数字系统,加快“四季仙果”产业数字化提升,推进政府服务、监管职能数字化转型,打造浙江省农业产业数字化标杆。

36

政府投资

嵊州(崇仁)现代农业园区

产业发展

崇仁镇人民政府

嵊州市

崇仁镇

2021-2025

15000

2000

15000

新征用土地400亩,利用存量土地100亩;新建配套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农推展销中心;农副产品精品产业园。

37

政府投资

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县建设项目

产业发展

新昌县人民政府

新昌县各乡镇(街道)

2020.8-

2022.6

20000

8000

20000

立足茶叶产业优势,按照“1+1+N”基本架构,围绕“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探索建立质量兴农长效机制”主题,深入开展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示范建设,探索建立以数据应用为关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38

政府投资

香榧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

国资委、国土资源规划局、农业农村局

新昌县各乡镇(街道)

2021-2025

50000

0

50000

摸排全县适合种植香榧林地约20万亩,采用国资和民营企业结合的方式,共同发展强村富民产业。

39

政府投资

新昌县生态农业大走廊

产业发展

各基地主体

新昌县

羽林街道等地

2020-2025

5000

0

5000

一廊一核四区三线,打造1个中心,5个综合体,10个产业基地,20个家庭农场。

40

政府投资

上虞区盖北镇省级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项目

综合改革

上虞区盖北镇人民政府

上虞区

盖北镇

2020.1-

2021.12

31540

6000

31540

以“改革制度体制、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落环境、提振农业产业、推进村强民富”为切入点,抓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美丽乡村转型升级、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五大领域改革,形成以综合改革助力乡村振兴的“盖北经验”。

41

政府投资

柯桥区王坛镇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项目

综合改革

柯桥区王坛镇人民政府

柯桥区

王坛镇

2020.6

-2022.6

23140

6000

23140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叠加好已有各项农村改革试点,重点推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发展乡村产业、提升人居环境、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施“两进两回”行动等,努力走出一条水源地保护区“去工业化”后乡村振兴的王坛之路。

42

政府投资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

相关镇街

越城区

相关行政村

2021-2025

10000

0

10000

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待区领导同意后实施。

43

政府投资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

各乡镇街道

上虞区各乡镇街道

2021.1-

2025.12

150000

0

150000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

44

政府投资

诸暨市美丽城镇建设项目

美丽乡村

诸暨市

人民政府

诸暨市

2019-

2023年

101500

0

101500

新建道路及雨污水配套设施,三联线、停车场、文化礼堂、珍珠小镇基础设施配套改造,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商贸服务集成中心建设,四好农村路建设等。

45

政府投资

历史文化重点村

美丽乡村

应店街镇

诸暨市

紫阆村

2021-2023

1500

500

1500

46

政府投资

嵊州市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

嵊州市

人民政府

嵊州市

2020-2025

60000

0

60000

按照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主要内容为对居住人口在200人以上自然村普遍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提档升级;重点提升西白山美丽区块和温泉古镇、唐诗之路等2条美丽乡村风景线;打造3-5个在省内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

47

政府投资

电子商务提升农产品流通

政府投资和上级补助

市供销社及

区县市社

全市

2021-2025

1500

1500

扩大供销电子商务规模,依托政采云,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打造供销服务农产品流通大平台。

48

政府投资

为农服务平台整合提升发展

政府投资和上级补助

市供销社及

区县市社

全市

2021-2023

5000

5000

完善优化整合农资、庄稼医院、农合联秘书处、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四大功能服务网络,建成农资配送、农机咨询服务、农民技术培训、农业劳务等一体化的为农服务大平台。

49

政府投资

绍兴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农业服务

市供销社

越城区

2021-2024

120000

0

120000

打造集蔬菜、水果、粮油、海鲜、淡水产、鲜肉类、蛋奶品、冷冻品、豆制品、副食品等十大类农产品批发交易及其加工配送、冷链仓储、食品检测、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大型区域性农产品集散中心。项目规划土地面积约4百余亩,新建交易用房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

50

政府投资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

民生工程

市供销社

全市

2021-2025

10000

0

10000

提升社区站点建设层次,规范分拣初加工中心运行管理,建设绍兴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站点-分拣-加工智能回收样板工程。建设互联网+再生资源线上线下交易市场,引入政府企业合作模式成立固废处理企业,提升目前特色固废回收品加工循环使用能力。

51

政府投资

农村居家养老项目

民生工程

上虞供销社

上虞区

2021-2025

10000

0

10000

一是提升和完善已运营的11家镇街级居家养老中心(乡镇街道10家,上虞市区1家)养老服务水平,在星级考评标准基础上,结合各乡镇特色成立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展系列助老服务;二是做好新建2家居家养老中心前期创建工作和后期运营工作;三是完善10个乡镇街道的84家村级日照中心的运营工作,严格按照运营考核标准开展系列养老服务工作,同时积极对接剩余2家乡镇的日照中心运营工作,争取做到全区有大通养老运营镇街级点的日照中心全覆盖。

52

政府投资

诸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工程

基础设施

诸暨市人民政府

诸暨市

2020-

2023年

166600

0

166600

诸暨市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泵站建设。

53

政府投资

“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

基础设施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

全市

2021—2025

42000

28000

42000

通过挖潜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左右,提质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20万亩左右。

54

政府投资

“十四五”220kV输变电工程

基础设施

省电力公司

上虞、嵊州、诸暨、新昌

2021-2025

145090

136090

136090

220千伏电网建设

55

政府投资

“十四五”110kV输变电工程

基础设施

省电力公司

上虞、嵊州、诸暨、新昌

2021-2025

156359

148809

148809

110千伏电网建设

56

政府投资

“十四五”35kV及以下配电网工程

基础设施

省电力公司

上虞、嵊州、诸暨、新昌

2021-2025

300000

250000

250000

35千伏及以下配电网网格化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优化农网网架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

57

政府投资

越城区农村公路提升改造

基础设施

越城区人民政府

越城区

2021-2025

5000

0

5000

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农村四好路”建设

58

政府投资

柯桥区农村公路提升改造

基础设施

柯桥区人民政府

柯桥区

2021-2025

200000

0

200000

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农村四好路”建设

59

政府投资

上虞区农村公路提升改造

基础设施

上虞区人民政府

上虞区

2021-2025

90000

0

90000

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农村四好路”建设

60

政府投资

诸暨市农村公路提升改造

基础设施

诸暨市人民政府

诸暨市

2021-2025

220000

0

220000

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农村四好路”建设

61

政府投资

嵊州市农村公路提升改造

基础设施

嵊州市人民政府

嵊州市

2021-2025

89000

0

89000

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农村四好路”建设

62

政府投资

新昌县农村公路提升改造

基础设施

新昌县人民政府

新昌县

2021-2025

41000

0

41000

农村公路提升改造,“农村四好路”建设

合计

4643704

596649

3797054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