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组团社是什么 人物访谈

人物访谈

2024-06-28 00: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问题一:听说您是20世纪80年代读的大学,毕业后进入号称上海第一的上海国旅。您在公司的发展是否一帆风顺?能否结合公司部门发展和用人讲讲您的职业成长经历?

王铮:我是1993年毕业后开始做入境游,我们最早一批做旅游的都是学语言出身。那时候,我们是把它当成外事工作去做的,是以翻译的身份进去的。当时做入境游的旅游公司没几家,上海国旅是第一家,也是上海所有的旅行社里面的“0001号”公司。

进去之后我先做了两年导游,马上就让我去做外联了。所谓外联就是销售,对外销售。为什么叫外联?因为以前国旅是属于外交部的,属于外事系统,外联就是对外联络,我们现在还叫外联,其实就是销售。那时候我们是做国外游客的生意,把外国人引进中国来。我是上海外国语学院毕业,学德语的,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做起,我们的德语市场是整个中国排名第一的。德语市场,包括德国、瑞士和奥地利,3个国家的客人到中国来,我率领的队伍是做到第一位。后来不光是德语市场,公司整个国际市场都由我分管,管整个入境游。我们的入境游客源主要是欧美和日本,还有东南亚部分国家,这些是我们的常规市场,就是传统市场。

入境游,那时候我们逐步做到排名在全国前三,连续几届被中国旅行社协会评为中国十大入境游企业之一,上海我们是第一位。到了现在,我不光分管入境游,还负责管理整个出境游、国内游市场。当然,对我们旅行社来说,入境旅游这一块地位在市场上是很高的。中国的旅游发展可以划分为4个10年,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开始,一直到1988年左右,这个10年旅游是作为一个事业去做的。我差不多是赶上第二个、第三个10年,第二个10年是产业发展的时代,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去发展。然后是1998年到2008年,第三个10年,伴随着出境游的开放而发展,属于改革发展阶段。2008年以后到现在,是全域旅游,就是完全融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里面去了。按照旅游发展的阶段来说,我是踏到第二个阶段开始发展,因为旅游发展是从入境旅游开始发展,先有入境游,再有国内游,再有出境游,这样一个过程。当时我们做旅游一个很大的责任,就是为国家创外汇。

问题二:您是国内最早从事入境游的老专家,能否就旅行社分工、市场推介、产品运营、导游结构等给我们介绍一下入境游运营情况?近些年,统计数据来看,上海乃至整个国家入境游规模没有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发展,对此,您实际感受如何,原因是什么?新冠疫情使旅行社伤筋动骨,在国家放开疫情管控、疫情彻底恢复后,比如2024年以后,上海乃至全国今后的入境游发展会呈现出什么特点?

王铮:旅游分工当然有区别,因为组团和地接是有区别的。组团分两种客人,通过分销渠道做的是B2B;但是它也有B2C的,直客;而我们入境游的基本上都是B2B,我们做地接的只跟组团社联系。分工其实都差不多,无非就是分销售、运营、产品设计。我们旅行社业务是应该有3块,一个是入境游,一个是出境游,一个是国内游;国内游和出境游,其实可以合二为一,它们类型是一样的,都是组团,组织团队到外面去,国内游偏组团,就是组织团然后交给当地旅行社去接待;入境是偏地接,主要是地接。地接什么概念,主要是你组团社给我的东西,我在当地怎么落地,我怎么安排导游、安排车子、安排餐;而组团不需要考虑到这么多的细节,所以组团和地接是两种类型。最早像我们在国旅,我们都是毕业于上海的三大学校,一个上外,一个复旦,一个华师大,都是外语系的。那时候上海的大学只有上外、复旦、华师大有外语系,做入境旅游的语言要好,而出境游和国内游这块对语言要求不高。受制于什么东西呢,一方面呢就是出境游好多都是跟在海外的华人旅游商合作,他们其实对语言要求并不是很高。中国的出境游,其实没有真正融入到国外的正规体系里面去,只有在个别的国家融入了。弄来弄去就是一些夫妻店 ,出境游交给华人开的旅行社去做,而这些旅行社在当地是非主流旅行社。

其实到后面,出境游升级,我觉得能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变化:就是它对当地的地接,假如能够真正的融入到当地的主流的旅行社体系里面,国人出境游的质量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情况。另外,这个市场还处于一个价格竞争的阶段,还没到品质竞争,所以这个价格竞争的时候,就会考虑到shopping什么的。而主流旅行社不会搞这套东西。最初做旅游的都愿意做国外游客的生意,不愿意做国人的生意。中国的旅游先是入境游,再是国内游,然后是出境游。最初做入境旅游的人都不愿意去做国内和出境旅游。那时候第一批做国内游的,都是在旅行社做后勤过去的。不像现在,国内游和出境游地位都上来了。

从原来的国家旅游局、现在的国家文旅部统计的数据来说,入境游和出境游人数都是1.47亿跟1.47亿,都是同步的。为什么说外国游客下降了、少了?这是因为,出境游的真正发展是从1998年左右开始的,而入境游是40年前就有,即1978年的时候已经做起来了,1978年以前也有,发展这么多年也就是1.47亿,所以会觉得入境游发展慢了。另外,前几年把旅游产业做大,国家旅游局入境游、国内游和出境游都管。其实,国外的国家旅游局是不负责出境游的,国内旅游和入境游是它管理的范围。国外的国家旅游局主要对本国的旅游资源的利用负责,而出境旅游是由行业协会负责。我们国内全部纳入到文旅局去管理了。出境游无序过度地发展影响了入境游的发展。国外是组团的挣不到钱,都是做地接很挣钱。我们的市场前几年都是组团挣钱,地接也就那么回事,将来也会和国外一样,地接挣钱,组团不挣钱。组团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一点,因为地接要资源。前几年因为出境游无序过度地扩张发展,我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入境游发展。我们要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入境游有高峰期,它从1978年开始一直到2008年以前,都是快速高速地发展,每年都是20%、30%的速度增长,增长了30年,下降是必然的,总会有一个周期规律。而且,以前我们享受了改革的红利,享受了入境游飞速发展,现在红利没了、消失了,入境游肯定要掉下去。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是西方媒体对我们国家有很多负面的宣传,而这些西方国家恰恰是我们主要的客源国。我们做入境游,还有一个很大的发展障碍是签证,签证便利对入境游的发展很重要。中国老百姓出去,一部分是刚需,一部分是有钱人出去,都是得益于我国的发展。而西方国家其实是在往下走,老百姓收入在减少,而到中国旅游的价格在上涨。另外,入境旅游的产品老化了,整体产品“老三篇”。其实我们有很多旅游资源,这个要挖掘,所以产品是否丰富也是制约入境旅游发展的因素。还有就是外宣落后了。外宣很重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越来越大,假如说没有了西方国家的客源,我们还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客源,就是说如果要把入境游做大,就不要老是盯着西方那些客源国,我们可以转变市场。但是这个跟国家开放是有关系的,要从整个世界来看。全球化的发展旅游肯定发展。旅游不光是入境旅游,所有的旅游,疫情之后,肯定是进入了一个新旅游时代,都是要以创新的思维做旅游,而且是要做智慧旅游、数字旅游,这肯定是将来旅游发展的方向,包括跨界旅游。

问题三:我们能否进一步就入境游产品定价方面请教您?比如主要是运营成本加成定价还是根据市场情况来定价等?价格生成程序能否给我们科普一下?而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入境游市场的发展,定价方法是不是也在变化?目前产品定价受政策监管掣肘大吗?价格监管怎么能更好符合行业要求,您有没有想进一步呼吁的?

王铮:从定价来说,入境游的定价就是市场化,没有谁定价的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作为地接社,把价格报给外方,报给组团社。组团社加上它的成本对外销售,所以完全是市场化。

但早期不是,早期是国家定价,每年都有个指导价,国家旅游局专门有一本书,有一个向全行业发布的一个指导价。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的,比如说用车公里数应该多少钱,就完全自己定了,就很少有监管,除非你投诉,但是一般因为我们作为地接社,就是说作为地接提供服务来做了,客户假如说投诉的话,会投诉到组团社,投诉到我的客户里面,它会有他们当地的旅游执法机关负责的。监管上,我们做到一点,不能零团费,不能负团费。

问题四:现在都在讲数字时代,有人说传统旅行社的作用没以前重要了,也有人说线上旅行社和线下旅行社其实没有根本的区别等。其实我一直觉得旅行社是旅游产业链的枢纽,您能否结合您公司和上海旅行社业的发展,给我们谈一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消费习惯的转变,我们的行业发生了哪些大的变化?将来旅行社行业的分工整合会是什么样一番景象?

王铮:第一个,其实我们旅游的体系没有发展完全,但是现在逐步会往这方向发展。国外分得很清楚,你做入境的做地接的就是做地接的旅行社。地接的不会去做组团社。地接社就是地接社。它一般分工分很清楚的,入境就做入境,地接就做地接。也有可能,比如说你云南人到上海来,上海来地接,这也算地接。地接的不一定是老外,入境的加上那些国内的地接的,都是同一家做,就是这一类旅行社。还有就是组团社,组团社是组织当地的客人到国外或者到目的地去,这叫组团社。组团社国外其实叫旅游商,它的组团旅游商,一般的就是旅游商。下面它是有个批零体系,它是搞批发,下面还有零售的,零售一般都是门店。我们叫门店,国外它其实叫旅行社。国外批发商一般不做门店的,有专门做门店的连锁店去做。在欧洲有一个叫凤凰的门店连锁店,它旗下整个欧洲有上万家门店。比如说作为批发商去找它了,就说我的产品在你这边卖可以吧,谈个价格。它们叫批零体系。现在我们国家慢慢地回归到这种状态了。比如说好多旅行社它入境游不做了,这跟我们国家旅行社发展有关,最早是从入境游发展、不是从组团发展的,以前的旅行社全部做地接的,而且那时候是设计了一个系统,一个国旅系统一个中旅系统,这些系统设置好之后,都是从做地接开始的,那你怎么会一下子让这些旅行社垮掉呢?不可能的。所以,后来的国内组团发展全部在它们基础上去发展的。将来还会分,比如说你做出境组团的,它就先把地接扔掉不要了,有好多旅行社已经把地接扔掉了,像我们旅行社还开门店,现在好多旅行社都不开门店了,比如上海有专业公司都开了几百家门店,它会通过这个门店网络去销售组团社的产品。

线上线下的整合,我感觉是线上公司肯定会一部分走到线下,因为线上的有各种各样弊病。举个例子,比如说像我们公司,属于线下公司,我们的质量是绝对保证的,你可以去看,由质量管理所去投诉我们公司的投诉率为零。线上公司会开拓一些线下的服务、一些资源,比如说会设门店、比如说景点开发,都属于线下的东西。再一个,线上公司获客的价格也很高,它会部分的走到线下来。而线下的公司从销售发展的角度来说会走到线上去。线下公司现在开门店,包括我们,其实都是有一种加盟形式。这个门店等于我送给你一个资质,基本上都是加盟形式。

第二个是这个市场是做细分市场,在产品上面要做细分,细分赛道,要做主题旅游,细分赛道越细越好,像国外旅游业发展的标志就是你这个赛道细分到什么程度,越细说明这个旅游越发展。我们在推12人制,为什么小团化?在国外有一家公司叫SKR,七八年以前刚成立的。这家公司我看了它数据,它也是我的客户,每年这个数据都是50%、30%以上增长的,它的小团化适合这个市场。它做研修旅游,就是做传播文化,让你寓教于乐。在这个旅游当中,它强调一个领队的讲解,能学到东西,这是一个产品上面的细分赛道。

还有在营销方面,那肯定是智慧营销了。因为现在这个营销你看不到门店了,没有门店的概念了,没有销售员了。疫情之后,旅游肯定会改变,包括商务旅游之类的也会变。商务旅游天数会缩短。为什么会缩短?线上视频会多了,商务旅游的频次肯定会减少,这也会带来一个很大的变革。但是并不是说旅游没有出路,就是因为这种压力在,要做我刚才说的智慧旅游、数字化旅游。利用Web3.0,利用人机对话技术,智慧旅游很关键,就是在游客人次或旅游天数缩小的地方,怎么把这个市场已经压缩了的、缩小的部分以一个新的方式把它填补上,我看只能靠技术。将来技术要引起旅游的变革。要发展,肯定是技术,可能“旅游+技术”和“旅游+其他产业”,这样才会发展。

问题五:您能否给我们简单讲讲锦江集团、锦江旅游等诸多公司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这是不是一种常见国有企业体制?现在很多人对于民企和国企的性质定位、人才发展等都有很多争论,包括近几年有的地方城投公司也遇到了展期的问题。在这方面能否给我们讲讲您的体会,比如国有控股旅行社和民营旅行社在经营战略、组织架构、人才发展、财务结构及产品运营和推广等方面主要有些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王铮:我们国有旅行社赚的任何一分钱都是为了消费者考虑的。我们讲究一个社会责任,我们作为一个企业来说,它有一个社会价值在里面,有一个社会责任在里面。这一点,我们其实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这个在我们每个员工里面都是很清楚的。所以说,你到任何地方去问锦江集团怎么样,锦江是好,价格高没办法,因为我们好多什么零团费、什么擦边球都不打。

我感觉国企、民企这两种体系不能相比,区别就是我们国企社会责任感更强,假如发生什么情况,我们是以国家利益为优先,以社会利益为优先,这是我们的区别。其他的你说市场竞争什么的,有可能你们会说民营企业机制更加活一点,那也不一定,国有体系企业的市场性都是一样的,大家都市场性。我们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渠道。我们其实比民营企业负担更重,但从市场性来说,我们竞争都是一样的。国有企业,我觉得除了社会责任之外,它应该还有个责任就是把这个市场做大做强!

责任编辑 || 吴巧红‍‍‍

责任校对 || 郑果

技术编辑 || 盛洋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Tourism Tribune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