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大城市那年,我没朋友也没钱|灵感周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练编程的游戏叫什么 初来大城市那年,我没朋友也没钱|灵感周报

初来大城市那年,我没朋友也没钱|灵感周报

2023-04-23 11: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许多毕业后到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窘迫回忆:在高房租、差环境和远距离间反复权衡,最终不是选择临近公司的“蜗居”,就是需要每天早起晚归赶地铁通勤。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便会被白天的劳累、陌生城市和现代生活带来的疏离感吞噬。

因此,不少组织都在探索帮助年轻人排解孤独、适应城市、提高生活品质的方案。如今越来越多“共居空间(co-living space)”的出现,就为不少年轻人提供了新的居住途径。

🏠 什么是共居空间?

共居空间(Co-living Space)是指让人们共同生活(co-living)的场域、空间。“共居”是一种不依赖于血缘关系的新形态居住方式,一种利用共享空间与设施创造人际互动与社群,重视开放、分享与合作的现代都市的生活精神。

(来源:维基百科)

👬 跟合租有什么不同?

由于“共居”最明显的社交属性,共居空间需要在深入了解住户后,帮其选择更合适的社交伙伴与场合。因此,是否主动寻求“共居伙伴”是共居与合租最根本的差别。相比之下,都市青年的合租常常会演变成互不冒犯的人际关系,导致厨房、客厅等公共区域失去其社交功能。

>>> 左滑解锁更多信息

当然,共居空间除了提供给年轻人住房、环境和情感支持,也在尝试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有的希望助力旧房屋改造、缓和房东与租客的尖锐冲突;有的希望帮助住户储蓄与工作发展问题,希望他们早点住上更好的房子;还有的共居社区只是整个文化空间的一部分,希望整体促进整体的青年文化交流与传播......

GOOD IDEA!

改造了老公寓,

也改善房东和租客的关系

中国台湾的“半伴公寓”,就是一个典型的青年共居社区。

在台湾,300 万的租房族与房东一直处在较为紧张、对立的关系中。年轻人拿着刚刚工作的低薪资,苦于高额的房租与生活费用;在台湾世代冲突愈发严重的当下,也会将一部分老一辈视为既得利益者。

半伴公寓的创始人陈建福,希望通过改造共居社区缓和这一社会矛盾。从 2016 年开始,半伴团队开始在台北市区寻找闲置的老房子,并将其改造成为适合年轻人共同生活的社区。

半伴公寓的每月房租低于普通住房均价,包含水、电、网络和管理费,并提供无限畅饮的咖啡机。|图片来源:seinsights

在每个房客入住前,半伴都要对其“面试”,并告知其社群生活规范。同住的每个人都以“伴儿”相称,在内部“生活教练”的陪同下共同组织、参与房子事务和社交活动,彼此支持和疗愈。

老房子被改造成热闹又漂亮的共生公寓后,有的房东也主动做起了自己公寓的住客。在面对面的友好氛围下,来自各地、身处各行各业住客与房东跨年龄层的聊天沟通,会给双方都带来新奇的感受,也逐渐消除了两方的冲突与代沟。

图片来源:城市学

流动的年轻人在增加,共生公寓也在“扩张”。除了半伴,台湾如今也有不少其他的共生公寓。由于市区老房屋闲置过多,半伴每年都会接到协助改造老房屋的委托,其中有不少还是跨县市。

在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用老旧房屋改造共生公寓或是一个拉近不同代人距离、互惠互利的好方式。

GOOD IDEA!

如果你陷入短期贫困,

还有这里可以帮你储蓄

许多地区共居空间的诞生,都是为了解决老旧房屋空置、住房资源不均衡等问题。而香港与其他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不同,这是一座绝对拥挤的城市。在没有太多空余房屋的基础上,社会企业向有关部门争取,将废弃的工厂宿舍等改造成共居公寓供人们居住。

前身是九龙纱厂宿舍的“深井光屋”就是如此成立的。这里的住客不少是在香港打工的外来群体,之前从事的餐饮、运输行业在疫情下受创较大。深井光屋创始人将其描述为一些“具有良好学历背景但陷入短期贫困,希望自力更生而非接受金钱救济”的人。

公寓内 300 尺(约等于 28m²)的标准间|图片来源:要有光

因此,他将提升住户就业能力与鼓励储蓄作为了共居公寓的运营目标。深井光屋的租约一般为 3 年,在入住时会考虑其个人发展目标与储蓄计划,尽量挑选改善生活意愿强的家庭入住;他们也会根据家庭经济情况的不同,预估他们能够负担的住房费用,为其安排合理的租金。

同时,深井光屋在翻新过程中也保留了此前的半露天走廊与公共阳台,地下设置了“公益室”与“聚会房”,住户们可以日常在露天走廊聊天、在聚会房社交,也可以在工艺室自己缝制衣服、生活用品。

深井光屋一楼的公共阳台|图片来源:hk01

鼓励入住年轻人储蓄与自我发展的,还有“福全公寓”。在入住者完成入住前制定的储蓄计划后,福全将会为每名青年发放相应奖金,数额为储蓄金额的三分之一,每月最高可达 1200 元港币。

在个人发展得到支持的同时,福全公寓也成立了每年需要参与 30 小时的“好邻居计划”,增加外来年轻人对邻居、社区环境的归属感,通过探访社区长者、协助简单维修或组织社区活动等方式,共同建立共居社群。

GOOD IDEA!

来这个共居空间,

共同参与一场生活实验

相比于其他的共居社区,在北京五道口发起的 706 青年空间将共居定义为一场共享居住实验。“我常说我们很‘变态’,因为我们小组的兴趣就是去观察和分析别人怎么生活。”在《706 线上沙龙》的一期播客节目中,主持人凯晶这么说道。

作为 706 青年空间的一个长期项目,他们希望关注、研究和分析世界各地实践共享价值的生活模式,从 2015 年尝试至今,这个实验也在不断吸取教训,经历了由公共运营到小规模自治、大场域到小社区的转变。

北京有 12 个各具特色的 706 生活实验室|图片来源:706 青年空间

706 生活实验室的目标用户,是那些除了希望在大城市找到一个能社交、价格不高的居住场所,也不满足被“过往的固有价值”同化,追求安全感、社交、个人认知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年轻人。

此外,706 生活实验室会提供免费的“才艺换宿”机会,鼓励掌握各类专场的年轻人通过才艺工作坊和学术分享,获得免费入住机会。如果你想住得久一点,也可以凭借撰稿、设计、绘画、拍摄等技能换取生活实验室的长期住宿名额。

图片来源:706 青年空间

作为一个青年空间,706 生活实验室的社群活动也很丰富。除了文学沙龙、摇滚沙龙、跨学科沙龙等,还有不少有关陶艺、建筑、都市地形学的分享。对同样话题感兴趣的青年可以成立兴趣小组,从很大程度上丰富日常生活。

706 大理青年空间周边有花园、农田,年轻人可以来种植花草与农作物。|图片来源:706 青年空间

然而,像这期节目标题所说,“共居不是大家住在一起,share 厨房这么简单的事”。看似能够解决许多问题的共居社区,终究还是一件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不断运营、探索的事情。

希望在未来,共居空间能够以更好的形态帮助更多初来大城市的年轻人更好生活。也希望正在流动的你我,未来在每处都能寻一温暖居所。

B = BottleDream

M = Miya

Miya 刘于瑜,生活观察家、生命体验家,喜欢和通过大大小小的行动给世界带来美好改变的人们协作,目前关注教育公益、社会创新、青年发展。freeCodeCamp 中文社区大使,ChangemakerXchange Fellow。

B:Miya 这几天在忙什么呢?

M:最近在忙着工作和玩,一边玩一边工作, work hard by playing harder(笑)。

我在一个做教育公益的非营利组织工作,它叫 freeCodeCamp(简称 fCC),是做免费编程教育的。它也是一个很有名且很酷的开源项目。我们团队的成员分布在十多个不同国家,大家都在家里远程办公。团队分工有基础设施开发和维护、课程开发和拓展、国际化。大家分工协作,互相培训,互为备份。

我的工作属于国际化部分、负责中文社区相关的事务,有时候也会参与新项目测试、课程拓展的讨论。长期以来我的主要工作内容除了写写文章(后续可能也会做做视频),就是和人们聊天。一些来自高校、企业或者非营利组织的朋友对 fCC 感兴趣,想探讨协作的可能性那么我们会约个时间聊聊天。偶尔在不同领域的活动上,比如去参加一个线上的关于社会创新的活动或者一个线下的音乐活动,一些新朋友对我在做的事情感兴趣,或者想听到一些建议,那么我们也会在活动上、在地铁上聊聊天。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和 fCC 社区的志愿者朋友们聊天。比如昨天有一位新朋友,他是做流媒体开发的,看了我们的年度总结文章,参加了我们周六的贡献者交流会,想了解更多关于 fCC 的事情以及我在这里面的工作体验,于是他就用心列出好多问题。我们刚才聊了一个多小时,他说我的回答比他想象得更详细。通过这些聊天,我们帮助志愿者们找到自己喜欢的参与社区贡献的方式,同时也基于反馈去改进社区的各方面。

最近我也借着筹备明年四月 2050 大会的契机,和几十位不同领域的朋友讨论、共创,希望在开放式教育、开放式协作社区这些方面做点事情。我跟这些朋友有的认识四五年了,有的刚认识,大家都是有情怀也有行动力的人,所以在一起还蛮好玩的。

所以我最近也会去参加这些朋友组织的活动,比如去锄地、种菜,感受永续农场,或者去街头唱歌,我可太爱那种感觉了!在活动上我是在放松,也是在观察学习他们的行动方式,以及尝试找到彼此契合的协作点。

图片来源:Miya

平时安静下来的时候,我会去上瑜伽课,或者练字,写写唐诗宋词。我喜欢拿着笔写字的时候那种可以触碰到的踏实和温暖,就像喜欢和人们面对面聊天一样,虽然我的字写得不好哈哈~

好像我每天的节奏都差不多,不会很忙,也不会很闲,也没有工作日和周末之分。今年有一个很大的收获是把工作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有意义,也有乐趣,就不太会感觉到 burnout。

总的来说,我目前关注教育公益、社会创新和青年发展。如果你想更多了解我,产生一些链接,可以读一读我最近写的一篇文章👈。

B:请 Miya 简单介绍一下 fCC 吧!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M:在第一个问题里已经对 fCC 作了一些介绍,这里再补充一些吧。

在各种宣传材料上,我们总是言简意赅地介绍它:freeCodeCamp 是全球最大的开源免费编程教育社区,从 2014 年创立以来,以“帮助人们免费学习编程”为使命,创建了大量编程教程,包括交互式课程、视频课程、文章等。我们正在帮助全球数百万人免费学习编程,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希望让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免费的优质的编程教育资源,成为开发者或者运用编程去解决问题。

图片来源:fCC 官网

其实,fCC 到底是什么,或者说社区到底是什么,大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也有自己的期待。也许一些朋友听到说这是一个“编程教育”社区,会觉得这跟自己没关系,就走开了。可是,我们长期以来在营造的东西远远不止教授那个专业技能,也很难跟没有亲身参与进来的人们去说清楚。你希望它是什么,比如有温度、有活力,那么你完全可以参与进来给它注入。

对我来说,最宝贵的一点是,在社区里,绝大部分人都会展示自己真诚美好的一面,我在这里也是美好的、透明的。在编程教育之外,社区里的人们面对面去聊天,敞开心扉、传递热情,这个时候,比编程更有意思的事情才刚开始发生。

另一点是社区鼓励每一个人在遵守行为规范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任何想法,只要你提出来。总会有人响应,和你一起尝试实现。

再有,在 fCC 团队里,创始人 Quincy 给了我们非常大的自由度。每一位团队成员,全职的或兼职的,都曾是社区中长期的志愿贡献者,所以我们相互之间有足够的信任。Quincy 基本上就是给我们一个大的方向,然后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其他时候都由我们自己发挥。比如,我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推进整个中文社区的协作和发展,并且几乎每件事情都没有 deadline。

众所周知,fCC 是一个效率非常非常高的组织。我是 fCC 的第五名员工,不管是当初五个人开周会,还是现在最多的时候三十个人开周会,我们都是在一个半小时之内开完。甚至最近 Quincy 又把周会缩短为一个小时,每个人就说两件事:我上周做的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我在哪件事情上需要支持。除了周会,平时我们需要和哪位同事互相培训,就自己去约一个会议。我突然想起今年我似乎只跟 Quincy 单独开了两三次会,哈哈他真的是对我们很放心。

在这样的自由状态下,我们需要去探索如何聪明地工作,而不只是努力地工作——这个探索的过程本身也挺有趣的。

B:最近有什么灵感宝藏可以跟我们分享吗?

M:我一直都是一个对世界好奇喜欢观察和想象的人,如果你也是跟我一样的双鱼座,请在评论区告诉我!

然后我的行动力很强,一般有了什么点子,就会马上去和可能也喜欢这个点子的朋友们分享,所以好像我之前所有的灵感都被化作行动了。嗯,我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果没有被化作行动,就代表这个灵感可能不太实际,我可能就忘记了,所以现在也想不到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宝藏。

不过我昨天发现一个好玩的游戏,朋友圈有一个朋友提问:问大家一个历史问题,是谁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我马上就回复了: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然后我去翻了一下周杰伦的其他歌,看看还能出什么历史问题、地理问题、数学问题……也许以后组织活动的时候能玩这个游戏(手动狗头)。

B:你最近会有什么困惑吗?可以分享一下你的思考!

M:也说不上是困惑,但是我最近确实在思考一件事情——怎么做好一个引导师(facilitator)?

我是在 2019 年 ChangemakerXchange 亚洲峰会上第一次深刻感受这个角色的意义的。我的理解是,一个好的引导师会基于一套系统的理论,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方式为参与者构建安全的场域,参与者可以在其中放松打开自己、彼此链接,美好的故事自然就发生了。

ChangemakerXchange 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跨越欧洲、非洲和亚洲等 80 个国家的 600 多名青年社会创业者社区平台,这张介绍是我在 2019 年峰会上拍的|图片来源:Miya

我感觉自己这些年和人们聊天、协作做事、相互启发和鼓励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做引导师做的事情。我现在想把所见所思和各种实践沉淀成一些理论,或者说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撑。我会通过看一些书籍、文章或者请教一些朋友来沉淀。

这样,在不久的将来,我可以在开放式教育、开放式协作社区这些事情上更好地和朋友们配合。

B:你觉得什么样的人群最需要学习编程呢?

M:我们常说学习编程并不是一定要从事程序开发工作。如果你想要通过写代码来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和专注力,或者想要通过程序来实现自己的一些好玩的想法,又或者想要将一些日常事情自动化,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效率,那么你都可以试试学习编程。

当然如果你对获得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有强烈需求,又对当地开发行业的收入状况有所了解,那么你也可以试试学习编程。

我们其实能够感受到一种趋势,学编程会越来越像学英语一样普及。多掌握一门技能总是好的。不过,如果你尝试之后,觉得自己搞不定,也不必气馁。比如,我从 2016 年就开始学习编程,到现在也只是会写一些 HTMLCSS 和基础的 JavaScript,以及会读一点 Python 然后因为翻译 fCC 文章和课程时的需要,我学了一些 Git。前段时间因为想要测试 fCC 的新课程,我又学了一些 Docker。

我暂时对学好编程没有迫切的需求,所以会先把精力花在培养其他技能上面。以需求驱动学习,好过迷迷糊糊就一股脑儿去学。比如我在大学的时候读英语专业,觉得理工科学生学 C 语言好像很酷,就去死记硬背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结果基本上是毫无收获。

不过,我很清楚,如果我学好了编程,我的生活和工作就会有新的好的突破,所以我一定会学好编程的!(第 N 次立 flag 哈哈哈~)

B:你对一个“开源社区”的理解是什么?

M:这个话题说小可以小,说大也可以大。国内外很多对此进行研究的人们写了大量文章和书籍来聊这个话题,也通过构建大大小小的社区来实践如何营造“开源社区”,至今大家仍在探索的路上。

我没办法三言两语总结出一个大家能够理解和认同的东西,所以还是以 fCC 为例说说我的感受吧。

世界各地的 fCC 学员在当地组织技术交流活动|图片来源:Miya

在 fCC 社区,我们有一份简短的行为规范,简而言之:fCC 是友好且包容的,在这里,你应该保持友善,不能骚扰、挑衅他人,不能发送垃圾信息。那么,只要是在不违反行为规范的前提下,任何不同意见都是可以被拿出来讨论的。

其次,我们希望每一位贡献者,包括团队成员,在帮助别人学习编程的同时,自己也是真正开心的。比如,如果你觉得自己领取了某个任务,暂时没有能力或者精力完成它,不必有压力,你可以直接说出来,会有其他人来帮忙。

在这两个前提下,我可以尝试很多可能性,也鼓励和我协作的志愿者伙伴们尝试很多可能性——在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同时,顺便给社区、给世界带来美好改变。

我有时候会说:开源是一种生活方式。大概就是说当我们把在开源社区中和每一个熟悉的人陌生的人的沟通和协作方式引用到生活中——不管是喜爱、赞同还是反对,都真诚自然地表达出来——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简单而有趣了。

B:来自上一个好朋友的问题:你认为人如何拥有坚定的信念(非宗教的)?

M:如果我正确理解了这个问题的意思,那么我的回答是:

保持开放的态度,打开自己,不断寻找,不断实践,直到找到那件真正打动自己的事情——如果做某件事情让你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让你感觉到发自内心的快乐,甚至让你突然“自我意识觉醒”那应该就是你可以去拥抱的信念了。我相信发自内心的快乐才是推动自己和他人持续向善的动力。

比如,我的成就感是来自给别人带去好的影响,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为身边一个个具体的人创造价值。

但是,在这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平衡自己的心态。我们会尝试很多事情,当然就会经历很多失败,那么“接纳自己”就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接纳自己不是完美的、万能的。

此外,在发散得足够多的时候,要开始聚合、沉淀。我现在虽然仍然会对很多事情感兴趣会参与不同领域的朋友组织的活动,看起来也挺发散,但这个状态和几年前我在一片混沌中通过发散去找到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时那个状态是不一样的——因为现在我有了聚合的点,即“开放式教育”。

B:请提一个问题给下一个创变好朋友吧!

M: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

美芹、小狗

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