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片中邂逅东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纸片铜板拓片北宋反应 拓片中邂逅东坡

拓片中邂逅东坡

2024-04-12 04: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有意思的是,到了熙宁九年(1076年)三月三日,苏东坡又一次书写了自己的这篇记文,并且摩勒上石。若干年后,他再度经过超然台时,石碑还在。元大德二年(1298年),同知密州事王铎登超然台,看到了重刻的东坡《超然台记》,并于大德四年刊刻苏辙《超然台赋》,人们才从王铎跋语中得知东坡《超然台记》原石早已消亡,而王铎所见重刻的石碑后来也不知所踪。康熙五十八年,诸城知县罗廷璋修葺超然台时,再次重刻《超然台记》,落款有“东武张雯集”字样。据山东诸城超然台管理处主任乔云峰说,张雯只是在旧拓片上采集了一些不能识别的字,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苏轼原作风味。

至于本次主题展中的《超然台赋》拓片,从书法结体、风格以及王铎题记看,并非苏辙的书法,大概为王铎所书。虽则如此,《超然台赋》拓本却也成为文学超然台的一个重要见证。

C一碑一记: “苏体”大楷见神功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苏东坡擅长的书体是行书,楷书是其弱项。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苏东坡小楷《前赤壁赋》为历代推崇的名帖;大楷亦有杰作,如本次主题展中的《司马温公神道碑》《醉翁亭记》拓片。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时为宰相的司马光逝世,朝廷追封温国公,皇帝赐碑篆额,命苏轼撰文并书,这就是《司马温公神道碑》。后因政局有变,司马光被追回封赠,神道碑亦被毁坏,深埋地下,只留下御书碑首和龟趺。据传,金代皇统年间,夏邑令王廷直拜谒司马光墓,见荒烟野冢,悲从中来,访得一杏树,其冠如伞,枝叶茂盛,知乃残碑所藏之处,遂挖出断碑,又访得原拓,复摩上石。因残碑出于杏树之侧,故又名“杏花碑”。该碑笔法纯熟,朗健中见温雅,国画大师李苦禅叹为“苏楷第一”。由于是奉敕所书,故结体略显严谨,而更能代表“苏体”大楷风貌者当让于《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伟大散文作品,作者自己十分重视,曾亲自书写,请工勒石,立于醉翁亭畔。但由于欧阳修原刻字画褊浅,滁州人恐怕不能传远,就想改刻大字。苏东坡为颍州太守时,开封人刘季孙经过滁州,滁州太守王君诏托刘季孙转达滁人之意,求苏东坡重书。苏东坡一向对恩师欧阳修敬佩有加,岂有推托之理?苏体《醉翁亭记》就这样诞生了。一本字帖评价东坡说:“其楷书,尤以绵中裹铁的特点、丰腴跌宕的神姿和天真烂漫的意趣称为‘苏体’。而《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是‘苏体’的代表,被奉为‘书坛双璧’。”可惜的是,这两件杰作的原石同时毁于崇宁党禁之中。明代有重刻,但较宋刻拓本已不可同日而语。

苏东坡主题展中陈列的作品则是草书《醉翁亭记》拓片,此书以草书为主体,杂以少数行楷,原石亦已不知去向。有人认为这件草书为伪作,从其中的行书、楷书的用笔、结体和体势看,确实与苏东坡一贯的风格有很大的区别。究竟真伪,有待于学界进一步考证。

D食蚝帖: 五美兼具的居儋佳品

这是发生在儋州的一个真实故事。

有一次,疍民将一筐蚝送到桄榔庵。苏东坡与儿子商量如何处理这种从未尝过的海鲜,父亲让儿子把蚝肉弄出来,味料成浆,与肉调拌,放入水中,加酒煮熟。东坡先生品尝后感觉滋味甚美。他们又取几个大一点的,在火上烤干,慢慢咀嚼,味道比煮出来的更加美妙。忽然,东坡先生煞有介事地告诉儿子,千万别把消息传出去,恐北方的正人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儿子苏过笑得差点没把口中的蚝喷出来。

这则故事记载在一张拓片上,拓片著录于《晚香堂苏帖》。文虽短小,而时间、事件、过程具备,人物情态和情景场面活现于纸表,轻松诙谐。尤其最后数句,读来让人捧腹,成为东坡谪居海南时期的经典名句。

就书法来看,整篇作品神完气足,炉火纯青,其笔法娴熟,骨肉兼具,字体之扁长、大小、取势皆搭配得甚为完美,厚重、温润而洒脱,给人的感觉像是一位智慧而仁厚的老人在讲一个幽默的故事,毫无轻浮之感,却又诙谐轻快。苏东坡曾说过,书法须神、气、骨、肉、血兼备。《献蚝帖》堪称五美俱全的作品,应为东坡晚年最优秀的力作之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