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泉:丽江“木府”重建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纳西族独特风采的丽江古城 杨福泉:丽江“木府”重建记

杨福泉:丽江“木府”重建记

2024-06-11 10: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木增画像

一、木府劫难

玉龙大雪山下的丽江古城,曾有过一片巍峨壮丽,人称“丽江紫禁城”的宫阙,它就是明朝时雄踞一方,权倾滇川边界纳藏等族地区,被明王室视为“西南屏障”,康巴人称之为“木天王”的纳西族木氏土司之府第。如将丽江古城比喻为一个身着古色古香服饰,静卧在这人杰地灵之雪域的神秘精灵,木府就是这精灵头上一顶光芒四射的华冠。

1638年,中国大旅行家徐霞客来到丽江,从“居庐骈集,萦城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这一派萧森浩荡的古城气象中,惊讶地看到了木府“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壮观和名邦气势。

而“纳西古王国”的王室和百姓都没有想到,当时徐霞客眼中的木府,已经是到了辉煌的顶峰,但也已经是最后的艳阳高照,在时代风云中酝酿着的华盖之运,已经正向着木府逼近。

17世纪初,明清改朝换代之际,战乱迭起,烽火连天,殃及西南,丽江亦遭兵燹,木府的不少房屋被焚毁。清咸丰十年(1860),杜文秀起义军攻占丽江,此后清军与起义军在丽江、鹤庆一带连年恶战,战火连绵,生灵涂炭。木府这个凝结着滇西北无数纳西、白、汉等族人民智慧和心血的中国西南建筑奇观几乎全部毁于战火。

1723年,清廷在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木氏土司被降为通判,从此蜇居在幸存的几个小院,门庭冷落,一厥不振。光绪十四年(1888),曾重修破旧坍塌的一部分房屋,但已只是惨淡经营,修修补补而已,木府昔日的雄姿英风,已成如烟往事。小院凄凉,冷雨敲窗,寒鸦哀号,似乎是吹奏着一曲木氏家族的末世哀歌。

至“文化大革命”,木府再遭浩劫,唯一保存完整的大门“石牌坊”,通体全用采自下虎跳金沙江边等处的汉白玉石建成,跨度9米,高约18米,4根石柱撑着牌坊上的碑、椽、檐和坊盖,匾额上镌刻着明神宗手书钦赐木增的“忠义”二字。这个结构宏伟,雕功精湛的石雕建筑远近闻名,民间有“大理三塔寺,丽江石牌坊”之称。“文革”中成为“大破四旧”风暴的首先攻击目标,我那时11岁,亲眼目睹一伙造反壮汉携带铁锤钢钎等工具,风风火火来到石牌坊下,在一片“革命”的号子声中,拖曳推拆,锤击凿敲,烟尘滚滚中,一座巧夺天工的建筑奇观,一日之内便被夷为平地。

雪山无语,玉水黯然,目睹了20世纪发生在这个文明古邦最触目惊心,野蛮愚昧的一幕。这毁灭文明的恐惧一幕,也深刻地印在我幼小的心灵中。

从此这一顶古城的华冠彻底委顿泥尘,香消玉殒。丽江古城没有了最亮丽的那一道光芒,不免黯然失色。昔日气象万千的纳西王宫阙故地,很快成了一溜暗淡的砖墙,一座冰冷的钢筋水泥门禁锢下的落魄寂寞之地。

再后来,由于管理不善,这一片区域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硕鼠出没,恶徒滋事。昔日纳西首府的王室重地,竟沦落成丽江古城里最不安全和丑陋的角落之一。

烟雨苍茫中,红尘几多岁月,多少纷争!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被时代和潮流遗弃了的王宫故地,有一天会再现辉煌;惨淡的月光照耀下的这一片废墟,还会再现昔日的荣光。

洛克(J.F.Rock)在上世纪30年代所拍摄的木府“忠义坊”。

木府大门附近这座桥上,还可见到“文革”” 被毁的石牌坊断残部分。

二、灰烬中的苏醒

1996年2月3日,一场7.0级的大地震无情地降临到丽江人的头上,房倒屋坍,人亡畜伤,烟尘中是一片苦难和悲痛。这个中国唯一以少数民族为主体人口的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着历史上最严峻的考验。

大地震将丽江所有的“父母官”和各族人民推上了历史大劫难的风口浪尖,在危难中经受严峻的考验;同时,大地震也给所有的丽江人一个历史的契机:要么在沉重的天灾人祸面前沉沦,讨点救济款将就过日子,这样丽江势必在世人心目中会日渐成为一个已经烟消云散,在老天爷的淫威下修修补补过日子的昔日黄花;要么就奋然而起,重建家园,并且将它以一种既保留传统文明风貌而又具新时代精神的风采推向世界。

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解毅和县长和自兴这两个优秀的纳西族青年干部为首的一帮丽江汉子和奇女子,毅然地选择了后面这一条千辛万苦但能充分体现人生价值和纳西人志气毅力的道路,他们带领全县人民面对大灾难焕发出的那种坚韧不拔,雪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天穹垮下来而不弯腰的“丽江人精神”感天动地,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倾心喝彩和支援。在丽江城乡一片房倒屋塌,民众蒙难,百废待兴,很多人将焦虑和怀疑的眼光投向古城前景的严峻关头,丽江的决策者们毅然向世界宣告:丽江古城主体建筑群仍然完好,水系未遭破坏。我们仍将继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毅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继续申报古城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其中,修复西南建筑奇观木府是一项动议已久的计划,他们决定将这一重大工程的千斤重担交给丽江县文化局局长黄乃镇这个一上任就有恢复木府的宿愿和壮心的古城汉子。

地震后不久,世界银行的官员来到丽江,他们深深为丽江人民和各级政府官员上下一心抗震救灾的精神所感染,为古城大多数民居建筑仍保持完好的情形而欣慰。他们提出愿意贷款帮助实施恢复重建古城的项目。县长和自兴与黄乃镇参加了项目会谈。他们陪同“世行”的官员们参观古城和木府故地,向他们详细谈丽江古城的历史和木府辉煌的过去,然后提出恢复木府的计划和已经开始实施的工作。“世行”官员们仔细听了两位纳西官员详细的汇报,为木府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所吸引,也为他们那种地震后还一门心思想着要恢复体现丽江人智慧和文明的古建筑的精神所感动,他们亲自到木府故址和残留的“木家院”实地考察,最后,主要负责人理德先生当场拍板,同意将恢复木府作为一个重要项目来考虑。

木府重建过程中,右立者是总指挥黄乃镇。(杨福泉 摄于1998年)

木府工程总指挥黄乃镇(中)在过街楼“上梁”那天与兴高采烈地前来观看的纳西老人在一起,左一是他曾苦苦寻找的木匠大师傅和积功。(杨福泉摄于1998年)

纳西人建房子上梁的日子是喜庆之日,纳西妇女跳起了传统歌舞。(杨福泉 摄于1998年)

重建木府期间的两张老照片。(1998年)

三、殚精竭虑的设计

“世行”同意贷款支持重建木府工程后,“木府”工程总指挥黄乃镇立马组织人进行进行的设计规划工作。他自己也和当地学者和熟谙地方掌故民俗的老者一起翻县志、州志,查阅有关木氏土司的各种家庭历史档案、口传资料,并进行木府原址现场勘察,对各种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经过周密的论证,最后把木府的建筑样式、风格等定位在明代晚期。然后将这些依据分别介绍给北京和云南省的6家设计单位,请他们各自拿出自己的规划方案。由于各设计单位对木府的总体把握有较大困难,各种设计方案不太理想。黄乃镇又组织当地建筑和文化方面的专家首先勾勒出木府的结构布局平面图,最后由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在此图的基础上绘出了准确的木府鸟瞰图。黄乃镇又遵照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建议,组织专家到宁波等地考察古建筑恢复工程。最后在南京定下了恢复重建木府整个工程的方案。

但具体的施工设计在小木作方面碰到了拦路虎。据参与木府工程设计的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张晓洪先生介绍:古建筑抛开彩绘部分,一般分为大木作与小木作两大类,大木作通俗地讲就是受力构件,即柱子、大梁、斗拱、瓦屋面、墙体等,小木作指非受力部件,即如门窗、雕刻等装饰部分。现代的设计规划单位一般对古代建筑主要是从形态上,即从大木作方面了解得较多,这方面的设计能力较强。但小木作部分如各种梁上雕饰、窗花雕饰、线条等,各个朝代有各个朝代的风格,还有地方性的区别,民族之间的区别,要设计单位把这些细致的部件都反映在图纸上是相当难的,而且有些东西是简直无法在图纸上反映,如雕龙刻凤的尺度、眼睛大小、胡须的多少等等。设计院的技术人员想搞出一个包括大小木作的整体性设计方案,通过电脑等现代化手段查遍了资料,也找不到可资借鉴的先例。木府整个工程动工之前首先要由银行来预算后,方能投标招标,但因具体的施工设计图拿不出来,建设银行对工程的预算一筹莫展。于是具体施工图纸设计就在这儿搁浅了,银行拿不到具体施工图纸,预算也就出不来。这个难题就摆到了黄乃镇面前。

黄乃镇这下傻了眼,一个劲催促设计院,设计院是还在努力找资料,但照这样下去天晓得要等到猴年马月,而与“世行”定好的合同上是写明了要在一年以内完成;黄三番五次跑银行谈预算的事,但手里又拿不出人家要依据的施工方案,只有碰壁。黄乃镇心急火燎,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又像个没头的苍蝇瞎撞,脾气变得很坏,动辄就骂娘,照他自己的话说:“当时就像发了疯一样,部下见到我都远远地躲起来。”据黄的同事讲,那一段时间黄乃镇成天铁青着脸,白头发也在他那平头上疯长起来,像铺了一层霜。

在那个骑上老虎又不能往前跑,又不能往后退,又绝对不想跳下来溜之大吉的窘迫日了里,各种民间的说法又直往他和他的家人耳朵里灌:木府是王气盛的地方,在这里大兴土木,谁能压得住!他黄乃镇能压得住?木府周围的人家很少有发达昌盛的,这是因为平常人压不住王气,居不了王者之地的原因啊!有的说搞寺庙、王宫等建筑,领头的人大都没有好结果,民间称之为“压不住”(压不住神气、灵气、王者之气之意)。民间流传着70年代搬迁丽江著名的藏传佛教噶举派寺庙福国寺(原为木氏土司的别墅,后建汉传佛教寺、清初改建为藏传佛教寺)后,主持其事的第一“大师傅”因为“压不住”而很快死去的故事。

神神鬼鬼的说法传来传去,黄乃镇的妻子都为他担忧起来了,忧心忡忡地劝丈夫不要干了,设法把这件差事辞掉,免得因“压不住”而有个什么闪失。也有朋友来安慰他,一个研究《易经》很深的文友对他说,依据《易经》的理论,黄能压木,因木头一发黄就死了,不要有“压不住”的担忧。而且从他的姓名笔划上推算,他有王侯运呢!“王侯运是八辈子也不会落到我头上的,但我看来倒真是有给王侯修房子的运,因此我就不怕‘压不住’!”能“以黄压木”的文化局长幽默地这样对人讲。

“压不住”的说法倒没有压垮黄乃镇,但工程开不了工的僵局倒日日揪他的心,使他忧心如焚,夜不能眠。

然而傻等规划院拿出“小木作”设计图不管用,挠头皮、发脾气、甩东西、骂娘都不济事,不解愁,黄乃镇开始冷静下来认真动脑子想办法。

他苦苦思索,左思右想,思路蓦地就“以物比物,触类旁通”地从这将是庞然大物的王宫建筑就联想到自己熟悉的丽江古城民居建筑上去,再直接地就想自己家的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他知道家里起房子无非是打基础、竖屋架、隔间、砌墙、盖瓦、上漆等几个过程。如果把木府这高堂大殿的建盖也当作起一般民居一样地来操作,分解成上述那几个程序,那可能就比较好办。想到这里,他眼睛一亮,进一步想到:为何不可以把木府整体建筑分解成一幢幢房子,每一幢房子都按民间盖房子的程序设计施工,如果这样,每幢房子无非就是以下6个工序:1.基础部分,2.屋架部分,3.瓦屋面部分,4.墙体部分,5.雕刻部分,6.彩绘部分。而这6部分中最难做的,现在难住了设计院专家的是第五部分,即“小木作”中的雕饰部分。干吗不把这最难设计的部分先丢到一边,先来设计大木作部分呢?黄乃镇豁然开朗,马上就告诉早已下来现场设计,正为“小木作”的设计而头疼的规划院工程师们不要考虑“小木作”部分了,把整个木府分解成一幢幢房子,只设计它的“大木作”部分,这样一来,设计师们如释重负,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施工设计图很快就拿了出来,银行也作出了预算。有了预算,就可以进入施工投标的阶段。由于有了将大木作和小木作分开的“六段式”,在承包工程招标过程中也就能分门别类,分别议价,节约了大量资金。

不是“古建”专家的黄乃镇能根据民居建筑的原理推想出这“六段式”的分解法和放弃“小木作”,先搞“大木作”的设计思路,使规划设计专家们也对他刮目相看。

雕饰部分,黄乃镇组织专家先根据明代中原古代建筑的模式,再参照丽江现存明代建筑融中原和地方特点于一体的雕刻风格,拿准木府每个建筑物雕饰的风格样式,然后再物色技术、工艺能力都足以胜任的剑川木雕厂承担此项工作。

大到各个主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小到瓦的质地、颜色,梁柱门窗的漆绘等,黄乃镇和他的助手们费尽心力,日以继夜地苦苦斟酌、实验,全力体现明代木府的风神气韵,仅仅门窗的油漆色调,黄乃镇就凭着千方百计收集到的一点杭州法海寺残留的明代油漆资料,亲自调颜料,抹了又刷,刷了又抹,用油漆工匠们的话来讲,黄总指挥那时对这油漆的调配像着了魔一样。就这样反反复复试验了数十遍,直到有了满意的感觉才罢休。黛青色的琉璃瓦也在丽江陶瓷)烧了一回又一回,用黄乃镇的话说,就是不找到感觉不罢休。他所说的这种感觉可不是主观臆断,而是在反复钻研穷究明代建筑风貌的日日夜夜中找到的一种相当准确的感觉。无怪木府落成后,各路古建筑专家以挑剔和审视的眼光看木府,都一致认为这座气象萧森的王宫确实在方方面面体现了明代建筑的风采特征。

在木府重建竣工典礼上,纳西族妇女身着传统服装,载歌载舞欢庆这百年盛事。(杨福泉 摄于1999年)

四、三族共饮同心酒

重修木府这个当年的西南建筑奇观牵动着滇西北各民族的心,在两年多的日日夜夜,上千个参与这浩大工程的纳、汉、白三族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奏出了一首团结协作共创文化精品工程的凯歌。

参加这一庞大工程的工匠来自丽江、鹤庆、剑川、喜洲等地,都是历史上以出各种能工巧匠著称的地方。如丽江县金山乡新团纳西村、鹤庆县辛屯乡如意村、大赤铺村等白族村,是著名的石匠之乡;丽江县九河乡北高纳西村、大理市喜洲镇等,是鲁班高徒辈出的藏龙卧虎之地;丽江县白沙乡明代古建筑荟萃,民间有不少熟悉古建筑的大师傅;剑川县木雕厂是白族雕刻高手云集之所;素以吃苦耐劳著称的四川汉族民工也在玉龙山下一展他们“一根扁担担起山”的神威,为这滇西北的辉煌建筑出力出汗,他们承包了整个工程中很多木料、石料运输等重活。有个民工在拆除旧建筑墙壁的施工中被垮下来的墙压死,为这个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辉煌的古建筑的修复重建贡献了自己的生命。在1998年2月2日的竣工典礼上,总指挥黄乃镇在致词中对这个为献身的汉族民工表示深深的哀悼,茫茫雪山记住了这个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事业捐躯的汉子。

狮子山下,玉水河畔一时高手云集,能人荟萃,各族大师身怀绝技,共饮一杯同心酒,开始用他们的双手重新雕塑那沦落风尘多年的名城之冠,呼唤那个凝聚了他们的先人多少心血的古城旧梦。很多白族和纳西族的工匠举家参与了这个浩大的工程,儿女子孙、侄子外甥、婆媳全上阵。如鹤庆县辛屯乡大赤铺村的石匠远近闻名,这次,村里有很多石匠来干木府工程,有的全家一齐来,有的四五个兄弟齐上阵,57岁的老石匠李双富带着自己一手带出来的技艺高超的4个儿子来工地一展身手,他的老伴也来工地陪伴丈夫和儿子,大儿媳妇则当起“后勤部长”,为在工地苦干的全家人做饭洗衣。负责石牌坊和各大殿的很多大师傅都不约而同地宣称:搞这个百年难遇的古建筑文化大工程是壮我的名声,报酬不高也要干!要于出使祖先和后人脸上有光彩的大作品!

大理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是属于大理著名古镇喜洲的乡镇企业,喜洲亦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多能工巧匠。他们负责南过街楼的墙体、照壁等土建部分。该队的土木工程师何侃如负责整体技术把关。凭着二十来年比较丰富的古建筑修建经验和工艺审美能力,他觉得原图纸上在楼的中间部位少设计了一个腰檐(工匠们又称之为小山),显得整体不协调和单调,于是他大胆地向设计图纸的大工程师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最后设计者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意见,在中间多了一个腰檐的设计,使整体结构改观不少。

来自丽江九河乡北高行政村三义和纳西族村的木工大师傅奚正藩20来岁就从师学艺,拜过纳西族和白族大师傅,建盖和搬迁过寺庙、戏台等古建筑,有丰富的经验。这次他投中了木府中举足轻重的大殿堂——六开间议事厅的木构架工程。他兴奋,又忐忑不安,因为议事厅是整个木府规模最大的建筑。他带着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儿子、女婿和30多个村里的建筑高手,承担了。

这是整个木府规模最大的建筑,他拿出一生学艺的全部看家本领来干,整个工程完成得相当漂亮。除了整体结构的完美,奚师傅在小木凿上也很花了一番脑筋,匠心独运地组合出数百个莲花座斗拱、观音合掌、像鼻卷莲、八角木斗拱等。据他介绍,这些斗拱的样式与其它殿的斗拱在花样和多棱角等方面独出心裁,体现了他设计上的独特之处。他告诉我,之所以花费很多心思在这些小木凿的组合安装上,是为了体现自己独到的风格,也是为了一展三义和村纳西工匠的能耐。

工程监督和积功是个以熟悉纳西民间建筑工艺而著称的老人,70年代负责将丽江著名古建筑“五凤楼”从解脱林山上搬迁到玉水公园,因成功地参与指挥了那场非常艰难的古建筑搬迁工程而声名远扬,80年代初还曾被请去参与鹤庆县著名古建筑钟鼓楼的修复工程。总指挥黄乃镇把他请来,聘他为技术顾问,全盘监督整个工程。这个相貌清瘤、精神矍烁而言词不多的老者成天在工地上转悠,一丝不苟地监督工程。他对图纸很熟悉,能看出与实际施工的比例差异等,特别对斗拱的结构样式相当内行,不止一次纠正了工匠在施工中的失误。一发现问题就据理力争,一定要争个水落石出,在梁柱的厚薄粗细问题上与主要设计人员也争执过。后来各施工队不同民族的大师傅从实践中看到这个看去病弱,不善言词的纳西老人在技术上确实有一手,因此也就服了他,如果他在设计图纸上看出了毛病,就心悦诚服地请他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帮助修正。

木府工地地处古城西南隅,交通不便,且因随坡就山,地势坎坷不平,运输十分困难。搬运一根木料到位,常常要四五十个人齐心协力喊着号子推拉拖曳,艰难地一步步挪动,我在采访过程中目睹了这艰苦而壮观的劳动场面。无数的条石、块石、圆石,要靠人一块块背上去。素以吃苦耐劳著称的数百名白族妇女用他们力能扛山的脊背,把大批的石头、砖头和一包包水泥沿着陡坡一趟趟背上去,一天背三四十趟。我看到她们负重上山,挥汗如雨,但一放下重物,便又有说有笑,闪烁着苦在其中、乐在其中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光彩。工地上洋溢着一片热气腾腾与和谐的气氛,漫漫长夜,工地上常常灯火通明,各个施工队只争朝夕,要争取在纪念丽江“二·三”大地震3周年之际使木府再现于世。在工地上日夜奋战的工匠们还幽默地告诉我:“木天王”住的这个地方看来真是风水宝地啊,夏天,我们经常露宿在工地,但没有蚊来咬我们,真是怪。

身怀绝技而又各有本上工艺技术背景的各族大师傅来同奏这一曲浩大的古建筑交响乐,怎么把大家的认识统一到明代建筑风格和丽江特有的纳西建筑特色上来,又成为一段趣话。很多白族木匠大师傅喜欢富丽精工、精雕细凿,圆润光洁的风格,因此有的提出来柱子也要砍削到这样的程度。苦心钻研了一番丽江古建筑风格特点和明代建筑风格特点的总指挥黄乃镇则明确地指出丽江古建筑的特点是粗犷古朴,“保留唐宋古法多”,如柱子即只是略为砍削,就料施材,保持“肥梁大柱”的风采。他组织学习班,旁征博引,广举实例,实地察看丽江尚存的明代建筑诸如大宝积宫、琉璃殿、五凤楼、光碧楼等。叫各路豪杰熟悉“丽江古建筑风格”,并领能工巧匠们参观分布在丽江各地的明代建筑群和纳西民居,统一对丽江和明代建筑特色的认识。各族工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少白族大师傅说:参加木府工程,又学到了一门古建筑的本事。

木府虽有保留明代建筑风格,贯穿丽江古建筑古朴简洁、厚重敦实风格的大前提,但在这一大前提下,各族大师傅又匠心独运地将自己的各种风格和绝技充分地融注到工程中,如各殿斗拱的细小部位、彩绘、雕梁画栋等都各具特点,体现了各殿掌墨大师傅个人的创意。可以说,木府是以体现中原明代建筑风格为主,并融汇了纳西族、白族各种地方工艺风格和个性的建筑“大观园”。

木府鸟瞰

五、雪城凤凰长舞

1998年2月2日,艳阳高照,蓝天如洗,新修复的木府举行竣工典礼,成千上万各族人民扶老携幼,如汹涌的潮流涌向木府,有的老人行动不便,就由家里人用手推车推着来观看新木府和盛典。上千个身着各式地道传统民族服装的纳西族妇女在五开间“议事厅”前宽敞的五花石广场上跳起热烈欢快的民族歌舞。来自四乡的100多个纳西老人身着典雅的古装,白发长髯,仙风道骨,在大研古乐队队长宣科先生的带领下,在玉音楼右面用大理石和汉白玉砌成的舞台上同堂演奏“纳西古乐”。丽江人一个久已失去的梦,一个已烟消云散的文明奇观,在一片如诗如画,如霞如火的音乐舞蹈之韵中,又回到了他们的心中。

新修成的木府非常成功地再现了昔日这丽江“紫禁城”的宏巍气势,木府占地46亩,中轴线长369米。主体建筑有木牌坊、忠义坊(石牌坊)、仪门、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配殿、阁楼、戏台、过街楼、家院、走廊、宫驿等15幢,大小162间屋宇,依山势逶迤分布在狮山脚下,高低错落,起伏有致,自有一种山城古殿的独特丰采。雕饰彩绘富丽古朴,梁伟柱壮,气象萧森。一片苍苍茫茫黛青色琉璃瓦,典雅庄重,氲氤着一派明代古建筑的浩浩大气。整个建筑群座东朝西,府内“玉沟”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又体现了丽江特有的风水和建筑文化特点。

议事厅的门楣上悬挂着3块大匾,上面分别书写着明太祖、明世宗、明成祖赐给木氏土司的“诚心报国”4个大字,此外在其他大殿里还有其余7块明朝皇帝钦赐木氏的匾,充分反映了明代木氏土司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密切关系。

木牌坊上的匾上大书“天雨流芳”四字,这是纳西语“读书去”的谐音,充分体现了纳西人崇尚知识,重视教育的灵心慧性。木府内,将一座巍峨而充满书卷气的“万卷楼”置于土司谈论国事家事的前议事厅与后议事厅之间,亦是木氏儒雅博学,推崇文明的写照。木氏王司素以开门笑迎八面风,广采博纳各民族文化精粹著称于世,广泛收藏中原各种典籍,在丽江刊印《大藏经》108卷,首次广传于藏区。为避困守弹丸之地之讳,彰明广纳天下豪杰和智慧之志,木氏王司在古城不筑城墙。他们的开明睿智,博得众多中原名士高人和西藏活佛高僧的激赏,《明史·云南土司传》中曰:“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如礼守义,以丽江木氏土司为首云。”中原千古奇人徐霞客到丽江后赞木氏土司日.“世著风雅,交满天下,征文者,投诗者,购书者,以神交定盟者,婴鸣相和,声气往来,共中原之旗鼓。”明代,西藏噶玛噶举派(白教)八世和十世活佛曾先后访问丽江木府,推动了该教派在滇川藏地区的广泛传播。木府的各个高堂明室中,留下了汉、纳西、藏、白等族文化、经济和宗教交流的千古佳话。

木府落成以后的半年间,可谓祥光缘绕,喜庆满堂,除了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之外,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学者、专家、作家、画家等络绎不绝地流连于这个中华边地得山之灵,水之魂的雪城“紫禁城”中。江泽民、李瑞环等国家领导人亲临木府,为之题词。

一座木府,凝聚了丽江这世界名城的千年文明精魂和各族人民的博大智慧;这火中再生的凤凰,在雪城向天长舞,舞出了盛世的辉煌,呼唤着新世纪的吉祥。

——选自《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57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图片转自杨福泉先生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