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90周年:以艺术作品铭记历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纪念碑的绘画作品 九一八事变90周年:以艺术作品铭记历史

九一八事变90周年:以艺术作品铭记历史

2024-05-07 03: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编者按】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随即以此为借口,炮轰北大营,进攻沈阳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此爆发。

“九一八”事变牵动着万千国人的心,艺术工作者们更是选择以笔墨记录这段历1史,记录中华人民十四年抗战中的无畏精神。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0周年纪念日,我们以艺术作品回顾历史,透过画面中的人物与场景,感受那个年代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

徐悲鸿 徯我后 油彩布本 230cm×318cm 1930-1933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徐悲鸿创作油画《徯我后》时,正值“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大片国土沦丧,当局却消极抗战,人民陷入水深火热。徐悲鸿借此画抒发了人民渴望解救的呼声,成为救亡图存的呐喊。

齐白石 “老岂作锣下猕猴”石印白文寿山石3.1cm×3.2cm×9.6cm无年款北京画院藏

“九一八”事变后,齐白石刻下此印章“老岂作锣下猕猴”。这话很有意思,但表现的却是一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后又以“白石老人心病复作”门条拒绝与日伪分子同流合污。

赵奇 九一八 纸本水墨 104.5cm×335cm 1981年中国美术馆藏

赵奇几十年来坚持抗战题材创作,抗战的内容在赵奇的绘画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赵奇的《九一八》将视角放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普通人民的生活上,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能够引起观者强烈的共鸣。

陈钰铭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纸本水墨 305cm×597cm 2009年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描绘了“九一八”事变后人民逃难的场面,画面中充满了悲愤的人群,人们面露悲伤神情,从中可以感受到战争带给人民的无尽的悲痛。画家将人物形象处理得非常写实,同时又细腻自然,呈现出了一段厚重而苦难的历史。

王盛烈八女投江 纸本水墨设色 154cm×392cm1957年 中国美术馆藏

“九一八”后,由部分原东北军、农民暴动武装、义勇军等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斗争,牵制76万日军,消灭18万敌人,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八女投江》描绘了1938年10月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为避免被敌人俘虏而集体投江的壮烈场景。画面定格在八位女战士相互搀扶走向滔滔江水的镜头之中,画面充满张力,女战士视死如归的坚定决心展露无遗。

袁武 抗联组画——生存 中国画 370cm×200cm 2004年 中国美术馆藏

《抗联组画——生存》描绘了在深雪中行进的抗联勇士群像,塑造了一批饥寒交迫、弹尽粮绝、濒临绝境仍旧百折不挠、坚韧不屈的平民战士。人物脸部和衣服都大量运用没骨画法,人物前后穿插,画面层次丰富。纪念碑式的构图形式和强烈的墨色对比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让人对这些抗日英雄产生崇敬与景仰之情。整个画面覆盖冰雪,有肃杀之感,人物面部隐约被白雪覆盖,刻画出东北冰天雪地里战士们艰难挺进的坚毅与无畏,富有浪漫气质和内在激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