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纪录片《生命与使命同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纪录片教师于漪老师观后感 教育纪录片《生命与使命同行

教育纪录片《生命与使命同行

2024-07-10 10: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5月17日的下午,我们如期的坐在报告厅里,一起观看教育纪录片《生命与使命同行——于漪事迹》 。于漪在语文教育的茫茫田野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作为上海首批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课几乎堂堂都是公开课,她关于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等理念被写入国家课程标准。

 “备课必定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令胡治华老师印象深刻的是,于漪每堂课都会用10小时、20小时准备,每次上课前,她都会把上课的每一句话写下来,然后自己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除,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然后,背下来,最后,再口语化。这样一来,啰嗦、重复、语病大大减少。每次课后,于漪都会写下自己的“废话记录”,记下自己的不足、缺陷,记下课堂的感悟,记下学生的闪光点。一位年轻教师曾随堂跟踪听了于漪3000多节语文课,听完她惊叹不已,“于漪老师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三遍,也绝对不重复。” “文章是旧的,但学生是新的,理解怎么可能一样呢?”这就是于漪的回答,在给贵州边远山区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写的信中,她曾动情地写下这样一句话,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老师的基本职责)

她爱学生超过与自己的儿子。她用博大深厚的爱融化了坚冰,温暖着无数的心。三十年中,于漪的特级教师津贴分文未拿,全部资助了学生,“不仅如此,她还常常出钱替学生购书,帮学生解困,” 丁海霞曾这样形容她眼中的于漪:于老师太平凡了,平凡得当她捡起一张废纸时,会有同学认为这是一名普通的清洁工在尽自己的职责;她太普通了,普通得当她向学生粲然一笑时,你会认为那是一个母亲给孩子的微笑。但这份平凡与普通,在老师们眼中又是如此的难以忘怀。而辛勤的汗水,终将在心灵中结果。 每年的大年初二,就是于漪老师最为幸福的日子,那一天,于老师家会被昔日的学生挤得满满的,多的时候有上百人,那是于老师自己的教师节,她是世上最富有的人。(老师最大的幸福)

"活到老,学到老,"60年的教育生涯她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 “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的真正成长在于教师个人的内心觉醒,我为什么说一辈子在学做教师呢?我就是一直处在这样的觉醒过程当中。”在于漪眼里,做一名教师需要不断拓展视野,只有学习才是生命的朝阳。她自己的兴趣就极为广泛,于漪喜欢画,也深爱国粹京剧。对于现代流行的事物,于漪同样充满了好奇与兴趣。退休后的于漪更竭尽全力地关注着中国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倾力写下几百万字著作,并在各种场合大胆谏言:当新的课改刚刚启动,许多专家对课改的必要性提出质疑时,于漪立刻呼吁:以课程与教材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世界的潮流;当教育功利化的现象愈演愈烈,家长忙于带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学校忙于抓学校的升学率的时候,她又形象而精辟的提出了“育人”和“育分”的理论,坚定地提出了“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的理念,呼吁要让学生从过重的学业负担和重智轻德的重围中“突围”;当语文教育研究争论不休的时候,常常又是她登高一呼,振臂一挥,一锤定音。我做了一辈子教师,还在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的这句话最记忆深刻。

这篇纪录片,仅仅五十分钟不到的时间里,感人的地方很多,几次模糊了眼眶,感觉到于老师身上散发出的真正地忠诚于教育事业、爱自己的学生和老师、一身正气、教学生做真人的道理,诠释着教育的使命就是自己的生命价值。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