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到底有多重要?这部纪录片告诉你(读书的力量)书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纪录片《长江》阅读笔记 读书到底有多重要?这部纪录片告诉你(读书的力量)书评

读书到底有多重要?这部纪录片告诉你(读书的力量)书评

2024-06-20 23: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畈畈之辈

还记得那个叫武亦姝的妹子吗?

2017年2月7日,在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年仅16岁的复旦附中中学生武亦姝,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惊人的诗词储备量,成功夺冠,一时刷爆朋友圈,引发了全民的国学热和阅读潮。

2017年4月23日,一部由国家广电总局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协调办公室指导,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策划制作,倡导全民阅读的纪录片《读书的力量》,在央视播出。

这部历时3年多,采访了多位学者,考察了大量的珍贵资料,辗转10多个省市拍摄制作而成的大型纪录片,分为“文明根脉”、“精神底色”、“历史之轮”、“书写人生”、“全民阅读”五个方面,从书的前世今生,到读书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的深远影响,深刻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被网友称为倡导全民阅读的扛鼎之作。

“书”的前世今生

身处出版业发达的现代社会,各种书籍报刊唾手可得,但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承载了人类文明结晶的“书”也是一样,其实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书的,别说书了,连字都没有,人们通过结绳记事和口耳相传,来简单记录生产和生活。但随着这两种方法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记录的需要,黄帝便命令手下的史官仓颉创造文字。受命之后的仓颉终日冥思苦想,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河边见到小鸟留在沙滩上的脚印,由此受到启发,便仿照鸟的爪印发明了最早的文字。

后来,《淮南子·本经训》记载了这一事件,“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

仓颉造字毕竟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真正的可能性是仓颉把前人造字的过程加以提炼和总结,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字。

据考古学家考证,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刻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而在中国,是早的文字体系是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这些文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才形成了今天炎黄子孙共同使用的汉字。

在文字岀现的同时,文字的载体也经历了同样漫长的演化,从最早的龟甲兽骨、钟鼎、到竹简、木牍、帛书、锦书,直到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发明了蔡侯纸,人们才找到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完美的书写材料和文字载体。

由于纸张的便捷和廉价,受教育的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人工抄写的传播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印刷技术应运而生。

有意思的是,一开始人们使用的是雕版印刷,到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更高级的活字印刷术,但由于汉字数量的庞大,这一技术并没有在中国普及开来,却不小心流入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在毕昇的发明问世四百年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并制成了简单的印刷机,开创了近代印刷术的先河。

正是有了文字、造纸术、印刷术的伟大发明,现代意义上的书籍才脱颖而出,人类宝贵的经验教训和精神财富才得以传承和传播。人类历史上才出现了一大批先贤和智者,以及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

如我们中国的孔子与《论语》、老子与《道德经》,西方“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对话录》《理想国》《工具论》,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以色列犹太教的先知,等等。

这些伟大的精神导师,以及沉淀着他们智慧的伟大书籍,奠定了各个民族的精神基石,指导着后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穿越千古,却历久弥新。

除了精神方面,在人类文明的其他领域,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一度奠定了英国崛起的财富之路,而且在此后一直支配着各国的经济思想。

科学家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力学和天文学的基础,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更是导致了世界地理大发现,哥伦布拿着它发现了新大陆。

传教士利玛窦和他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引发了大批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著书立说,达成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历史的车轮就在这一部部鸿篇巨著的推动下滚滚向前,而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裹挟其中,因为读书,也改变了命运。

通过封建王朝的科举制度,他们有的“学成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从此岀将入相。如清朝显赫一时的翁同龢家族,“叔侄状元,父子帝师”,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巅峰。

有的落第后活跃民间,或教书育人,或救死扶伤,或著述传世。由于书籍的浸润,也迎来了人生的另一种再造。如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科场失意的蒲松龄,在本县名门望族毕家当了三十多年的家庭教师,酷爱读书的他在教书之余,将毕家的藏书楼翻了好几遍,为他日后创作流传千古的《聊斋志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在文坛自成一派的大家。

而在人类读书史上,还有一个更富有传奇色彩的钱镠家族。戎马一生的钱镠,深知“子孙虽愚,书不可不读”,临终前留下一部《钱氏家训》,勉励后人发愤读书。钱氏子孙也不负众望,历朝历代人才辈出,到了近代,更是人才井喷,出现了“一个诺奖,两位外交家,三大科学家,四个国学大师,五位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位两院院士”,以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有了书。

是那一张张轻薄的书页,在一辈一辈的传承中,让无数的读书人脱了胎,换了骨,让我们的民族从蛮荒亘古走到了今天的国强民富。

最后,用纪录片中的一幅对联,与君共勉。

“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