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号和不等号的由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约等号的由来 等号和不等号的由来

等号和不等号的由来

2023-12-16 05: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蔡维

对于等号(“=”)与不等号(“>”“

些符号的吗?它们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在15、16世纪的数学公式中,人们用词语或单词表示两个量之间的相等

或不等关系。表示“相等”相對还好办,表示“不等”就困难多了,因为不等关系的种类很多。在数学符号用文字叙述的阶段,对于数学问题的解答,人们一般都得写成长篇“论文”,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数学的交流、传播和推广。

对于同一个数学概念,有多少位数学家,就会有多少种表示方法。比如大数学家笛卡尔喜欢使用“∝”表示“相等”。1557年,英国数学家列科尔德有创见性地用两条平行且相等的线段“=”表示“相等”,把“=”叫作等号。用“=”替换了文字叙述是数学的一个进步。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列科尔德的“=”并没有马上为大家所用。直到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在各种场合大力倡导使用“=”,由于他在数学界颇负盛名,“=”渐渐被世人所认同。

为了寻求一套表示“大于”或“小于”的方法,数学家们也是绞尽了脑汁。1629年,法国数学家日腊尔在《代数教程》中,用象征符号“ff”表示“大于”,用“§”表示“小于”。1634年,法国数学家厄里贡在《数学教程》里,用“3|2”表示“大于”,用“2|3”表示“小于”。这些表示方法是象征意义的表示,书写起来十分繁琐,很快就被淘汰了。

相传“>”“”和“”和“

与等号、不等号的演变类似,数学符号的发展一般都经历了文字叙述、简化缩写、符号表示阶段。正因为数学符号的发展,才使得数学的思维过程和表达交流变得更加简捷,才使得数学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国际学校)

猜你喜欢 数学界奥特教程 中国数学界元老——王元少儿科技(2022年4期)2022-04-14Integr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Speech Acts速读·上旬(2021年4期)2021-07-23奥特佳业绩“暗礁”证券市场周刊(2019年21期)2019-08-16奥特佳业绩“暗礁”证券市场周刊(2019年22期)2019-06-22E T 外星人课外生活(小学1-3年级)(2019年5期)2019-06-21挽碧制作教程意林(2018年15期)2018-08-31阿贝尔奖数学大王·中高年级(2017年4期)2017-04-10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12期)2017-01-19数学界女神儿童故事画报·智力大王(2016年3期)2016-05-05我只是想给它一棵树作文大王·语林(2013年10期)2013-10-31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20年6期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的其它文章这一次,让我们笑着说再见用声音赋予表演灵魂把梦“刻”下来时光带走了童年,却带不走童心董鸿飞:童年曹文轩:童年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