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沁芳亭对联内涵新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红楼梦最好的对联 《红楼梦》沁芳亭对联内涵新证

《红楼梦》沁芳亭对联内涵新证

2024-07-08 15: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一种观点是把对联中的“借”当借出理解,把对联中的“分”当分给理解。前面说过的有广泛影响力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的注释,就是属于这一类型。该注释把沁芳亭对联中的“借”理解为“借出”,把“分”理解为“分给”,因此,整个对联的含义就是水从“绕堤柳”那里借得翠绿,从“隔岸花”那里分得芳香。

第二种观点是把对联中的“借”当互借理解,但却又把“分”当分给理解。红学家王湜华先生曾发表过一篇《论中的楹联》的文章,正是持这种观点,现摘录如下:

“这一‘借’字妙, 翠是借来的, 隐含着这些女子们来到这世上, 进得大观园, 不过是匆匆过客, 犹如被人借来一用似的乏味, 从对景物的实际描写来看, 这‘借’字也妙, 这是互借, 既是柳枝借得三篙深之水,显得更青翠, 又是水得到柳的倒影, 增添了美景。下联则是从亭写起。沁芳亭是筑在桥上的, 桥下有三个涵洞通水, 桥的两侧当都有较宽的水域, 两岸被水所隔, 故须有桥连通。两岸花木茂密, 香气袭人,故岸虽被水隔开, 而花香则连成一片。此‘一脉香’正贴切地写出了带着浓郁花香的水景, 还是落到了‘水’字上来。”

“这一‘借’字妙, 翠是借来的, 隐含着这些女子们来到这世上, 进得大观园, 不过是匆匆过客, 犹如被人借来一用似的乏味, 从对景物的实际描写来看, 这‘借’字也妙, 这是互借, 既是柳枝借得三篙深之水,显得更青翠, 又是水得到柳的倒影, 增添了美景。下联则是从亭写起。沁芳亭是筑在桥上的, 桥下有三个涵洞通水, 桥的两侧当都有较宽的水域, 两岸被水所隔, 故须有桥连通。两岸花木茂密, 香气袭人,故岸虽被水隔开, 而花香则连成一片。此‘一脉香’正贴切地写出了带着浓郁花香的水景, 还是落到了‘水’字上来。”

第三种观点是把对联中的“借”当借得理解,但没有对“分”做详细的分析。此种观点来自于个别网络博文,本人曾经读到过,但当时没有保存,现在想检索一时又检索不出,非常抱歉。

应该说,这三种观点中,前面两种观点值得商榷,第三种观点对“借”的理解是正确的,但可惜的是对“分”没有作出解释。事实上,对联中的“分”比“借”更难理解。说绕堤柳因水而更翠,相对容易理解,大家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公园里面的池水,通常都是翠绿的,很少是无色透明的。但是说两岸的花因水而更香,似乎不符合常理。而准确理解该对联的内涵,正是要突破常理的束缚,而直达作者所要传达的文学意境,而这恰恰是非常困难的,因而也恰恰是本文要重点揭示出来的作者的匠心独运。

(二)沁芳亭对联句式出处的文学考证

本人在阅读《桃花扇》的时候,惊喜地发现沁芳亭对联很有可能是从《桃花扇》化用而来。大家都知道,《桃花扇》与《长生殿》齐名,一出场便轰动京城,但由于内容犯忌而遭审查,孔尚任也被康熙皇帝作了纪律处分。推测是这个原因(真是原因红学家探索较多,但无法准确知道),《红楼梦》明面上没有提及《桃花扇》。但如果说曹雪芹没有读过《桃花扇》,我觉得是不太可能的,而且可能正相反,曹雪芹不仅读过《桃花扇》,而且深受《桃花扇》的影响。不仅在思想气质上(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两书有众多相似之处,在微观层面,《红楼梦》应该也吸收了《桃花扇》的一些独特写法。这里聊举一例,《红楼梦》第二回创设冷子兴这个冷眼旁观贾府兴衰的人物的灵感极有可能来自于《桃花扇》中的南京太常寺老礼赞这一角色,鉴于这非本文主旨,不展开讨论,仅提供一个思路供读者思考。这里仅仅列两首诗供大家玩味一下。第一首是《红楼梦》第二回回前诗: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大家再对照《桃花扇》中的加二十一出《孤吟》,老礼赞下场时候所唱的下场诗,看看两者像不像。

昨日真是戏,今日戏如真。

两度旁观者,天留冷眼人。

昨日真是戏,今日戏如真。

两度旁观者,天留冷眼人。

回到沁芳亭对联与《桃花扇》关系的正题上来,先看《桃花扇》第二十三出《寄扇》中的一段文字:

(末扮杨文骢便服上)认得红楼水面斜,一行衰柳带残鸦。(净扮苏崑生上)银筝象板佳人院,风雪今同处士家。(末回头见介)呀!苏崑老也来了。(净)贞丽从良,香君独住,放心不下,故此常来走走。(末)下官自那日打发贞丽起身,守了香君一夜 ,这几日衙门有事,不能脱身;方才城东拜客,便道一瞧。(入介)(净)香君不肯下楼,我们上去一谈罢。(末)甚好。(登楼介)(末指介)你看香君抑郁病损,困睡妆台,且不必唤他。(净看介)这柄扇儿展在面前,怎么有许多红点儿?(末)此乃侯兄定情之物,一向珍藏不肯示人,想因面血溅污,晾在此间。(抽扇看介)几点血痕,红艳非常,不免添些枝叶,替他点缀起来。(想介)没有绿色怎好?(净)待我採摘盆草,扭取鲜汁,权当颜色罢。(末)妙极!(净取草汁上)(末画介)叶分芳草绿,花借美人红。(画完介)(净看喜介)妙妙!竟是几笔折枝桃花。(末大笑指介)真乃桃花扇也。

(末扮杨文骢便服上)认得红楼水面斜,一行衰柳带残鸦。(净扮苏崑生上)银筝象板佳人院,风雪今同处士家。(末回头见介)呀!苏崑老也来了。(净)贞丽从良,香君独住,放心不下,故此常来走走。(末)下官自那日打发贞丽起身,守了香君一夜 ,这几日衙门有事,不能脱身;方才城东拜客,便道一瞧。(入介)(净)香君不肯下楼,我们上去一谈罢。(末)甚好。(登楼介)(末指介)你看香君抑郁病损,困睡妆台,且不必唤他。(净看介)这柄扇儿展在面前,怎么有许多红点儿?(末)此乃侯兄定情之物,一向珍藏不肯示人,想因面血溅污,晾在此间。(抽扇看介)几点血痕,红艳非常,不免添些枝叶,替他点缀起来。(想介)没有绿色怎好?(净)待我採摘盆草,扭取鲜汁,权当颜色罢。(末)妙极!(净取草汁上)(末画介)叶分芳草绿,花借美人红。(画完介)(净看喜介)妙妙!竟是几笔折枝桃花。(末大笑指介)真乃桃花扇也。

《桃花扇》这段正是讲述剧本中的“桃花扇”是怎么来的。原本并非真正的桃花扇,所谓的“桃花”其实是李香君的血渍。李香君当时以死抗拒权贵人物田仰的逼娶,血溅扇面(该扇子为侯方域与李香君之间的定情信物),后来杨龙友见此带有血渍的扇子后,临时起意,以李香君的血渍作为桃花的花瓣,揉草取汁为颜料添加几笔桃花枝叶,成就了“桃花扇”。所以该“桃花扇”正是“叶分芳草绿,花借美人红”。

“叶分芳草绿,花借美人红”与沁芳亭对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大家比较一下,是不是一个句式? “叶分芳草绿,花借美人红”,这句中的“分”和“借”含义是非常清晰的。虽然还不能绝对的说,曹雪芹一定是参照了这句话写出了沁芳亭对联。但这两个句式是一样的则无需论证。同样的句式,难道不应该作同样的理解吗?

因此,本人认为沁芳亭对联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绕堤柳因借得沁芳溪溪水的翠而显得更翠,两岸花也因分享沁芳溪溪水的香而显得更香。沁芳亭的对联重在题写大观园中沁芳溪的溪水却不显一处水字,不写之写,艺术性极高。这点大家意见一致。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沁芳溪的溪水,靠的是从绕堤柳那里借点翠,从隔岸花那里分享点香,那么这个水自己的特色在哪里呢?这样的水有啥值得写的呢?这样的对联有何精妙呢?如果相反,如果这个水因为自己的碧绿而让绕堤柳显得更青翠,因为自己的香甜而让隔岸花也变得更香甜,这样的水才才有自己的特色,才值得大写特写,这样的对联才精妙!

二、沁芳亭对联的深刻寓意:大观园的水为什么会是香的

大观园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众多女子生活的中心舞台,也是曹雪芹心中的精神家园。沁芳亭是大观园中第一处浓墨重彩描写的景致,沁芳亭对联是大观园第一副对联,这副对联对《红楼梦》具有提纲挈领的重要意义。

贾宝玉有一句名言: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贾宝玉为大观园中溪水上的亭子题写为“沁芳”亭,并作出不合常理的“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的对联。正是代表了贾宝玉对生活在大观园中众多女子的总体态度,都是水作的,不仅有美丽的皮囊,更有有趣的灵魂,个个无比芬芳。当然,这也正是曹雪芹对女子的集体讴歌。赞美女性,悲悯女性,这或许正是《红楼梦》的核心主旨。《红楼梦》中众多女性,各有性格特点,各有优缺点,但总体都是水作的,都能“沁芳”。如果读者读着读着最后变得很讨厌薛宝钗,或者很讨厌袭人,我想这大概都是背离了曹公的原意吧。

《红楼梦》真正的故事是从大观园开始的,大观园又是从沁芳亭开始的,沁芳亭的对联似乎不应仅仅看作是题写溪水,其核心主旨大概是题写未来生活在大观园中的人,此时此地,水是水,水亦非水,水主要是人的化身,所以大观园中的水才会是香的。

芹梦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