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南京旅游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推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红宝书恋恋有词哪个全 去南京旅游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推荐?

去南京旅游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推荐?

2023-03-28 19: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是我的专栏文章《雄奇、灵秀的十朝都会,南京》(上)的内容,完整内容请搜索这个题目的(中)、(下)篇,这里包括有六天的行程安排,可以自由组合。

许多人对南京的第一印象就是隆隆火车即将进站时看到的钢铁长龙般的长江大桥、出南京站时看到的那片波光粼粼的玄武湖;又或者是那座仿明朝宫殿式建筑的亚洲最大火车站-------南京南站。接着呢,就是金秋落叶映衬的明清皇家第一陵明孝陵;迤逦蜿蜒的斑驳沧桑的明代城墙;蓝瓦白墙的中山陵;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城市里遍布的中西结合的民国风情建筑;大街二边枝繁叶茂的法国梧桐;有几十条标志线路牌的亚洲最大地铁站新街口站……

是的,这就是南京!六朝的古都!但这“龙盘虎踞”的城市可不止有灵秀、雄奇的风景!它是“天下文枢”,从古至今都是文风鼎盛的地方;它即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一座千年战火不断而无数次烈火重生的悲情城市,历史上数次庇佑华夏之正朔;它的历史不仅仅有六朝,是名副其实的十朝都会;它是有“鸭都”之称的美食之城…正像朱自清游历南京后感叹的那样:“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

南京简称 “宁”,古称金陵、建康。正好位于长江下游从东北流向转为正东流向的拐点处,是江南距离中原最近的地方。南京城西面的石头城(今清凉山)形似伏虎;东面的钟山(紫金山)宛如卧龙;背靠幕府山、面临秦淮河;前有滚滚长江为城市天然屏障,后有富庶的吴越地区作为经济后盾;自古有“虎踞龙蟠”之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美誉更是天下尽知。

从公元472年春秋时期越国范蠡在今南京中华门长干里一带筑越城开始算起,南京城存世超过2500年。然而以“图楚”而建城的越国,100多年后却被楚国“反杀”灭国。楚在今南京清凉山一带置金陵邑,为南京古称“金陵”的开始。212年孙权在秦淮河边修筑了石头城,名为“建业”——建功立业。

17年后的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后同年迁都建业,拉开了南京作为“十朝古都”的序幕。从那以后,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民国政府在此建都,“十朝都会”的史实使南京成为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而在这十个政权中,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百万的城市,与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所以南京通常以“六朝古都”蜚声中外。

南京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自古书声不断、学泽绵延,享有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当时的丹阳太守在南京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南朝宋时的建康太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分科制高等学府;宋代江宁府茅山书院也是当时六大书院;明代南京国子监为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最高学府,兼收日本、朝鲜、安南、琉球等国的留学生;明清中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贡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馆”、中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批评专著《诗品》、第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文心雕龙》、第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孔尚任的《桃花扇》、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袁枚的《随园诗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明朝编纂的《永乐大典》等巨作均诞生在南京。书画方面,六朝时有王羲之、顾恺之等书画大家;明末清初有金陵画派…近现代以来的朱自清、俞平伯、张恨水、张爱玲等也都与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南京民歌《茉莉花》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国歌”…如今的南京是中国三大科研中心之一、国家三大高等教育中心(北京、上海、南京)、国家四大科研教育中心、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城市里有仙林、江宁、浦口、溧水、南京高职园5个大学城,各类高等院校68所,其中双一流高校就达13所!

南京四周多山,北面有栖霞山、幕府山、狮子山;城中有钟山、九华山、北极阁、五台山、清凉山;城东南有方山、牛首山…连绵的山峦使南京城英姿勃发,伟岸挺拔;城市中更是河湖遍布,秦淮河、玄武湖、莫愁湖、百家湖、金牛湖、固城湖…灵动的湖水又使南京平添了江南水乡的俊秀。被山水滋养孕育的南京,如此便兼具阴柔、阳刚之气,宛如女儿国中的伟男子!即秀丽灵动,又玉树临风!徜徉在这山水之城的十朝都会,奔腾万里的长江,迤逦的明代城墙,雄壮的中华门,处处使人遥想起这座城市豪迈、雄浑的岁月;走在繁华的街道上,江苏路、黑龙江路、西康路、云南路、应天大街、龙盘路、虎踞路…光听这一串串气贯山河、五湖四海的名称,一种王霸之气便扑面而来!

然而历史上的南京既受益于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又罹祸于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南京在历史上曾有过冶城、越城、石头城、秣陵、金陵、建业、扬州、建邺、建康、秦淮、升州、蒋州、上元、集庆、应天、京师、白下、金城、江宁、天京……中国乃至世界上,恐怕还没有哪座城市,像南京一样有70多个别称!而每次改名,都意味着朝代更迭,兵燹之灾。这座古老的城市因而被形容为“中华有史以来遭遇战乱最多的城市”。

截至1600年,中国史上发生战斗最多的城市,南京以106次排在第一位!这期间最惨烈的破坏就有东晋328—329年的苏峻叛乱;南梁548—552年的侯景叛乱;589年隋朝灭陈;1130年金兵侵略;此后有清朝中晚期太平天国南京保卫战时清军对南京的屠城和1937年底—1938年初日军攻陷南京后发动的“南京大屠杀”。后两次大屠杀几乎将南京城变成了一片废墟。几乎每一次战乱对南京都是致命的毁灭,但南京城却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旗鼓,重铸繁华。

不仅如此,南京还数次在中原被异族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担当休养生息后恢复华夏的大任。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刘宋、萧梁三番北伐功败垂成。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

漫步在南京,随时可以遇见一段明城墙、邂逅一处名人故居、碰见一个历史地名、或者不经意撞见曾躲在唐诗宋词里的一条巷子、一片湖泊、一座寺庙…这里的城、街、湖、山、寺、楼,每一处遗迹都充满着鲜活而又悲情的气氛,值得您凭吊、敬仰、盘桓、流连!而南京的坚韧与倔强,全都浓缩在这一次次刻骨铭心的毁灭,一次次凤凰涅槃的重生中!竟管这座城市从未被历史温柔以待,但它却无数次临危不乱,以宽容、从容的韧性,一次次温暖了中国的历史。神州大地上还没有哪座城市如南京一样有着惊人生命力!一次次被置死地而后生!

当然,如果你了解了南京人的性格,就能够了解这座城市的精神:从容、豁达;朴实、通透。无论曾经的古都多么辉煌抑或沉重,如今都已蜕变为南京人日常生活的逝去的背景。南京人就这么生活了两千多年:云淡风轻,宠辱不惊。一切仿佛自古如斯。这,就是南京,雄奇而灵秀的十朝都会!

然而这十朝古都的游记,将是我所有城市游记中最为迥异的。因为南京于我绝不是“外地”。它是我“近在咫尺”的每月、每周的“读城”一般的老友。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余音绕梁的记忆,经久不息的弦乐,所以这篇游记不是以往那种某日某时流水账般的主观情感记录,只能是经验总结般的概括;而对于读者来说,南京的特点基本上就是六朝遗迹、明朝故事或者民国风情。虽然事实如此,但是每个人都不可能按照这样的“专题”来游览,而且南京的古迹众多,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最好的方式就是方便、省时,尽可能每一天以一处标志性景点为坐标将附近的风景穿针引线般贯连集中,才是最理想的方式。比如秦淮河附近、钟山附近、三山街附近、明长城附近;或者一远一近、长短线结合,时间上就可以张弛有度,体力上也能够劳逸结合,当是最为惬意的旅程经历。至于南京的美食,因为必须是如数家珍似的叙述,当另写一篇,方能尽兴。

游览南京的第一站最好就是一大早去南京博物院看珍宝。

地铁2号线明故宫站下就可以去南京博物院。但是你最好把南京博物院和明故宫遗址放在一条线上走。九点钟之前去南博经过明故宫的时候,如果时间还早,你可以顺路“浏览”一下。

都知道有北京故宫,但很多人没想到南京也有故宫。

南京故宫是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皇宫,又称明故宫,旧称紫禁城,曾经是中世纪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明故宫作为中国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明清官式建筑的母本。可惜因为明朝后来迁都,南京故宫逐渐荒废,加上近代战乱不断,经历多次拆建、破坏,尤其是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此殊死战斗,明故宫又经受了一次较大的破坏,宫殿和宫墙从此荡然无存。蒋介石定都南京后大搞首都建设,拆除了仅剩的明故宫遗址上的石料,于是明故宫连遗址都荡然无存了。

如今在明故宫遗址上建起了明故宫广场和午朝门公园,就在今中山东路南北两侧:明故宫广场北面至北安门桥,东西两侧为明故宫路,南边以中山东路为界,这里围合成市民休憩场所,与午朝门公园隔路相望;午朝门公园里如今只剩一个午门,这是明故宫的正南门,现在就是公园的大门。

当你走进公园就会发现,昔日午门上的墙砖早已风化,上面有不少裂纹。门洞下面的须弥座也已残损,门槛被破坏。门洞内清晰可见当年木质大门的槽口,可以想象当年午门门楼是多么地高大雄浑。从午门往南看,这里是当年皇城的中轴线,供皇家及官吏、中外史臣专用的石板路面早已不复存在,现在变成了御道街。

自午门徒步入内,金水桥遗址依稀可见。入午门为奉天门,内为正殿奉天殿。奉天门是明朝皇帝接见大臣议事之处。明成祖朱棣曾在此宴请过渤泥国王;殿前左右为文楼,武楼。原奉天门遗址处草坪上散落着大量当年支撑宫殿柱子的巨大石柱础,还有一尊奉天门基座东南角用来美观装饰、排除雨水的螃首也非常精美;虽只是残垣断壁,脑海中仍能够浮现出当年宫殿的辉煌。

明故宫广场三大殿遗址如今只能使用基址展示。公园内到处可见颓圮砖墙、斑驳青苔。说是浏览,是因为这里只看得到一些石墩,连像样的石刻构件都没有留下,而且这遗址的范围也缩小了很多。安静的公园如今成为市民散步休闲的免费公园,是一处南京市民生活百态的缩影。当然,如果是秋天来到这里,靠近明故宫广场北边出口路边的银杏树满眼金黄,配上湛蓝明朗的天空、新建宫殿金色的琉璃瓦,倒也有一番怀古追昔的情怀和意境呢。

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内浏览了明故宫,你就可以快步前往故宫博物院。如此这般你赶到目的地的时候顶多早上9点钟,你就可以成为第一批进入博物馆的观众。(南京博物院因为在我的博物馆系列中已经详细写过,这里省略。)

在博物院游览到十一点半,在附近吃过午饭建议你直奔南京地铁2号线至下马坊站下车,出站先到明孝陵博物馆。

游览明孝陵最好的季节当然是秋天,那时候的明孝陵神道两侧的榉树、枫香、乌桕、柏树等层林尽染,漫步其中欣赏红叶下沧桑的石向生、石翁仲,静静感受南京厚重的历史,自有一番韵味。当然,明孝陵在一年四季都有别样的风采,值得你随时来访、凭吊。

南京虽属于丘陵地带,三面环绕的山岗海拔通常不高,但是因为名人轶事的加持,正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那句话,几乎每一座山岗都是那么钟灵毓秀、风光无限。譬如这明孝陵所在的紫金山,自古就是一方金陵名胜。

紫金山南麓独龙阜下的明孝陵背依钟山、南临梅花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寝。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朱元璋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占地面积170余万平方米的明孝陵建于1381年至1405年,先后调用军工10万。其陵寝制度即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开启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特别是明孝陵“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突出了皇权和礼制,一直规范着明清两代500余年20多座帝陵的建筑格局,因此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赞誉。

明孝陵建筑大体分为两大部分:这第一部分就是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自下马坊至孝陵正门(文武方门),包括下马坊、神烈山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及碑亭(俗称四方城)、神道石刻和御河桥。

当你一路地铁到了下马坊站的时候,估计还不到下午一点钟。

这时候继续往上走,就到了明孝陵博物馆。

下马坊是明孝陵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是明孝陵的唯一“入口”。这座面阔约5米、高约8米二间柱的石牌坊建于1393年,坊额横刻“诸司官员下马”六字楷书,告示进入明孝陵的官员必须下马步行,以维护陵区的肃静和对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尊崇。

下马坊东不远处有嘉靖年间改钟山为神烈山时所立神烈山碑。原碑亭已不存,仅存四角石柱础。此碑正面阴文双钩浅刻“神烈山”3字。再向东17米处有一块1641年所立名为“禁约碑”的卧碑,碑文为谒陵的有关禁约,共9条。

离开下马坊步行约1000米左右就是明孝陵博物馆。这里有朱元璋生平和明孝陵建筑特色的介绍、孝陵一些石雕构建、还有一副直观呈现明孝陵全景概况的大型工艺漆画。博物馆主要通过历史场景再现、文物陈列、数字多媒体展示等对明孝陵和明文化进行主题演绎。

从明孝陵博物馆往西北走约50米就是明孝陵景区的大门——大金门,也是孝陵的第一道正南大门。

这座坐北朝南的陵门原为黄色琉璃瓦重檐式建筑,共三孔券门,朱漆大门。太平天国时,大金门屋顶琉璃瓦和朱漆大门毁于战火,现仅存砖石砌筑的墙壁。墙壁下部为石质须弥座,束腰处的雕花依稀呈现着流畅的线条和清晰的花纹。大金门两侧原接有护卫陵区的外郭皇墙,现在还能看到砖墙与皇墙的接口。当年这座庄严华丽的大门曾是明清皇家陵寝大门的典范,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圣地,未经允许擅自入内者将会依例罚杖一百。

如今六百年的风雨早已湮没了百官下马的道路,圈围紫金山的皇墙也不见了踪影,但这座残损的大金门却一如既往地默默守望着孝陵,令人感慨江山易改的似水流年。

大金门正北方向约73米处,是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楼。二者在南北同一轴线上,中间仅隔一条横空跨过陵园路的木栈道天桥。站在木栈道天桥上,可以看到陵园路上车来车往的繁忙景象,令人迅即产生出一种时光交错的既视感。

走进大金门就看到了北面不远处明孝陵的第一座主体建筑——孝陵神功圣德碑及碑亭。

这座1413年建成的碑亭因砖石砌筑的平面呈正方形,又因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在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徒存各有一个宽5米拱形门洞的四壁,外观如城堡,南京人称之为“四方城”。现在的碑亭是2012年5月经过还原修缮后加顶的面貌。上图是2012年以前的四方城,下图才是现在加盖了屋顶的四方城。

四方城内放置着朱元璋第四子、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父亲朱元璋所立高约8.8米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座南京地区最大的碑刻碑文记述了朱元璋的生平功绩,由朱棣亲自撰写,共计2746个字,表明了朱棣对父亲的敬仰、怀念。此碑的龟趺(fū)碑座、碑额、碑帽工艺精湛,气势雄伟,代表了明初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

四方城的西北便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御河桥,俗称红桥。这条宽约20米的天然河道是明孝陵的第一道排水通道。

过了御河桥拾阶而下,就能看到前方依山势地形蜿蜒曲折的明孝陵神道。这条神道开创性地环绕建有三国孙权墓的梅花山而形成一个形状呈 “ㄈ”形、似北斗七星的弯曲,成为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的神道。

第一段神道为“石象道”。这段全长600余米的神道两侧立有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每种两对,共12对24件。所有石兽均为雄性,寓意以阳守阴。24件石像生下均铺垫有完整的六朝砖,使其600年来没有下沉。陵前放置的沙漠象征骆驼为明孝陵首创,代表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这些石兽的造型均为一对站立、一对蹲坐,皆做夹道迎侍状。每件石兽都是用整块巨石以圆雕技法雕刻而成,最大的石象重达80吨。这些石刻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其风格雄浑、威武,气度非凡;线条更是流畅圆润,标识着帝陵的崇高、华美,也起着保卫、礼仪的象征作用。

石象路的尽头,神道开始改变方向,由东西向折向正北至棂星门,从此开始为神道的第二段。这段神道长约250米,依次立有白石望柱一对,武将、文臣各两对,称为“翁仲路”。

望柱在唐宋时期通常作为神道的起点,但明孝陵望柱的作用却是将神道一分为二,一头是石像路,一头是翁仲路。因为朱元璋认为石兽的作用是驱妖除怪,石人则为警卫侍从,两者功用不同,所以对传统帝王陵寝制度进行了革新,以望柱将其分开。

高约6.2米的望柱采用整块白玉石雕成下粗上细的六棱柱形,柱体上雕有自上而下、连成一气的云龙纹,看上去高耸挺拔,雄伟而又雍容。望柱顶端为双层圆柱形冠,改变了唐宋以来神道石柱顶部莲花式造型风格,为明初石雕艺术的精品。

帝王陵墓前立石人“翁仲”守陵的规制始于秦始皇。

明孝陵的八尊翁仲均身高3.2米,他们分成东西相对而立的四组。每两对文武官员中,一对有胡须、另一对无胡须,分别代表老年、青年。其中两对身躯魁梧、威风凛凛的武官身披甲胄,手持金盾;另两对头戴朝冠的文官手持朝笏,神情肃穆。这些翁仲的造型厚重简朴,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代表着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他们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看上去神采奕奕,600年来历经风霜雪雨而岿然屹立于此,忠心守护着明孝陵,肃穆而又威武,颇有“石马嘶风翁仲立,犹如子夜点朝班"的风采。

翁仲路尽头是棂星门,也称龙凤门,是孝陵神道上一处最重要的礼仪性建筑。原棂星门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仅存石柱础6个,现在的三开间棂星门是2006年经考古清理,使用部份原物复建而成的。

过棂星门折向东北200余米即到了明孝陵的第二道御河桥,金水桥。这是明孝陵的第二条排水通道。

这座直通陵宫的石砌桥又称五龙桥,原为5座桥粱,桥身作石构单曲拱桥样式,这5座石桥与正北方200米处文武方门的5孔陵宫门一一对应,处于同一南北中轴线上,象征着“仁义礼智信”。正中专供皇帝行走的桥梁为御路桥;左右供宗室亲王及皇室成员行走的称为王公桥;最外面供文武大臣行走的叫品级桥。由于明代金水桥毁于战火,清代同治年间改修的时候便缩减为三座。这三座石桥均为桥身起券样式,两侧有散水螭首和护栏望柱。桥基和河两边驳岸的石构件均为明代原物,护栏则是1995年重新修复的。

至此,明孝陵的建筑开始按南北中轴线设置,直至地宫。

通过御河桥向北顺缓坡而上,便是陵寝主体建筑的正门-------文武方门。从这里开始属于陵寝主体建筑的第二部分。

踏入方门,就算进入了明孝陵陵寝。从这里再一路走过碑殿、享殿、大石桥、方城就到了明楼、宝顶,也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寝处。

明代的文武方门原为五孔门洞,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清同治年间将其改建为一孔门洞。1998年恢复了明代3大2小五孔门洞,中间3个为拱形门洞,两边2个为长方形门洞,朱门、红墙。庑殿顶上覆盖黄色琉璃瓦。正门上方悬挂长方形门额,竖书"文武方门"四个鎏金大字。

走进文武方门,大门左右两侧的东西井亭,如今仅剩下重建的西井亭与古井相伴。东侧还有一块不太起眼的石碑。这块清宣统元年(1909)所立“特别告示”碑,以六国文字书写,警示保护孝陵的注意事项。

由文武方门入内继续前行可见碑殿。这原是寝宫区内第二进院落的门庭,实际上是明孝陵享殿的殿前中门,即孝陵门。原为5个门洞,可惜毁于咸丰年间的兵火。同治年间在中门的基础上改建为歇山顶、三开间的红墙小瓦建筑-------碑殿。此殿南北正中各开一门,里面曾竖有五座高大的石碑。正中一块大石碑高约3.9米,宽约1.4米,厚度约0.4米,上书"治隆唐宋"四个鎏金大字,传为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御题,意为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此碑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刻立,下有驮碑龟趺。但其驮碑龟趺与众不同,脖子出奇地短。“治隆唐宋”碑左右还有清朝乾隆皇帝诗碑各一块。地上东西方向各摆放卧碑一块,分别刻载康熙帝第一次和第三次谒陵纪事,此二碑因战火己损坏。

碑殿之后就是享殿,原名孝陵殿。此殿建于1383年,是供奉灵位,祭祀亡灵的地方,也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原明代孝陵殿基长约57米、宽约26米,殿中供奉朱元璋及马皇后神位,后毁于太平天国时期战火,仅存三层通高约3米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如今遗存的台基上尚有大型柱础64个,台基四角有石雕螭首。殿前殿后各有三道浮雕图案的踏垛:上为“二龙戏珠”,中为“日照山河”,下为“天马行空”。虽然清同治年间经两次重建盖起了现在的三小间享殿,但规模比原建筑要小了很多。现在的殿内已经变身为“明孝陵史料陈列室”。残存的汉白玉须弥座虽然经历了600多年的风吹雨打而风光不再,雄厚的框架和精美的雕刻依然隐隐透出一代帝王的英姿、豪气;而当你将目光凝聚到那56个明代地基的大型石柱座上时,你又会不由自主地惊叹当年这座殿宇规模的宏大!

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一道三个拱门的甬道,也称内红门,甬道两边有茂盛的林木掩映。

内红门也称阴阳门,过了此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所有的一切都灰飞烟灭。这道门将陵寝分为“前朝”、“后寝”。“后寝”便是朱元璋、马皇后亡灵的安息之地。当年这里专门由少数守陵太监在内部守护,除皇帝和经特许的大臣以外,一律不得入内。

穿过内红门沿甬道前行,尽头有明孝陵的第三道御河桥------大石桥。这也是明孝陵的第三条排水通道。

这座宽大气派的单券石拱桥也称升仙桥,长约58米,宽约26米,它连接着方城明楼。朱元璋灵柩当年由此过桥入葬,因寓意逝者升仙,故而得名。

如今石桥两侧石栏上的螭首望柱柱头虽多己残毁,镂空的柱体依然在阳光的照射下通透灵动,细腻的做工令人惊叹。这座高、大、上的桥梁体量宏大,相当于现代城市的8车道宽度!其历经600多年的岁月沧桑依然牢固如初,堪称明初桥梁建筑中的杰作!

这时的你站在升仙桥上抬头仰望前方,古老的方城明楼近在眼前------那里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长眠之地!

这座孝陵宝顶前的城堡式建筑东西长约75米、前高约16米、南北宽约31米,外部均用巨型条石建成,是明孝陵宝顶前的核心建筑。其下部以砖石砌成的长方形墩台为“方城”,重檐歇山顶的"明楼"建造在方城之上,是明孝陵建筑的最高点。原明楼顶毁于清咸丰年间的兵火,当年仅剩砖墙四壁,2008年经修缮后加顶。修复后的明楼重檐九脊,基本上为原样恢复。每当晴朗的天气,游人站在远处就能看见明楼黄色的琉璃瓦在湛蓝的天空下放射出金黄的光晕,反衬出明孝陵的辉煌、华美,绝对是南京城里一处凝重而又风光无限的景观所在!

走近这栋建筑,站在它的脚下,越发感叹其高大恢宏、庄严神秘的气息。这方城的底部为石刻须弥座,在束腰部位刻有绶带文和方胜纹。历经600年的风雨洗礼,花纹清晰依旧可见。

巨大城楼正中为一高大的拱门,中通深长的圆拱形隧道。方城两侧各有一道黄顶红墙的影壁与方城相连。由于它特别的形制,因此也被称为八字墙。这道气势磅礴的影壁起到屏障作用,让近前者难以一下子见到朱元璋与马皇后埋葬灵柩的圜丘。这二道影壁的精美在于它的色彩和砖雕艺术。墙体在红黄两色的映衬下,显得富丽堂皇,彰显出皇家的权力和财富。墙壁四角、中间、底部的砖雕精细活泼,饱满圆润,被视为明代前期砖雕艺术的代表作。

拾阶而上,登上54级台阶,隧道出口迎面便是以13层条石砌筑的宝顶南墙。沿方城左右两侧步道登上明楼,你可以看到这上面沧桑的墙砖原貌。它们都是明朝时期的工艺,看上去古朴而又充满着岁月的内涵。当年为了保证建筑质量,这里的每块砖上都打上了烧制的州府、县及工匠、监造官员的姓名,不合格一律退回重做,甚至治罪。可见当年的质量管理制度是多么的超前和先进!

明楼上覆黄色琉璃瓦,东西长约39米,南北宽约18米,南面开3个拱门,其余三面各开1个拱门,每扇门上面的门钉为9行,每行9颗,以显示九五之尊。现在的明楼内有明孝陵、朱元璋、马皇后的图片展。

方城明楼以北就是直经约400米左右、近似圆形的大土丘------宝顶,也称宝城,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宝顶上绿树成阴,郁郁葱葱,宝顶下部南面的条石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出自谁人之笔无从考证,据说为民国时期游人所题,书写者至今不详。

相对于很多皇陵从上往下扒开深穴建好后再封起来,明孝陵却是将独龙阜这座坚固的石头山横向凿入,从内部掏空山体后营建玄宫。这种横穴式的方法虽然工程浩大,但十分坚固。不仅如此,明孝陵墓道并不像人们想象的在正中间,而是偏在一边。这种反常规的设计令众多的盗墓贼们无从下手。不仅如此,明孝陵周围还砌有绵长的砖墙。这些厚实坚固的砖墙依山势的高低起伏而建,下砌巨石,上用明砖垒筑,盗贼难以入内;另外,明孝陵离南京城很近,盗贼行动极容易被人察觉。加上中原的每个新政权无一例外地对明孝陵加以保护,古代的盗墓贼一直难以下手,所以明孝陵至今保存完好,从没有被盗过,称得上是明清皇陵的一大奇迹!

当你从方城出来绕到享殿那边的时候,你也许会看见几只可爱的梅花鹿会忽地从旁边跳出来过路到一边吃草,这会给你的游览带来一些惊喜和乐趣。另外从文武方门一侧沿着路牌指示的林间小路还可以走进孝陵东侧太子朱标的陵墓-----东陵。朱标是朱元璋的爱子,朱元璋生前决定将太子葬入东陵,开创了第一代皇帝陵寝与后世子孙共享一条神道的制度。这一制度亦为北京明十三陵所承继。

顺便提一下,如果还要游览梅花山的孙权墓地,建议直接忽略东陵,火速直奔神道那里。

明孝陵石象路中段有一小路可北上梅花山,从那边走不到100米就可以看到右侧一处空地上的孙权墓。

“孙权墓”又称“蒋陵”,葬有孙权和他的皇后步氏、潘氏,宣明太子孙登也葬在附近。这里也是南京地区最早的一座六朝陵墓。据说明初朱元璋建孝陵时,曾有主持建陵工程的官员意欲把孙权墓移开,朱元璋认为孙权是个英雄,否决了官员的建议,仅将孙权陵前的石麒麟迁往别处,将“明孝陵”的神道绕过了孙权墓,蒋陵得以在梅花岗内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现在的孙权墓就是一座名叫孙陵岗的土丘,已经看不出陵墓的痕迹了,仅存一块写有“孙权墓”的石碑,告知人们当年陵墓的大致位置,另有一座石桥和一尊孙权雕像,即使有游客探访,也看不到太多的遗迹了。

现在这土丘附近新建了一座孙权纪念馆,有一些关于孙权生平事迹的展览,详细介绍了东吴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灭亡。当然,如果是梅花盛开的时候来到这里,即使单调的土丘令你有些失落,漫山的粉红花海呈现的缤纷迷人景色,多少还是会让让这里有些诗意的。

看过了孙权墓,估计已经下午三点半了。如果想去中山陵,最好将这纪念馆和附近的美龄宫一并舍弃。虽然步行过去也就十来分钟的距离,想抓紧时间的话,还是建议你花上40块钱乘坐景区电瓶车直达中山陵大门口,节省下体力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爬中山陵的台阶。

南北向中轴线对称布置的中山陵建筑座落于中茅山南麓的缓坡上,其东边就是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游览起来也非常简单,从博爱坊一路向上走到祭堂即可。从空中往下看,整个建筑群就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钟顶就是山下那个半月形广场;陵墓广场正南1930年代所铸孝经鼎台相当于钟的挂扭;钟摆锤就是陵墓顶端半球形的墓室。

中山陵景区主要是台阶,从博爱牌坊到祭堂,共有8个平台、392级石阶。这392级用苏州花岗石砌成的石阶象征当时中华民国人口3亿9千200万。除非找人抬滑杆,否则只能步行。但那个地方好像没有滑杆。为了时间效率,从明孝陵下车后,你一路疾行地沿着林荫大道来到陵墓入口处,迎面就看见那座高大的花岗岩牌坊,这牌坊上有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石坊后还需要继续步行长达375米、宽40米的墓道,才能到达祭堂。所以你只能在牌坊前稍作停留就迅速上山,继续你的中山陵之旅。

继续沿墓道前行是一座以青色琉璃瓦为顶的陵门,门额上为孙中山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青色琉璃瓦象征苍天,寓意天下为公。

再拾阶而上就到了碑亭。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阔约12米,高约17米。内有一块高约9米的碑石,上刻 “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中山于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的颜体鎏金大字。

再往上走就到了山顶最高峰的祭堂。这座中西风格相融一体的建筑高约29米,长30米,宽约25米,祭堂南面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额上分别刻有:民主、民权、民生。中门上嵌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直额。

祭堂中央供奉有高4.6米的孙中山坐像,是世界著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在法国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底座镌刻六幅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浮雕。殿堂四周也有反映孙中山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有孙中山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穹顶上绘有巨幅国民党党徽。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为铜制,门框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孙中山手书“浩气长存”横额。第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之墓”石刻。

进门可以看到一座直径18米、高11米的圆形墓室,顶部用彩色马赛克镶嵌成国民党党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铺砌。中央钢筋混凝土密封的长形墓穴上面安放有汉白玉孙中山卧像,孙中山的遗体就安葬在卧像下面深达5米的墓穴内。

如果你在中山陵的台阶上没有耽搁,按照从明孝陵出来的时间计算,你完全可以在下午五点钟之前走到墓室。虽然这时已经接近闭馆时间,但是完全来得及在圆形墓室内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孙中山卧像,了却来这里瞻仰伟人陵墓的心愿。随后你可能就会被工作人员催促着离开墓室。因为这个时候就差不多五点钟了。

祭堂后面还有一个后花园可以参观,实际上就是孙中山的坟包。大多数游客通常都是往里面匆匆一瞥,就随着人流“鱼贯而出”了陵园。

从中山陵出来后沿陵园路走过木板旅游专用道下山后,一路就走到了苜蓿园地铁站。

其实你在南京旅游期间,最好把地铁作为首选交通工具。一来南京的地铁四通八达,极为方便快捷,二来可以在进出站口的时候感受到南京独特的地铁文化。比如南京1号线南京站的北站厅就有总统府、中华门、中山陵等地标性建筑的青花古韵壁画;中华门站则利用原墙面凹凸不平的特点体现出中华门城堡的造型特征;花神庙站的文化墙上则是一副喜鹊花鸟图;2号线云锦路站的壁画以传统漆工艺表现了杜牧七绝《清明》诗句的意境;3号线都是同《红楼梦》故事有关的壁画,比如五塘广场的太虚幻境、南京站有元春省亲的盛大场面、大行宫则描绘了著名的金陵十二钗;4号线鼓楼站的壁画是六朝文化里最具魏晋名士风度的竹林七贤;龙江站有郑和下西洋的壁画;10号线江心洲站的壁画则充满了月色夏雨的朦胧诗意……

当你进入上述地铁站被潮涌般的人群裹挟着行色匆匆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这摩肩接踵的人群里忽然有人惊喜地尖叫,然后这熙熙攘攘的人流会不约而同地拿起手机拍照-------他们拍摄的正是独具特色的南京地铁文化墙!

这边来到了这座东西走向的地下二层岛式车站,你很快就会被站内充满爱情元素的屋顶装饰“惊艳”:这个站内顶部的壁画以“七夕节”为主题,讲述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站内的18根立柱上分别镶刻了国内外脍炙人口的经典爱情故事。这些甜蜜、浪漫的装饰肯定会令旅途中奔波劳碌的你倍感欣慰。因为我每次经过这里,都能看到众多打卡、拍照的市民和网友。这座充满“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意境的地铁站如今已成为 “南京地铁最美车站”,所以值得你路过的时候下去感受一下。  

从苜蓿园坐地铁建议直达大行宫。你可以从那里走到长江路的1912街区先吃晚饭,然后开始你的民国风情街之旅。

大行宫得名于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在南京居住过的行宫。1751年乾隆南巡,当时的两江总督尹继善为接驾之需,把江宁织造署改建为行宫,这一带从此就被叫做 “大行宫”。而说到南京的地铁文化,最浓烈的气息就来自这大行宫地铁站。大行宫站是二号线、三号线交接之地,不但是南京地铁的枢纽,站内壁画的设计也是“独领风骚”。因为《红楼梦》中大观园原型就是地铁站旁的江宁织造博物馆,所以3号线车站文化艺术墙绘制了《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而2号线车站的主题则绘制了充满南京民俗气息的春节壁画。因为你现在乘坐的是2号线,所以你只能看到“春节”气氛的那部分。

只见壁画前错落有致地悬挂着10个笔画风格各异的“福”字门扇,体现出“福满门庭”的寓意。整幅 “大过年风俗画”内容丰富多彩,包含了贴春联、相互拜年祝福、放鞭炮等年俗活动,还可以看到“黄金万两”的财神、“年年有鱼”的娃娃。画面上的人物线条勾勒精细、色调清雅。看到这喜庆的画面,一定会使你如沐春风,赏心悦目,也会成为你南京之旅最难忘的体验。

南京的长江后街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先后名为“西箭道”、“笼子巷”、“宗老爷巷”、“国府后街”,民国时期这里初为陆军大学、中央军校高级教官公寓,后随着众多国民政府高级军政官员的迁居,成为一处“国府中央禁区”。再后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这里结合已保留的5栋民国建筑,新建了一些坡屋顶、拱券、清水砖墙的建筑-------这些毫无修饰的青砖既是墙体,又是外部装饰。烟灰色的墙面上勾勒出白色的砖缝,洋溢出复古、清新的文艺气息。如今三条街巷里总共19幢民国风格建筑里聚集了众多酒吧,加上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洋4个街心广场,这里逐渐成为一处充满民国风情的“1912历史街区”。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都喜欢用“1912酒吧一条街”来形容它。把它同上海的新天地,北京的三里屯相提并论。其实这条毗邻总统府的商业街不仅仅酒吧林立,伴随着市集的出现,其“酒吧街”的概念被渐渐淡化,成为一处带有怀旧情调的步行街风格的商业街区。

来到街区,你会被这里风格迥异的建筑深深吸引。这里的建筑同邻近的总统府建筑风格和谐融洽,最高的只有三层楼,大多数建筑都是两层楼甚至是平房。红砖、回廊、酒吧、下沉式广场、集市……这些元素和谐地构成了一道浪漫而独有的景致,只要拍下一张照片,满满的都是民国味道!如果再穿上旗袍等复古服饰,张张都会洋溢出“大片”效果。除了拍照打卡,各种不同主题的酒吧、餐厅、咖啡厅等也深得“好吃嘴”们的欢心。街区旁就是总统府。漫步在这里,仿佛穿越了时光。绿皮汽车、老式路灯、大架自行车、散发着岁月痕迹的小楼。就连街区店铺的装潢风格都是那样标新立异-------蒸汽朋克风、重金属摇滚风、唯美浪漫风,北欧风….但是它们并没有与街区的主打风格矛盾,反而为街区增添了一种“矛盾”般的多元美感。尤其是夜幕降临,市集上汇聚了众多的非遗文玩,为这处街区平添了浓浓的文艺情怀。虽然南京也有颐和路那样的民国风情建筑群,但那里并不适合大规模的商业开发,充其量也只能作为单一的酒店类体验场所,终究是一处小众景点。而1912街区则是一处活生生的民国风情,不仅在于这里保留的历史建筑,而是那深厚的“接地气”的文化风味带给人一种沉浸感的体验。因为毕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到这里游玩并不是冲着酒吧而来,而是这里极具复古气息的建筑和文化艺术气息。若是这里仅仅是酒吧一条街,这片街区终究会被人们慢慢的遗忘掉。

与总统府一墙相隔的那条悠长的小巷子街区有一个小集市,现在是一条叫“东西会创意市集”。街巷中摆设的各种特色摊位售卖的都是一些“文艺范”的纪念商品,精致而又极具个性。如果时间充裕,你可以试试街边的速写,留下你在南京的黑白色彩的记忆。这里的街景也很有创意,比如有一处12星座墙就非常浪漫,晚上的光影效果特别唯美。在东西会创意市集上,还有许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产品,比如中国剪纸、冷瓷脸谱、糖人、南京云锦等。在这里的摊位上流连,你总会找到一款合适的创意文玩产品。那些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绝对会令你从此对这里恋恋不忘。

这里还有一座名叫“时光车站·南京站”的小火车站格外引人注目。窄窄的轨道、类似于浦口火车站的风格设计,复古色彩的火车…伴随着霓虹灯亮起,小火车在汽笛声里开动起来,长龙一般环绕在整个1912街区,大人小孩皆可乘坐。我就经常晚上带孩子来这里“溜达”一圈,在1912街区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其乐融融间,仿佛回到了老南京的浦口火车站。

鉴于你从中山陵过来的时候坐的是2号线,没能看到“金陵十二钗”壁画,为了一睹南京地铁文化的最出彩之地,建议你从1912街区回程的时候再乘坐一下大行宫三号线。

走进地铁站,你可以欣喜地看到由汉白玉雕琢而成的墙壁上装饰有十二个椭圆形边框,这边框为贾宝玉佩戴的宝玉外形,金陵十二钗曼妙的身姿就这般在十二个空洞中栩栩如生地依次展开,铺满了地铁站的文化墙。如此一来,该壁画就巧妙地把《石头记》、宝玉和十二钗串联在一起,暗喻了男主人公贾宝玉与金陵十二钗之间千丝万缕的儿女情长。

这幅玉石贴片壁画取材于《红楼梦》中十二个女性形象,不同颜色的石料被裁剪打磨得非常精巧细小,其拼接精致,线条流畅,明暗对比过渡也非常自然,背景颜色的变化更是淡雅素静,很有韵致。画面外框的汉白玉椭圆形边框更是充满了浓浓的中国玉文化气息。

顺着文化墙一路走来,几乎所有的市民都会惊艳于这壁画的美妙和精致:如此巧夺天工的作品需要有多么高超的技艺和耐心才能完成啊!另外,因为这十二个美人形象妆容相似,都属于脂粉队里的顶尖佳丽,夹在人流中匆匆而过的你单从扮相上并不可能一下子分清她们谁是黛玉,谁是宝钗,又或者谁是史湘云,以至于你上了地铁车厢还在猜测那十二钗的具体位置,一下子回忆起曾经读过的《红楼梦》,以至于回味无穷。这为你每日繁忙的工作闲暇增添了些许雅趣,也提升了你的品位。我们每次穿行过这里,绝不只是无动于衷地经过,而是一种对南京古代文化的追忆;美丽的壁画竖立在喧嚣的地铁站内,静默但不沉闷。五彩的地铁壁画观照着每一位行色匆匆的乘客,无声地诉说着这十朝都会深厚的历史。一如不爱声张、静默包容的古都情怀。这,大概就是南京地铁文化墙的独特魅力吧!

南京另一天的旅程仍然可以从博物馆开始“华丽绽放”。

除了故宫博物院、明孝陵博物馆,南京还有朝天宫博物馆、中国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城墙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南京地质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永银钱币博物馆、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南京云锦博物馆、金陵文化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等50余家在江苏省文物局备案的博物馆(纪念馆),另外还有近200家各类特色陈列馆。而到了以“六朝古都”闻名的南京,当然要走进典雅、清新的六朝博物馆穿越一番,捡拾那斑驳交织的时光碎片,体验那繁华与散乱并存的南朝云烟,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纷扰中触摸宋齐梁陈跌宕起伏的丝缕脉搏,才不枉来到这灵秀、雄奇的十朝都会!

六朝博物馆就在昨晚去过的1912街区附近,总统府不远处。这座博物馆的整体建筑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博物馆大门面朝长江路,同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南北呼应。

南京虽然号称六朝古都,金粉佳丽地,虎踞龙盘城,但是这纷乱的几个朝代都是饱经战乱,同此起彼伏的战乱人祸相伴相随,六朝的遗迹自然就遗存较少。而这座六朝博物馆的所在地恰恰就是2007年修建酒店时发现的六朝城墙遗迹!博物馆负一层的城墙遗址距今有1700年的历史!这也是六朝博物馆的特别之处!

六朝博物馆是建筑大师贝律铭儿子的作品。外形简洁、优雅。博物馆展陈的核心主题是展示“东方大都会”的风采,内设《六朝帝都》、《六朝风采》、《六朝人杰》三个展览。它几乎囊括了半部江南历史------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当时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衣冠南渡使汉民族在南京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虽然这座博物馆的外形并不磅礴,里面的文物也不是特别多,但是布局整齐精巧的展室充满了古风文艺的氛围,很多陈列将几何、光影、织物等元素运用于文物的对比、衬托,使得馆内视觉通透、移步换景,而摆放文物的展柜也使用了不反光的玻璃,文物说明则使用铁艺雕花的铭牌,沿途过道的布景美轮美奂,及至于魏晋风骨的流年轶事、中世纪浪漫而混乱的纠结、中国历史上那段最惊险、矛盾的朝代更替,通通都被浓缩在了这座不算巍峨的楼宇里!

四层结构的展厅(负一层展览——一层大厅——二层展厅——三层展厅),印象最深的是负一层和二层。

负一层的建康城遗址主要展现了六朝建康城的建筑规模、宫殿、城市道路和排水系统等;还原六朝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古老的排水系统比现代的排水管道还要宽阔。负一层最妙的文物当属红墙上的瓦当。每一个瓦当上都有不同的花纹。特别是那些神情各异的人面纹瓦当挂满了一整面墙壁,红墙黄瓦对比鲜明,撞色的效果极为震撼!

移步至博物馆一层大厅,这里有六朝的历代疆域图、历代皇帝的年号及在位时间等图文展板,大屏幕上定时循环播放一部15分钟的《东方大都会》影片,带你“回望六朝”。大厅内简洁的玻璃天棚加上半面玻璃墙的设计,即使在室内也能看见外面的蓝天白云,而且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展厅里会呈现出奇妙的光影变幻。南北平直墙面的贝氏“月亮门”,还有地面上镶嵌在米黄石灰石板之间的78个玻璃窗,有一种 “满天星”的视觉效果。

博物馆二层的“六朝风采”展厅展出了六朝时期的陶俑、青瓷、墓志、瓦当、石刻等大批珍贵文物,从美学视角为观众解读六朝艺术珍品。这里几乎没有实墙,都是用竹子、荷叶等植物置景进行隔断:精致的盆栽、斑驳的竹影、古韵悠然的长桌、屏风、月形灯箱…处处凸显中国古典园林的风貌。就连这一层的观众休憩区,也是根据“兰亭雅集”的意境特别设计的“曲水流觞”小品!这里四周挂有《兰亭序》等书法作品,长方形矮座椅上也设计有耳机插孔,如果你带了耳机,就可以插上后聆听《高山流水》、《广陵散》等六朝琴乐等古曲!

沿着通往三层的楼梯拾阶而上,首先看到的就是诸葛亮“草船借箭”时万箭齐发的布景。这大气磅礴的历史掌故突显出六朝“乱世出英雄”的时代背景。这一层的空间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脉搏里井然有序地列出了六朝如群星闪耀的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南朝古韵,极具现代感。

这组青瓷伎乐俑群出土于南京江宁区上坊吴墓。从衣冠服饰和人物姿势的不同,分为坐榻俑、击鼓俑、抚琴俑、侍从俑等。其中戴平顶冠,身着交领宽袖长袍的坐榻俑,榻前放着长条几,似为主人;戴冠,踞坐的抚琴俑手抚琴弦;用鼓槌与手掌敲击扁鼓的是击鼓俑;青瓷吹奏俑则只身站立,似在深情吹奏…这场精彩纷呈的宴乐不仅有打击乐,管弦乐,还有吹奏乐,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南朝贵族高雅、闲适的生活场景,堪称六朝青瓷艺术品里的珍品。

这些南京大行宫工地出土的人面纹瓦当也是博物馆的一组“网红”展品。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构件,用于宫殿、衙署、寺观等高规格建筑,以保护檐头并兼具装饰性。历代瓦当纹饰、风格各异。而这批人面瓦当在中国其他地区出土很少,是六朝瓦当中最具特色的一类。这些灰陶质的瓦当正面均为一个浅浮雕人面图案,他们的眉、眼、鼻、面颊、口、胡须俱全,唯有表情各异,看上去生动而又传神。这是六朝时期所独有的形制,现在已经成为六朝博物馆的标志。

这件蝉纹金珰出土于南京仙鹤观高崧家族墓。

自汉至晋,蝉纹金挡常与貂尾匹配,合称“貂蝉”,为侍中、常侍的标志性冠饰。此件顶部起尖的山形冠饰为金质。主题纹饰为镂空状的蝉纹。蝉翼舒展,头部两侧饰卷草纹,边缘饰锯齿纹。镂空的线条上还焊有细小的金粟粒,北部边缘有一周锯齿形卡扣。虽然蝉眼内的宝石镶饰已脱落,仍然能够看出这蝉纹金珰当年宝光灿灿的华丽风采。

这件东晋玻璃杯出土于南京象山王氏家族墓。玻璃杯为东晋时期的“奢侈品”,当时多为外国“进口”,只有世家大族有能力享用。此玻璃杯具有明显的波斯萨珊风格,经文物专家检测,其成分确实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铅钡系统,正是外来的钠钙系统玻璃。此杯花纹繁复,造型端庄,为六朝时期中外交流的重要见证,弥足珍贵。

这件三国时期吴国的青瓷堆塑人物楼阙魂瓶同上面介绍的青瓷伎乐俑群一样,都是南京上坊吴墓出土的珍贵文物。此类专为陪葬烧制的明器流行于三国两晋时期,其形制来源于汉代五联罐,不但装饰内容丰富,成型工艺也极为复杂。此青瓷质魂瓶肩部以上堆塑了姿态万千的人物、飞鸟;楼阙、亭台也错落有致;腹部贴还有简单的模印装饰。上繁下简的独特造型体现出细节与整体的和谐共融,集多种题材于一体的装饰风格显示出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当时人们于乱世中祈求灵魂升天的“洒脱”观念关系密切,是六朝青瓷艺术中极具特色的精品。

鸡首壶也称鸡头壶、天鸡壶,是一种壶身一侧贴有鸡首,另一侧带有把手的盘口壶,是六朝青瓷中的典型器。这种鸡首壶的出现改变了原先壶、罐没有流口,倾倒不便的状况,为唐宋执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件东晋青瓷鸡首壶出土于南京雨花台的一处工地,其造型流畅而古朴,瓷釉温润,为东晋瓷器中的精品代表作。

这件著名的莲花尊1972年在南京东郊麒麟门外灵山南朝墓出土。当时出土了一对。

此装饰繁缛华丽的莲花尊为青瓷质,喇叭形敞口,高脖,圆腹,圈足,尊盖形似僧帽。整器以莲花为主要装饰图案,以浮雕、模印、刻划等装饰手法将形态丰富的莲花纹恰当地装饰在每个部位,通体的莲花或仰莲或覆莲、或单瓣或复瓣,其变化多端,巧妙穿插,上下呼应,在展厅梦幻般的几何光影照耀下,每一个角度的视觉都不一样,侧面开设的展台边的圆窗,更映衬出其浓厚、神秘的佛国圣莲的韵味。这件南北朝时期同类器物中最大最精美的莲花尊,堪称“青瓷之王”,是当之无愧的南朝瓷器珍宝。

这件南朝铜造佛像出土于南京德基广场工地。

青铜质的佛祖面相丰满,眉若弯月,唇角上扬,微带神秘笑意。其右手结说法印,立于莲座之上,身后的背光浅刻火焰纹,中有小佛数尊。此造像形象端庄、自然,衣纹流畅,虽然体积略小,制作却精巧无比,为出土仅见的南朝青铜佛像,弥足珍贵。

这件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同上面介绍的青瓷堆塑人物楼阙魂瓶、青瓷伎乐俑群一样,也是南京江宁上坊吴墓出土的一件珍贵文物。

壶为青瓷质,圆弧形盖,盖钮作回首鸟形。盘口,束颈,圆鼓腹,平底。瓷胎白中略带灰色,外施青黄色釉。上腹一周贴塑四个铺首、两尊佛像、两个双首连体鸟。通体描绘的褐彩纹饰笔墨流畅,以褐彩勾勒的诸般形象皆排列整齐,间隔有序。作为我国迄今所见以绘画技术美化瓷器的最早器物,此羽人纹盘口壶堪称早期瓷器中的艺术珍品,已经成为六朝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因为六朝博物馆不算太大,一个钟头大约就可以结束。这时候可以抓紧时间来到附近的总统府参观。

南京总统府位于长江路,同昨晚介绍的1912街区仅一墙之隔。这处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遗址是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也是南京民国建筑的主要代表之一。

南京总统府明初为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代被辟为江宁织造署、两江总督署等,康熙、乾隆南巡均以此为行宫;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也曾在此兴处建规模宏大的天王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辟为大总统府,后为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中西建筑风格兼具的南京总统府共分三个参观区域。中区(中轴线)主要是国民政府、总统府及所属机构,前半部分建筑风格以中式为主,后半部分则以西式居多;西区是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办公室、秘书处、西花园及参谋本部等;东区主要是行政院旧址、马厩和东花园。从1990年代开始,总统府被辟为中国近代史博物馆。

中路最南端的这座大门楼建于1929年,外观为宏伟的古罗马立柱,建有3堂中式拱门,门楼前有一对前督署遗存的石狮。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历史课本上1949年解放大军渡过长江后占领南京,红旗插上总统府的那副照片,所以对总统府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门楼的原址就是清两江总督署头门,太平天国时为天朝宫殿“真神荣光门”,又称“皇天门”或“凤门”。1864年清兵攻破天京后将此门拆毁,重建了江总督署大门。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9年新建了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西方古典门廊式建筑。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在大门前举行了入城式,并在门侧悬挂第十六师团部木牌,继而为“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及汪伪政府监察院等机构的大门。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仍为国民政府大门。1948年5月“行宪国大”召开,主席改称“总统”,即将“国民政府”换嵌总统府三字。直至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将红旗插上总统府门楼。

巨大的门楼后面就是红柱灰瓦的原两江总督署大堂。

这栋中式建筑原是太平天国天王府金龙殿,又称荣光大殿,是洪秀全接受百官朝拜的地方,相传洪秀全病逝后即葬于此。清朝镇压了太平天国后,于1870年重建了两江总督署大堂,为抱厦五间面阔七间,硬山顶单层双檐,与二堂及穿堂相连,呈“工”型殿,一直是两江总督署的核心建筑;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典礼,就在大堂后的西暖阁举行。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这里成为国民政府大堂。

如今的大堂正中正中横梁上悬挂着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巨匾,两侧墙上悬挂有《天国风云》、《煦园曙光》等6幅巨幅油画,画的内容涵盖了“总统府”历史发展脉络最具代表性的节点。其中一幅名为《敕治两江》。图中五人从左边数起分别是: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刘坤一。两江总督中的“两江”,指的是江西省和江南省。江南省大致就是今天的江苏和安徽。

大堂后有东、西厢房各一,其后由封闭的西式通体方格毛玻璃封闭穿堂与二堂相连。穿堂东面是一座清代四合院,西面是大礼堂。

清代晚期建筑风格的二堂又称中堂,外部重檐青瓦,堂内有4根粗壮红柱,拱形的北门上部是空格窗,天棚、四壁、屋顶、门窗皆为木结构。

这里原为太平天国的内宫建筑,是洪秀全处理军国大事的真神天父殿。两江总督署时期为二堂。民国时期曾多次改建,硕大的拱形门上嵌上拱心石,并饰以西式花纹。以至于这二堂内部保持了中式风格,北墙门外却是西式门廊。当时外国使节向中国政府首脑递交国书,举行各种仪式等都在这里举行。

再往后就是1917年由冯国璋重新修建的八字厅。因为它的水泥护栏向外呈现八字型,所以就被俗称为“八字厅”。每当会客厅里的宾客政要离开后,通常都会在这里合影留念。

八字厅通入的平房建于1917年,也是冯国璋任副总统时期在一次大火后的废墟上所建,后来作为接见内、外宾的会客室。

八字厅的后面又是一条中西合璧的开放式长廊,从麒麟门连接着两层西式楼房的政务局大楼,长廊地面的彩色磨石至今花纹鲜亮如新,十字型的连廊也非常古朴雅静。

穿过尚未开放的政务局大楼就到了总统府中轴线北端的子超楼。

1935年建成的这栋办公楼由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建,因为形似林森主席的森字,而林森又号子超,且任国民政府主席时间最长,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子超楼”。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子超楼是总统府内最高的一栋建筑,其中间高些,有六层;两边稍低,为五层,左右对称。第一层,先为国民政府文官处,后成为总统府文书局的办公室;第二层是总统、副总统办公室;第三层是国民政府会议室。

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此楼被日军占用。1938年成为伪维新政府行政院办公楼;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后,为伪立法院、监察院等办公机构办公场所;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由重庆“还都”南京,此楼重新作为国民政府和总统府的办公楼。内设林森的主席办公室、蒋介石的总统办公室、李宗仁的副总统办公室、秘书长办公室及国务会议厅等。其中朝南的一个三套间是蒋介石的办公室,朝北的一套则是副总统李宗仁的办公室。

原先楼前的两棵雪松,如今仅剩左侧那颗。

游览了中轴线的建筑,就可以游览西路了。

西路的核心建筑是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这幢仿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平房原本是清末两江总督端方赴欧美考察回国后所建的宝华庵,当时是接待重要宾客的地方,因位于督署西部,又名“西花厅。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就以此地作为办公室和居所。整幢建筑共有五间房,从东往西分别是孙先生临时休息室、总统办公室、部长会议室、衣帽间和总长会议室。此后这里又先后作为南京留守府、江苏都督府、督军署等机构的办公处。1927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委会、总统府军务局等机构,也都曾在此办公。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后面的这栋工字形大楼修建于1935年,原本是国民政府参谋本部的办公楼,现在被改建成了介绍孙中山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史料展厅。

继续向前,就到了西路最后一栋建筑------大黄楼。这座中西结合的三层小洋楼作为总统府内的第2高楼,原来是国民政府的人事处、会计处和图书馆。大黄楼旁边的一座两层中式老建筑为孙中山先生曾经的起居室, 2楼东的一间便是孙中山先生当年的卧室。

西路建筑里还有一座名为 “煦园”的小花园,此处在明朝初年为汉王府花园,以汉王朱高煦名中的“煦”字而得名。清朝时为两江总督署花园。太平天国建天朝宫殿时予以扩建。因花园位于宫殿西侧,又称“西花园”。它是南京保存最好的一座晚清园林,被誉为“四朝胜迹”。花园以长条形的太平湖为中心,环湖分布着石舫、忘飞阁、漪澜阁、夕佳楼、桐音馆、印心石屋等建筑。除了这座名为“不系舟”的石质船舫,感觉园内处处散发着一种苏州园林“小桥流水”的气息,让人感觉充满了闲情逸致。想来当年的工作人员工作劳神时走进这里散步、休息,还是令人精神放松的。

东路的主要建筑为行政院大楼。

这栋修建于1934年的大楼分为南、北2栋,紧靠子超楼。大楼内设有院长、副院长、秘书长、政务处长等人的办公室、会议室、总办公厅等附属机构。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人都曾在这里办公过。现在这里已经被改建成了行政院文物史料陈列展厅。

东路这边有一座叫做“复园”的花园,其面积比煦园略小,也曾是两江总督署和太平天国天王府的花园,里面有湖泊、假山、楼台亭阁、石舫等建筑。因为在总统府的东部,也叫“东花园”。1864年清军攻破天京后被毁。国民政府时期曾是行政院的一部分。现在的花园是2002年根据史料复建的,仅仅是原东花园的一部分。

东路建筑的最南端是马厩,就是古代存放马匹的地方,民国时期成为交通队、军乐队、警卫队等机构的营房,近年复原后被用作总统府的临时展览处。

除此之外,总统府东路还有一座汉白玉质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碑身为“万”字回纹。11字碑文由郭沫若题写。碑阴刻有著名太平天国史学家罗尔纲撰文的碑记,共322个字。

话说整个总统府如果要细看,半天时间恐怕都不够,或者看过了记不住。其实诺大的总统府并不需要一一细看,只要游览了 “总统府”门楼、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子超楼、两江总督署大堂、“西花园”里的不系舟这五座代表性建筑就可以了。这样你可以抓紧时间游览南京的其它重要景点。

总统府出来估计已经中午12点钟了。你可以在总统府附近的一家著名面馆吃碗面饭,这里的熏鱼面很不错。吃过之后趁着中午人少,可以就近去鸡鸣寺、台城游览一番。

每年的3、4月份是游览鸡鸣寺最好的季节。寺外有一条樱花大道,那时候鸡鸣寺黄色的建筑同粉色的樱花交相衬托,非常有意境,漫步其中非常惬意。只是外出旅游都要因时因地制宜,很难限定季节,所以在此只是提醒一下。

鸡鸣寺就在珠江路附近的鸡笼山东麓,又称古鸡鸣寺。这座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的寺庙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和皇家寺庙之一,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美誉,与栖霞寺、定山寺齐名,是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

虽然名为明清以来香火鼎盛的古寺,因为战乱不断,古鸡鸣寺屡建屡毁。现在的鸡鸣寺是1980年代按照明清时的规模形制复建的,而且如今的古寺已经由香火道场转为尼众学修道场,有一种“今非昔比”的感觉,所以来此浏览一番就可以了,用不着盘桓太久。

从鸡鸣寺路左侧石级而上,就看见山门正中悬挂有“古鸡鸣寺’四个金字匾额。

入门之后右手边是书画院。往前走上楼就是天王殿,再往上楼梯左手边是本命佛殿,继续向上是毗卢宝殿。

重建于1990年代的毗卢宝殿又名大雄宝殿,为寺内主殿。殿内正中供奉三身佛中的毗卢佛(法身佛像)。两边供奉文殊,普贤二大菩萨,东西两旁供二十四诸天。殿前左手边是鼓楼,右手边是钟楼,鼓楼旁边挂满了很多的好运卡片。

继续向上就到了耸立着药师佛塔的塔院。塔院内地面全部以磨光雕花工艺制作的青石铺设。药师佛塔为1990年代重新建造的,一眼看上去有些像杭州西湖边上的雷峰塔。

这座高约45米的七层八面佛塔是鸡鸣寺历史上的第五座大佛塔。斗拱重檐、铜刹筒瓦的佛塔外观为假九面,实为七级八面,塔身建有内梯外廊,塔名为“消灾延寿药师佛塔”,含国泰民安和为香客、游人消灾延寿的祝祷之意。宝塔南面正门上额题“药师佛塔”四个大字,北门门额上镌刻有“国泰民安”匾额。塔内供奉有北京雍和宫移送的药师佛铜佛像一座,塔内每层中间还有源自北京中南海的四个明代金丝楠木雕佛龛,每个龛内供奉有一尊药师佛木雕像,共24尊。

药师佛塔的右手侧边有个大悲殿。再往上就到了供大香的铜佛殿前!游客可以在这里点香祈愿,据说非常灵验。许完愿后左手边是般若堂。

再往后就是观音殿。殿内供奉的观音像面北而坐,殿门的楹联写道:“问大士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

观音楼左侧为豁蒙楼。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死难后,两江总督张之洞在此鸡鸣寺最高处倡建此楼,以杜甫诗句“忧来豁蒙蔽”命名,来纪念自己的学生杨锐。重建后的豁蒙楼如今已改建成百味斋素食馆。

观音楼右侧为景阳楼,楼上有一副包含着关于鸡笼山、台城、玄武湖、同泰寺和胭脂古井等遗迹故事的对联:“鸡笼山下,帝子台城,振起景阳楼故址;玄武湖边,胭脂古井,依然同泰寺旧观。”如今这里也被辟为茶座,同对面的豁蒙楼一样供游人消费,休闲,成为茶余饭后凭栏远眺,思古追昔的所在,想来也是寺庙方“与时俱进”的管理举措了。

来鸡鸣寺虽然没有什么古建筑可寻,但是寺庙东麓山坡上那口“古胭脂井”却不能不看。相传南朝的陈后主同他的二位爱妃就是在这口井里被攻进南京皇宫的隋朝士兵俘获的。据说当年粉面黛目的两个嫔妃被士兵勒令出井后吓得花容失色,胭脂沾满了石井栏,这口井从此得名胭脂井。二妃后来被隋元帅高颖作为“红颜祸水”斩于青溪桥畔,胭脂井又因此被称为”辱井”。

这鸡鸣寺里的胭脂井虽然并非陈朝皇宫原物,却算得上真正的“古迹”。因为陈后主同妃子们藏身的胭脂井原名景阳井,位于台城内皇宫区域的景阳殿。隋唐以后随着台城里的宫殿遭到破坏,景阳井也随之湮没。后人为了记取陈后主亡国教训,便在今天鸡鸣寺旁再立胭脂井,北宋文学家曾巩曾书《辱井铭》刻于石井栏之上告诫后世:“辱井在斯,可不戒乎”。之后王安石、郑板桥等人也曾在这里留下怀古诗篇。所以这鸡鸣寺东麓山坡上的“古胭脂井”是妥妥地“古迹”无疑。

最后友情提示的是,鸡鸣寺作为南京人尽皆知的祈求姻缘的寺院,成功率极高。但是据说求婚姻之外的却不太灵验。很多人吐槽说去了寺庙回来之后不是自身感冒就是情侣分手,要么就是丢失财物,感叹自己倒霉。其实从科学角度出发,鸡鸣寺只是一个景点,烧香拜佛后运气不好跟鸡鸣寺没有关系。做人绝不能将内心所有的期望全都寄托于祈福之上,否则众生又何需打拼努力呢。

这边拜完观音殿通常就可以直接出北门往左边直接进玄武湖了,但是因为还要游览旁边的台城,所以只能先把这玄武湖暂且放一放了。

南京现存的数段明代城墙中,最出名的一段就是鸡鸣寺大门向西、鸡鸣寺路尽头的台城段。

南京台城原指解放门到太平门的城墙,2014年南京举办青奥会前将解放门与神策门联通,这好几段城墙联通加长后,从神策门到太平门城墙就达到5.6公里,由西北向东南依次经过神策门、玄武门、解放门、太平门,每一个城门都可以上、下城墙。其中太平门的登城口在九华山公园的东门处。想完整地游览这段城墙哪怕只算走路时间也需一个半小时!因而大多数游客都不会走全程,他们多选择从解放门登城墙,这样走马观花一番,半个小时也就差不多了。

现在狭义的台城是指鸡鸣寺后从解放门向西延伸出的一段明城墙。这段城墙以条石为城基,城基之上用明初烧制的城砖包砌,长约253米、高约20米,西端宽约9.8米,东端宽约10米。明清时期,文人墨客多将这段250米长的城垣所在地附会为东晋和南朝诸代中央政府旧址,即台城(建康宫)。

如此讹传开来,这段城墙就熏染了诸多的悲情色彩:比如546年南朝梁发生的侯景之乱中,梁武帝就饿死在台城;580年隋兵南下,也就是在台城景阳的胭脂井中活捉了陈后主;唐代诗人韦庄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就是凭吊台城时所咏叹出来的…这些历史传说使台城从此名扬天下。

顺着台阶登临城上,墙上有竖着的灯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出彩。经过上坡到达城墙上之后,几座红衣大炮和仿建的古代防卫兵器映入眼帘,充满了沧桑雄奇的韵味。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台城书屋,回头就能看到黄墙青瓦的鸡鸣寺和直插云霄的紫峰大厦!这时候周围一片寂静,身处这闹市中的净土,做一次心旷神怡的深呼吸,然后向东眺望如龙蟠一般的苍翠钟山,再向北可以俯瞰十里烟柳的玄武湖,碧波荡漾的浩瀚湖面似乎触手可及!就这样在古刹钟声的余韵下行走,在这段不太漫长的城墙上放飞思绪,灵动的湖光山色、巍峨的城墙和雨后春笋般的高楼大厦同框,城市的过去同现在交相辉映,你完全沉浸在令人动容的抚今思昔的穿越般的神游中,这雄奇、灵秀的十朝都会从此在你的心底留下了历久弥新的记忆。

台城结束后如果下午还要去玄武湖游览,建议你忽略掉城墙下的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直接穿过解放门的门洞一路走到情侣园,同你在南京火车站曾经打过照面的湖水来一次近距离接触。

游览玄武湖最好的季节是在夏天。那时的玄武湖红莲盛开,荷花瓣很大,颜色也很浓艳,一片碧绿的浩瀚湖面上铺满了粉红色的荷花,一阵清风吹过便是满湖清香,好一幅荷叶连连的湖光山色。坐在游船上近距离观赏那从清代开始就名扬天下的红莲,当是非常惬意和快慰的乐事。

当然,玄武湖的一年四季都有美景,都会让你不虚此行。

玄武湖公园是一座由五个相连的湖中小岛组成的城市公园。湖泊被这些小岛分为北湖、东南湖、西南湖三大块。其略呈菱形的湖面东邻紫金山;南倚覆舟山,北面就是著名的南京火车站;西、南两面紧接迤逦的明城墙,从西面的玄武门和南面的解放门都可以自由出入公园。仅水域面积就达3.78平方千米!与杭州西湖、嘉兴南湖并称“江南三大名湖”,是江南地区最大的城内公园。又因为六朝时期这里曾经为皇家禁苑,明朝时劈为存放全国户籍的黄册库,系皇家禁地,所以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名副其实的“金陵明珠”!

清末举办南洋劝业会时这里开辟了丰润门(今玄武门),玄武湖开始成为游览区。到了民国时期,这片水域相当于国家的中央公园,有一个非常“国际范”的名字------- “五洲公园”。公园内的五个小岛分别对应亚、欧、美、非、澳洲。直到1935年,这5个小岛才改称为环洲、樱洲、梁洲、翠洲、菱洲,并沿用至今。而这片水域因位置正好位于钟山(紫金山)之背阴,又称为后湖;又因其位于六朝京城之北,故名北湖。基于“玄武”这两字的意义指的就是“北方之神”, “玄武”同“北方”基本上就是同义词,因此历史上的北湖实际上就是今天玄武湖的意思。

玄武湖之所以出名,一方面使因为其区域广阔,仅环湖路就全长9.8公里!另一方面是因为其周围分部着众多的南京著名景点,可以像串珍珠一样将南京城内的重要景点一路尽兴浏览。比如这环湖路西、南均有明城墙围绕,自南向北依次为玄武门、杉林氧吧、万三花园;而北岸自西向东依次为神策门公园、南京火车站;东岸自北向南依次为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情侣园、白马公园;南岸自东向西依次为太平门、九华山公园、鸡鸣寺、解放门、台城…仅仅玄武湖里面就有五洲春晓、台城烟柳、古塔斜阳、鸡鸣晚钟、古墙明镜等“玄武十景”,堪称古都雄奇与灵秀共存的绝佳山水胜地。

当然,鉴于玄武湖的面积太大,景点太多,第一次来这里坐观光车转一圈就可以了。如果想去湖中的小岛游览,建议坐观光车时候在环洲停下上岛,挑选2处小岛停留驻足即可,不必把五个小岛全部打卡一遍。时间最好预留给晚上,在夫子庙那边尽情游览后夜游秦淮河,方不负你的六朝古都之行。

环洲是玄武湖内的湖心岛之一,就在玄武门旁边的翠虹堤那里。这座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小岛因形如玉环、环抱樱洲而得名。当你走过湖堤的时候,不妨回身眺望一下远处的城市高楼,你会发现,那迤逦的明代城墙和高耸入云的紫峰大厦原来就相伴在你的身后!身处静谧灵秀的碧水蓝天,咫尺之间的城墙外便是繁华的都市,静与闹、雄奇与灵秀原来仅仅一墙之隔!

环洲的西北、东北面各有一座樱桥、白桥与樱洲相连,可以方便地上到樱洲。为了节省时间,你可以忽略近处的樱洲,也就可以省去环洲东北部的诺那塔和喇嘛庙这些景点,这样就只需一路顺着来路经过童子拜观音、郭璞仙墩、米沛拜石、莲花广场等景点直接通过环洲北端的芳桥上到对面的梁洲。当然,环洲最大的景观你可要用心欣赏------沿岸垂柳绵柔的枝条在微风的吹拂下婀娜翩跹,在荡漾的碧波上宛如烟云舒卷,故有“环洲烟柳”之称。

梁洲是玄武湖内的湖心岛之一,北与南京火车站隔湖相望。这座面积近9万平方米的小岛因梁朝昭明太子曾在此建有梁园而得名“梁洲”。洲上建有著名的盆景园,四季举办花卉展览,尤以秋季的菊展最为出名,有“梁洲秋菊”之称。作为五洲中开辟最早、风景最佳的所在,岛上的梁园虽然仅存一口古井,仍然值得前往一游,凭吊怀古一番。史载明代淘挖、清理古井时曾发现一把六朝铜钩,故名铜钩井。除了古井,你还可以在岛上游览一下黄册库旧址、闻鸡亭、揽胜楼等,也可以站在北岸遥望对面南京火车站和神策门公园。在梁洲走马观花一番之后,你可以跨梁洲东面的梁翠桥到旁边的翠洲。当然,基于翠洲那边只有华梓园少数景点,如果不想继续上岛,你干脆就原路返回,直接回到玄武门那里,往夫子庙那边了。

玄武湖公园出来后估计就是下午五点钟左右了,去夫子庙的路上可以再选择一个景点。至于江宁织造府,因为时间关系,估计早已“打烊”,不如去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转一转。这里距玄武湖南岸仅仅600多米,步行一会就到了。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就坐落于玄武湖南岸,东邻钟山,西面就是鼓楼,山湖相映的校区曾是六朝宫苑的遗址,也是明朝国子监所在地。现在随着学校主体迁至九龙湖新校区,四牌楼校区的定位转向校园文化的传承和社会文化服务方面。这里目前已作为国立中央大学旧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当你走近东南大学南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那座西方古典风格的三间四柱“凯旋门”校门。大门建于1933年,原先“国立中央大学”六字以自右向左的横排楷书字体镌刻于门头上方。1988年,学校更名为“东南大学”,现今门楼上“东南大学”四个大字撷取自东晋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名帖《圣教序》。这座典雅、简约的建筑实体,如今已成为东南大学最醒目的标志。每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也成为古都南京六朝文风一脉相承的最佳注脚。

从古色古香的东南大学南门进入校园后,就看见中央大道两边一如南京主城区大道那样迎面而立的枝繁叶茂的梧桐树。沿着大道再走上几步,一座气势逼人的绿色圆顶大礼堂便映入你的眼帘。

相较于南京大学老建筑的“端庄秀美”的儒雅印象,东南大学的这座大礼堂更趋“阳刚稳重”的理性气质。当然,这两家院校原本就是民国年间亚洲排名第一的“国立中央大学”。只不过“国立中央大学”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又在1952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因为当年进行院系大调整时“南京大学”被分成12个学校:工学院分为现在的东南大学、师范学院分为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水利系分为现在的河海大学、农学院分为现在的南京农业大学、林学院分为现在的南京林业大学,等等。

这座1932年竣工的大礼堂不仅仅是东南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最美的高校建筑之一。国内多部热映的影视剧镜头都曾出现过这座大礼堂的身影。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大礼堂通高34米,四根爱奥尼亚式列柱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顶部为钢结构八角形穹隆顶,建有八边形采光窗,里面设有三层观众席,共2300个座席。在1936年国民大会堂建立之前,气势宏伟的中央大学大礼堂是当时南京“唯一之伟大公共建筑”,故屡屡被政界及社会各界借用。1932年12月,南京军民欢迎班禅、章嘉大师的大会就在此进行。1933年中大艺术系教授陈之佛亲自设计了国立中央大学校标,大礼堂位处正中体现“中央”之意,寓意全国最高学府。

大礼堂最初的建筑面积约4000余平方米,为满足教学所需,1965年由杨廷宝教授主持设计了大礼堂两翼加建工程,两侧各建三层教室,使得大礼堂更加美观雄伟,卓尔不群。

除了大礼堂本身,大礼堂前的涌泉池也是充满文艺气息的所在。和很多校园中的清水不同,这涌泉池中的水却是浓浓的碧绿色,当灿烂的阳光倾泄而下,水面上碧蓝一片,宛如浓绿的翡翠一般。

我曾多次走进大礼堂感受其风采。这门厅立面上部的四根爱奥尼亚式列柱,看上去精致而又舒适;圆顶使用的都是青铜材料,冬暖夏凉。有一年仲夏走进礼堂,居然有凉风习习的感觉。而当秋天中央大道变成金色的时候,走进恢弘的大礼堂,水磨石回廊里响起皮鞋的咔咔声响,远望厅外的金黄的法国梧桐和碧绿的涌泉池,浪漫的气息处处绽放,时光仿佛倒流,带给人无限的追忆和遐想。

来到东南大学,千万不要错过校区西北角的那株“六朝松”。六朝松其实不是松树,而是柏树。准确的名称应为“桧柏”。

桧柏又称圆柏、桧,这种长绿乔木的外形与松树相似。唯一的区别就是叶子的形状:松树叶如针状;桧柏的叶片虽小而狭长,却是圆润的。只是在知识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都是松柏不分,“六朝柏”讹传为“六朝松”也情有可原。

走近这株古老的松柏细看,其轮状分枝的松柏虽然因年代久远已显出垂垂老态,小枝看上去比较细弱平直或略向下弯曲,树冠看起来篷松不紧凑,但是其树干依然坚固,历经千年栉风沐雨,仍霜干虬枝,华盖翠绿。竟管六朝宫苑早已不复寻觅,唯此青松遗世独立,述说着六朝烟云,金陵繁华。

如今被两层铁栅栏“保护”着古松两侧架起了粗大的铁杆,还有两根小钢管和三个铁环共同支撑着它,古树的外皮斑驳、开裂,中间是灰白的颜色。站在栅栏边探身细看,小钢管直插入树干,笔直的树干内部已经死去空掉,露出黑漆漆的树洞,现在的松树完全靠外面的树皮传输养分。为了支撑树干,古树的内部被掏空后还浇注了砂石。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这垂垂暮年的树冠竟仍然枝叶葱翠!显示出一股顽强而神奇的生命力!它的树冠尽管低垂着,却一律伸向前方,仿佛不愿向岁月低头而失去斗志的饱经风霜的老人!

此桧柏相传在1500多年前由南朝梁武帝亲手植于宫苑之中。后来隋军灭陈之后将建康城邑宫苑全部平毁,只有此树自兵火中幸存,故名“六朝松”。明朝曾将国子监建在这株六朝松所在的南朝宫苑旧址上。民国初年,又在明国子监旧址上建起两江师范学堂,为后来国立中央大学的前身。这株六朝松因此成为六朝文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象征。

六朝松北有梅庵,正面悬有“梅庵”匾额。

这座叫“梅庵”的建筑,民国年间叫“梅庵草堂”,当初是为了纪念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李瑞清先生而建。他不但是著名教育家,也是著名学者和大书法家,是李叔同的好友,也是张大千的老师。李瑞清不年轻时不仅相貌堂堂,而且才华横溢,但是连续娶了余家二姐妹后,这二姐妹却先后病故。当爱惜人才的余家欲将幼女再嫁给李瑞清时,发誓对亡妻守义的李瑞清却发誓终生不再迎娶。为悼念亡妻玉仙、梅仙二姐妹,他改字梅痴,号梅庵。

后来这所房子在国立中央大学时期成为音乐系琴房,如今这里又变成了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办公室。梅庵的左前方还有李瑞清雕像。阳光下的梅庵老屋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默默守护着1500年的六朝松,散发出儒雅、朴实的气息。

中央大道左侧梧桐树后面,还隐藏着一座孟芳图书馆。古老图书馆红色的屋顶在周围绿树的掩映下,宛如一枚巨大的红色宝石镶嵌在盎然的绿海之中。

这座1923年落成的图书馆整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主立面取横三、纵三式,门廊四根古希腊圆柱子。整体比例匀称,构图稳实,风格隽雅。门额上金书“图书馆”三字为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清末状元张謇所题。建筑物左侧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当时的校长郭秉文题写的“孟芳图书馆记”。老图书馆前还有一尊静卧了600多年的明朝国子监遗存的石质螭首。1933年,图书馆东西两侧又加建了阅览室,背后扩建了书库,留有内部小院两个,以利通风采光。所以现在看到的图书馆实际上是一座“品”字形西方古典主义风格建筑。

一百多年来,图书馆先后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仪器部”、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南京工学院图书馆,现为学校的行政办公用房。这里的文艺范一直被众多艺术家青睐,成为许多当红影视剧的取景地。当年拍摄检察题材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时候,这门口挂着的是“汉东省人民检察院”的牌子,也曾经使这座建筑随着电视剧的热播红遍了大江南北。

当你走进门厅,仰望入口气势恢弘的爱奥尼柱廊及墙面精美的细部装饰,你的脸上肯定写满了惊叹的表情。你会发现那些柱廊、山花、檐部全都精美至极,细腻而又浑厚、庄严。如果你沿着大理石台阶一直爬到三楼,会发现这空旷的空间弥漫着神秘、宁静的气息,呈现出谍战片里才有的胶片质感,令人满怀一种走进尘封历史探秘的期待而又难以消弭的莫名兴奋的情绪。

东南大学校园西北角大操场的西侧,有一座1923年落成的体育馆。这座砖木结构的三层小楼为南北对称的木钢组合屋架,木楼板与三楼的环形跑道、玻璃屋顶、青砖贴面、拱形窗、入口处门廊的西式古典风格柱式、双面上下的扶梯…每一处细节无不洋溢着简洁、庄严的风采,令人赞叹。这座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融合的建筑曾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1924年来南京举行演讲的场所。他的演讲轰动了当时的南京城,成为文化界的一大盛事。除了泰戈尔,当年来此演讲的名人还有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等,这些德高望重的文化巨匠慷慨激昂的演讲,使得东南大学体育馆成为上世纪20年代中国大学最著名的体育馆之一。

沿着体育馆路走来,一路有繁茂巨干的梧桐树相伴,远远可以望见高耸入云的紫峰大厦,泰戈尔、罗素等人的演讲仿佛仍回荡于斯,令人感慨这理工见长的东南大学原来也充满着感性和激情的人文情怀,还有那自古以来悄然流淌的书生意气,使这座小众的校园风景充满了青春洋溢的愉悦。

这时候从东大出来应该已是傍晚。你最好不要耽搁,直接从鸡鸣寺坐3号线到夫子庙,这样当你走近景区的那一刻,夫子庙正好华灯初上,你的夜游秦淮河之旅算是正式开场了。

夫子庙的白天其实并不出彩,只有到了晚上,它才能焕发出最明艳动人的风采。你可以先在附近来一碗鸡汁干丝,再从李香君故居、导谢安纪念馆开始,不慌不忙地把大成殿、学宫、江南贡院一个不漏地游览一番,最后在桨声灯影的泮池码头登上一艘心仪已久的华丽画舫,以夜游秦淮河作为全天南京之旅的点睛之笔,岂不快哉?!

秦淮河畔的这座李香君故居就在夫子庙来燕桥南端的钞库街上。这里全年在09:00-22:00开放,正好可以作为夫子庙之旅的“序曲”细细品位一番。

此陈列馆原名媚香楼,是紧挨着秦淮河的一幢颇具特色的砖木结构二层小楼,这房西沿街靠桥,也算是秦淮河上的第一家,所有生趣全在这里。典型的三进两院式明清河房建筑院子不大,梯陡且窄,房屋设计成这个样子,应该跟李香君的职业特点有关。故居背后紧靠秦淮河还有一个非常小的私家码头。当然,故居最可取之处在于其凭栏一望的“美人靠”。想象着李香君当年面江抚琴之情境,满满的古风意境便扑面而来。

媚香楼前有一对古色古香的对联:“花容兼玉质,侠骨共冰心”。进入院内即可看到李香君的雕塑。然后就是室内的纪念馆。在当时的秦淮八艳中,李香君的名气也许并没有柳如是或者陈圆圆那么大。但她却是一位乱世之中侠肝义胆的烈女子,爱憎分明,正义凛然。如今这间不起眼的小房屋里,就是以千百年来最震撼江南文人墨客的血溅桃花扇故事为主题的纪念馆。

小小的故居内典藏了许多烘托《桃花扇》故事的艺术品,比如书法、绘画、楹联篆刻、假山、塑像、园林小景、石刻、砖雕、壁画、挂灯等。除此之外,院内婆娑的丹桂、藤萝、蕉影与院外的秦淮河、园内玲珑的太湖石也是相映成趣,一派诗意盎然。

尽管《桃花扇》仅仅是孔尚任所写的一处才子佳人舞台剧本,这座故居也仅仅是一座象征性的仿古建筑,但这里的一砖一瓦似乎都流淌出一位误入风尘的奇女子深明大义、充满爱国气节和尊严的情怀,令人心生敬仰。只是屋内一角开设了可以古装穿越的咖啡厅,同故居的内涵有些不搭,感觉有些纳闷。

值得一提的是媚香楼外秦淮河上还有一座架在故居和夫子庙之间的子午桥。此桥因建在地球子午线上,每逢阴历十五月圆时分,桥两边河中倒映的月亮因此分出两个半圆。这古人建筑美学的别样智慧,为李香君故居增色了不少。

继续往夫子庙西南走上数十米,就来到一条夜色下的小巷子-------东晋时代著名的乌衣巷。

这条条幽静狭小的巷子曾是东吴都城建邺禁军的营房所在地,士兵们当时均身着黑色衣装,故以“乌衣”为巷名。如今乌衣巷里的一口古井相传就是当年东吴驻军饮水的水源。井栏处十二道绳痕展示着它所经历的千年沧桑。

东晋时期,乌衣巷成为华宅高第鳞次栉比的达官贵人居住区。六朝时期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王导、谢安即居住于此。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到此寻访,写下了“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千古名篇。人们对王氏家族的认知,一般都是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书法大家,其实王羲之的叔叔王导在东晋时期更是声名显赫的一代名相。他历仕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由于深受皇帝器重,王家在东晋时的威望和势力日盛,有“王与马,共天下”一说,这里的“马”指的是皇室司马氏家族。

谢安也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东晋名士谢尚的从弟。他曾指挥几万人的东晋北府兵击败了前秦符坚的百万大军,成就了以少胜多、流芳千古的淝水之战,为东晋收复了巴蜀和黄河以南失地,被誉为“江左风流宰相”“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

王、谢家族的辉煌在其后代身上也继续发扬光大: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谢灵运…他们的名气也不输祖辈,文采飞扬的名字至今都在璀璨的历史星空中闪耀着熠熠光辉。

如今的乌衣巷是1997年旧址重建的。巷子里依然是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建筑,灵秀、温婉的花木,充满了六朝繁华往事的神韵。巷东建有古朴典雅的来燕堂,就是王导、谢安纪念馆所在地。300米长的巷子即不长,也不宽,走马观花的话,几分钟就能走到头。但这不长的一段路却浓缩了南京甚至中国上千年的历史记忆,值得你流连忘返,抒发一番思古幽情。这座纪念馆全年都是到21:45闭馆,你完全可以从容地在此游览细品,不会因为即将打烊而导致你一路行色匆匆。

小巧精致的纪念馆外观古香古色。纪念馆院内门廊上方“源远流长”四个字道出了王、谢两大家族在东晋历史文化中不可磨灭的地位。来燕堂是其中一个主要建筑,是后人为为纪念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所建。纪念馆内还有鉴晋楼等仿古建筑。听筝堂前复刻了绝版“曲水流觞”游戏--------这种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喜爱的娱乐方式如今已再难见到。不大的陈列馆里展出有王、谢两大家族曾经用过的旧物、王羲之等人的书法作品和其它珍贵的六朝出土文物。诸多陶瓷制品也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如今乌衣巷的名士风流早已烟消云散,秦淮河水却依旧静静流淌,亘古的明月洒出如水般的光芒。王、谢家的燕子即使呢喃地飞进寻常百姓家,六朝灿烂的文脉仍得以在这十朝都会代代赓续-------从东晋太学、南宋建康府学、元朝集庆路学、明朝国子学、应天府学、清初上元、江宁县学,直到如今遍布南京的大学城,想来也真是值得一番欣慰和自豪了。

南京夫子庙位于市中心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江南贡院以西,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实际上就是南京孔庙、南京文庙或者文宣庙,是由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和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演变而成的繁华闹市。

南京夫子庙以前庙后学为布局。孔庙、学宫与东侧的贡院(通过考试来取士的考场)组成了三大文教古建筑群。人们通常所说的夫子庙,实际指的就是以上三组建筑群。这些文教建筑群南北成一轴线,左右布局对称。又因为六朝至明清时期,这里一直都是世家大族聚居之地,故有“六朝金粉”之说,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并称为中国四大闹市。

中国文庙的形制,一般都是前设照壁、棂星门和东、西牌坊形成庙前广场,棂星门前设以半圆形水池,称为“泮池”。而南京夫子庙建庙前则将流经广场的秦淮河一段河道就势改造为泮池,从而使夫子庙成为中国孔庙中仅有的一座用天然活水作泮池的庙宇。

泮池北岸有明正德年间所建石栏。这组历经500年风雨的石刻是夫子庙建筑群中唯一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文庙东有奎光阁,西有聚星亭,象征古都文风昌盛;庙前广场东、西两侧立石柱,上书“文武大臣至此下马”,以示对“至圣文宣王”的崇敬之意;夫子庙前秦淮河南岸高大雄伟的照壁,全长约110米,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中国照壁之最。

文庙门前有“天下文枢”柏木牌坊一座,牌坊后面为“棂星门”。

这是文庙的第一道门。

此棂星门系丈余高石牌坊。它由三座单间石坊组成,共计六柱,中间石坊横楣刻有“棂星门”三个篆字,造型朴实无华。石坊之间墙上嵌有牡丹图案的浮雕,柱头皆有云雕,形似华表。旧时为帝王出巡朝圣祭孔的通道,非一般官员、百姓有资格出入,平日皆以木栅栏封闭。如今的你我自然非常幸运,随时随地就能自由出入棂星门下,一睹南京文庙风采。

进入棂星门,东西两侧各有持敬门,中间为大成门,又称戟门。因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化做出了集大成的贡献,故名“大成”。大成门前有一对石狮雄踞,门左右辟角门。大成门下阶为丹墀。由于明清时期的大成门后来毁于日本侵略军之手,1980年代新建了面宽三间的大成门。门内正中有汉白玉屏风,上镌刻“重修夫子庙记”,门内两侧分列南朝齐所刻《孔子问礼图碑》、元至顺年间的《集庆孔子庙碑》、《封至圣夫人碑》、《封四氏碑》四块古碑。其中的《孔子问礼图碑》为南朝遗物,颇为珍贵。

入大成门循甬道丹墀而上,便是主殿大成殿的殿前院落。院内植有八棵银杏,古色古香的对称路灯,中间一条笔直的石砌甬道通向大成殿前的丹墀。丹墀正中竖立一尊高约4米、重达2500公斤的全国最大孔子青铜像。两旁石阶立有每尊高约1.8米的孔子十二弟子汉白玉塑像。

现在屋檐飞翘,斗拱交错的大成殿也是1980年代按照清同治年间的建筑蓝本重修的。大殿高约16米,阔28米,深约21米,重檐歇山顶的龙吻脊中有双楷戏珠立雕,双重飞檐中竖一海蓝色竖匾,上书 “大成殿”三个金色大字。夜晚的景观灯照射在黄色的琉璃瓦屋顶上,整个大成殿显现出金碧辉煌的轮廓,很是雄伟壮观。

大成殿内部共七间。正中悬挂一幅高达6.5米、宽约3米的全国最大孔子画像。殿内陈设有仿制编钟、编磬等十五种古代祭孔乐器。四周墙壁则满绘形神并具的孔子业绩图壁画。殿前有三面环以石栏板的宽敞露台,为古时祭祀典礼时举行乐舞的地方。殿前两侧有相连廊庑,廊庑的墙上镶满当代名流的书法碑石30多块。

夫子庙两侧的东、西市场,原是学宫前甬道。东、西甬道旁原各有三祠两署。民国以后废科举、兴学堂以后,学宫遂渐衰落,祠、署分别改为学校、教育局、图书馆等,学宫甬道于是变身为摊贩市场,东、西市场的名称便是从那时开始的。

现在这明清街市风格的东、西市场建于1980年代,虽然采用石板铺地,店铺也都是“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外观,但看上去同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的仿古市场一样,商业气息浓厚而文化特色不足。所以来到了夫子庙,这些商业化的街市完全可以忽略,你最好把时间花在接下来的学宫和贡院那里,才是真正值得的旅行体验。

从大成殿东边的小门出来就到了大成殿后街北的学宫。

学宫在天京保卫战时大部分毁于战火,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重修、扩建了包括 “尊经阁”在内的学宫建筑。但它们随后再一次毁于1937年日军攻打南京时的炮火。现在的学宫建筑同夫子庙的所有建筑一样,都是1980年代重新修建的。

“明德堂”是学宫的主体建筑,科举时代秀才每月逢朔望都到这里听训导宣讲。中国的学宫都称“明伦堂”,唯独夫子庙的学宫称“明德堂”,据说是源于宋代文天祥题写了“明德堂”匾额之故。此匾额原为楷书,后由曾国藩改为篆书。现在的明德堂是1980年代重新维修的,两旁的“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则是新建的附属建筑物。

明德堂后为尊经阁。这座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为上下两层各五间,楼下为教谕授课的讲堂,楼上收藏有大量儒教典籍的刻板和诸多圣贤画像。现在重建的尊经阁为重檐丁字脊歇山顶样式的三层建筑,高约19米,底层为五间,已被辟为“秦淮彩灯馆”;二层、三层均三间,分别被辟为“秦淮文物古迹陈列室”和供游人休息的茶座。由此看来,这尊经阁已经算不上原先“授课、藏经”的“学宫”性质了。

学宫东侧就是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当时属县学、府学考场。明朝建立后定都金陵,这里便改为乡试、会试的场所,规模也随之扩大。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仍专门用作乡试考场。明清鼎盛时期,用于考试的号房多达二万余间,可同时容纳2万多名考生参加考试,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与北京顺天贡院并称“南闱”、“北闱”。清代初期,今江苏、安徽两省称江南省,故南京贡院一直沿用“江南贡院”之名。

江南贡院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科举考场。从这里走出的状元、榜眼、探花人数最多,著名的人物有方苞、唐伯虎、陈独秀等。林则徐、曾国藩等清代重臣也曾在江南贡院担任过主考官。

作为中国科举文物收藏的中心,如今的贡院被改造成为中国科举博物馆,分为南院、北院两个部分,中间仅仅隔了一条马路。北院部分主要包括博物馆地下三层展厅,地面上的明远楼遗址区;南院部分位于秦淮河畔,内有魁光阁(也叫奎星阁、魁星阁)、科举民俗区、科举名人塑像、科举文物展示间等。

中国科举博物馆主体整体沉入地下,是中国唯一一家地下式博物馆。其上部为方形浅水池,参观者穿过贡院牌坊,就来到了与明远楼相对的地下博物馆。博物馆如同一面古镜,将明远楼的倒影收入其中。明远楼前的池水面积刚好1300平米,寓意过去1300年的科举历史。而博物馆从地面下去,一共4层130米,一米抵十年,刚好再次寓意科举1300年的历史。馆内建筑四四方方,似有棱有角的米字格,如鱼鳞一般的瓦片外墙,用书简堆砌而成的内墙,充满了古今交融的历史韵味。

一路而下,到达主馆的路上有很多文字,内容多为古时四书五经。进入科举博物馆主体后,按照自下而上的参观顺序,拾级而上首先看到的是“科第世家牌坊”。这个是比较有分量的镇馆之宝,是朝廷奖励给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的牌坊。从牌坊往里走是个院落中庭样式的四层通高的“魁星堂”。挑高12米的四面墙面,放置着与科举相关的经史子集书籍,传达出读书人须读万卷书的涵义。墙壁的上方布设有环形屏幕,天顶被设计为“北斗七星”式夜空,呈现“魁星点斗”的典故,观众在此可以欣赏精彩的“魁星祈愿”到“衣锦还乡”的完整场景。这时的你昂首看魁星点斗,它们照亮了四壁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的海洋,好一派洋洋大观的翰墨春秋世界!

主体陈列馆的藏品琳琅满目,如果逐一细看,不但耗时,而且看了之后未必会有深刻印象。所以“划重点”就显得极为必要,即细品“馆藏珍品”,浏览普通藏品。比如上图这块清“武魁”匾额就是同治元年(1862年)时任福建巡抚的徐宗幹主持壬戌恩科武乡试时候,为中试的武举人杨文维所立之匾。此匾不但品相保存完好,书法苍劲有力,工艺也是非常精致,而且因为武举牌匾存世量较少,更显弥足珍贵。

这块清乾隆年间状元陈初哲所立“状元及第”彩绘描金木雕匾额四周饰以镂雕人物画,上下左右各有四幅雕刻精美、形态各异的喜庆图景,构图布局对称、繁而不杂,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堪称古代科举文化的珍稀证物。

除了文武匾额,这张《上古结绳而治赋》试卷也是馆藏珍宝之一。这张由朝鲜考生答题的试卷为现代留学生考试的翻版。“上古结绳而治”一语出自《周易·系辞下》,试卷上有考生三代信息,其父、祖皆为学生,外祖父身任通德郎一职,从中可以看出此留学生书香世家的身份。作为来自邻国的考生,且不说他对中国四书五经的熟悉程度是多么令人惊叹,光是这洋洋洒洒的古代文言文、赏心悦目的楷书笔法,已经令我等许多人自愧弗如了。

三层木结构的明远楼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道光年间重建,为江南贡院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第二层楼檐上悬有横额“明远楼”三个金字。“明远”二字取自《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外墙镶嵌有《金陵贡院遗迹碑》,记述了江南贡院的兴衰历史。

明远楼整个建筑外形为平面正方形,底层四面为墙,各开有圆拱门;四檐柱从底层直通至楼顶,梁柱交织;二三两层四面皆窗。做为江南贡院历史上最高的建筑,登临四顾,整个贡院一目了然。它是考试期间考官和执事官员警戒、发号施令的地方,如今兼做贡院陈列馆大门。现楼內陈列有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末明远楼及周边环境的老照片,并按原样复建了40间号舍。明远楼东西两侧陈列有22方明清碑刻。

走近明远楼两侧复建的40间号舍,只见每间外墙上都用硕大的字体写着表示序列的《千字文》。这三面是墙的每间号舍不足1.5平方米,舍内砖墙两壁有砖缝两道,放有可抽动的两层木板,白天考试的时候,上层木板为桌,下层木板为凳;考生在晚上则可以取上层木板并入下层木板作床休息。

明远楼背后是近来复建的“至公堂”。

至公堂原为监临等外帘官员聚会、办公之地,也是填写榜单的场所。堂内上方是“为国求贤”匾;左右墙上陈列了历代两江总督的情况介绍;两楹悬挂明朝扬士厅的题联:“号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射斗;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堂内现陈列有康熙“御制宸翰碑”及一些与誊录、对读等环节相关的文物。

至公堂后有门,门后有一座架于清水池上的石桥,名“飞虹桥”。

此桥是内、外帘的分界线,桥之南属外帘,考试期间内外帘分隔很严,内外帘官均不得擅自出入。

结束了北区博物馆的参观,从馆内西侧景墙出来就到了江南贡院南苑的魁光阁西侧入口。

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魁光阁就在孔庙前广场东面,先后毁于咸丰年间和日军侵占南京时的战火,1980年代复建后曾经是一处以卖茶叶蛋闻名的食肆。现在为科举博物馆南苑景区入口。再次检票后就可进入魁星阁参观。

魁星阁位于文庙泮池旁,又称奎星阁、文星阁,是夫子庙古建筑组群中著名的古迹。魁星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历代封建帝王则把孔子视作“奎星”。在科举时代,魁星是儒士学子们“夺魁”的象征,所以这奎星阁就建在了夫子庙大成殿之前,后又把“奎”化为“魁”。

奎星阁如今成为一座科举民俗文化展览,来到这里可以看到同科举文化相关的民俗历史发展。楼内塑有一个鬼形神象,其一脚向后跷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自带神秘气息的“魁星点斗”自古寓意着文运兴旺。清代每当秋闱开考之前,士子们都争相来到这里,他们虔诚地面向“魁星”躬敬朝拜,许下“鱼化龙”的美好愿望,奎星阁内门庭若市、人头攒动的景象成为夫子庙的一大奇观。

参观了科举民俗文化展览,你就算完成了夫子庙文化旅游的大部分内容。从江南贡院仪门出去后,你可以直奔游船码头。只要不超过夜里十点钟,你随时可以买上一张游船票,开始你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夜游。

“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来到了秦淮河边,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想起朱自清这篇散文中的句子。而如果想身临其境的了解《泊秦淮》的那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那也一定要坐上游船,去感受十里秦淮的魅力。所以,如果有人问我南京夜游哪里最好玩,我想这夜泊秦淮是万万不能错过的。绝对不能。否则你就白来了这雄奇、灵秀的十朝都会一趟。

相对于“大江”(长江),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似乎并不起眼。秦淮河古称“小江”,由此南京在地理上形成“两江夹一城”的格局。也成就了“十里秦淮灯火灿,楼台亭榭绕河堤”的金陵盛景。

贡院出来你走到那座“天下文枢”牌坊下面,就在文德桥畔,停靠着一排排的画舫,这些不算大的画舫既有北方马车的华盖车身,又有南方水乡的摆渡船底。而角落处,就是大成殿前的游船码头了。

这画舫的座位票价100元一位,一般是从在夫子庙游船码头(也叫夫子庙泮池码头)登船,途径白鹭洲公园—七彩水街—东水关—中华门,再回到游船码头。航程大约50分钟。从2022年起,夫子庙游船线路调整为以泮池码头为起点,驶往复成桥。这一线路也是文学家朱自清和俞平伯写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时的游览线路,游览起来更是诗情画意。这里的画舫每船大约二十来人的规模,虽说是20分钟一程,往往坐满后就能开船。河上也有小小的乌篷摇橹船,虽然价格便宜些,但是速度要略慢,看景的视角也没有画舫开阔。所以建议你还是坐画舫好些。

因为乘坐画舫夜游的游客人数很多,所以你这边参观过文庙和科举博物馆再过去,时间上非常及时。因为晚点去乘坐,乘客人数会少些,至少不用蜂蛹在码头望眼欲穿地排队等候,而且秦淮河夜游就是看二岸的灯光景色,太早过去的话,部分灯光还未开启呢。

这边游船开动,在静静流淌的河水里划开了一池灯影,你的秦淮河之旅正式开启。(友情提示:选择座位的时候建议尽量靠左边坐,因为画舫经过的区域,左侧景观较多。)

要说景色最好的地方,那就是天下文枢牌坊了。这个区域的灯光是最多的,而且河流很宽敞,画舫经过的时候,一侧是天下文枢牌坊,另一侧是金色双龙嬉戏的大照壁。

因为游船的全程都是有讲解的。每经过一座桥,讲解员就会介绍该座桥的历史。例如经过朱雀桥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墙面上设计成错落排列的字体,讲解员会告诉你,这些被打乱的字只要被重新整理后,就会“合成”为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时朱雀桥、文德桥上的一轮明月当空,大红灯笼高悬的东市、西市人声鼎沸,抬头是飞檐翘角,温柔缠绵的秦淮河使你沉浸在倾国倾城的秦淮八艳故事里,而正当你浮想联翩的时候,岸上大成殿的钟声响起,一下又把你生生拉回到霓虹闪烁的当下。此时两岸的酒家,河中的画舫,在夜色中格外迷离梦幻!如今的游船虽然没有了木浆滑过河水的“哗哗”的桨声,但是周围不时滑过河面的游船还是会在河水轻轻荡漾的波浪里发出美妙、灵动的水声,而秦淮河二岸的灯火,颇有璀璨辉煌的意境,你可以发自内心地感慨:原来这“桨声灯影”的词汇,似乎就是专为秦淮河而生的!

白鹭洲公园、七彩水街…一路上夜风拂面,如水的月光倾泻而下,两岸的青瓦白墙也在不停变换。桥下浆声汩汩,耳边筝曲萦绕,灯火摇曳的一秒,心儿飞进千年繁华的金陵画中。诗情画意间,你会情不自禁地醉了。

这边就到了东水关。

东水关始建于五代十国杨吴时期,又称上水门,当时扩建南京城时为调节内秦淮河水位而建造了东水关。这里是“十里秦淮”起点,秦淮河流到此处一分为二,流入南京城内的大约十华里为内秦淮河,所以称“十里秦淮”;围绕明城墙外围的相对地被称为外秦淮河。明朝定都南京后,便将这里辟建为通济水关。因为它只是用于安置守城将士、储存物资,兼做调节内秦淮河水位,所以此处通水而不通航。当年朱自清同俞平伯也是如你一样乘画舫游到东水关后,再从东水关向北游到复成桥,然后回到夫子庙。二人相约回去各写一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举成为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如今东水关岸边立有文学家朱自清和俞平伯的雕像。

东水关向北到复成桥这段水系,又称杨吴城濠,是1100年前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政权建造东水关时开凿的护城河,也是南唐都城的护城河。朱元璋建造大明京师城墙时为了扩大南京城,就把南唐都城的护城河圈在城内,杨吴城濠于是就变成了现在南京城南的外秦淮河。

这边坐着游船从东水关往复成桥而去,沿途经过的明初建造的通济门遗址曾经是中国古代防御性建筑的杰出代表,可惜已于上个世纪60年代拆除。

沿线的钓鱼巷的前身是“玉壶坊”。相传明武宗朱厚照在此赏花灯时太过兴奋,大概手舞足蹈间将手中玉壶遗落河中,此地于是有了“玉壶坊”的旧称;后来明武宗又在此钓鱼,“玉壶坊”遂更名为钓鱼巷。

再往后就是大中桥一带。这里有不少与“白下”有关的名称,比如白下路、白下门、白下亭、白下桥等等。其中的白下亭是李白离开金陵后所写“小子别金陵,来自白下亭”里的一处景点。现在坐在游船上,你还能隐约看到河岸两侧的墙壁上镌刻的南唐后主李煜《浣溪沙》、《虞美人》等脍炙人口的词句。两岸还有一些反映南唐繁华景象的浮雕。东边岸上有南唐宫人形象的浮雕。西岸则有《南唐江宁府城图》等5幅浮雕,令人遥想起南唐都城繁华如梦的往事。当然,这些都是我对岸边景物的描绘介绍,因为画舫的游程时间有限,中途不允许上岸游览,所以这些景点你只能择日徒步上岸一睹为快了。

再经过青溪、半边桥、明御河,画舫就到达复成桥。这复成桥周边有很多历史掌故。比如常府街是朱元璋为爱将常遇春兴建常府的府邸和牌楼旧址所在;棉鞋营则是明朝军鞋制作工场;清朝嘉庆年间状元赵文楷的状元府也坐落在棉鞋营;清末民初时,傍河还建有春园、鉴园等,如今早化作古都往昔繁华的一缕云烟。正如朱自清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描绘复成桥的一段话说的那样:“大中桥外,本来还有一座复成桥,是船夫口中的我们的游踪尽处,或也是秦淮河繁华的尽处了。”

夜色渐浓,月光下的秦淮河一片迷离,两岸多彩的灯光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面,晃动的细碎的灯影宛如天上银河耀眼的群星;又仿佛无数只灵动的眼睛深情凝视着金粉世家故事和六朝如歌岁月随波逐流地缓缓流淌。轻纱笼罩般的缠绵、浪漫在河中荡漾、升腾。柔情似水间,时光开始倒流,一切都是岁月静好的模样。眼前没有尘世的喧嚣,只有笙歌管弦方能诠释的梦境般的灵秀。这灵动的水波合着远处巍峨的明代城墙、连绵的山峦,在桨声灯影里融合成一幅雄奇、灵秀的十朝都会的剪影!这剪影氤氲着六朝古都的烟雨,在这条千年不息的河流里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成为你我心中最经久不息的曼妙回忆。

六朝金粉地,最忆是金陵。

今夜,如此这般的情景交融一番,这秦淮河夜游便称得上是你南京之旅的点睛之笔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