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衍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紫阳堂朱氏家谱字辈大全图 彭城衍脉

彭城衍脉

2024-07-11 19: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天井。

  

  

  

  俯瞰仓山凤岗刘氏祖祠。

  

  

  

  主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刘宅村,郁葱的荔树映掩着一座千年古祠——凤岗刘氏宗祠。它是福建五十名祠之一,被誉为“豢龙望族,彭城衍脉”之所。

  海外宗亲乡情所系

  凤岗刘氏宗祠始建于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是刘氏四世祖、后唐殿中侍御史刘文济,为纪念入闽始祖刘存和闽王王审知的姐夫、司马参军刘昌祖而建,迄今已有1086年。

  刘存出自河南固始县,是汉高祖刘邦三十世裔孙。唐僖宗中和辛丑年(881年),黄巢战乱,刘存率三子三侄随王审知的义军入闽有功,刘存胞侄刘昌祖官封司马参军,刘存为参知政事。公元904年,王审知赐许刘存家族择居今福州仓山凤岗里。如今,刘存叔侄作为随王十八姓功臣,其名被列于福州莲花山闽王纪念馆内,供人瞻仰。

  这座古祠堂号“彭城堂”,历经沧桑,宋、元、明、清间几度颓废,皆得修复。公元1914年,民国首任海军上将、九任总长刘冠雄奉命回闽,族人请其修祠续谱,他欣然许诺,将祖祠重修一新。此后60多年里,洪患屡侵,风雨创痕,宗祠残垣断壁,文物遗散损坏。为留住乡愁记忆,恪守中华孝道,保护好祖传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二十世纪80年代,海内外刘氏宗亲报本同心,赤诚虔虔,慷慨解囊,筹资重修。古祠重焕光彩,在华丽中蕴含典雅,庄重中不失古朴。海外族人睹此倍感欣慰,30多年来,他们过洋飘海返榕祭祖寻根后,都要带走一抔泥土,扎下心中的“根”。

  传统文化底蕴厚重

  凤岗刘氏宗祠建造讲究,坐北朝南,子午正针。堂坐莲花吉穴,中藏七星坠地,前朝五虎山,正门与高宅洋田螺穴祖坟相望。四周池塘似带,八面荔树如屏,庄严肃穆,在恬静优美中透出无限生机,象征着阖族兰桂腾芳、瓜瓞绵绵。大厅中柱对联正是建祠时的一个写照:“避乱集凤岗择地开基承一脉水源木本;发祥蕴螺穴仰天得气出许多贤士忠臣”。据福州相关史料载,凤岗刘氏历代有一百七十多名进士,知县以上官员百余人;繁衍了四十多世五十万人,根植八闽大地,枝发五洲四洋,马来西亚和港澳台居多。

  古祠为直透三落,面积八百四十多平方米。四围风火隔墙,墙顶是纱帽式,正脊望兽跃然,青筒瓦幽古,墙体磨砖对缝;前墙上绘花鸟山水,祠内文物琳琅夺目,给人以愉悦之感和美的享受。

  前落两庑回廊,正门横额“刘氏宗祠”镌字石刻,左右各启两道门扉:左边门额“入孝”,右门门额“出悌”。正门用黑漆装潢,显示御史祠堂、名臣家庙的风范。前座仪门前楹联书:“凤岗一门有七贵,筹峰四代出五贤”。仪门后楹联书:“壁插宫花春宴罢,床堆袍笏早朝归”。从中可感受到这个家族曾经的风流与荣光。

  中落大厅为“刘氏纪念堂”,下设一座巨大神龛,奉祀一千多个列祖列宗神位牌。前横梁高悬金碧辉煌的“彭城世泽”额匾。东为“五忠府”,追祀宋代报效国家的五位忠臣;西为“八贤堂”,追祀福州地区八位理学贤达。厅内廊柱交错、精致典雅、画栋雕梁、巍峨壮丽,足见当年建筑的风格和气派。

  后落原是古时刘氏诸贤道学讲习之所,今为陈列祖先史迹和联系海内外宗亲之所;设有忠烈馆、名人馆、红色苑、光荣室等,陈列了近现代英烈、宗贤的传略和文物,供后代子孙瞻仰、学习。

  祠内文物古迹众多,今存宋左朝请郎官刘铟墓志碑、古碑刻、莲花古井、古石狮、古香炉、如意云板等;还有宋代的苏洵、朱熹、杨时、文天祥,明代的叶向高,清代的陈宝琛,民国时期的徐世昌等名人谱序、跋、引书迹,以及清宣统帝、民国总统徐世昌题匾及朱熹、王十朋、黄干、叶向高等名人题词诗文。古祠每一处都注重传统文化传承,蕴含浓浓的儒家伦理韵味,折射出前人的智慧和精湛的古代建筑艺术。

  曾与理学大家朱熹交集

  这支刘氏与宋代理学家朱熹曾有交集:朱熹之父朱松与抗金名将刘子羽和胞弟刘子翚结交甚密。朱松病危时,将十四岁的朱熹托付给刘子羽等人。刘子羽还为朱熹母子修筑紫阳楼供养。朱熹学业主要受学于刘子翚等三先生。

  朱熹为报刘家养育之恩,曾为刘子羽建“刘公神道碑”,撰文颂扬他抗金事迹,此碑今立于武夷山景区武夷宫内;朱熹还为刘家族谱作序写文。后来,朱熹避伪学到长乐,还教于刘家刘砥、刘砺兄弟,兄弟二人随后考取神童科进士。他还为凤岗刘氏世次(字辈)续题十六字:“嗣世希哲,尔谦则良,克恭孝友,景用必昌”。如今,大多数支房传至“景、用、必、昌”世次(字辈)。

  耕读家风人杰辈出

  入闽始祖刘存秉承耕读传家理念,示子孙家训为:“农者,天下之本,若衣食足,则当事读书,而文而礼乐。苟求利禄,不愿汝曹效也。”后代子孙谨遵祖训,勤耕苦读出仕,舍身报效国家。五代时先有二世祖刘昌龄死于君难,赠谥魁辅侯;后有四世祖刘文洽亦死于君难,赠谥利涉侯。宋出五忠八贤,大厅二柱对联曰:“忠勇持民族正气抗金扶宋室,贤儒著经典真传道学启闽陬”,就是称道他们的。还有宋都水治范刘彝、宫廷乐师刘铣、皇子教授刘藻等人名见载于宋史。

  故当时世人赞凤岗刘氏:“同代三十显,一朝七八官”“忠信孝悌之里,诗书袍笏之乡”;宋鸿儒杨龟山亦挥翰赞:“一门理学”;明初督抚庞惺庵曾表赞:“道学正宗”;明代名相叶向高赞:“壁插宫花春宴罢,床堆袍笏早朝归;岂不洋洋巨族哉!”清宣统帝赐匾文曰:“世秉儒修”;民国总统徐世昌赐匾文曰:“肇开丕基”。当代,这一脉子孙中任县处级职务和评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有一千三百多人,其中硕士、博士和科学家及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一百多人,市级以上劳模及先进工作者二百多人,可谓群星灿烂,刘氏宗祠也因之增光添彩。

  红色基因代有传承

  祠内设立近现代英烈和宗贤陈列室。其中有参加甲午海战的清右翼总兵刘步蟾英烈和民国上将刘冠雄及民国中将刘冠南,为中国海军创出“十个第一”的宫巷“海军刘”家族,辛亥革命“双彦”刘通和刘翰侯,列为黄花岗十杰的刘元栋和刘六符,民国北伐英烈刘尧宸中将,为抗日组织“赈难会”的爱国华侨刘家洙,红军儒将刘俊英烈士,闽江地下航线实际领导人刘捷生,台湾红色谍报人员刘晋钰烈士,被称为“开国之声”的刘孝思(邓拓夫人丁一岚的家谱名);还有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四十多名刘家子弟…… 他们为追求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不计生死。这种血性,与闽都世代立足闽海、放眼世界的格局相融合,与时代风云相激荡,焕发出照耀历史的光芒。他们成为后代纪念的人民英雄,也为凤岗刘氏宗祠填注了一份红色基因。

  往事越千年,感念当年刘存公定居凤岗,筚路蓝缕,艰难创业,励学力行。如今凤岗刘氏衍发人丁五十多万,实获福于天,演世于无垠。

  走出古祠,蓦然回望,四周街道环绕,古树绿荫遒劲地拥抱着古祠,古祠显得更加浑厚庄严。凤岗刘氏宗祠,曾经鲜活生动,如今依然充满魅力,用它深厚的根脉文化和人文底蕴,书写太平盛世新的辉煌。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