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起源于何时?为何将一生分成七个教育阶段?有哪些经典教育思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紫砂起源于什么时候 中国古代教育起源于何时?为何将一生分成七个教育阶段?有哪些经典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起源于何时?为何将一生分成七个教育阶段?有哪些经典教育思想?

2023-08-11 18: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就这样,武丁用梦中见到天帝给自己推荐贤臣为借口,提高了傅说的地位,并把他推上了宰相的重要岗位,在那个崇尚迷信的时代,那些奴隶主贵族即使对国君的这一决定不满,也不敢违背“天意”。

傅说在任相后,果然不负众望,对内教化民众,比制定出了许多规矩来规范民众的行为。并且,还讨伐北方的少数民族——鬼方,开疆拓土,殷商达到了鼎盛。

等到傅说年迈以后,武丁为了不浪费傅说的才能,命他挑选贵族子弟,教他们如何治理国家。这便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起源。

傅说死后,葬于平陆县中条山麓马趵泉下,傅氏的人都认其为祖,在今天的山西省平陆县部官乡柴庄沟村还有傅家冢。

古代的教育主流是儒家教育,儒家的主流教育,把教育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零岁到三四岁,为家学时期,实际上是自母亲怀孕开始的。胎教是中国词儿,最早见于《大戴礼记》。其原则跟现在的胎教理论没有大的差异。婴幼儿时期,主要的任务是健康成长,还有基本生活常识和礼仪规范。

三、四岁到六、八岁,为蒙学时期。古人一般三岁、四岁开蒙,进蒙馆。六岁至八岁进学馆,这个年龄划分跟今天的幼儿园、小学的划分差不多。蒙学的主要任务有礼教和乐教两部分。下文再详细说。

六、八岁到十二、十五岁,为学馆时期,主要任务是读经,也有习字、练武等活动。六岁以前一般不读经。读经要“详训诂、明句读”,还是要详细解释的。

十二、十五岁到二十、二十五岁,为官学时期,一般会去县学、府学继续学习,相当于现在去县高中读书。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解经,也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文赋、经史子集等等内容。解经不是训诂,是讲义理。

二十、二十五岁到三十、三十五岁,有时甚至到四十岁,又是一个重要时期,以前往往被我们忽视。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学习专业。古人也有专业的,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学习专业要拜专业的老师,但也是文人,不是工匠。专业看自己的兴趣了,有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卜数术、政治军事,都是可以学的。还有一个任务,是行万里路,去交游。交游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在为出仕做官做准备。在做官之前,必须先了解官场,也要了解国计民生,还要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和声誉名望。

杜甫玩到了三十六岁,才去考科举。古人也有很早去考科举的,那是为了练手,历历场,如果真是为了考取,那就走偏了。古人对于年少中举者,不贺。为什么?你什么都不懂,就去做官了,非家族之幸也。将来为祸国家,连累宗族的,就是你。以前常有人跟着西方学者指责科举,说不考政治经济学,不考行政管理学,不考金融贸易学,只考四书五经,所以中国官员都是啥也不懂的书呆子。果真如此吗?那中国早就垮于两千年前了。看看史书,中国的官员真是什么都不懂吗?实际上好像每个人都懂政治、经济、外交、科技。你可以说那都是师爷干的,可是师爷也是文人哪。况且老爷啥都不懂,师爷也无法可施。他们什么时候学的这些知识?就是这十年交游间。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阶段。

三十、三十五岁到七十岁,是出仕做官时期。当然,做不了官,就做老师,都是行道布道。不做老师,也可以做隐士,修身齐家,一样起作用。

古人七十致仕,回家养老。养老也不是不做事了,作为乡党长老,或以身作则,或著书立说,或兴学讲学,都是继续教育事业。

中国古代教育人物主张汇总

《学记》被称为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或者称其为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和“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含义是教化百姓,使其形成良好的风尚,一定要通过教育,本句中的“民”是指全体国民,化全体国民成“俗”,必然有利于国家建设;“建国军民,教学为先”的含义是治理国家管理人民,首先要通过教育。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其所阐述的都是教育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臧息相辅”

第一句的大致含义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学习,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第二句中,“藏”通内脏的“脏”,“息”是指呼吸的气息,人自身的内脏和大气相配合,才能呼吸自如。指教师的在课上的讲解要与个人在课下的理解相结合才能消化知识。

因此,这两句都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本句的大致含义是: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因此,本句体现的启发性教学原则。

4“学不躐等”和“不凌节而施”

第一句是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能超越次第,要循序渐进;第二句是指不超过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也就是说按照学生接受能力的发展有次序地进行教学。

因此,这两句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原文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也”,即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己努力。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因此,本句体现的是教学相长原则。

6“豫时孙摩”

原文是“禁于未发谓之预,当其可谓之时,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谓之摩。此四者,教之所由也”。即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相互研讨。

因此,“豫时孙摩”体现的分别是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集体教育原则。

7“孔子”

考点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考点二: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君子。

考点三: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庶”与“富”。

考点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也是中国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教育家。

考点五:“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考点六:“温故而知新”反映了教学原则中的巩固性教学原则。

考点七:“力行而近乎仁”反映了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考点八: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考点九:“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体现了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反思。

8“墨子”

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受学于儒家,但他特别反对儒家“靡财而贫民”,转而批判儒家,是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家的思想家,他创立墨家学派,并使之与儒家对立,真正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墨家主要植根于“农与工肆之人”,与儒家重视传统文化情感不同,墨家更加重视实用技术,为下层人民谋福利。

1.“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有一次墨子见染丝而颇有感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就是著名的“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不同的人性全是因为后天不同的环境与教育造就成的,而非先天有善恶之分、智愚差别,所以人人都应该学习和接受教育。

2.以培养“兼士”为教育目的

墨家主张建立“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而这一理想需要“兼士”或“贤士”去实现。

3.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墨家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实行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涉及到自然科学、农、工、商、兵器制造等实用学科,突破了儒家以六艺为传统为教学内容的范畴。墨家在中国古代逻辑学史上首先提出“类”、“故”的概念,提出“察类明故”的命题,要求懂得运用类推和求故的方法。

此外,对于知识的理解,墨子认为,人的知识的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说知”。

4.主动、创造的教学方法

墨家强调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提倡积极的说教和劝教,忽视了学习的主动性。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家还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他十分注意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

9“庄子”

学习方式:多样性、经验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一)有言之教与“不言之教”

人生而即有模仿的本能。《庄子·外物》中即有“婴儿生无石师而能言,与能言者处也”。说的是婴儿出生后之所以能咿呀学语,皆因与会说话的人长期相处,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结果。

重视“身教”——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去感染人、影响人,继而教育人。这些都可以看出庄子认为学习无需拘泥于形式、地点、时间,学习是灵活的。

(二)善于探索与追求卓越

庄子喜用典故,不止是成就了《庄子》行文的一种风格,还传达出他善于向古人、典籍、历史学习,不拘泥于学习对象的特点。像是“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庄子·达生》)

这类善于自我学习、不断完善,意在教导人们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的例子在《庄子》中随处可见。

学习目标:技能、精神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一)精神通达

“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天下奋様而不与之偕,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

(二)学习自主

《庄子·达生》中列举的粘蝉典故,详尽描绘了佝偻者粘蝉技艺精进的全过程、《庄子·知北游》中锻打腰带钩分毫不差的八十翁、《庄子·养生主》中刀功高超的庖丁无需目视即可解牛……他们虽身体、年龄、职业状况各异,但却有一些相像甚至共同之处:他们无不专注并专精于自己的事情;无不反复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并寻找规律。

(三)个性发展

例如《庄子·养生主》中“神刀”解牛的庖丁、强调“应从特定个人的个性发展来着眼”,每个人的学习道路各不相同,其个性发展的需要也不一样。 要执著但不要固执,要变通但不要变化无常,把坚持与变通结合得恰到好处,适应变化的世界,求得各人自己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