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的乳腺结节,离“乳腺癌”有多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索尼75寸x80k好吗 体检发现的乳腺结节,离“乳腺癌”有多远?

体检发现的乳腺结节,离“乳腺癌”有多远?

2023-10-02 14: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导语

乳腺癌已成全球第一大癌症,如何远离“粉红杀手”?

“增生”“结节”这样的字眼,对大多数女性来说并不陌生。拿到检查报告的那一刻,你是否也会惴惴不安?乳腺结节到底要不要紧?会不会转变为乳腺癌?

#01

“乳腺结节”并不是疾病名称

很多人都存在的一个概念误区,把乳腺结节和乳腺癌、乳腺囊肿、纤维瘤等混淆为一体。其实,乳腺结节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无论是我们手摸到的,还是超声、X线、磁共振等影像检查出来的“块块”,都叫做结节,它本身并不是疾病名称,而是一个形态上的统称。

#02

乳腺结节可怕吗?

乳腺结节类型不同,疾病不同。乳腺结节包含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乳腺囊肿、乳腺恶性肿瘤等等,单纯看结节这两个字并不能明确疾病性质。

在门诊中大约八成左右的乳腺结节者,仅仅只是乳腺增生。只有当疼痛的时间过长、程度过重,影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的病理性乳腺增生,才需要进行治疗。

根据国内一家大型体检中心报道,大约 60% 的人体检出来乳腺结节,说明乳腺结节是非常普遍的。也说明了乳腺结节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03

乳腺结节是否需要治疗?

要判断乳腺结节是否需要治疗,一定且必须是通过检查项目来判断。

乳腺检查一般包括彩超、钼靶(X线)、磁共振、穿刺等。很多人在就医时常常会有想法,为什么做完彩超又让去做钼靶,做完钼靶又让去穿刺,医生是不是想多开点检查好赚钱啊?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几种检查的作用和特点,就会明白医生的“良苦用心”了。

乳腺超声

利用声波检查乳腺,它可以分辨结节的大小、形状、血流,是一般乳腺检查的首选项目。缺点是对微小的钙化点辨识度不高,而钙化是判断结节是否为恶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乳腺X线

能够弥补乳腺超声的缺点,更好地显示钙化。缺点是有一定的放射性,对结节的分辨率不如超声,不适合乳腺密集的年轻女性,和乳腺超声起到互补的作用。

核磁共振

精确度最高,适合乳腺超声和乳腺钼靶X线无法判断结节的情况,但价格较前两者较高。

穿刺活检

是在影像引导定位下,用空心针采集可疑病灶进行穿刺,取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也是判断乳腺结节良恶性的金标准。很多患者担心穿刺是不是会导致癌细胞转移,这种疑虑大可不必,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穿刺非常非常安全,而且疼痛感和输液打针无异,完全没有必要担心。

这几种检查可以相互补充其他的不足,帮助医生更准确地查出结节的性质。

#04

乳腺结节会不会转变为乳腺癌?

大部分的乳腺结节是属于良性,不必过于焦虑。

不同乳腺疾病的“乳腺结节”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比如结节在彩超、钼靶、磁共振等影像学上的表现、结节增长的速度等都不同。

之外,是否伴随有乳头溢液、乳头内陷、乳腺癌/卵巢癌等肿瘤家族史,这些对“乳腺结节”的个体化诊治都是重要的依据。

对于乳腺彩超等影像学报告中的BI-RADS 3类结节,一般考虑良性病变(恶性的可能性≤2%),多数不需要手术。注意按照医生嘱咐,定期进行复查(3-6个月)。

但当有以下情况时,建议尽早干预治疗:

(1)有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

(2)备孕期女性,有1-2cm以上的结节。

(3)同侧有乳头溢液乳头内陷等伴随症状。

(4)具有其他乳腺癌高危因素者。

对于有遗传性乳腺癌家族病史的女性,可完善相关乳腺癌易感基因检测以排查乳腺癌,并制定个体化乳腺癌筛查方案。

对于影像学检查报告提示BI-RADS 4类或以上结节,最佳治疗措施是穿刺活检或者手术切除结节。

#05

生活中如何预防乳腺癌?

健康的生活方式

(1)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2)多运动,女性从年轻开始就应该控制体重;一项研究表明,绝经后肥胖者也较正常体重者乳腺癌发病率高。

(3)不抽烟、不喝酒,长期饮酒的女性乳腺癌风险升高。

定期体检

建议35岁以上女性每年做一次乳腺B超检查,乳腺癌检出率可达到85%;40岁后每年做一次钼靶检查。

定期乳房自检

建议成年女性,每次月经结束后自查乳房。看看两边是否对称,是否有肿块等。虽然大部分人摸不准,但可以让大家提高警惕。发现可疑变化时,及时去医院检查,千万千万别乱按摩、乱用药。

来 源 /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滨江医院、湖北之声等

图片来源 / 锐景创意 使用已获授权

推荐课程:

心理咨询师等你来学!

教你成为影像读片小能手

超实用的针灸、推拿技术

《公共营养师》强势回归

华医网开设影像学习专题,帮你快速学会影像读片。全面讲解:胸部影像、颅脑影像、腹部影像、骨科影像…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