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的三个问题,值得所有国产战争片注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类似八佰的国产战争片最新 《八佰》的三个问题,值得所有国产战争片注意

《八佰》的三个问题,值得所有国产战争片注意

2023-10-09 18: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虽然《八佰》的争议在今年点映时就已经引爆互联网,但毫无疑问,《八佰》确实成功打响了中国内地影院赴国外的第一炮,截至本文发文,电影《八佰》票房已逼近15亿.

我看了点映的IMAX《八佰》,为了写作此文又看了一遍普通2D版本,所以我自以为是有资格写作一篇点评《八佰》的文章的。

观前声明:

1、本文极度主观,如阅读中出现心理不适应建议直接退出

2、欢迎合理讨论,撕逼嘴臭扣帽子阴阳怪气的一律拉黑

3、本文包含剧透,讨厌剧透的建议不要看

第一个问题:人物刻画过于求“多”求“全”,缺少成长弧线

电影宣传期间,导演管虎就说过自己想要拍摄“中国人的战争史诗”,所以电影花费了很多力气来塑造“乱世众生相”。

简单复盘一下,电影中台词超过两句的角色

国军:谢晋元、上官志标、雷雄、老葫芦、端午、小湖北、老算盘、羊拐、朱忠胜、老铁、齐家铭、陈树生

租界:蓉姐、刀子、杨惠敏、张教授、张教授夫人、戏班三人、特派员、何香凝、欧美记者

日军:近卫勋

其他:方记者、特派员

随便一列,都由二十多个人物,此外还有喷火器士兵、参军学生、白俄妓女等等。

人物如此众多,对导演的把控力是极大的考验,而管虎。。。至少在《八佰》里做的很差。

历史电影中的人物,尤其是虚构人物,一般有两种作用。一种是表现不同性格、不同阶级的人物在经历同一历史事件后,他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另一种是表现出某个特定群体的某种特性,并衬托出电影中产生变化的人物的特质。《八佰》明显想要表达中国不同阶级的人,在面对国难时发生的转变,但电影呈现出的效果却是角色几乎只是换了一个模子,其本质没有任何区别。

例如:

模板:麻木、恐惧→爱国

老铁:逃兵怯战→主动断后

蓉姐:只想管好赌场→捐赠物资

戏班:怕招惹麻烦→擂鼓助威

老算盘:想逃跑→赶去救人

端午:想回家→奋不顾身

模板:奋勇杀敌

谢晋元、上官、朱忠胜、齐家铭

我并不是反对这种人物刻画方式,只是在这种方式下除非演员个人的演技大爆发,否则很难塑造出彩的角色,且极容易陷入角色脸谱化的问题中。

第二个问题:剧情安排不当,角色没头没尾

电影中的主要情节点为:

前段:伏击日军、毒气弹、夜袭。

中段:三小时猛攻、送电线、护旗战斗。

后段:特派员、撤退

这其中战争场面集中在前段和中段,过于集中的战争场面会使观众产生生理和心理的疲惫感。这导致后段的以撤退为主线的吸引力相对更直观节奏更激昂的战争场面有所降低,加之最后的撤退冲桥几乎没有太多细节,只是BGM和慢动作的结合,必然导致观感下降,产生头重脚轻、甚至是虎头蛇尾的感受。

导演在中段结束后安排了一个插叙,这其实没有太多积极效果,和按照时间顺序正常直叙没啥区别。

此外,电影在剧本创作上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很多角色没头没尾。

例如:方记者一开始为日本军提供情报,后来由向欧美记者倒卖情报赚钱,到此他的刻画都是一个自私的人,但后面他进入仓库后突然就和士兵同仇敌忾,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我一度以为他是作为日军间谍进仓库刺探军情的)

再如:最后电影花了一些镜头展现断后的杂牌军的英勇、孤注一掷,然后就没了?确实减少一些冲桥的慢镜头,改成断后敢死队阻击日军、主力冲桥、百姓救人的蒙太奇也许会更好。

第三个问题:电影风格的把握

电影的主基调是现实主义,通过惨烈的战争场面还原历史的真实景象。但这其中有两处浪漫主义的手法:一个是白马;另一个是小湖北幻想中的长坂坡

我不是说这样不好,我只是由此联想到电影也许可以更好

对于抗战片,其实有两种思路,一个是《血战台儿庄》,一板一眼写实地讲好全过程;另一个是《三毛从军记》,嬉笑怒骂批判南京政府的种种弊端。

鉴于《八佰》原型事迹,我个人认为,不妨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写实又荒诞的效果。

比如:以黑色幽默的手法表现常凯申畏手畏脚,在列强面前光速变脸和孙跑跑qj女学生;同时以现实手法表现战争的血腥,惨烈和基层官兵的朴素爱国热情。

以写实的笔法描述苏州河两岸人的心境(逃兵想跑到租界,爱国市民想要参军),再以讽刺的笔法描述他们在苏州河里撞见时的尴尬。

信马由缰,说了这么多。其实,《八佰》的争议并非是国人对于国产电影过于苛责,恰恰说明在国人审美提升的时代,国人对于国产电影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