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汉字“籴”和“粜”,赞服古人在粮食商品买卖中的智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米稻是什么意思 解读汉字“籴”和“粜”,赞服古人在粮食商品买卖中的智慧

解读汉字“籴”和“粜”,赞服古人在粮食商品买卖中的智慧

2024-07-09 20: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看到“籴”和“粜”这两个字,很多年龄偏大的朋友一定不陌生吧。自古以来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买卖粮食使用率最高的两个汉字:籴和粜。你看,“籴”和“粜”下面都有一个“米”,它们必然和粮食有关。本文借此二字,聊聊籴(dí)和粜(tiào)背后的文化故事。

先说,什么是粮食?

先说什么是粮食?分开来看:据《周礼》中记载:行道曰粮,止居曰食。简单地理解:在道路上带的是干粮,而到达居住之处的是食物。“粮”指干粮;“食”,泛指一日三餐。二者结合就是粮食。而当粮食作为商品出现时,汉字“籴”和“粜”就发挥出来最大作用。

籴dí:买进粮食;粜tiào:出售粮食。

“籴”,上面是“入”,下面是“米”,很明显它是收入粮食,买进粮食。而“粜”上面是“出”,下面是“米”,相反它是出售,卖出粮食。《说文解字》解释:籴,市谷也;粜,出谷也。说它们是在粮食买卖交易过程中的“关键字”。而关于“籴”和“粜”的词语,也具有浓重的商业气息。比如词语“对籴”:向民户征购与其应缴赋税等额的粮食。平粜:旧时指官府在丰收时用平价买进谷物,以待荒年卖出。

历史中粮食商业行为,“籴”和“粜”的作用。

民以食为天,古代统治阶级认为,有粮食老百姓就能吃饱肚子,人民不造反,而且还有税收,江山才能坐得稳。可见粮食的重要性,而关于粮食的商业买卖也自然形成一套商业链,有所谓的商业机密潜规则。

比如《管子》中曾记载:秋籴以五,青粜以束。这句话是古代商人的商业思维。“秋籴以五”,就是说这些商人等秋天粮食刚刚上市时,要使劲压价,用最低的价钱来贱收粮食。而“青粜以束”,说的是粮食青黄不接时,社会上老百姓手中没有粮食了,要以超出收购价一倍的价格抛出,这转眼间就能赚得个一本万利。 想想我们现在的粮食蔬菜商业买卖不也是这样的套路吗?你看在这里汉字“籴”和“粜”体现出了它十足的商业性。

古人智慧:魏国李俚变法中的“平籴法”

古代生产力落后,能吃饱饭是大问题。如果是国家的粮食命脉被这些所谓的商人把控,粮食的价格过低的话,那么农民的收入势必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入不敷出,家破人亡”的地步。粮食价格过高,很多人买不起粮食,直接威胁统治者的地位。

当时魏国的李俚提出了变法,其中有一项就是关于粮食买卖的“平籴法”。李俚认为,为了阻止这些商人的操作,国家必须直接干预粮食的买卖价格,其核心就是当粮食丰收时,国家要以平价购买农民的粮食。如果遇到灾荒时,国家再以平价卖给老百姓,这样老百姓有粮了,也利于社会的稳定。平籴法的目的也是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也就是一切以民为本。这样的思想放在现在也是很超前的,商业如果是过度自由,必然会有人从中作乱。国家掌控是完全有必要的。这样既能正常交易,还能维持稳定。

汉字的底蕴

以上汉字背后,映射着古人的商业智慧,如果放在现在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房价,不能任由开发商炒作价格,国家在必要时候就应该干预,实施宏观调控。您看,几千年下来历史上有粮食的商业买卖而形成了汉字“籴”和“粜”,这两个汉字也是见证我们粮食商业交易中的最好见证。正所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多研究汉字,才能更了解我们的文化。

结束语:本文通过对汉字“籴”和“粜”的分析,讲述了这对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希望能对您有所收获。讲解汉字,普及知识,关注我不迷路,更多学习文章尽在@聊城王岗爱讲字关注我,下期文章更精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