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天地|贵州“村BA”火爆出圈的前世今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篮球场上有女孩子看打球 文史天地|贵州“村BA”火爆出圈的前世今生

文史天地|贵州“村BA”火爆出圈的前世今生

2024-07-16 17: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篮球比赛作为台盘村雷打不动的项目,必不可少。有篮球必打、有篮球场必练、有球赛必看。篮球运动是台盘村男女老少的共同爱好,是每次活动的重头戏。

台江县第三代革东寨女子篮球队员练球的情景(《黔东南百年珍影》曾皎飞 翻拍)

“听村里的老人们说,那年代买不到篮球,村民就用布料捆扎成球,没有篮板,村民用两根柱子加一块木板,再搭上一个铁圈。”台盘村主任、篮球协会会长岑江龙说。从最初的泥土地篮球场,到后来的水泥场和标准的篮球架,见证了这个苗寨的巨变。台江县从1936年有了第一块篮球场以来,逐渐有了“逢节必比赛、比赛先篮球”的传统,后来又形成从天黑打到天亮的“天亮文化”,全县建有202个篮球场,县里156个村寨均有业余篮球队。

奈史密斯博士如果泉下有知,一定在九泉之下含笑。由他创建的篮球项目竟然在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流传,甚至在遥远偏僻的贵州大山深处,篮球也火爆出圈。篮球赛在台盘这个小小的苗族村寨融入了民俗节日“六月六”吃新节,成为节日的重头戏。

黔东南有苗族、侗族、布依族、汉族、水族、瑶族、壮族等33个民族,其中苗族和侗族人口较多,多民族和睦相处,融合发展,造就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完整的传统传承。台江县被称为苗族天下第一县,全县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以上。篮球运动来到黔东南的苗寨,并生生不息地传承下来,这是多民族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结晶。台盘村民对篮球的热爱、接受和发扬,体现了苗族同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身处大山深处的苗族同胞以自己的方式自觉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

回顾历史,其实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贵州“村BA”火爆出圈,一夜之间让全国观众熟知在祖国西南的贵州黔东南有一个台江,熟知台江县有一个叫台盘村的苗寨。这一切,因为篮球。事实上,在半个世纪前,台江“苗寨女篮”已经在全国崭露头角。这一次“村BA”火爆,是台江这块土地上有着强大的基因,篮球找到了成长密码。

1974年,新华社刊发“东风女篮新一代”图片,被选入《中国摄影册》向国内外发表,一下子让更多的人熟知贵州大山深处有一支很特别的女子篮球队。据说,当时所有驻华大使馆门口都有东风“苗寨女篮”的宣传报道。

那时,“苗寨女篮”也曾火爆出圈。

说起“苗寨女篮”,先得说说关键人物刘顶英。她是“苗寨女篮”的中锋代表之一,是台江苗寨那个时代篮球的一个符号。

20世纪60年代,台江县革东寨第一代“东风女篮”队员合影(《黔东南百年珍影》曾皎飞 翻拍)

东风苗寨女篮4号刘顶英(欧喜 提供)

20世纪50年代,刘顶英出生在革东镇一个苗族家庭。在那个年代,“重男轻女”的现象比较明显。刘顶英是这个穷苦苗族家庭的第七个孩子,况且还是个女孩。已经46岁的母亲哭着对父亲说:“是个女娃崽,丢河里喂鱼去吧。”父亲身体不好,母亲担心以后养不活这个女儿。忠厚老实的父亲哭着脸说:“丢不得,丢不得,不管怎样都是条人命,我们有一天老死了,她的哥哥姐姐多少都会给她一口吃的。”刘顶英1岁8个月的时候,天有不测风云,父亲患病撒手人寰。

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加上兄弟姊妹多,刘顶英的童年是极端痛苦的。为能吃上一口饱饭,她什么样的苦活累活都抢着干,10岁就要给哥哥嫂嫂带孩子,13岁在大队里和大人一起抢工分,大人干一天得8分,小孩子干一天也有3分。穷苦人家的孩子懂事早,刘顶英非常听话,大家对这个苦命的苗族女孩爱怜有加。16岁那年,刘顶英第一次看见有人打篮球,见学生们带着球在操场上跑来跑去,然后投向不远处架起的木板,上面还有个类似背篓的筐。她看得眼睛都直了,她不知道那是篮球,也不知道他们在干吗,但他们奔跑快乐的样子却吸引了她。她壮着胆子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那是篮球,这个苗族女孩生命中第一次听说篮球。征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同意后,她怯生生地第一次摸上了篮球,像触电一样,摸上篮球的那种感觉让她如痴如醉,她找不到更好的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心情。

她拍打着篮球,“咚——咚——”的声音太微妙了。她和她的小姐妹参与到打球的队列里,把青春的激情抛洒在球场上。她们抢到球就跑,却怎么也投不进篮筐。虽然投不进,但在场上奔跑、跳跃、欢呼,那种说不出的快乐,让她16岁的天空弥漫着惬意。“那种感觉就像整天吃了蜂蜜一样”。多年后刘顶英回忆第一次摸上篮球的感觉,心里甜丝丝的。

她们打篮球遭到长辈们普遍反对,认为女孩子生下来就应该安安静静,在坝子上疯来野去的成何体统,以后嫁人都困难。“谁家愿意娶个疯婆娘?大呼小叫别人会认为没家教”。长辈的反对带着狭隘的偏见,这群苗族姑娘背着长辈依然在打篮球,乐此不疲。时间久了,台江县体委篮球教练欧绍钧知道了这件事,他特意跑到苗寨去了解情况。看到活泼开朗的姑娘们对篮球的热爱出自骨子,他积极支持,鼓励苗族姑娘们不仅要打篮球,还要打出高水平。他传授打球经验,教她们如何进攻,如何防守,如何传球,如何投篮。刘顶英悟性很高,进步很快。劳动之余,打篮球是她唯一的爱好。1973年刘顶英加入了台江县女篮代表队,成了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她的天空一下子被打开,仿佛见到了有生以来最多的阳光。

1973年,贵州省体委在当时的东风大队(现剑河县革东镇)召开全省农村体育现场会,全面总结东风“苗寨女篮”经验,并号召各地认真学习,加强农村体育工作。会议期间,苗族姑娘们与有关代表队进行了篮球、打靶、游泳等项目的比赛,展现了苗族儿女拼搏的风采,被各家媒体竞相报道,东风“苗寨女篮”的名声很快传遍全国。篮球成了刘顶英的职业,打篮球也可以实现“吃皇粮”,在那个年代,她比同龄人要幸运得多。

刘顶英凭着自己的努力,一路从贵州打到北京,参加了1978年的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对于刘顶英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荣誉。如果不是篮球,刘顶英不出意料会像苗寨里的其他姑娘一样过早地生儿育女;如果不是篮球,她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大山。

刘顶英属于想法比较多、性格比较倔、敢爱敢恨的女性。她说如果当年听从母亲劝导早早嫁人的话,也就没有了后面的故事。刘顶英打破旧观念,靠双手打造出另外一个自己,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多年之后,她的母亲每每一想到当年要把她丢掉的那一丝杂念,仍会泪流满面。

1970年到1980年这10年,是刘顶英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

20世纪80年代,在江苏省丹阳市举行的全国第一届农民“丰收杯”篮球赛上,刘顶英作为球队中坚力量加入台江县组建的“东风女篮”队代表贵州省参赛,这是贵州第一支打出省的农村女子篮球队。

因为篮球,这位原本苦命的苗族姑娘,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夸赞。她有着绝大多数苗族女人的豪爽性格,作为对命运的回报和感恩,无论别人安排她做什么,她都一定会全力以赴、努力做好。如今,这位花甲老人在雷公山下的雷山县城和台江县城安度晚年,谈起过往,感慨万千。她自己用双手,用篮球改写了命运。

台江县革东寨女子篮球队员在清水江边合影留念

在东风“苗寨女篮”影响下,台江县农村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从1975年到1983年,东风“苗寨女篮”协助县体委培养了148名农村体育骨干力量,到1984年,全县共组建68支“苗寨女篮”球队。篮球场也由1965年的129个增加到1985年的319个,成为台江县乡村篮球发展的基础。

1986年,革东寨女子篮球队在贵州省第二届农民丰收杯篮球比赛中获得第一名(《黔东南百年珍影》曾皎飞 翻拍)

第三代东风“苗寨女篮”于1986年参加了贵州省第二届“丰收杯”农民运动会,获得女子组第一名,同年参加全国第二届“丰收杯”农民运动会,被组委会授予“精神文明运动队”奖。据《台江县志》记载:1989年,东风“苗寨女篮”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基层单位,到1990年末,共发展5支梯队,共计81名运动员。

……

篮球曾经在台江创造了奇迹。台江人民对这次“村BA”火爆出圈由惊讶到后来的淡定,不无道理。“苗寨女篮”过去的历史、过去的辉煌,对后来者的激励力量却是无穷的。

“村BA”不仅成了贵州最耀眼的热词,更成为了台盘村一张炙手可热的烫金名片,“村BA”像星星之火点燃了乡村全民健身的热潮。“村BA”似乎成了所有乡村篮球统一的称呼,中国乡村的激情奔涌在振兴的大道上。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3年第12期」

「姚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黔东南州作家协会主席」

版式:刘 丹 李 楠

责编:王封礼

统筹:姚胜祥

审核:罗 尧

★★★★★★如需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